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歌诀 九天揽月理三焦,舒心平血紫燕飘,调理脾胃摘星式,益气养肺把月抱,舒肝利胆扯旗式,吊尾攀足健肾腰,风摆荷叶活膝腿,喜雀登枝百病消。
二、练法
本操采用鼻吸鼻呼的呼吸方法,要求呼吸自然,轻缓、均匀、细长。呼吸与动作配合的原则是:起吸落呼,合吸开呼,先吸后呼。
(一)九天揽月
1预备式
两脚并立,身体正直,两手自然下垂于体两侧,目视前方(图1)。两腿自然弯屈,下颌微收,头项上领。平心静气,全身放松,呼吸调匀。
2提掌
吸气:两掌向里,掌指相对,掌心均向上,随着吸气,两掌屈臂向上提掌子胸前(图2);意想两股绿色的清凉之气由两脚涌泉穴入身内,沿两腿内侧上行经会阴穴合为一股聚入丹田。
3举掌
呼气:两掌在胸前向外、向上、翻掌成掌心向上;接着呼气,两掌经面前向上直臂托举于头上方,目视两掌(图3);意想丹田之内气通过上、中、下三焦,沿两臂内侧向上行至两掌心劳宫穴,并由两掌心射向太空无限远处。
4分掌
吸气:两掌向外、向下分掌,与肩平直,掌指均向外,掌心均向下,目视前方(图4);意想天地间的米黄色暖和气流由两掌劳宫穴进入体内,沿两臂外侧行至百会穴向前、向下沿任脉聚入丹田。
5还原
呼气:两臂向下垂于体侧,还原面预备式(图5)。意想体内浊气沿两腿外侧向下至涌泉穴,并射向地下无限远处。
要点:呼吸、动作、意念一致,动作缓柔、连贯。提掌时十趾抓地;举掌时尽力向上托举,抬头、展胸、引腰;分掌时要直臂、沉肩坠肘;还原时两臂自然下垂。
要求:吸气(提掌)一呼气(举掌)一吸气(分掌)一呼气(还原)为一遍,练习8—16遍后接做下式。
功效:经过一定时间练习后有“得气感”,即:酸、麻、胀、痒、轻、重、寒、热等感觉。可采大自然之气,沟通外界信息,可收到调理三焦,调整身体阴阳平衡,强化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健身祛病的效果。
机理:动作的提、举、分掌可使身体舒展,为气行铺平道路;呼吸的深长,均匀使气行有了动力;意念为气行指明了方向,为沟通信息和气化创造了条件,从而使元气通三焦,布达全身,实现了气化的功能。
(二)燕飞云霄
1预备式
由“九天揽月”动作结束时还原而成(图5)。
2侧平举掌
吸气:两掌外旋,向外、向上、直臂侧平举,掌指均向外,掌心均向上,同时两脚后跟随之上提,目视左掌方(图6);意想天地间清新之气由两手劳宫穴进入体内,沿两臂外侧行至百会穴,再向前、向下沿任脉沉入丹田。
3握拳下拉
呼气:两腿屈膝下蹲,脚跟落地,同时两掌逐渐轻握拳,从两侧下拉至膝两侧,拳面均向下,拳心均向外,目视前方 (图7);意想丹田之气沿任脉上行至膻中穴分两股过两腋下沿两臂内侧行至两手。
4前平举掌
吸气:两腿伸直,脚后跟上提,同时两拳变掌外旋,向前、向上、直臂平举于胸前,掌指均向前,掌心均向上,目视前方(图8);意想天地间清新之气由两掌劳宫穴进入体内,沿两臂外侧行至百会穴再向前、向下沿任脉沉入丹田。
5握拳下拉
呼气:两腿屈膝下蹲,脚跟落地,同时两臂内旋,两掌逐渐握拳下拉至膝旁,拳面均向下,拳心均向外,目视前方(图9);意想丹田之气沿任脉上行至膻中穴,分两股过两腋下,沿两臂内侧至两手。
要点:起身时要舒胸沉肩,身体中正,下蹲时要松腰敛臀;动作、呼吸、意念三者要密切配合,动作要连贯。
要求:吸气(侧平举掌)一呼气(握拳下拉)一吸气(前平举掌)一呼气(握拳下拉)为一遍,连续练习8—16遍。然后直腿还原成预备式。
 
功效:练习时有“得气感”,可防治高血压、低血压、冠心病、,心动过速等血管疾病。对气管炎、肺气肿、神经衰弱、肠胃病,以及颈、肩、腰、腿痛也有一定的疗效。
机理:经络阻隔,气滞血瘀,是高血压、冠心病等血管病发病的经络病理。此势气走手臂内侧,手臂内侧有手少阴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经常练习可疏通此两经脉,阻者通之,瘀者导之,因此对心血管病能起到治疗作用。精神紧张,小动脉痉挛是发生高血压、心动过速等心血管疾病的一个诱因。经常练习此动作可使身体处于放松、入静的状态,能起到“紧者松之,挛者舒之”的作用。此动作在设计上主要体现循经取动,强调臂旋,加大了对心经、心包经的刺激强度,增强了打通经络阻隔段,使内气正常运行和疏导瘀血的作用。
(三)单手摘星
1预备式
由“燕飞云霄”动作结束时还原而成(图10)。
2抱球式
吸气;右手向里于小腹前,掌心向上,同时左手向里,在右掌上方,掌心向下,两掌掌心相对成抱球状,目视前方(图11);意想气聚丹田。
3左举掌
呼气;左掌向上提举于头左上方,掌心向上,同时右掌向右下按掌于右胯旁,目视左掌(图12);意想丹田内气随提举、下按逐渐膨胀。
4抱球式
吸气;左掌向外、向下、向里收于小腹前,掌心向上,同时右掌向上、向里下翻掌,掌心转向下,两掌掌心相对,成为抱球式,目视前方(图13);意想内气聚于丹田。
5右举掌
呼气;右掌向上提举于头上方,掌心向上,同时左掌向左下按于左胯旁,目视右掌(图14);意想丹田内气随提举、下按逐渐膨胀。
要点:动作要缓柔、连贯,提举掌时尽力上举;动作、呼吸、意念要密切结合,协调一致。
要求:吸气(抱球式)—呼气(左举掌)—吸气(抱球式)—呼气(右举掌)为一遍,连续练习8—16遍,然后还原成预备式。
功效:练习时丹田有热、胀等“得气感”。能收到和胃健脾的功效,对便秘、痔疮、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肝炎、糖尿病等有治疗作用。
机理:此动作的举掌提高了腹部的活动量,练功时的细匀深长呼吸等,使腹压肌的力量增强,促进了胃肠的蠕动,消除了肝脏瘀血,促进了血液循环。意守丹田,可改善神经系统对肠管运动的调节和内分泌系统对糖代谢的调节。因此可治疗脾胃等各种疾病。
(四)怀中抱月
1预备式
由“单手摘星”动作结束时还原而成(图15)。
2 合抱
吸气;两手同时向前上平举,两掌间距30厘米左右,掌心相对,掌指向前,目视前方(图16);意想内气聚于膻中穴,形成气团,大若足球。
3外分
呼气;两手随呼气慢慢外分,两臂成一条直线,两掌掌指向外,掌心均向前,目视前方(图17);意想膻中气团随分掌逐渐膨胀,气团大若满抱整怀。
4合抱
吸气;两掌随吸气向里合抱;意想气团浓缩,大若足球。
要点:呼吸、动作、意念要一致,动作要轻缓,身体放松。
要求:吸气(合抱)—呼气(外分)为一遍,连续做16—32遍。然后还原成预备式。
功效:练习时两掌有排斥、相互吸引感。同时两手劳宫穴伴有酸、麻、痒、热、凉等“得气感”。对伤风感冒、急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疾病有治疗作用。
机理:呼吸可使膈肌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的范围增大,可促使消化液的分泌,提高消化系统的能力;可使膈肌得到锻炼,从而使力量增强。运作外分,合抱可使胸部得到扩张,在力的作用下,而提高肺活量,意念可使宗气营养肺脏,因而可治疗肺脏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五)顺风扯旗
1预备式
由“怀中抱月”动作结束时还原而成(图18)。
2里抹掌
吸气;右掌向前、向左横抹,掌指向左、掌心向上,左臂屈肘从右臂内侧上穿于左腋前,掌指向上,掌心向里,目视左方(图19);意想天地间精华之气由右掌劳宫穴进入体内沿臂外侧上行于百会再向前下聚于肝脏部位。
3侧推掌
呼气;右臂屈肘向右拉肘,同时左掌向左侧推出,掌指向上,掌心向左,目视左掌方(图20);意想肝脏浊气沿左臂内侧行至劳宫穴,射向无限远处。
4里抹掌
吸气;左掌向前、向右横抹,掌指向右,掌心向上,右臂屈肘向上翻掌于右腋前,掌指向上,掌心向里,目视右方(图21);意想天地间精华之气由左掌劳宫穴进入体内,沿臂外侧上行于百会再向前下聚于肝脏部位。
5侧推掌
呼气;左臂屈肘向左拉肘,同时右掌向右侧推出,掌指向上,掌心向右,目视右掌方(图22);意想肝脏浊气沿右臂内侧行至劳宫穴,射向无限远处。
要点:呼吸、动作、意念要密切配合,动作要柔缓、连贯。推掌、拉肘要用暗劲,形成外撑之力。
要求:吸气(里抹掌)—呼气(侧推掌)—吸气(里抹掌)—呼气(侧推掌)为一遍,连续做8—16遍,然后还原成预备式。
功效:吸气时有清凉之气流入肝脏,呼气时有股热气从肝脏流出,并有酸、麻、胀、痒、热、凉等“得气感”。久练可收到舒肝利胆的功效,对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均有冶疗作用。
机理:呼吸均匀细长,有助于增强肝脏和胆囊的蠕动,促进静脉血回流,消除肝脏瘀血,加速胆汁的排泄。意念采用了良性意念,可起到采用精华之气养肝和排除肝胆浊气的作用。动作的抹掌、推掌加强了肝胆的蠕动,因而有利于治疗肝胆疾病。



(六)吊尾攀足
1预备式
由“顺风扯旗”动作结束时还原而成(图23)。
2侧平举掌
吸气;左脚向左横开一步成为并立步,同时两臂向上侧平举,掌指:向外,掌心均向下,目视前方(图24);意想天地间暖气由两手劳宫穴和头顶百会穴纳入体内注入丹田。
3俯身攀足
呼气;上体前俯右手攀左脚,左掌向后上摆,目视左脚(图25);意想丹田内气沿带脉注入肾脏。
4侧平举掌
吸气;身体起立,左掌下摆,右掌向右上摆成侧平举,目视前方(图26);意想天地间暖气由两手劳宫穴和头部百会穴纳入体内注入丹田。
5俯身攀足
呼气;上体前俯,左手攀右足,右掌向后上摆,目视右脚(图27);意想丹田内气沿带脉注入肾脏。
要点:呼吸、动作、意念要密切配合。动作连贯,幅度要大。
要求:吸气(侧平举掌)一呼气(俯身攀足)一吸气(侧平举掌)一呼气(俯身攀足)为一遍,连续练习8—16遍,然后还原成开立式。
功效:练习时丹田、肾脏有热、胀等“得气感”。久练能收到强健肾腰的功效,对肾炎、遗精、阳痿、腰膝酸软等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机理:动作的弓身转体,不仅能舒松僵硬的关节和肌肉,而且有助于畅通督脉和足少阳肾经,从而起到固肾健腰的作用。呼吸是内气运行的动力,意念是导引内气的指挥,给气流行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使内气布于肾,从而使肾功能逐渐增强。
(七)风摆荷叶
1开步直立
由“吊尾攀足”还原成的开立步开始(图28)。
2里揉膝
吸气;两腿屈膝半蹲,两掌心按在两膝上,向外、向前、向里揉一周,两膝相靠,目视前方(图29);意守两膝鹤顶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