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产品流通产业“部门管理”需要改革为“行业管理”

 一杯红酒 2013-09-13

农产品流通产业“部门管理”需要改革为“行业管理”

农产品流通产业从自发到自觉的发展需要产业规制。在产业规制基本体制上,我国现存的“部门管理”需要向“行业管理”改革。

1.农产品流通产业规制的作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产业规制的根本目的维护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市场机制的作用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市场经济不会自动形成,产业规制的目的是促进特定社会目标的实现,客观上要求有利于市场机制的形成。尽管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机制已经比较健全,但是没有一个国家放弃了对流通产业的规制,只是由于各自国情和经济发展需要,产业规制的模式不同而已。由于中国管理文化特性和国际化市场环境,产业规制要选择合适的模式。

其一,弥补“市场失灵”。产业规制是弥补市场缺陷、完善资源配置机制的需要。由于公共产品、外部性、规模经济等“市场失灵”领域的存在,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就无法避免垄断、不正当竞争、基础设施投资不足、过度竞争、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现象的发生于蔓延。而且市场机制的力量是盲目的,其调节也主要是事后的,因而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大量的资源浪费。

其二,实施“赶超战略”。由于“后发优势”的存在,发展中国家完全可能通过制定和推行合理的产业规制模式,来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缩短追赶先进国家所需要的时间。

其三,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由于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关系和国际分工体系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化,各国政府迫切需要以产业规制模式(产业政策)为基本工具,审时度势,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一方面,增强本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从而维持或者争取本国产业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优势地位;另一方面,尽可能趋利避害,保护国家安全,正如1997-1998年发生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所昭示的那样,经济全球化极可能给没有任何防备的发展中国家造成深重灾难。

其四,保护“幼稚产业”。落后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应以保护本国生产力为目的,对于幼稚产业要借助国家产业规制加以扶持、保护、发展。加入WTO视为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站在国际产业体系角度来看,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是极其幼稚的,就要在再一个实力相差悬殊的国际竞争环境中,通过产业规制,最终实现农产品流通产业的加速成长壮大,使产业具备足够的国际竞争能力和竞争实力。

2.农产品流通产业规制的成本

产业规制是解决市场失灵的有效手段,然而规制也会失灵,实施政府规制会产生各种成本,包括规制过程中产生的直接成本、间接成本以及大量的隐性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包括:规制者支付立法成本和执法成本,流通企业支付的服从成本和福利损失成本,消费者支付的福利损失成本;间接成本包括:立法失灵成本、执法失灵成本,其中存在的寻租成本和政府反寻租活动的成本。适当的产业规制可以取得正效益,而不适当的产业规制会导致负面效应。虽然发达国家普遍农产品流通采取产业规制,但是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越来越重要。

3.我国农产品流通产业“部门管理”现状

建国后到2003年前,我国产业管理是套用前苏联的部门管理模式,分级、分部门进行管理。从组织形式上看,基本分为四个层次,国务院一级是各个专业部,省、市、区是各专业厅,地、县是局,专业厅下面一级是各专业公司,公司下属者是基层工厂和企业。与行政机构从上到下分层设置相联系,从中央到省、市(地)、县各级政府都设有主管商品流通的行政管理部门,国有企业的归属也有中央部属和地方企业等的区分,管理部门通过行政命令和指令性计划对国有企业的经营进行直接管理,上级对下级实行直接的管理和指挥。这期间虽然进行了系列经济体制改革,集中在国有企业和多种所有制企业层,对机构上的改革只是部门之间的分开与合并为主,涉及到流通产业管理基本体制改革一直比较温和。2003年商务部设立标志着内外贸一体化进程正式开始,但是内贸自身的管理并未实现统一,粮、棉、油、烟、药、盐等仍然分散在多个管理部门,而农产品流通产业的管制更加复杂,涉及工商、城市规划、发改、质检、农业、卫生、交通、税务以及行业协会等诸多管理部门。这种机构设置分割了商品流通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行政区划分割了全国统一市场,行业的分类管理使生产企业和流通企业面临的是被分割后的封闭的有限市场。这种条块分割严重的组织体制,由于各级业务主管部门在组织和管理上习惯于用行政手段直接指挥、干预生产,处理大量本来应由农户或者企业自己解决的微观方面的管理,因而造成宏观或者中观行业管理的混乱、落后。这种产业管理体制实质上只是部门管理体制,形成以部门规划割裂行业规划、部门管理阻碍行业管理、只有部门管理缺乏行业管理的状况,其效用的前提条件是公有制的单一形式,而对于不同所有制的流通企业,特别是对于绝大多数是个体工商户的农产品流通产业,无法形成完整意义上的、全社会的产业管理,如何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统一高效的产业管理体制,就得从行业管理开始。

4.行业管理的内涵与模式

行业管理就是按行业规划、按行业组织、按行业协调,以及按行业沟通的一种产业管理体制。行业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行业管理的内涵经历了三个发展层次。其一,行业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和大公司)来统一规划、协调、沟通和服务同行业内企业的生产、流通等经营活动。其二,行业管理作为政府管理经济的一种职能,国家政府机构通过制定各种财政、金融政策来指导各行业尤其是重点行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对各行业进行规划、协调和指导。其三,行业管理作为国家整个产业管理的基本体制,既包含行业组织对同行企业的规划、协调,也包含了政府通过计划和制定各种经济政策对个行业的指导和干预,最重要的是还包含着行业组织与政府部门管理职能的相互协调和配合。行业管理的三个发展层次对应形成了行业管理的三种不同模式,民间行业组织主导的模式,政府行政部门主导的模式和民间产业界与政府相互作用的模式。行业管理该采取那种模式?由具体国情决定。但是不论那种模式,农产品流通产业部门管理模式需要改革为行业管理模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