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只是奶粉恐慌

 我IS春天报春鸟 2013-09-12

不只是奶粉恐慌

石破 2013-09-03

当恐慌情绪支配了民众对事件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时,他们就会对哪怕是小概率的灾难信息表示强烈担忧,进而引起更大恐慌。

 

新西兰恒天然乳清蛋白粉被肉毒杆菌污染事件曝光后,有国内专家提醒消费者“莫迷信洋奶粉”,国内奶类制品业界则认为外国品牌的丑闻正是他们“重夺失地”的机会,某些媒体也发表评论:“奶粉以后不能以国产、进口来划分质量了!”

  但从网络反应来看,中国家长对国产奶粉依旧缺乏信任;媒体对洋奶粉的批评反而招致网民普遍反弹;有论者认为“恒天然丑闻”最大受益者并非国产奶粉,而是其他品牌的“洋奶粉”。

  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

  2008年的毒奶粉事件,是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信心崩溃的开始。三鹿公司生产销售含有三聚氰胺的奶粉,导致婴儿食用奶粉出现肾结石症状。而在接到投诉后,无论是监测机构还是三鹿自检,却都给出了“奶粉合格”的检测报告,甚至在明确获悉奶粉被污染的情报后,企业仍然如常销售。当媒体将丑闻曝光后,三鹿公司先是矢口否认,后不得已改变说法,承认奶粉受污染—政府反应迟缓,企业竭力遮盖,信息不透明,危害结果不确定,使得公众普遍产生愤怒及恐慌情绪。为不让孩子从奶粉里喝到三聚氰胺,相当多消费者干脆拒绝全部国产奶粉,而将希望寄托到了洋奶粉上。

  此后几年,国产品牌奶粉接连爆出问题,这些突然爆发的坏消息,犹如原子弹冲击波,瞬间放大了风险的实际水平,使得公众的恐惧感迅速上升,并陷入一种“悔恨加愤怒”的心态中,“以后再也不会相信你们啦”成为众多消费者的共同心声。

  可以说,在奶粉品牌的选择上,政府和产业界成功地使消费者形成了“国产奶粉不可信”的“先定倾向”。即使在政府看来,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恐慌与其成因不相称,反应的程度也不相称,但消费者害怕的却是面临哪怕最不可能面临的危险,导致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次悲剧的主角。

  在公众对国产奶粉的不信任背后,是他们对国产品牌普遍的不信任,也是对国内企业惯有的“对待有问题产品先试图掩盖,问题暴露后才不得不承认”的行事方式的疑虑和愤慨。因此,政府想消除公众对国产奶粉的疑虑并非轻而易举之事。首先,这跟国内企业的信息披露仍然不够透明,以及其承诺的真实性仍然难以判断有关。其次,在人们的感觉中,政府的第一要务是“保护国内品牌”,而只把消费者当作一个客体对待,要求消费者容忍、接受企业制造出来的风险,以免使它们倒掉。

  不只是奶粉问题,在举凡食品安全、空气和水源污染、PX项目建设等容易引起公众恐慌的问题上,政府虽然向公众提供了自认为是客观、全面、专业的信息,以说明其“潜在危险很小、危害概率不高”这一事实—政府认为根据这些事实,公众没必要过分担忧,但公众总是远比事实所证明的更为担忧。在这背后,有公众对政府的解释、承诺习惯于从反面理解的心理在起作用,也有公众对政府为发展经济而不惜牺牲环境的疑虑,即使这疑虑是不合理的,即使某些“最坏结果”只来自公众的假设,但不幸的是,当恐慌情绪支配了民众对事件的判断和决策过程时,他们就会对哪怕是小概率的灾难信息表示强烈担忧,进而引起更大恐慌。

 恐慌是一种真实的社会成本,并可能导致其他社会成本。政府应当仔细倾听民意,根据共同利益的系统来权衡轻重缓急的顺序,并采取细致有效的步骤来消除社会恐慌,而不是仅仅着眼于经济发展而加重和扩散这种恐慌,最终还是连累了经济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