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宫100》 第55-60

 昵称13862958 2013-09-12

【故宫100解说词】55 垂帘听政

 

 

 1912212清晨,养心殿东暖阁,紫禁城最后一次朝见仪式,隆裕太后携年幼的宣统帝溥仪,颁发了退位诏书。延续了268年的清王朝,正式谢幕。中国2132年的帝制,到此终结。

    由于局面悲情而混乱,东暖阁那面黄色的布帘忘记放下,隆裕太后满脸的忧伤,深深的刻在了历史的记忆里。

    时光倒退116年,嘉庆元年正月初一日,乾隆皇帝早早起了床。养心殿东暖阁的明窗匾下,镶满珠宝的金瓯永固杯,已经注满了用来解毒驱邪的屠苏酒。86岁的乾隆皇帝颤颤巍巍,写下几句吉祥话,这是乾隆作为皇帝,最后一次明窗开笔,几个时辰后,禅位大典即将开始。

    养心殿东暖阁,作为举行明窗开笔仪式的地方,始于雍正皇帝,并一直延续下来。但是1861年冬,这个不起眼的小房间,突然被历史的聚光灯照亮。

    一个女人,出现在东暖阁的黄色帘幕后,其后的48年,她将在这里统治天下。她就是慈禧太后。

    有关太后垂帘听政的旧例,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在后来的帝制中国,也有不少类似的情况出现。所以,之前大臣们就悄悄搜集了历代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典章,作为历史依据。

    第一次垂帘听政大典,在1861年一个冬日清晨。

    据两朝帝师翁同龢日记中的记载:皇太后前设八扇黄色纱屏,皇帝的宝座设在纱屏前面,大臣们依次祝贺行礼。

    后来又不知何时,纱屏换了布帘。其实,在逾越了旧制之后,这层隔膜也不重要了。

    慈禧太后居住的储秀宫,为添建一座小房子,曾推到了一堵墙。黄色布幔展开,红色宫墙倒塌,像是不详的讯号,预示着大清国,正渐渐退化成一个空虚的外壳。

    “人心瓦解,国势土崩。隆裕太后的谕旨里,这样形容当时的形势。

    其实,瓦解土崩,又何止于数年数月数日。

 

 

【故宫100解说词】56 勤政亲贤

 

雍正元年春天,11道谕旨从养心殿西暖阁发出,整顿吏治由此雷厉风行地展开来。

 

养心殿西暖阁曾经是嫔妃休息的地方,雍正皇帝入住养心殿后,这里从休息室变为办公室。政治上的重大决策,多在西暖阁酝酿拟定。

几乎每天,雍正皇帝都要在这里工作到深夜。他每晚的睡眠时间,甚至不足四个小时。他在位的4247天里,平均每天朱批十份奏折,现存的四万多份奏折上,他的批语就多达一千万字。

雍正皇帝在位13年,几乎没有出过北京城。去世头两天,尽管身体不适,他仍在处理政务。雍正皇帝用他的勤勉践行了他自己亲笔写下的承诺——在勤政亲贤匾下,他引用了战国时代思想家慎子的两句话:“唯一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乾隆皇帝即位后,在匾额下写下屏文,自勉要做一个像父亲那样勤政的君主。

整顿吏治,只是雍正朝一系列改革的序幕;雍正皇帝是名符其实的改革家;他在位13年,比康熙皇帝在位61年做出的改革还要多。尽管当时改革遭遇不少质疑,然而后世学者认为,正是这些改革推动清朝出现了长达134年的康雍乾盛世。

乾隆年间,在两年税赋全免的情况下,国库存银连续七年保持在七千万两左右;人口增至三亿;疆土面积达到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

雍正皇帝刚刚即位的时候,为防外人窥秘,在西暖阁外设置了红色的挡板。也许是光线因此变得昏暗,于是,将西暖阁的隔扇窗换成了玻璃窗;狭小的办公室遂明亮通透起来。这些微小的改变,连同这个小房间里的故事,如今都成了历史拓写的手记。

 

【故宫100解说词】57 权利中枢

 

    凌晨三点,紫禁城还在沉睡,乾清门广场上的军机值房,照例灯火通明,军机大臣手执刚刚密封好的谕旨,焦急地等待兵部来人。

 

 

    这份谕旨将经由兵部直发驿站传送,以日行三百里的速度,寄送到地方官员手中。

    雍正七年,朝廷对西北用兵,军报往返频繁,由于内阁距内廷过远,办事效率低下且容易泄密,雍正皇帝设立了军机处。

    军机处与养心殿相距只有50,在帝制中国,这一世离皇帝最近的管治核心。军机大臣在养心殿面聆皇帝口谕,之后回到这座简陋的房间里,将口谕草拟成文书,再返回养心殿让皇帝过目,一去一返不过一两个小时,而后谕旨密封交兵部递往。

    雍正皇帝正是通过军机处的高效运转,实现了国事的速议速办,并完善了一套政务保密制度。

军机大臣在凌晨时分即开始工作,他们被皇帝严格要求,当日事当日毕。

    军机处廊下,常常摆放着烧饼、油条等食物,以备加班的大臣们充饥。军机大臣必须随叫随到,半夜三更听传叫,闹得家眷也心惊,这两句流传于当时的话,形象地描画出了军机大臣的生活状态。

 

 

    过快的工作节奏,让大臣们倍感紧张,军机处地面上隐约可见的凹痕,也许就是焦虑的踱步,留给青砖的记忆。

    军机处的气质是务实精干,所以雍正皇帝写下一堂和气,在这个高效运转的机构中,人和远比天时地利更为重要。

    作为中枢,军机处上演了这个王朝最重要的起承转合,当清廷打败太平军的消息传来,咸丰皇帝欣然题写喜报红旌,光绪皇帝筹备立宪的上谕,凝固了那段曾令他热血沸腾的,短暂的时光。

    时光似水,如镜,映见历史,你我。


《故宫100》第五十九集《皇帝卧室》
1723年6月,郎中保德接到谕旨,在养心殿后寝宫要开一个活动窗,并装上玻璃。就在这一年,养心殿取代了乾清宫,成为紫禁城里最重要的宫殿。

 

“养心”二字,取自孟子的一句话“养心莫善于寡欲”。雍正之前,这里只是一座普通的宫殿;雍正皇帝即位后,没有按惯例住进乾清宫,而是移居到养心殿。他给外界的理由是:父亲康熙皇帝在乾清宫居住了六十多年,自己不忍心再住进去。但从他后来的生活规律来看,移居养心殿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节约时间。从此,这个局促的空间,成为了紫禁城里最重要的地方。

在紫禁城里,采光好坏,是衡量宫殿地位的重要标志之一。为了改善养心殿的采光,雍正元年六月,郎中保德接到谕旨,在养心殿后寝宫西次间后窗下,一扇中心的位置开设一活窗;窗外做三面窗罩,面安玻璃。这是有记载,紫禁城的门窗第一次装玻璃。

这一年的初冬,养心殿后寝宫的窗纸变成了玻璃,房间变得通透;并不代表不私密,相反,雍正移居养心殿的这一举措,是高度集权的重要变革。

衡量宫殿地位的另一个标准,是室内的陈设,尤其是当时在宫廷里风靡一时的钟表。对于惜时勤政的雍正皇帝来说,钟表越多,就是说明这个地方越重要;停留得也就越久——时间对他很重要!每天,皇帝在这里休息,若要处理政务,只要穿过堂子,不到一分钟,就可以来到前殿办公。

这种类似现代商住两用式的环境,虽然有些局促,却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在雍正13年的皇帝生涯中,基本保持了下床就上班的生活规律。

从雍正皇帝开始,清朝有八个皇帝,把养心殿作为生活起居和处理政务的地方,时间长达近200年。

如今,这里成为除故宫中轴线外,参观人数最多的地方;因为这里,可以看到唯一一处中国皇帝的寝宫。

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1-24

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15-26   

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27-32

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33-44

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45-54

纪录片《故宫100》解说词55-6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