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舍勒对怨恨情感内在结构的探析

 青衣问道 2013-09-13
舍勒对怨恨情感内在结构的探析





   舍勒综合运用现象学和社会学方法对怨恨情感本身进行研究,区别于一般心理学方法人为设想出来的将思想上内在感知状态分解为心理单位,现象学的方法是将一般 心理学方法意义上的心理单位包含、容纳到一次体验行为中,通过体验的一次行为构成体验的现象单位。舍勒用现象学的方法对怨恨进行了实事的特征描述来代替给 怨恨下定义:“怨恨是一种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 态……这种自我毒害产生出某种持久的情态,形成确定样式的价值错觉和与此错觉相应的价值判断。”



一.怨恨情感形成的起点
  他首先对作为怨恨的起点的报复冲动、嫉妒等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做了考察。报复冲动是怨恨情感形成的最主要、最适宜的出发点,先于报复冲动的生成必然有一次攻击或伤害使报复者萌发反抗冲动,“这种情感最先建立在对他人情态的先行理解之上,即是回答反应。”  

复 仇冲动与反击冲动或防卫冲动有别,“它绝不仅是一个单纯伴有激动情绪的抗反应”  它带有“隐忍”的特性,主要由于自身的“无能”、“软弱”感将反抗的冲动强抑住推到下次或适宜的场合再“以牙还牙”。所以,报复事态有两个本质特征:一是 对回答性反抗冲动的隐忍,有一种“以牙还牙”的意识;二是基于一种无能体验的体验,总是“弱者”所处的情状。


舍勒还描述了由报复 感极易转化为怨恨的几种情况,报复感与特定的对象联系在一起,针对特定对象的报复成功会使报复感消失,而报复心在针对特定对象的报复上越少得到满足,报复 冲动就越容易导致怨恨的形成,而报复感越是较多的转化为报复欲,报复冲动的对象就越是转向不确定的、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对象范围。受害者越长时间隐忍着自 己的报复感,越是将自己的经历感受为命运,报复感就越是转化为怨恨,在等级社会和人人真正平等的社会中,社会怨恨的可能极小,而在人人有权利平等而实际上 又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中才会积蓄强烈的怨恨,而我们现代社会恰恰就是这样一个法律上人人平等而实际却存在较多社会不平等的现象的充满怨恨的社会。






二.怨恨根源于与他人的价值攀比

   “所有的怨恨感受都伴随着把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的行为。的确,比较行为贯穿在所有的怨恨感受当中” 舍勒就对这种特殊的、与别人进行价值攀比的方式进行了考察,他指出不管“雅人”和“俗人”、“善人”和“恶人”每个人都在攀比,例如给自己选个榜样就属于 攀比的范围。他阐述了两种“攀比意识”实现的方式:一是在比较过程或比较呈现之前,相关环节已在知觉的特别活动中被领悟了,因此与比较无关;二是相关环节 在比较中呈现,这些环节为先前已被领悟的单一环节的或纯粹的相关现象奠定尚不确定的基础。攀比是一种纯相关体验,“在给予其中一个环节时会一同给予两个相 关环节的相互关系” [1]【p410】 ,在此,纯相关体验附带的选择“基础”,相关意识对另一内容的出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一纯相关体验,就衡量自身的价值是否是通过与他人进 行价值攀比区分了“雅人”和“俗人”,与西美尔将“高雅者”定义为拒绝任何攀比的人不同,舍勒认为人人都无法避免攀比,拒绝任何比较的人就如歌德诗中描写 的是一个“自圣的傻瓜”,舍勒思想中的“雅人”时刻形影不离的伴随着一种“质朴的自我价值感”,这种“质朴的自我价值感”指向自我的本质和存在本身,时刻 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对自我价值及其存在有完满的意识,并且是一种极其质朴、未加思索的含混意识。“质朴的自我价值感”不但使雅人从外形到内质都吸收他人 的正性价值,而且使他将这些的正性价值自由而大度的“赐予”他人。因此,雅人能够从容的与他人比较,并大度的承认他人的“特性”、“能力”优越于自己,雅 人不会产生嫉妒、怨恨情感。“‘俗’从根本上讲在于:自我价值把握与他人价值把握只在对自身价值与他人价值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领悟这个基础上进行,而且,一 般来说,只有自身价值与他人价值之间的那些‘可能’差异才作为价值质被清除的把握到。”“雅人在比较之前体验价值;俗人则只在比较中或通过比较体验价 值。”“俗人如果不通过自身价值和他人价值之间的比较,把握不到自身和别人的任何价值,只有通过与他人的比较而来的价值差别,他才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和价 值。




  并不是所有俗人都会产生怨恨,舍勒依据力量的有无强弱将俗人进一步分出两个次类型:强力的“奋求者”和 软弱的“怨恨型”。“奋求者”在可能的与他人的比较中,质化的事实价值被他作为追求目标内容的推动力,促使他消除比较产生的使他感到压抑的“更少存在” 感,推动他朝着更多的存在、更大的作用的目标内容前进。“怨恨型”的人在与别人进行价值比较后,自惭形秽于自己无力获取与别人相当的价值,负面的情绪令人 窒息,为了缓解这种痛苦万分的紧张状态,怨恨型的人往往借助怨恨的功效伪造和幻化价值通过寻找增值意识或等值意识来消除紧张状态。








善人不怨人,贤人不生气,富人不占便宜,贵人不耍脾气

 
 


  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

  贤人不生气,生气是愚人。

  贵人不耍脾气,耍脾气是贱人。

  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贫人。
 

  1、我常研究,怨人是苦海,越怨人心里越难过,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不是苦海是什么?管人是地狱,管一分别人恨一分,管十分别人恨十分,不是地狱是什么?必须反过来,能领人的才能了人间债,尽了做人的道。

  2、君子求己,小人求人。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嘴里不怨心里怨,越怨心里越难过,怨气有毒,存在心里,不但难受,还会生病,等于自己服毒药。人若能反省,找著自己的不是,自然不往外怨。你能,不怨不能的;你会,不怨不会的。明白对面人的道,就不怨人了。

  3、现今的人都因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就不乐。其实我这个人,好就是好,歹就是歹,管别人看得起看不起呢?只是一个不怨人,就可以成佛。现在精明人都好算帐,算起来不是后悔,就是抱屈,哪能不病呢?

  4、读书人属金,金主开辟,士子读书,古今中外无不研究,是最明理的人,绝不许怨人。别人不明理,是读书人没把他教化明白,怎敢怨人呢?

  5、当官的人属火,火主明理,明理不怨人。百姓不好,怨自己没治化好,怎能怨人呢?

  6、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贤人不生气,生气是愚人。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贫人。贵人不耍脾气,耍脾气是贱人。

  “不怨人”三个字,妙到极点啦!


怨恨伤己,有容乃大


德 国哲学家马克斯?舍勒曾经着意讨论过“怨恨”的道德含义。他说:“怨恨是一种有明确方向的前因后果的心灵自我毒害。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 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这种‘强抑’的隐忍力通过系统训练而形成。其实,情感波动、情绪激动是正常的,属于人之天性的基 本成分。这种自我毒害产生出某些持久的情态,形成确定样式的价值错觉和与此价值错觉相应的价值判断。”

在这位哲学家看来,怨恨形成的最初点是报复冲动。报复感、恼恨感和嫉妒感等是与怨恨相近的情感,但是怨恨与报复感、恼恨感和嫉妒感等还不是同质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这些情感都针对他者。这就意味着,“这种情感最初建立在对他人情态的先行理解之上,即是回答反应”。

一旦怨恨形成,它会利用人生的各种际遇来滋养自己;时间越长,就越是消耗性地侵入人生的机体,把更多的生命意义攫夺到它的自维持和自衍生的癌机制中来。

在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难免会与别人产生摩擦、误会甚至怨恨。有的人心胸狭窄,无法容忍别人给他带来的任何一点伤害,由此产生怨恨,耿耿于怀, 信奉“有仇不报非君子”。其实,这些都是潜伏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创伤,这些创伤只能让自己的心灵沉浸在苦恼的深渊里,无法感受现实生活带来的幸福和愉快。

职 场中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对人对事太过计较,心里不能容纳下别人或者对别人心存妒忌和猜忌。在竞争日趋激烈的职场中,我们应该抛弃并彻底改变这种不健康的 心理,只有这样才能安下心思来更好地工作。同时,这种小肚鸡肠也是阻碍我们晋升的一大障碍。相比之下,男性明显地显得豁达一些,遇事遇人都很热情,凡事都 以一种胸襟宽广的气量去接纳,自然受到周围人士的认可。

与其把时间和精力都花在无聊的猜忌怨恨和钩心斗角上,还不如脚踏实地地多花一些心血在工作上,得到上级的认同。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别人“应该怎样”或“不应该怎样”,其实只是我们自己的主观愿望。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和行为模式,凭什么我们要求别人按照我们的理解和行为模式生活呢?对此,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宽容,容忍差异,要学会理解。

怨恨起源于心理伤害。没有心理伤害的发生,就没有怨恨的滋生。这是怨恨产生的第一个条件。然后,由于主客观的原因,被伤害者暂时没有能力回击伤害者,只能隐忍。这样的情绪对身体健康是非常不利的。

据 《今日美国报》报道,美国和加拿大的心理学家最新研究发现,一个人如果总是对往事耿耿于怀,或者对未来忧心忡忡,或者对别人的话思前想后,陷入过度忧虑状 态,将不利于身心健康。研究表明,与心情放松的人相比,经常通过沉思对压力作出反应的人夜间血液下降的幅度较小,死于中风和心脏病的风险较大。其他研究结 果还表明,对不愉快的往事耿耿于怀将促进身体分泌一种能降低免疫系统功能的化学物质,从而降低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身体释放出的应激激素也会损害免疫系 统。由此可见,患心病的人常常不是工作辛苦的人,而是牢记怨恨的人。这些怨恨就像吞噬我们健康的病毒一样,影响、伤害着我们的生命。

职场如战场,有些同事宽容大度,容忍指数特别高;有些却一丝一毫都不容侵犯,更别说是被人欺负了。睚眦必报、以牙还牙当然是保护自己的表现,但是假如你对别人的冒犯报以友善的话语或者是笑容,你这种宽容大度的表现,会使同事们为你的职场形象加分。

在职场,宽容是一种修养,更是成就事业的根本。对上级宽容,理解上级的处境和使命,在其位要谋其事,把握上级的意图。对上级不要抱怨,宽容上级就是宽容自己。感谢上级用批评和指正提升了你的心智和能力,以督促和控制使你将事情做得正确完美。

对同事要宽容,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只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融洽人际关系,工作中才能左右逢源,付出努力,真诚协作,获取进步的同时,更能收获一种快乐的心情。

对下属宽容,原谅下属的过错和不周,用宽宏的品格赢得下属的敬重和拥戴。宽容能调动下属的积极性,挖掘其潜能,同时能获得众望归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但宽容并非纵容,宽容是从真爱中获得谅解,用一种善意去改变他人错误,用真诚促成其发展。

宽容是一种睿智的表现,这种大度的气量必能赢得身前身后的事业。只有大气的人才能承担大任,不是吗?




平淡从容,抛弃虚荣


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往往只追求面子上的好看,不顾现实的条件,最后造成危害。在强烈的虚荣心支使下,有时会产生可怕的动机,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虚荣心的产生与人的需要有关,人类被尊重的需要包括成就、力量、权威、名誉、地位、声望等方面。下面我们来看看产生虚荣心的具体心理因素:

社 会阶层及地位的影响。由于社会存在不同的阶层,各阶层所占有的资源比重不同,就促使某些人想进入社会高阶层或占有较多的社会资源。如果因种种原因不能达到 其目的,个人的自尊受挫,就会启动自我调节机制,即通过虚荣心来达到心理平衡;传统社会文化的影响。例如“学而优则仕”、“光宗耀祖”、“出人头地”、 “衣锦还乡”等心理观念,促使一些人通过自我拔高,印象装饰等手段在故里或社会上显示自己;面子观念的驱动。讲面子是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民族心理,对 面子的珍惜和爱护是昭示和维护自己荣誉、身份、地位的直接表现。每一个中国人从小就受到维护面子的心理训练,丢面子就意味着否定自己的才能,这是万万不能 接受的。于是有些人为了不丢面子,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与戏剧化人格倾向有关。爱虚荣的人多为外向型、冲动型,反复善变、做作,具有浓 厚、强烈的情感反应,装腔作势,缺乏真实的情感,待人处事突出自我、浮躁不安;虚荣心理的背后掩盖着的是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缺陷。虚荣心较强者,大多存 在自卑与心虚等深层心理缺陷,为了弥补这些缺陷,想方设法,竭力追求浮华。

阿力是一家公司的主管,平常个性风趣对人也很好客,可是他是一 个虚荣心很强的人,对朋友大方,喜欢接受别人的赞誉与重视,平常也喜欢夸耀自己。虽然开着名车,却是向人借款所得,像个卡奴一样,为了得到别人的重视,不 惜付出任何代价,这是一种很典型虚荣的男人。苏西是一个销售人员,在她的身上时常可见名牌的衣服或者是配件,由于她非常重视别人对她的看法,于是经常要花 大钱买衣服、美容。这一切看似为了前途在做投资,其结果却是时常靠借款在过日子,而对外却说自己收入丰厚,让大家羡慕她。这是一种很典型虚荣的女人。

过分虚荣的人,总是从某种个人动机出发,追求一种暂时的、表面的、虚假的效果,甚至弄虚作假,欺诈骗取,完全失去了从行为的社会价值来评价自己行为的能力。其行为目的仅仅在于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得到周围人的赞赏和羡慕。

有虚荣心并不可怕,它有时候还可以催我们奋进。糟糕的是,一旦过分就会产生恶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让自己贪慕虚荣。

虚荣让我们无法认清自己,这将极大地阻碍自己的进步。别人叫你领导,你不一定是领导,人家叫你“总”,甚至机缘巧合坐上了“总”的位置,也不代表你就具备了“总”的能力,如果不能认清这一点,不能认清虚荣,我们将只能停滞不前,甚至不断倒退。

而对于领导者来说,虚荣让你的一些管理思想无法实施,它让你受困于权力,受困于面子,受困于表面化的东西。这将极大地阻碍管理能力的提高,极大地阻碍公司整体水平的进步,更加不要说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

有时候我们需要为了梦想,为了自己的原则,而做一些与社会标准不是很相符的事情,如果我们的心中充满了虚荣,充满了他人的看法,我们永远无法迈出这一步。金钱、地位、权力,很多很多东西都将成为我们前行的障碍,我们成为这些东西的奴隶。

虚荣让我们忘记了什么才是最重要的,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虚荣让我们买昂贵的衣服,过上奢华的生活,我们成了虚荣的奴隶,我们为了别人而生活,结果忘记了自己。

虚荣心是迈向成功最大的阻碍。一个人如果心中充满虚荣,势必会引起众多的困扰,会失去很多的朋友,相对也会失去成功的机会。

虚 荣心强的人,其实往往是不够自信的人,不能平淡从容地看到自身的得失优劣。别人的议论,他人的优越条件,都不应当是影响自己行为的因素,你需要做的是靠自 己的努力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一个被虚荣心所驱使的人,不会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高贵之人,也不能发现自己人生的意义。









怨恨情绪带给我们什么?
泉铭




不快乐的人儿是谁?

找碴儿的那个。

——无名氏





人 类关系中最具有毁灭性的元素,是替别人戴上“坏”或“错”的帽子,然后评断、拒绝、处罚他们,这种不幸的结果随处可见:婚姻、家庭、机构中的反目;国家间 的战事;无法接受他人的相异性而产生的持续争斗。中东长期僵持的冲突具有这种特质,强烈敌意和报复冲动所产生的动力,节节升高到两败俱伤的地步。

自杀炸弹客表现出特别强烈的怨气,大部分人都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人这么不珍重自己的生命,只因为别人伤害过他或他的同胞,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然而当我们再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每个人的内在也都在制造自杀炸弹客。

喂 养我们的怨气——视我们的亲密伴侣为报复对象,或者怨恨人生或其他人对不起我们,这是一项自我毁灭的行动。因为我们想伤害、排拒所憎恨的人或事,无意间也 伤害、排拒了自己。这并不难明白:只须注意你跟人作对时,整个身体如何紧缩。这样一来,你摧毁了自己的生命——即安宁、开放和温暖,这些都是你的生命之 血。你用舍生趋死为代价,使他人看起来可恶,使自己心安理得,这跟自杀炸弹客没什么两样。

这是我跟夫妻咨谈时所观察到的最惊人现象:他们在“怪罪对方”上所花的精力远比“把事情做对”来得多。他们常投下许多怨言:“你对我说了这个,你对我说了那个。你伤害了我。”有些人和怨气融为一体,为了证明伴侣错他对,宁可叫感情关系和自身幸福告吹。

怨气之为害

丹 和南希是处在这种景况下的个案。五年的婚姻中,南希由于没有感受到被爱而受到伤害,对丹累积了许多怨气。丹当然不算是最为敏感的情人和丈夫,但南希屡屡指 责他该做却未做、不该做却做的一切,似乎在数落丹的罪过中得到乐趣。她好像在示威,不停地说:“看,你又来了。又一次证明你不爱我,如果你真的爱我,你 会:更注意点……听得更仔细些……打电话给我……道歉……在公开场合多说我的好话……不要注意其他女人……要好言好语……”

对丹来说,南 希所列的清单没完没了,他每次做事,只有增加“他不爱她”的新证据。南希会拿出清单来拍板定案,丹觉得翻案毫无希望,即使他“做对了”,也弥补不了他一堆 的罪状,结果他没兴趣再试了。他当然不是没有问题,因为他注意不到别人的需要,但他很在乎南希,也想使她快乐,可是他从来不能让她满意,这种情况令他备感 挫折,于是他把心一横,认定她就是很难相处。

这对夫妇第一次来我这里,像两个检察官,试图证明对方错得有多离谱。南希非常肯定她气愤有理,丹则坚信怎么做都不会讨南希喜欢。他们将大部分的理性能量都投入怨气的战役,因此没多少精力可以往新方向挪动。这种对峙在婚姻和长期的人际关系中十分常见。

有 些人会说这种敌意的苦楚显示人类基本上是具侵略性的,或者在人类关系中,战争比爱更根深蒂固。但我持相反的看法,就像拳头握紧之前是一只张开的手,战争和 侵略不是我们的本性,它们不过是我们在关闭了敞开的本性、自觉受伤或产生不安全感时——也就是与爱隔绝——而采取的行动。同样的,就像天空可以拥抱云,云 却不能拥抱广大的天空,所以爱比恨广大,因为爱可以拥抱恨,但恨不能拥抱爱。爱可以无恨而存在,但恨是因为有爱才存在,是与爱失联而产生的痛苦症状。

爱既是根本,为什么战争在人际关系和世界局势中如此普遍?解决之道在于解析怨气从何而来。怨气是爱和战争之间的关键:和平退化成战争,蜜月演变成离婚,都来自于陈年怨气的不断重复上演。

解析怨气

大 部分人都没有觉察到内心弥漫着多少怨气,怨气又是如何严重地操控生命。我们若要扭转情势,让爱在生命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需要用觉知来观照怨气,需要辨识我 们手上紧抓着多少怨气以及为什么会紧抓这些怨气,需要知道怨气怎样运作,有什么作用。如此我们才能将内在封闭的、黑暗的角落敞开,以解析怨气。这就开始扫 除心窗上的尘垢,让爱清朗的光全然照进来。

每一怨气都植根于没有好好被爱的陈旧伤口,以及对之束手无策的陈年挫折感,这种伤痛和挫折感一旦成形,就变成在我们的神经系统中潜伏的隐性病毒,准备在别人错待我们时大举进攻。伤害人际关系的情绪就是这样被引爆的。
 
  与其下结论说人类基本上处于交战状态,不如转而了解为什么我们要死死抓住侵略性行为下的怨气,不肯松手。很清楚的是,心抓住过去的伤痛是一种求生机制,这 样可以确保我们在万一松防时,伤痛不会不知不觉又爬上心头。抓住怨气的心是全时间工作的哨兵,专守望来自他人的威胁。简单地说,我们不想再受伤,像以前一 样——好久好久以前的那一次。

大部分时间,哨兵都在安静巡守,我们甚至感觉不到他在值勤,但当有人惹恼、轻蔑、忽视或伤害我们,警铃就大作了。因为这警铃经由神经系统来运作,会引起饱涨的情绪高潮,于是我们就摆荡到侵略或自卫的策略——愤怒、责难、退缩、溃逃——来挡掉这威胁。

有 一种怨气症状不那么戏剧化,却更常发生,那就是“不停批判他人”的倾向。你曾注意过一天中每小时心头掠过几个批判或责怪的念头吗?我们通常很难觉察到自己 对他人有多少批判,除非放慢脚步更仔细观察自己的心念。我认识一位十八岁的年轻人,她首次参加止语闭关出来后,第一句话是:“我从不知道自己这么会批 判。”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批判念头?因为站在批评的角度,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可以感觉比人优越。然而我们到底又为什么要感觉优越?莫 非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觉得自己处于劣势,想要补偿?我批评别人,会感觉自己有理而且领先别人,因此可以挡掉别人对我的评断和排拒,同时也可以抵消别人加诸 我的力量。所以我们再度看到创伤的运作:评断、责怪别人,以免因感受到没被爱而引起痛苦和恐惧。

所以我们的批判念头像做怨气投资,不断自动收到“利息”。不幸的是,它们把我们从当下抽离,而当下是唯一有真爱和幸福的地方。心念若不断扫描环境中的威胁、侮辱、不喜欢的事,会让我们变得尖锐而紧张,不能开放心胸让爱进来。

可恶之人

若 要从怨气的掌握中解脱出来,重要的是要知道生出怨气的关键是对“可恶之人”的固着。可恶之人是我们内心想象出来的不爱我们、对我们不好的人。我们提防来者 不善,可恶之人的形象就发挥作用了。除非我们能把它端上意识层面,并且检视我们多么喜欢把别人当作潜在威胁,否则这种倾向就在无意识中进行,不断毒害人我 关系。

让我们来看看可恶之人在心念中是怎么形成的。小时候我们一切依赖父母,接受母亲照顾,内心形成一个“好母亲”的形象;但没有一个母亲可以和孩子步调完全一致,因此我们同时也感受到一个会忽视、挫折、伤害我们的母亲。

儿 童不能理解为什么父母前一分钟是“好”的——欢愉和幸福的来源,下一分钟又变成“坏”的——痛苦和挫折的来源。只有心理相当成熟的人,才能对他人维持一个 平衡形象,将令人愉悦和令人痛苦的品质都包括在内。如果儿童有这种成熟度,他们就能对自己说:“现在我被忽视,但我了解妈妈正在伤脑筋,她负担重、压力 大、生活艰难,养育小孩会把她没解决的冲突和需要都引发出来,所以她现在不能对我好。这并不代表她不好或者我不好。”当然啦,如果儿童能够做这种思考,心 理治疗师就不必存在了!

因为儿童完全依赖父母,他们需要视父母是“好”的,若看父母是“坏”的,就会动摇他的安全感,所以儿童通常在觉知 里抹掉这令人挫折、伤人的母亲,这个形象便堕入无意识的阴影中(所以童话创造出恶巫婆、坏继母,在男性方面则创造出坏心的巨人和食人魔〔ogre〕)。这 是儿童用以保护他们和好母亲——喂养他们、照顾他们的人——的联系,并维持内心平衡的方法。

任何经验一旦堕入无意识,就展开了自己的生 命,犹如地下室的霉菌在黑暗中无声无息地扩散。因此,常常打击或冷落孩子的父母,会使孩子产生压抑感,这种感觉最终会概念化为可恶之人——一个不爱你真实 面目的人,威胁、伤害你或背叛你的人,万万不能信任。这样一来,可恶之人就在心念的阴影中占了永久席位。

这就说明了何以亲密关系中常突然 出现最骚动、最混乱的经验:两个情人起初沉醉于甜蜜爱恋,才没讲上几句话,就可以翻脸。洋溢新鲜爱意的蜜月光芒怎么消融得这么快,转眼就成了毒辣讽刺和反 唇相讥?两个人曾宣称比世界上任何人都爱对方,怎么会施以暴力或恐吓,反目得那么突然,好像他们是不共戴天的敌人?瞬间的反目成仇让许多恋人百思不得其 解:对方究竟是冷酷、暴怒,还是双重人格(Jekyll-Hyde)的怪物?最不可解的是,这些暴怒往往只是由诸如迟到十分钟这类芝麻绿豆小事引起的。

当 可恶之人的形象和痛苦的联想突然浮上心头,投射在所爱的人身上,愤怒和责难就爆发了。好像我们内心有一个全时工作的安全警卫,他把通缉要犯的照片挂在墙 上,不断扫描环境中有没有这恶客的迹象,伴侣的言行或对待我?的方式只要有一点符合这个人的特征,就触动我们深处的警戒,使我们为了保卫自己珍视的价值而 不惜一战。








君子无怨

 
《论 语》中四处五次提及伯夷、叔齐这对古今第一兄弟,并且还都是由孔子对他们做肯定的评价。有意思的是,有两则都是讲他们有无“怨”的问题,一则是回答子贡之 问:这二位推掉国君之位,最后却不得好死,他们怨恨吗?孔子的回答是:“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论语·述而》)孔子答得直接,所以后世对此的理解亦毫 无异议。还有一则是《论语·公冶长》,也是讲伯夷、叔齐,也是讲“怨”之与否,但是因为语义和语法上的曲折,理解上就有了不同: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很 多人都把“怨是用希”增字译成“(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就少了”。这样翻译当然可以,从古代汉语语言习惯上讲,也讲得通。但直接译为“怨恨因此就少了” 其实更好——钱穆先生就是这样理解的。内心没有怨恨,没有对别人的不满,这是清洁自己的内心。而能保持内心的清洁与平静,不是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吗?

现在人们讲健康,有一个理念是“排毒”,排出身体的毒固然很重要,其实,排出心理上、精神上的毒,更重要,而“无怨”,则是心理精神健康清洁的重要标志。

所以,孔子虽然“恶不仁者”,还宣告仁者“能恶人”(《里仁》),但他还是要我们“人不知而不愠”。(《学而》)“劳而不怨。”(《里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颜渊》)要我们“克、伐、怨、欲”都要戒除。(《宪问》)

这不是让我们放过他人,是让我们放过自己,为我们自己好。

康德说,生气是用别人的缺点来惩罚自己——把对别人缺点的怨恨聚集在自己的精神中,使之成为毒素,不仅不仁,还不智。

但是,让我们生气怨恨的,真是别人的缺点吗?

或者说,我们真的具有怨恨他人的道德优势吗?

《论语·里仁》,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一切依照着利的目的来行事,心里便会生出种种怨恨——

原来,我们怨恨别人时,并不是因为我们对别人的道德期望落空,而是因为我们对别人的利益诉求落空!别人之所以招致我们的怨恨,并非是他们不能满足道德要求,而是不能满足我们的利益要求!当我们怨恨别人、指责别人时,我们并不那么高尚!



怨恨常来自于受阻的利益,却伪装成来自不得伸张的道德。

为什么我们要把自己的怨恨情绪打扮得高尚起来?

为什么我们要为心中的怨恨伪造一个道德的出身?

因为,不把自己打扮成道德一方,就无埋怨他人的资本。

这是自欺欺人,却往往是不自觉的,是在潜意识中完成的,当怨恨在意识的水面上冉冉升起的时候,它已经被打扮成“道德”了。

所以,怨恨会导致道德的后果,但是,它的起因主要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心理问题。



所以,我们无需讨伐人人都会有的对他人、对世界的“怨恨”,而必须思考我们如何避免这种既无道德也不健康的负面情绪。好在,夫子在《论语》里已经给了我们答案。

夫子说:“茍志于仁矣,无恶也。”(《里仁》)——假如存心于仁,便没有厌恶他人的情绪了。即便他人有道德缺陷,对他的厌恶,也是立足于希望他变好,还是从爱出发。

夫子还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要求自己严,期望别人宽,哪里还会有什么怨恨呢?

鲍鹏山     来源:光明日报   





抱怨这种病毒
           作者:吴伯凡  



   有一位中医专家研究发现,人的身心灵(包括性格和情绪)都与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关联。怨、恨、恼、怒、烦这五种情绪,对于人们身体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个 平常做了很多好事的人,也可能因为容易动怒、生气,最后得了很严重的病。而这种病往往不是单凭药物就可以治疗的,往往需要通过重新反思性格来理解。

  很多企业也是这样。看一个企业是好是坏除了要看商业模式、能力上的差异以外,还要看企业员工是不是有某种怨气。如果员工有怨气,好生意最后也会做烂。怨气就像病毒一样,刚开始很少,但它不断地传播、复制、放大,最后使整个系统运转失灵。

   有这样一个故事,某公司的人力资源总监在考核求职者时,有一个必问的题目:你对前东家如何评价?当然,他不会直接去问,而是很艺术、很隐晦地把话题转移 到这个问题上。比如他会问:为什么会离开那家公司?原来在读书的时候你跟同学的关系怎么样?你这么有才,别人是怎么看你的?有人一下子就上套了。有的求职 者就会下意识地讲别人怎么对自己不好、自己如何怀才不遇。如果这个人的怨气很大,人力资源总监对他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

  “怨”这种情 绪很微妙,人们会因为别人做得不够好而埋怨,但是怨会影响自己的身体,喜欢抱怨的人通常都会有脾胃方面的毛病。很多人打着“追求完美”的旗号,埋怨某件事 情做得不够好,但是又没有表达出来,然后自己就会心生怨气,最后落下了胃病。有位著名中医师发现那些有脾胃方面毛病的人,常常会流露出这类的情绪。他说, 人家做得好不好、对不对,那是人家的事情,但是你会不会因此而产生埋怨的情绪,却是你的事。

  抱怨、牢骚就像口臭,自己没有感觉到,但是会让别人觉得不舒服。或者说,发牢骚的人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但是别人很快就能感觉到不舒服。在一个公司里,对一些人、一些事的抱怨情绪一旦形成,就会逐渐变成整个公司的文化。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它也叫责任病毒。

  抱怨的潜台词是,问题是别人的,成绩是自己的,或者这件事情做砸了、做坏了跟自己没有关系。如果每个人都用这样的逻辑去说话、去办事,那它就会形成一个叠加,大家都在这个频率上,就会把这个频率放得非常大。

   一个人在抱怨别人的时候,自己其实已经在抱怨了。清末民初有一个叫王凤仪的职业劝善家,他的主要工作就是不断去发现、寻找每个家庭里的问题,然后帮助大 家梳理。比如,有一个老太太说老头对她不好,经常打她,然后就跟王凤仪抱怨,说自己命很苦。没想到大善人王凤仪非但不同情她,反而说:“你拿个镜子去照 照,你那张苦瓜脸永远都没有笑容,逢人就说你有多惨,即使你没嫁给这个老头,另外一个老头恐怕也要打你。”老太太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问题不只出在别人身 上。

  听到别人在抱怨你,实际上你也可能在抱怨别人。这就像是一个游戏,每个参与者都遵循着这样一条准则——我对你错,那么当你不遗余力地证明对方错的时候,对方也会马上把这个游戏规则用到你身上来。

   电视剧《一地鸡毛》里有这样一段情节,小林和李靖在上班之前买了一块豆腐,李靖让小林把豆腐放在冰箱里,小林给忘了,下班回到家后发现豆腐坏了,于是两 个人就开始推卸责任,争执到底是谁的错,先是砸东西,然后吵着要离婚,还说“离就离!”。这时突然来了一个电话,是一个好消息,小林心情一下子就不一样 了,挂上电话后就问:“我们刚才为什么要离婚?”他们俩都想不起来了,在一边的女儿于是说:“为一块豆腐。”

  抱怨是一个引爆点,人们为之争执的事情往往是非常小的,但是争执的行为和过程超越了争执本身,最后越闹越大。就像上述例子中的两口子,回过头来发现争吵不过是为了一块豆腐,根本不值得。说到底只是不服别人,你不服我,我也不服你。

   抱怨除了不服别人之外,还源于我们在内心对对方有一种期望,而这种期望对方并不知道,有的时候甚至连自己都没有觉察到,所以很多时候抱怨和冲突来自于彼 此没有达成一种共识,形成了希望的错位。这种错位是家庭关系、男女关系、同事关系发生冲突的根源。怨、恨、恼、怒、烦五种不同的情绪,怨是基础。怨之后是 恨,恨了就生恼,恼了之后就会怒。不过,烦跟前面几个还所有区别。

  “怨”其实是一种情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对别人有某种期待,而这种 期待一旦不合意就会腹诽,在肚子里面表达对别人的不满。然后就是情绪酝酿,把别人的一些相关或不相关的行为都解读为针对自己。随着双方相互报复的升级,碰 到某一个引爆点后,相互之间的愤怒终于爆发。从心理学角度而言,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暴力。从怨到恨到恼再到怒虽然程度不一样,但本质上都属于心理暴力。暴 力是什么?暴力就是以自我的意志、自我的愿望作为绝对的评判?准,让其他的人服从自己。

  想要别人跟自己一样,如果不一样就产生冲突, 这实际就是暴力。这种心理暴力在亲密关系中更容易产生。有些人关注自然环境的污染更甚于关心内心环境的污染,尤其是没有注意到亲密关系中的伤害,反而对远 离自己生活的事情非常关心,表现出了炽热的爱心。对于这种人,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经说过一句话:“有时候远在天边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恨。”他们对陌生人能 够表现出爱心,在亲密关系中体现的反而是暴力。



以佛学来解读,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我执”,用现代流行的话说就是“我 能”、“我的地盘听我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句口号是非常“反动”的。因为它们包含一种暴力倾向,在整个社会里面制造了冲突和矛盾。当人们都认 为应当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时,他对别人就有一种标准,这种标准就是“我”。甚至连“我”是谁都不知道,就是按我现在的情绪作为标准,这样必然会造成冲突。

   其实,这个地盘既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而是大家的。两个人在一起,误以为这个地盘是属于某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发生战争。有些公司做不成大公司,原因就在 于很多人无法与他人共事,最后就只能几个人做成小公司。很多企业发现内部没有凝聚力,没有形成所谓的团队战斗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不是一个集体。

   “团队”和“乌合之众”是相对应的两个词。乌合之众就是没有规则、没有组织,只是因为一点点共同情绪偶然聚集到一起的一群人。他们随时会聚起来,也随时 会消失,彼此之间没有界限、没有契约,遇到问题的时候也不会用契约和游戏规则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尤其是调整自己的思维。每个人的规则都是“我的地盘 听我的”,最后就会导致冲突和离心力。说得抽象一点,亲密关系实际上也是契约和游戏规则不太明晰的关系,只不过一开始是以一种很友善的氛围开始的。

   在亲密关系中,有的人不屑于谈规则,这就为造成冲突和伤害埋下了伏笔。“远在天边的爱就是近在眼前的恨”,这是因为跟关系不亲近的人共事,我们会以一种 界限、一种游戏规则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但是恨不是天生就有的,由于界限不明晰,你深入到他的地盘里,他深入到你的地盘里,双方都误以为是自己的地盘,都 要做主,这就导致冲突不断。

  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强调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这样双方就会按照伦常来做事情,冲突反而会少。中国传统文化 还讲“君子之交淡如水”,意思就是君子知道自己和所有人之间有某种规则,所以“礼”很重要。儒家讲“克己复礼”,克己是为了回归礼。所谓礼,其实就是规 则。所谓己,就是小我,自以为跟我相关的就是我的地盘,是这样的一个小我。

  中国某些企业、行业的乱象都是因为游戏规则、礼的缺失导致的。很多行业都应该有协会,由德高望重的人来主持大局,大家在价格上也应保持一个平衡,在竞争的过程当中是有底线的,不能搞恶性竞争。

   怨气大的公司职责界限一定不明确。默契是大家所向往的一种境界,但是许多人忘记了先有“契”,也就是契约,然后才有默契。查尔斯R26;汉迪曾经讲到 “中国式契约”、“中国式合同”等概念。他认为,中国式合同与西方的合同有着明显的区别,中国式合同里有一些不成文的契约,虽然双方没有把它写成文字,但 是彼此都心照不宣。他认为这种不成文契约在某些时候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也就是彼此心里都很清楚欠对方多少,而且欠的一方有机会就要还。

   社会资本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一种可以量度的人情。汉迪发现,在别人急需帮助时帮助别人,与在别人不那么需要的时候给予帮助相比,人情是不一样的。你 的能力有限但你付出足够的努力所产生的人情,比你能力充分的时候帮忙的人情要重。当然,只有每个人的心里有一本账而且标准相对统一,社会资本才能正常地运 行。如果你的社会资本以英镑结算,别人的以日元结算,那就没法运行了。

  标准不统一就会带来烦恼,但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 思想,统一起来并不容易,所以才会生烦恼。烦和恼最大的区别在于,烦是对不确定的焦虑,比如有五件事情等待处理,但你没有时间想清楚应该怎么处理,你就会 觉得有五件事情在拖着你,于是心生焦虑。而恼是你明确知道要什么,但是对方没有做到,于是产生了恨意和对别人的不满。烦恼不只影响心灵健康,也会伤害身 体:怨会伤脾,恨会伤心,恼会伤肺,怒会伤肝,烦会伤肾。

  现代人经常说“压力山大”。什么是压力?压力就是烦,是对象不确定时的焦 虑。压力所带来的压迫感和紧迫感可以区分为真实的紧迫感和虚假的紧迫感,或者叫钟表时间和心理时间。钟表时间就是这件事很紧迫,必须在什么时间之前做完, 必须解决它。心理时间是对象不确定,总是感觉有一种无名的压力在压着,却又不知道它到底是什么,每天都被这种心理情绪所笼罩,这种状态就是烦。人烦恼多了 以后,怨气就会特别大,形成心理暴力的可能性就更大。










你曾怨恨过自己家庭吗?
素黑

心理导读:也许没有谁不曾埋怨自己的家庭,而我们为什么会埋怨那个给予我们生活和未来雏形的载体呢?这个问题在完成了自省之后才有所领悟,我们只不过是在争取自由选择的权利而已。——Lansin.com




你是从你家庭而来,父母给你什么原生的资源,它便成为你的雏型。你若否定你的根源,你一生便难以发展自我,只能重复旧有的恶性循环,包括父母传给你、家族的疾病史也是这样承袭下来的。

 

你不明白为何你那么暴躁吗?请看看你的外婆或父亲。当你家族有抑郁或暴力症状时,你好大机会也同样患有不同程度的情绪病。也检视你便秘、胃病、失眠、脊髓痛症的源头。你若老是找不到头痛的根源在哪时,请回头看你父母是否在受孕剎那关系并不好。

 

父 母会和在不情愿下孕怀生下的子女关系紧张。尤其是负责生育的母亲,女性承受了大部份生育的业障。生后对孩子不好,将怨恨和郁结放在孩子身上。孩子会感受到 父母莫名其妙不爱自己,父母未必感觉到,但孩子感觉到,他们的潜意识很强,不被亲爱的感觉很强烈也是真实的,因为很动物性,很直接,譬如感到父母的眼神没 有爱,充满遗憾,结果孩子也承袭了父母身心的病。

 

别埋怨你女儿反叛,因为她是承袭你的。别以为你没有反叛,你就是一直依从着别人而受苦。因为你经常感到委屈,致令女儿变得反叛,是女儿潜意识想帮助母亲发泄她应释放的情绪和未圆的心愿,母亲隐性的心结由女儿发扬。

 

所谓生命的延续,生育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原来就是协助处理上一代还未释放的心结。

 

要处理自己的毛病,须先调好你和原生家庭的关系,这也是为了家族着想。

 

我们的生命并不只是为了完成自己,我们的出生是为处理家族未处理好的问题,由我们来了结,优化家族的命脉,不然新生命到头来是为了什么?假如不过是多制造生命的量话,这设计并不合理,因为不断繁殖只会不断消耗和占有地球资源,这会带来整体的灭亡。

 

那延续生命到底是为了什么?灵性地看待这问题的话,你会发现,新生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功能,是为修复上一代的缺陷,它是对生命的治疗。新生命能化解上一代的怨恨和缺陷。

 

在这意义下,生育变得很神圣,原来每个人出生的责任都是神圣的,是为替上一代,甚至上几代的遗憾和缺失修正、修补和修养好。这同时也是为自己好,因为当我们还未处理好原生家庭的问题时,我们不可能懂得爱自己。我们连根也失去。你和家庭割裂了,你便也和生命的根源割裂。

 

爱 自己的核心便在此:当我们不接受生命是从哪里来时,我们不可能去爱它。正如当你说我很爱你,但你并不接受对方的家庭背景时,你并没有真正接受他,也不能真 的爱他。当你很介意你来自你的家庭时,你便很介意自己,当你介意自己时,便不懂得和别人坦诚地相处或交往,你可能会不断说谎,怕别人识穿你的空洞。人活得 分裂,源头也在此。(文/素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