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琵琶亭怀古|琵琶亭,怀古|景苑文化~::e景苑::~放眼天下风物秀,容思古今景苑香~esg...

 nangongcunfu 2013-09-12

琵琶亭怀古
来源:国际在线 焦作日报 更新时间:2006-4-10 9:58:58
   琵琶亭是一个令人向往,又令人伤感的地方。

    唐玄宗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秋的一个夜晚,因“越职言事”而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白居易,送客至长江边时,忽从一船里传出嘈嘈切切的琵琶声,那乐声悲切凄凉,牵动着诗人的情思。“移船相近邀相见”,原来是一位琵琶女,便请过船来,邀弹数曲,女子乃是长安一娼女 ,年长色衰,委身嫁给一个商人,于是就流落江湖。琵琶女天涯沦落的悲惨身世,使白居易联想到自己的遭遇,深感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禁泪湿青衫。炽烈的激情在诗人胸中翻涌,写下这首千古绝唱《琵琶行》。

  白居易离开浔阳后,人们在他当年送客的湓浦口这处芒黄荻白、竹绿枫红的地方,兴建一亭,名琵琶亭,自此以后,名人雅士、双人墨客纷至沓来,登亭怀古,遥想琵琶往事,甚至一洒悲自己怜人之泪,留下了众多的题咏。因而,亭因诗而作,诗因亭而丰,琵琶亭也因此亭誉海内外,但人世沧桑,琵琶亭屡兴屡废,最后一次厄运是清咸丰三年(1853年),败于兵火,荡然无存。

    现琵琶亭坐落在九江长江大桥南,临江而建,是一座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园林建筑,整个建筑群由亭、台、楼、廊、池,辅组成。每个单体建筑在选址上,或平地,或高阜,或山坡,各具异趣。

   它采用了我国古代造园借景的方法,巧妙地利用了周围的地形、自然风景和人工建筑物,造成丰富多彩的景观。

    沿滨江大道向东,过锁江塔,便见一座古色古香的高大门楼立在面前。楼上方墙上镶嵌着刘海杰书“琵琶亭”三个大字的门匾。步入门楼,一条宽敞的碎石道直伸前方。道中央,竖立着白居易高大的汉白玉全身雕像。石雕像秀才 清新,婉雅俊逸,展示了白居易不可言语的个性,雕像两旁辟有两块绿茵茵的草坪,坪上种着长青树和翠竹,为整个亭园增添了几分秀色。

    雕像后凿有一文池。池中安放着许多形态各异的石头。其中一个古朴的石头上,筑有一座形同琵琶亭的小亭,别有一番情趣。池水像蓝宝石样晶莹、明澈。整个方池真好像是一个神奇的盆景,蕴藏着春意,孕育着诗情。池后建有一高大石平台,台左右有石阶相连。石台正面照壁上嵌着一击剑由毛泽东书写的《琵琶行》诗刻。

    上石台,拾级而上,便可登上琵琶亭。亭呈八角,上下两层,重檐青瓦,粉寺立柱,造型简洁,气势雄伟,显得庄重而轻巧。亭两旁建有长碑廊,直接与门楼相接,使亭园形成一个“口”字。碑廊中镶嵌着数十块白居易的江州诗作及历代名家题咏在亭的书法碑刻。这批弥足珍贵的碑刻与琵琶亭相遇成趣,足以让人驻足流连。乐天曾谪此江边,已叹天涯滋泫然。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

    无独有偶,距白居易200余年后,欧阳修也因“越职言事”的罪名,而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他于宋仁宗景佑二年(公元1036年),自汴就去夷陵,途经长江,慕名登亭凭吊。相似的遭遇使他产生了悯人悲已的伤感,写下了这首为他也为白居易鸣不平的诗作,又为琵琶亭增添了几分韵味。

    琵琶亭名联赏

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雨夜;
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
——金眉生题九江琵琶亭

聚散总前缘,最相宜明月一船,清风两岸;
古今几名士,合共唱大江东去,秋雁南来。
——万象周题九江琵琶亭

一弹流水一弹月;
半入江风半入云。
——九江琵琶亭

    据《嘉庆一统志》载,琵琶亭在江西省德化(今九江)西江江滨。唐·白居易送客湓浦口,夜闻邻舟琵琶声,作《琵琶行》。此诗当时即广为流传,“胡儿能唱琵琶诗”(唐宣宗吊白居易诗)。白居易调离江州不久,即有人在浔阳驿建亭纪念。以后屡建屡毁,1987年九江市政府移建于长江大桥南岸。联语用暗用白居易《琵琶行》诗意,引发人们怀古之幽情,使眼前古迹倍增魅力。全联仅十四字,读来却使人如见白居易笔下的琵琶女,那弹出的琴声,如流水之悠悠,如明月之皎皎,“说尽心中无限事”。优美的旋律,一半冲去天直上,真可令,“主人忘归客不发”。上联有两个“一弹”,将曲调的优美而多变刻划得活活脱脱;下联两个“半入”将琴声的效果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为集句联。上联出自唐·卢仝《风中琴》诗:“一弱流水一弹月,水月风生松树林。”下联出自唐·杜甫《赠花卿》诗:“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琵琶亭怀古

文/黄邦寨

  一个寂静的春日,我慕名来到了因白居易那首名诗而建的琵琶亭。

  琵琶亭远离闹市,独踞长江边,周围寂寂少人声,与诗意很切近。琵琶亭的门楣外有一副对联,极好地提炼了《琵琶行》的诗意:

  红袖夜船孤虾蟆陵边往事悲欢商妇泪;青衫秋浦别琵琶筵上一时怅触谪臣心。

  一首凄清的古诗,人们要为它寻找一个温暖的归宿,实际上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宿。今日的琵琶亭寂寞地伫立着,未免有几分冷落与凄清。环琵琶亭而建的回廊诗碑旧尘纷飞,空无一人。游人来了又走了,一阵喧哗之后,归于长久的寂静,没有人再去寻找那散落在古诗中的寂寞与凄愁。那些镌刻在模糊的石碑上的千年前的雨径与秋风、尘烟与夜色,那些白居易的追随者在浔阳江畔的失落与同感,依然在江边的秋风里轻轻呜咽,他们也曾在多年前的十月之秋来到浔阳江头。琵琶声无处可寻,江州司马三年期满早已回京,那些流水终是半入江水半入云。白居易离江州临行前写了一首诗:“三间茅舍向山开,一带山泉绕舍洄。山色泉声莫惆怅,三年官满却归来。”于是,黄庐苦竹成过往,琵琶凄声已不再。此时的白居易已面瘦头斑年事高,荣悴在一时间。文学家在此获得了身的宁静与心的悲苦,一贬再贬,直至流落江州。此次贬官成了白居易人生的转折点,江州成就了个人的悲剧,练就了深刻的忧思。

  围绕琵琶亭而建的回廊诗碑沉郁而绵长,它们在今世的尘土间搁浅,苍凉破败,根本没有吸引游人的目光。而一首一首细细地读下去,春花秋月,却是温暖痴迷。元稹是白居易的至交,他也曾来过:“夜泊浔阳宿酒楼,琵琶亭畔荻荻秋。云沉星没事已往,月白风清江自流。”又过了几百年,清人张维亭道:“枫叶荻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阴阴。”亭在与否,诗中的情与景不可复生,相同的惟有东逝的江水、十月的秋声。帝王的喜与怒、谪臣的悲与欢,都在千百年间烟消云散,惟有《琵琶行》穿透千年的尘埃,生长得苍翠蓬勃。人们在古诗里找到了共鸣,隔着数百年的时光成为知音。

  失落是必然的,诗句的深邃与华美本来就仅存于文字之中,飘然于诗人的意念之间,就连一座琵琶亭的保存也是历代屡有兴废。明万历四十一年,兵巡道葛寅亮将之移于城东老鹤塘。清雍正年间兵巡道刘均又重修,且颇具规模,清咸丰年间遭毁,现在的琵琶亭建于1987年。楼与亭改朝换代,饱经风霜,留下的点滴旧迹,成为人们的精神巢穴。

  在被贬为江州司马的日子里,诗人获得了此生中难得的寂静时光,曾有诗《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天寒地冻的荒凉里,两个偶遇者凭借着数两小酒,惺惺相惜,获得彼此孤寂心灵的相知与共鸣,而这一抹暖色足可抵御野外的严寒与心中的孤寂。

  离开江州后,白居易曾写过这样一首诗:“历想为官日,无如刺史时。劝娱接宾客,饱暖及妻儿。自到东都后,安闲更得宜。”欢然怡乐之情溢于言表,诗句较之过去平庸得多,但这种平和安乐的景象在白居易的漫长人生中着实为数不多。上天按成就一个诗人的方式造就了他终生的郁郁不得志,宦海沉浮成就了他的颠沛流离,而九江与庐山的山水成就了诗句中永恒的翠色。

  当我离开琵琶亭,沿江行至浔阳楼、锁江楼时,夕阳已沉入水云间。沿岸的塔灯已亮,伤感的琵琶亭也远远地落在身后,令人怅然,仿佛曾遗落了某物,却无从想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