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秋季养阴是关键 当心燥邪侵入体内

 ZL 1967 2013-09-13

  秋季养生应遵循“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简单来说,人体经历了夏季的酷暑,体内津液亏虚,而秋天燥热二邪伤及胃的津液后,容易发生胃阴虚证和胃热证。同时《素问》认为,人至中年以后,肾内的精气日渐衰弱,故老年人还容易出现肾阴亏虚,秋季养阴对中老年人而言就显得格外重要。

秋季养阴是关键 当心燥邪侵入体内

  秋季燥伤多阴虚

  阴虚证是当代社会十分多见的一种中医病症。它是指体内津液精血等阴液亏少所表现出来的虚热症候,主要表现为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小便短黄和大便干结等。秋季,胃阴虚证较为多见。

  所谓“胃阴虚证”是指因胃阴不足或胃阴亏虚,致胃失濡润、和降等临床表现的概称,主要表现为胃脘部隐隐作痛,饥不欲食,或脘痞不舒,或胃脘嘈杂,或恶心呃逆,口臭,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

  胃阴虚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调理,则会转化为胃热证,它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一种胃中火热炽盛、失于合降的征候,主要表现为胃脘灼痛,或食入即吐,或渴喜冷饮,或消谷善饥,或牙龈肿痛,还可见大便秘结和小便短赤。归为一点,无论是胃阴虚证还是胃热证,都是因胃阴不足、津液亏虚而引起。

  “秋收冬藏”中的养胃学问

  “秋收冬藏”,白露过后,雨水渐渐稀少,天气愈发干燥,昼热夜凉,此时气候多变,稍有不慎,就容易发生胃肠道疾病,同时许多旧病也易复发。因此,秋季养生应着眼于“收”。

  总体来说,就阳气不足的人来说,可借助夏天阳气温养阳气,而阴精不足的人则可借助秋冬收藏之气涵养阴精。所谓“阴”,中医学指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秋天是肃杀的季节,阳气逐渐收敛,阴气逐渐充盛,万物成熟,为收藏之时,人体的生理活动应保养体内阴气,不要耗精伤阴。

  燥邪入体伤胃肠

  秋天干燥的气候常会使人出现皮肤和口角干裂、皱纹增多、唇干咽燥、毛发脱落和口渴便秘等一系列阴虚所致的干燥症候,俗称为“秋燥症”。

  燥,作为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中的一种致病因素,与夏天的“湿”相对应,乃是秋季肃杀之气化生而来,其性干涩枯涸,故有“燥胜则干”一说。燥邪,最容易耗伤人体的津液,致使阴津亏损,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燥邪多从口鼻入,伤及胃肠,这也是为什么秋季胃病、便秘多发的原因所在。

  总之,“秋季宜养阴”的重点在于“养胃阴”,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益气和胃为主。对于素有慢性胃炎、胃溃疡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人,可考虑食疗和药补双重调养。此外,还应重视对生活方式的调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