宋太祖赵匡胤留下的“试剑石”。【摄影/宾语】 实拍:中国三位开国皇帝走过的古驿道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等人的“庆历新政”,由京城被贬到安徽滁州,当了滁州太守。在这里,写下了他“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放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醉翁亭记》,和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的《丰乐亭记》。 《丰乐亭记》中有“滁(州)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璟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者,盖天下之平久矣。”的记载。 《丰乐亭记》中记载的那场战役始于(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公元956年),当时赵匡胤(公元927年-公元976年)还没有当皇帝,而是后周的殿前都虞侯,跟随后周皇帝世宗柴荣(921年10月27日-959年7月27日)攻打南唐。赵匡胤带着5000人马在清流关与南唐守军展开激战,生擒守将江州节度使皇甫晖,常州团练使姚凤。 这场战役虽说没有官渡、淝水和赤壁之战那么家喻户晓,也是中国古代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在《宋史》、《宋朝事实》等史籍中都有记载。这为他4年后发动陈桥驿(今开封东北)兵变建立北宋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因此也可以说,赵匡胤是从清流关发达起来的。 中秋节前,宾语的廉政空间陪同北京友人于兴乐先生,来到了位于滁州城西12.5公里处的古清流关。约2.5米宽,印着深深凹陷的车辙印的青石驿道,穿过小村,延伸向原生态的山林深处,延伸向远古而沧桑的历史。 树林很密,阳光从叶间挤进来,洒在原始铺路青石驿道上,不时泛起神秘的光影。 “我们这条路有一两千年了。” 驿道穿过一个小村落,一位中年大嫂热情地与我们打着招呼。 “不是一两千年,至少在2000年以上。”旁边一位大哥纠正着大嫂的说法。 我们感恩地说着感谢的话。 据《滁州志》载,清流关初建于南唐。公元937年,李升代吴称帝,建都金陵(南京),在此建筑关隘,“以御北师”。因其时地属清流县,故名“清流关”,山以关得名,俗称关山。明代陈琏《清流关》诗云:“忆自南唐始开凿,据守形势真险恶”。清流关隘险峻可见一斑。 据史料记载:古道经清流关段为7.5公里,有上七下八之称,路面为青石铺成,宽约2.5米。关东为关山店,关西为小店子,现在古街名犹存。街上有店铺坊栈,关下驿站常住邮卒及脚夫百余人,专供运送文报及为过往客商上山、下山转运杂物。当时,清流关为华东地区陆路南北交通必经之地,号称“九省通衢”,是中国南方的福建、浙江、江西、江苏经南京过安徽、山东、河南、山西、河北沟通北京的一条重要通道。是名符其实的国道。 陪同的滁州市委副秘书长、琅琊山管委会党委书记张有志告诉宾语的廉政空间,关口下,古道旁立有“贱避贵、幼避长、轻避重、缓避急”的12字路碑,堪称中国最早的道路交通法规。 中国历史上,古驿道众多,但保存如此完好(现有遗存约3公里),如此长度,如此原生态的驿道,绝对罕见。 除了宋太祖赵匡胤,这里还走出了晋孝元帝司马睿、明太祖朱元璋两位开国皇帝——琅琊王司马睿永嘉之乱逃亡到滁地躲避灾难,由滁渡江建东晋登基帝位;明太祖朱元璋,建功立业于滁州凤阳,屯兵十万,由此建立大明江山。 其实,南唐在此建关“以御北师”绝非偶然,这里有作为战场的先天地理优势。当初楚汉相争,楚霸王项羽兵败垓下后,经过这里,自刎于乌江(安徽和县)。汉高祖刘邦挥兵南下,过清流关至琅琊山,北之大丰山留有“汉高祖饮马池”的古迹。这里也是三国时期吴魏两国必争之地,即“吴魏雄分土一丘”是也。中国历史上南朝有名的“侯景之乱”,河南王侯景起兵就是兵经清流关口,攻陷历阳(安徽和县),破建业(今南京)的。 明崇祯间(1628一1574),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张献忠与明军在此激战,河水尽赤。 太平天国时期,太平军亦在此与清军大战。 历代战争给这里留下了国内绝无仅有的“三古”遗址(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 清流关历为兵家必争之地,留下多位皇帝的足迹,也留下了历代文人墨客歌颂赞美的诗文,尤以欧阳修“清流关前一尺雪,鸟飞不渡人行绝。”和陆游的“阵云冷压清流关,贼垒咿嘤气如发。”两首最为有名。 明代成化十四年(1478),翰林院编修程敏政从北京回故乡安徽皖南休宁省亲,途径清流关,留下《夜渡两关记》传世名篇。 上马行三十里,稍稍闻从者言,前有清流关,颇险恶多虎。心识之。 抵关,已昏黑,退无所止,即遣人驱山下邮卒,挟铜钲束燎以行。山口两峰夹峙,高数百寻,仰视不极。石栈岖崟,悉下马,累肩而上,仍相约,有警,即前呼噪为应。适有大星光煜煜自东西流,寒风暴起,束燎皆灭,四山草木萧飒有声。由是人人自危,相呼噪不已,铜钲哄发,山谷响动。行六七里,及山顶,忽见月出如烂银盘,照耀无际,始举手相庆。然下山犹心悸不能定者久之。予默计此关,乃赵点检破南唐擒其二将处。兹游虽险,而奇当为平生绝冠。夜二鼓,抵滁阳。 翻译过来,意思是说: 上马走了三十里,渐渐听跟从的人说前面有一个清流关,地势很险,有很多老虎。我心里记住了这件事。 到了清流关,天已经黑了,退回去也没有可以住的地方。就派人叫山下的邮卒带着铜锣火把继续赶路。山口两个山峰对峙,高几百寻,向上看不到山头。石头栈道崎岖险要,我们都下了马,踩着肩膀向上攀登。频频相约定,如果有危险情况,就前后喊叫呼应。恰在这时有一个大星,光芒明亮,从东向西划过天空。寒风突然刮起来,火把都灭了,四面山上的草木发出飒飒的声响。于是人人感到害怕,互相大声喊叫不停。铜锣一起敲起来,响声震动山谷。走了六七里,到了山顶。忽然看见月亮出来了,像一个灿烂的银盘,照耀着无边无际的大地,我们才开始举手互相庆贺。然而下山的时候,还长时间心中害怕不能平静。我估计这个山关就是赵匡胤攻破南唐擒捉了两个大将的地方。这次游历虽然很惊险,但却是一生中最奇特突出的。夜里二更的时候,到达了滁阳(也就是现在的滁州市。因其地在滁水之北,故名。)【文/图 宾语】转载请注明——来自宾语的廉政空间(http://binyu.qzone.qq.com )。 明代呈阴文雕刻的“根”子碑。【摄影/宾语】 关山洞残壁下的石碑。碑文《增建关圈并修路碑记》为是明代崇祯年间南京织染局掌印司礼监太监刘文耀所撰。对面碑文为司礼监秉笔太监胡良辅撰文。【摄影/宾语】 旗杆石。相当于现在的路标。【摄影/宾语】 驿道边的古井,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摄影/宾语】 ![]() ![]() ![]() ![]() ![]() 《永阳大雪》 ——北宋?欧阳修 清流关前一尺雪,鸟飞不渡人行绝。 冰连溪谷麋鹿死,风劲野田桑柘折。 江淮卑湿殊北地,岁不苦寒常疫疠。 老农自言身七十,曾见此雪才三四。 新阳渐动爱日辉,微和习习东风吹。 一尺雪,几尺泥,泥深麦苗春始肥。 老农尔岂知帝力,听我歌此丰年诗。 送张野夫寺丞牧滁州 ——南宋?陆游 皇天方忧九州裂,建隆真人仗黄钺。 阵云冷压清流关,贼垒咿嘤气如发。 逋诛猾虏入槛车,北风吹乾草头血。 一龙上天三百年,旧事空闻遗老说。 金印斗大谁作州,公子玉面苍髯虬。 赋诗健笔挟风雨,论兵辩舌森戈矛。 别君帐饮灞桥头,长歌为君宽旅愁。 战场遗迹傥可画,尺素寄我关河秋。 转载请注明——来自宾语的廉政空间(http://binyu.qzone.qq.com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