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纳粹德国陆军元帅 —— 费多尔·冯·博克

 一林冷月图书馆 2013-09-13

德国陆军元帅 —— 费多尔·冯·博克


 
Fedor Von Bock

    在参加过二战的18位德国陆军元帅当中,在资历和威望方面唯一可与博克匹敌的就只有比博克大5岁的老元帅龙德施泰特了(在20年代就跨入将官行列的仅有他两人和勒布),如此煊赫的资历和地位让博克成为了二战初期德军屈指可数的几位前线战区指挥官。因此可以说,德军在战争初期的辉煌战绩是和博克出众的军事才能分不开的。博克是一位典型的传统普鲁士军官,对政治毫无兴趣,甚至对于纳粹党1938年对国防军高层的大清洗也无动于衷。对于部下他的要求极端严格,甚至有些时候近似于冷酷,加上他那贵族式的傲慢作风,使得他在军中的人缘并不好。他实事求是的作风更是让他的直言不讳非同一般。在军中他是敢于顶撞希特勒的少数高级将领之一,有一次他还当面向希特勒提出反对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的意见。不过他同时又是“军人的天职是服从”这句话的忠实执行者,曾参加7.20政变的密谋在分子施拉布伦道夫在战后他所著的《军官反抗希特勒》一书中,曾记述了博克与他的首席参谋特雷斯科夫(7.20政变后自杀)的一段谈话。后者曾想将博克拉进反希特勒的军官联盟,但元帅很生气的拒绝使用武力推翻希特勒。他说:“我不是南美洲的一个叛乱将军。”为免事态恶化,他又警告说:“我绝不允许使元首遭到攻击。谁敢攻击元首,我就要为维护元首而惩办谁”。这就是博克,一位模范的司令官和参谋官。

军衔:陆军元帅
生日:1880年12月3日
出生地:诺伊玛克的屈斯特林
死亡:1945年5月5日
死亡地:荷尔斯泰因,奥尔登堡海军医院
父亲:莫里茨.博克(Moritz Bock )
母亲:奥尔加.冯.法尔肯海因(Olga von Falkenhayn)

    费多尔.冯.博克1880年12月3日出生于屈斯特林的一个军人世家,他的祖父和曾祖父都是军人,他的父亲莫里茨.博克由于在普法战争中的英勇表现被封为贵族,最后也官至少将;他的母亲同样出自普鲁士将门——法尔肯海因家族。(德军在一战时期的总参谋长艾里希.冯.法尔肯海因大将也来自这个家族)同样是将门之后的博克和前面介绍的布伦堡在早年的经历很相似——博克从小就向往成为真正的军人,在军界大干一番,10几岁的时候博克就进入普鲁士皇家军官学校接受初级军事教育,先后在格罗斯利希特菲尔德军校和波茨坦军校学习。虽然严厉的家教让博克从小养成了严格和一丝不苟的习惯并使他在学校里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但他待人和蔼也让他赢得了同学的欢迎,他们都亲切的称他为“小博克”。1898年,18岁的博克就以最优异的成绩晋升少尉并被选派到近卫第5团服役。1905年任近卫第5团一营副官,两年后升任团副官,在近卫部队里的良好表现使他在1910年上调到总参谋部服役,1913年他重新回到近卫军,出任近卫军上尉军需参谋。在总参谋部服役期间,他严肃固执的性格和出众的军事才能让他在陆军中获得了“屈斯特林的圣火”的绰号。一战爆发后,他被任命为近卫军助理参谋官,此后,在一战的大部分时间里,博克一直担任着各级参谋官,曾历任近卫军首席作战参谋;第11集团军参谋部参谋;第200步兵师首席作战参谋;近卫军首席作战参谋;皇太子集团军群助理参谋官;皇太子集团军群首席作战参谋。在此期间,他积累了丰富的指挥和参谋经验,尤其是在第11集团军司令马肯森元帅及其参谋长泽克特少将——他们是一战时期德军最优秀的野战指挥官和参谋长(可谓是一对黄金组合)——手下任职的经历使他获益非浅。1918年4月,由于他在皇太子集团军群首席作战参谋任上的出色表现,他还获得了蓝马克斯勋章。

    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的战败后,由于凡尔赛和约的显示,德国的军事力量被迫大量裁减,这曾让很多德军军官的军事生涯由此嘎然而止,不过,这并没影响到博克的前途,在老上级泽克特将军的提携下,1920年他被任命为柏林第三军区参谋长和第3师参谋长,并在当年被提升为中校。1924年调任第4步兵团第2营营长(隶属于第2步兵师,驻考尔堡),2年后升任第4步兵团上校团长。1929他接替格奥尔格.勃兰特中将出任第1骑兵师少将师长(驻扎在法兰克福)。1931年升任斯德丁第二军区中将司令兼第2步兵师师长。1935年,博克再次获得提升——接任第3集群司令。1938年第3集群改编为第3集团军(驻德累斯顿),博克的职务也变为第3集团军司令。在德国吞并奥地利后,曾短暂担任过当地驻军(第8集团军,由博克的第3集团军临时改编而成)司令。不久后,伦德施泰特将军退役,博克受命接替他出任第1集团军大将司令。两次大战之间的这20年时间里,博克几乎一直在各级部队担任着指挥职务,从营长,团长一直做到军区司令,集团军司令,可以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当时的德军高级将领中有像他这样多经历的并不多见,因此,他自然成为了担任更高一级前线指挥官的当然人选。

    1939年波兰战役的打响终于给了博克这个机会:8月26日,博克大将被任命为新组建的“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下辖两个集团军:屈希勒的第3集团军(驻东普鲁士)和克卢格的第4集团军(驻东波美拉尼亚),共计21个师。(这个集团军群的规模在当时是仅次于伦德施泰特的南方集团军群的德军第二大战略兵团,约占当时德军陆军师总数的1/5。希特勒将如此多的军力交由博克指挥,足见希特勒对他的信任)博克“北方”集团军群的任务是从北面向华沙实施进攻,首先应打通“波兰走廊”建立东普鲁士和德国本土的联系。尔后以全部兵力实施协调行动,粉碎在维斯瓦河以北地域防守的波军,接着与南方集团军群合作,围歼在波兰西部的守军。9月1日,德军突然向波兰发动进攻,博克手下的第19军(军长古德里安)迅速突破波兰走廊,很快将波兰“波莫瑞”集团军合围并于5天后全歼该部。接着博克命令右翼第4集团军向华沙挺进,令第19军从第3集团军左翼向波军右翼实施大纵深迂回,企图将波军合围于华沙以北。9月17日,博克占领波兰东部重镇布列斯特,在那里与南方集团军的装甲部队顺利会师,完成了对波军主力的战略包围。随后在库特诺地域歼灭了波军主力。9月27日,华沙被德军攻克,波兰沦亡。由于在波兰战役期间的卓越战功,9月30日,他被希特勒亲自授予新设立的骑士铁十字勋章。

    波兰战役后不久,希特勒即开始着手筹划对西方国家的进攻,参与波兰战役的部队开始陆续西调。1939年10月,以原“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的班底在西线新组建了B集团军群,总司令仍由博克出任,准备在西方攻势中充当进攻的主力,最初下辖三个集团军即克卢格的第4集团军,赖歇瑙的第6集团军(新建)和屈希勒的第18集团军(新建)。不过,由于冬季的到来和准备工作进展缓慢,进攻西欧的时间被迫推迟到1940年。和当时许多陆军前线指挥官一样,博克也对陆总最初提出的“黄色方案”持反对意见:一方面,他认为在1939年东自己部队的准备还不充分,对自己手下的那点兵力能否独自完成对英法联军的主攻保有疑虑,另一方面,他认为将主攻方向选在比利时不妥,很可能出现德军还未占领比利时,联军就已经在比利时境内驻防并在安特卫普登陆的困难局面。博克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希特勒慎重对待黄色方案,并最后指定出以曼施坦因方案为基础的“镰刀闪击”计划。根据新的计划,B集团军群将被大量缩编,第4集团军转隶A集团军群,主攻任务也转交由A集团军群完成。B集团军群则负责在伞兵的支援下迅速占领荷兰并尽可能牵制比利时境内的联军。这里多罗嗦两句,在对待新计划的问题上,博克并没有将目光局限于自己集团军群的利益,而是放眼全局来考虑。虽然博克生性高傲,但在这一点上,却颇具大将之风。1940年5月10日,德军发起了向西欧四国的进攻,博克令手下唯一的一个装甲师——第9装甲师以最快的速度冲向荷兰东部,以接应在那里的伞兵部队。德军在荷兰实施的空降作战收到了奇效,5天后,德军便攻占了鹿特丹,迫使荷兰投降。2天后,博克的部队再建奇功,占领了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博克在荷兰,比利时方向上的猛攻果然让联军中计——将主力调往比利时中部迎战——这正中德军下怀。博克的攻势为A集团军群从阿登山区跃出向英吉利海峡实施决定性突进创造了良好的契机。6月4日,博克的第18集团军攻克了敦刻尔克,俘虏了担任后卫的4万法军。尽管有33万联军趁德军的大意而从敦刻尔克撤回英国本土,但这已无法改变德军取得胜利的大局。在战役第二阶段,博克指挥第4集团军,第6集团军,第9集团军,第18集团军和克莱斯特装甲集群,霍特装甲集群,突破法军仓促设置的“魏刚防线”,6月14日,博克部第18集团军的第87步兵师开进了巴黎。8天后法国政府签字投降。法兰西战役是德军在二战军事行动中的第一次颠峰之作。德军中很多将领都在这次战役中大放异彩,登上了他们个人军事生涯的顶峰,博克也不例外,1940年7月19日,他和12名陆,空军将领一道被希特勒擢升为元帅。此后的一个多月里,他仍旧率领他的B集团军群负责警戒从布雷斯特到西班牙边界的大西洋海岸线。

    1940年秋,作为“巴巴罗萨”行动的前期准备之一,9月20日,博克和他的B集团军群被调往波兰。博克调任东线德军总司令,10月博克出任新编成的B集团军群总司令,此后曾因胃溃疡而离职休养。在这次对苏战役中,终于轮到博克和他的集团军群做主角了,在德军的计划中,博克将奉命直插苏联的心脏莫斯科。因此他将得到最充足的兵力分配和最强大的装甲兵团。开战前夕,B集团军群被改编为中央集团军群,下辖第4,第9集团军,第2和第3装甲集群。共计56个师(其中有9个装甲师和6个摩托化师)约1770辆坦克,占投入“巴巴罗萨”行动德军坦克总数的一半以上。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开战之初,德军三个集团军群的进展异常顺利,这其中又以博克的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绩最为辉煌,到9月,中央集团军群连续在白俄罗斯和斯摩棱斯克连续发起了数次非常漂亮的围歼战,苏军西方面军在中央集团军群摧枯拉朽般的一系列打击下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据近年最新的统计数字,仅在白俄罗斯战役(6.22-7.9)和斯摩棱斯克战役(7.10-9.10)期间,苏军就损失了近118万人(纯减员+伤病)。斯大林为此震怒不已,处死了包括西方面军司令巴甫洛夫大将在内的一大批前线指挥官。而在6-8月间,整个东线的德军三个集团军群才仅付出阵亡13万人的代价。中央集团军群在战争初期可谓战果辉煌,不仅达到了歼灭苏军有生力量的目标,而且攻取了大片苏联国土,到8月底,博克的部队已突入苏联纵深500英里,距离苏联首都莫斯科仅有250英里。在博克眼里,莫斯科可以说是唾手可得,但此刻希特勒的干预却使中央集团军群的突进停了下来。因为这时,中央集团军群和南方集团军群向东突击的两支先头部队已形成齐头并进之势,几乎成了一条直线,两者间相距约550公里,直线中心距后方也大约550公里。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几乎等边的三角形地区,而苏军整个西南方面军便位于这个三角区之内。面对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合围之势,希特勒提出了尽快拿下盛产粮食的乌克兰和顿涅茨工业区在经济上的必要性。此外北方集团军群在列宁格勒地区的踌躇不前也让希特勒下决心增兵北方,争取在芬兰军队的配合下一举拿下这座苏联的“圣城”。基于这些考虑,希特勒在8月下旬决定南北分兵,命令博克的部队就地转入防御,,并从中央集团军群抽出装甲部队加强给南方集团军群和北方集团军群。这引起了自侵苏战争爆发以来希特勒与德军高级将领之间第一次严重分歧,在博克和陆总的将军们看来,放着近在咫尺的莫斯科不去夺占而分兵南北去争夺那些经济目标,这简直不可想象。因此博克坚决反对这个计划,认为分散兵力无异于坐等失败。不过希特勒仍然坚持己见,反而讽刺博克不懂战争经济学。这让博克非常恼火,他质问希特勒对苏战争的直接目的到底是军事征服还是经济开发?希特勒回答两者皆是并且不分先后,仍然坚持南北分兵。博克只得无奈的接受,下令全军在斯摩棱斯克以东全线转入防御,这一等就使中央集团军群的战线停止了近2个月之久。后来的二战史家对南北分兵的决策争议颇多,姑且不论到底是莫斯科重要还是基辅重要,至少有一点对后来的莫斯科战役产生了重大影响:南北分兵让中央集团军群损失了至少1个半月的时间,要知道在寒冷的俄罗斯严冬到来之前,这1个多月时间是多么重要。此外,苏军趁机迅速加强了莫斯科的防御力量,给尔后进攻莫斯科的德军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博克的反对并非毫无道理。可惜历史不能重演,所以关于莫斯科和基辅的争论仍将继续下去。

    9月下旬,基辅战役完美谢幕,德军取得了战争爆发以来最辉煌的胜利,苏军西南方面军几乎遭到了全歼,仅被俘苏军一项,就超过了60万。这时,德军上下的焦点终于转向了莫斯科。10月初,对莫斯科发起最后一击的“台风”计划终于被批准,在月前被暂时划归到南北两个集团军群的装甲部队也陆续回归完毕。为完成这致命的最后绝杀,中央集团军群的实力在战前得到空前加强,到10月2日,共辖76个师3个旅(其中有14个装甲师,8个摩托化师,1个骑兵师和1个摩托化旅),约193万人(连同负责支援该集团军群的空军在内)。这其中,装甲部队的数量占中央集团军群总兵力的近1/3,这是二战以来,德军在历次战役中投入装甲部队比例最高的一次。由此可见德军力图取得速胜的决心,毕竟冬季已经到来。

    果然,在战役初期,投入重兵的德军再次取得大胜,歼灭苏军7个多集团军。10月19日,博克宣称在布良斯克战役和维亚兹马战役中一共俘获苏军67万3千人。11月间,随着道路泥泞状况的好转和首次冰冻的出现,德军的进攻已越来越逼近苏联首都,其前锋距离莫斯科已不足50公里。到12月初,中央集团军群北翼越过克林向伏尔加河挺进,进至距离莫斯科西北不足20公里的亚赫罗马,克留科沃。其先头部队已抵近莫斯科近郊,用望远镜已经能看到克里姆林宫的尖顶了;在南翼,古德里安的部队正在向图拉实施猛攻,企图从南面迂回莫斯科,战斗已达白热化;在中路,德军已经在纳罗明斯克突破了苏军的防御。不过,此时的德军经过近2个月的鏖战已经伤亡严重,疲惫不已,士气开始急剧下降,加上气候恶劣,补给不足。用博克自己的话说,此时的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山穷水尽了”。可是原以为同样已经精疲力竭的苏军却在12月5日突然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击。博克急忙下令撤退,以避免更大的损失。但希特勒闻讯后坚决反对候车,并派他的副官长施蒙特到博克的司令部调查情况。博克坚持道:“元首必须从两者之中选择其一,如果敢冒使自己部队彻底崩溃的危险,那么就重新进攻莫斯科,否则就实施防御。”同时深受胃病折磨的博克以健康原因向希特勒提出辞职。12月19日,希特勒批准了他的请求,由第4集团军司令克卢格元帅接替博克的职务。

    但不久后,博克的军事生涯又有了新的转机。1942年1月17日,新上任不久的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陆军元帅赖歇瑙突然中风去世,正在家休养的博克再次被起用,接替赖歇瑙的职务。博克上任后迅速采取措施,阻止了苏军在东线南翼发起的攻势,稳定了战线南翼的稳定。在新的任上,博克似乎又找回了过去的常胜状态:在击退了苏军的冬季反击后,5月,博克的部队在哈尔科夫战役中再次取得大胜,重创了冒进的苏西南方面军和南方面军,使这两个方面军在战役期间(5.12-5.29)总共损失了近28万人(纯减员+伤病)。与此同时,南方集团军群下属的第11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在克里米亚也取得佳绩。这一系列胜利使1942年德军的进攻重点转向了东线南翼——直指苏联南方要津斯大林格勒和石油产地高加索。为同时达成这两项目标,6月间,德军调整部署,将南方集团军群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分别负责高加索方向和顿河-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博克被任命为B集团军群总司令。6月28日,博克的B集团军群从库尔斯克地区出发向顿河发起了进攻(代号:蓝色方案)。7月6日,博克的部队攻克了顿河河畔的重镇沃罗涅日。虽然德军的进攻依旧犀利,不过这次却没能捕捉到苏军的重兵集团。究其原因,一方面,苏军在从年前和年初的几次灾难性损失中吸取了教训,不再死板的讲求一城一地的得失,而更多的是确保保存有生力量。很多即将陷入合围的苏军部队得到命令大踏步后撤,从而得以逃脱德军的包围圈。另一方面也与博克的谨慎有关,他倾向于先将部队整顿一下,而不急于向顿河弯曲部发起进攻(这与德军的补给不力有直接关系)。为此德军统帅部内部内部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希特勒指责博克不应对他的命令置若罔闻,而将装甲部队陷于争夺沃罗涅日的混战,从而失去了包围苏军重兵集团的机会。为此,7月15日,博克第二次被免职并被勒令退出现役,此后他再未被起用。事后,希特勒曾对施蒙特说,他仍然钦佩这个人,然而在目前这个紧要关头,他只能同那些不折不扣执行他的命令的将军们合作。这也许才是博克失宠的真正原因吧。

    虽然博克已经退役,但战争对于他来说注定还没有结束,1945年5月5日,博克的座车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基尔公路上遭到英军飞机的袭击,博克的夫人和女儿当即被打死。受重伤的博克被立即送到临近的奥尔登堡海军医院,不过经抢救无效还是于当晚去世。和千千万万战争的受害者一样,博克及其家人最终也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

 
职务

1920年5月16日-1920年10月1日   第三军区参谋长
1920年10月1日-1924年4月1日    第3师参谋长
1924年4月1日-1926年2月1日     第4步兵团第2营营长
1926年6月1日-1929年11月1日    第4步兵团团长
1929年12月1日-1931年10月1日   第1骑兵师师长
1931年10月1日-1935年4月1日    第二军区司令兼第2师师长
1935年10月15日-1938年2月4日   第三集群司令
1938年2月4日-1938年11月10日   第3集团军司令
1938年11月10日-1939年8月26日  第1集团军司令
1939年8月26日-1939年10月10日  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1939年10月10日-1941年6月22日  B集团军群总司令
1941年6月22日-1941年12月19日  中央集团军群总司令
1942年1月17日-1942年7月9日    南方集团军群总司令
1942年7月9日-1942年7月15日    B集团军群总司令
1942年7月15日                 退出现役

晋升

中尉:1908年9月10日
上尉:1912年3月22日
少校:1916年12月30日
中校:1920年12月18日
上校:1925年5月1日
少将:1929年2月1日
中将:1931年2月1日
步兵上将:1935年3月1日
大将:1938年3月15日
元帅:1940年7月19日

荣誉

骑士铁十字勋章:1939年9月30日获颁
蓝马克斯勋章:1918年4月1日获颁
普鲁士冯·霍亨佐伦皇家佩剑骑士十字勋章:1916年10月25日获颁
1914二级铁十字勋章:1914年9月18日获颁
1914一级铁十字勋章:1914年10月30日获颁
1939二级铁十字勋章:1939年9月22日获颁
1939一级铁十字勋章:1939年9月22日获颁
普鲁士四级王冠勋章:1911年9月13日获颁
霍亨佐伦三级王冠佩剑荣誉十字勋章:1914年获颁
奥匈帝国三级战功十字勋章:1915年6月24日获颁
奥匈帝国三级铁冠勋章:1917年2月9日获颁
梅克伦堡二级佩剑战功十字勋章:1917年8月3日获颁
符腾堡王冠佩剑骑士十字勋章:1918年1月25日获颁
巴登雄狮一级佩剑骑士十字勋章:1918年1月10日获颁
布莱梅汉萨同盟十字章:1918年1月30日获颁
1918黑色战伤勋章
普鲁士荣誉服役十字章:1920年3月获颁
前线战斗荣誉十字勋章:1934年12月14日获颁
国防军一级荣誉服役奖章:1936年10月2日获颁
国防军二级荣誉服役奖章:1936年10月2日获颁
国防军三级荣誉服役奖章:1936年10月2日获颁
国防军四级荣誉服役奖章:1936年10月2日获颁
合并奥地利纪念章:1938年11月21日获颁
南斯拉夫一级王冠勋章:1939年6月1日获颁
合并苏台德区纪念章
国防军一级橡叶荣誉服役奖章:1939年9月12日获颁
意大利王冠大十字勋章:1940年8月27日获颁
东线冬季作战奖章
罗马尼亚三级米哈伊尔勇敢勋章:1942年7月29日获颁
罗马尼亚二级米哈伊尔勇敢勋章:1942年7月29日获颁
罗马尼亚一级米哈伊尔勇敢勋章:1942年9月1日获颁
匈牙利佩剑战功大十字勋章:1942年11月27日获颁
国防军公报嘉奖:1941年8月7日,9月19日,10月18日。1942年5月30日
[ 此帖被长空英豪在2012-12-30 17:47重新编辑 
转自兵戎军事社区 著名人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