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著 :【瑞典】尼克拉斯·泽特林 / 安德斯·弗兰克森 译者:王行健 1941年9月6日,希特勒发布了第35号元首令。当这条指示还在起草的时候,德军正在全力推进在列宁格勒和乌克兰的作战行动。德国高级指挥官们对目前的战事进展非常满意,把注意力都放在了目前的战事结束之后的下一阶段行动。苏联境内的公路网比起西欧的要稀疏很多,因此可供选择路线更少,需要走的路程也更长。按一位德军参谋军官所讲,如果苏联的道路情况好一些,那莫斯科就丧失了抵御一次现代化征服的最好的屏障。糟糕的路况经常被讨论,逐渐成为一个显著的问题上。因此,希特勒的命令并不会干扰既有的战事进程,只关乎未来。在包围并歼灭乌克兰的苏军部队之后,德军将要把莫斯科以西的苏联军队全部击溃。 希特勒的新命令无甚新奇,北方集团军群将要和芬兰军队合作,在列宁格勒四周建立坚固的包围圈,在不迟于9月15日时派出部分空军单位和摩托化集团军南下,用于加强中央集团军群实力,而中央集团军群将要攻击并摧毁莫斯科以西的苏联阵地。希特勒预计在9月末时可以发动这一行动。 根据这条元首令所讲,摧毁苏军部队将是行动初期阶段的主要目标,一旦苏联诸集团军均被消灭,德军将开始向苏联的首都进军。从很多方面来看,按照这种顺序来安排行动是没有问题的,但秋天很快就要到了,留给这两个阶段行动的时间已然不多。发起第二阶段行动—向莫斯科进军的时间应该如何决定,到时将会变得令人为难,想要赶上好时机,就必须经过深思熟虑再定夺。换个角度看,德军此时也是别无选择,因为他们在数量上不占优势,所以在他们消灭掉前面的苏军之前,是没有办法进军莫斯科的。 在看到针对莫斯科的攻势即将重新开始之后,德国陆军的军官们都松了一口气,对于他们来讲,这是最关键的战略要地,因为他们认为苏军将会将其大部分的部队都用于保卫首都。向莫斯科发动进攻将会提供给德军一个消灭苏军主力的机会,为完全占领苏联这个广袤的国家扫清障碍。 * * * 希特勒的命令意味着军官们觊觎了很久的进攻方向终于提上了优先日程,然而,在发动攻势之前,还有很多准备工作要完成。给中央集团军群的增援力量还要从别的集团军里调来,燃料、弹药和其他物资的供给也需要安排。9月11日,陆军总司令部的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上将见到了军需处长爱德华·瓦格纳(Eduard Wagner),瓦格纳向他介绍了东线德军后勤的概况。 铁路是德军后勤系统的支柱,从德国本土到苏联纵深之处前线阵地的距离非常遥远,其他形式的运输方式都不适用(铁路运输至少可以深入到离战斗单位仅有几公里的地方)。7月中旬时,中央集团军群已经很难继续向东推进,他们必须等待对铁路的维修和改换轨距的工作赶上来。在9月1日—9日,每日平均有29列列车可以抵达中央集团军群控制区内,已经足够部队日常消耗以及为攻势积攒物资所需。然而这种发车频率已经没有办法再施展出更多的运力。运力虽说是足够的,但也只是刚刚够用而已。 德军的集结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一些摩托化单位必须要行驶很远的距离,这意味着将会消耗掉大量的汽油和柴油。在攻势开始之后,消耗量还会增加。燃油供给问题重重,这不仅是因为将足量的燃油运输到前线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德国的汽油和其他石油制品也比较短缺。哈尔德和瓦格纳决定说服希特勒削减民用部门的燃油配额,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他们担心在攻势发动之后,攻击部队会面临缺油的窘境。 * * * 德军军事指挥体系内的不同层级都在对这样规模的一场大型攻势所需的准备工作、决策和计划做出反应。哈尔德和瓦格纳的讨论结果是最高层的决策之一,他们必须要负责把援军的分配和资源补给整合起来,这是对于这场攻势至关重要的两个因素。 作为中央集团军群的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需要对作战计划负责。他必须为他的部队要从哪个方向发动攻击、初始阶段的目标,还有一些相关事宜做出决定。然而博克元帅面临的形势非常复杂,一方面德国的军事传统给前线指挥官很大的自由决策的余地,另一方面“台风”行动又是迄今为止最为重要的一次军事行动,这意味着身处于权力结构上方的人将会不可避免地被吸引过来,并对之前讨论中形成的决策,尤其是作战方面的决策加以干涉,但冯·博克还是设法给他的部下多留出一些自由空间。 还有另一个情况会使得计划和准备工作变得复杂—大型的军事行动需要在相对平静的态势下进行,这意味着要把整体局势的变化在计划实施期间控制在最低限度。冯·博克元帅却没有这么幸运。尽管他自己的前线地带倒是很平静,然而在他的集团军群北边和南边却不是这样,他的大部分援军都要从那两边抽调而来,这意味着援军到达的准确时间仍然悬而未决,而且援军到达时是一种什么状况也无从得知。 最为严重的是,多数的装甲部队还在别处战斗。古德里安的装甲集群还在忙于执行在乌克兰的包围行动无法脱身,这一支重要的力量要到乌克兰的行动结束之后才能使用,到时也将人困马乏。赫尔曼·霍特大将(Hermann Hoth)的第3装甲集群也被从中央集团军抽调出去了,一部分被送到列宁格勒地区,还有一部分则在托罗佩茨(Toropets)一带,这两个装甲集群是一定要在未来针对莫斯科的攻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除此之外还有埃里希·霍普纳大将(Erich Hoepner)的第4装甲集群将会从北方集团军群调来,这一部队在“巴巴罗萨”行动之初就一直在北方集团军群的序列之中作战。 实际情况要更加复杂,因为目前配属给这些装甲集群的师级部队并不一定会在“台风”行动中继续跟随原来的集团军作战,对于第3和第4装甲集群来讲尤其如此。霍特的第3装甲集群曾经有4个装甲师,到那时只会留下一个,与此同时,他会接收从第4装甲集群调来的两个装甲师。而第4装甲集群原有的3个装甲师全都派给了其他单位,作为补充它会接收5个其他的师。 中央集团军群在向莫斯科进攻之前得到了一个装甲集群指挥部和五个装甲师的加强,第11装甲师就是那五个装甲师之一 各装甲集群将分配到原本并不属于自己的装甲师的事情还不是特别令人担忧,更糟糕的是这些师的到达时间、准备完毕的时间全都不能确定。因为冯·博克面临的时间安排已特别紧张。在博克9月15日的日记中,他写道冬季很快就要来临,攻势必须要在天气恶化前取得决定性胜利。任何的延误,包括等待更多的战斗单位而造成的延误,都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 * * 从一开始,德国人就认为面对中央集团军群的苏军部队必将被彻底击溃。为了快速完成这一目标,应将大多数的敌军包围并缴械。此时的德军已经积累了很多相关经验,德军高层一致支持应当对苏联重兵集团施以包围战的想法,但在如何实施上存在分歧,两翼的部队究竟应该前进多远再合围是最主要的争论点。陆军最高统帅部支持将维亚济马作为第3和第4装甲集群前锋部队的会师地点,但博克元帅不这么认为,他更倾向于让两个装甲集群在维亚济马往东的格扎茨克(Gzhatsk,今加加林市)完成合围。鉴于陆军最高统帅部没人回应自己的建议,博克在9月13日给哈尔德打了电话,他们最终决定让内侧的包围圈在维亚济马合拢,而外侧的包围圈则按照博克的愿望在更往东的地方合拢。类似的问题在高级指挥官之间来回扯皮,为即将到来的行动所准备的计划逐渐定了下来。9月19日,这次行动被命名为“台风”。 本文摘自《莫斯科战役1941:二战“台风”行动与德军的首次大危机》 本书向读者呈现了一幅“台风”行动的完整画卷:致命又顽强的德军,以及不屈抵抗的苏联。从最低级的士兵到最高级的指挥官,多角度重现“台风”行动始末,展现了德军袭击莫斯科对纳粹东线战略的决定性影响,论证了莫斯科战役是二战真正的转折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