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三买或三卖定义中,回试的次级别走势类型的级别是不是和形成中枢的次级别是同一级别?
后两个问题都有点复杂,所以还是每个都专门开帖子说一下,我们在缠论的原文定义中知道走势分类为上涨、下跌和盘整,区别在于方向和中枢的个数,每一个走势也都是一个线段,一个走势的完成其实也就是一个线段的结束,对于一买和二买,判断的其实都是一个走势的结束点,也就是一个下跌或盘整的线段的结束点,当然这是根据当下所有能看到的数据和图形所确认的,因为任何一个线段的走势理论上都必将最终完成,也就是走势必完美,所以一个下跌线段完成的后面必然是一个盘整或上涨,但走势必完美并不是你买入必完美,这一点将在下一个问题中说,如果你不清楚地知道介入的依据和应对计划,完蛋的概率基本上远高于完美的概率。
对于一个单边市场来说(当然现在已经不是单边了,但对于绝大多数散户还是),我们的盈利应该只来自一个方向--上涨,所以对于我们将市场作为线段分类的走势来说,买点就是两种情况:
1、下跌线段或盘整线段的结束点
2、上涨线段的中继点
因为缠论表达的比较明确,一买和二买追求的都属于是第一类情况,一买包含一个三卖应该是一个下跌线段的结束点,二买可以是盘整线段也可以是下跌线段,而三买则较为复杂,因为缠论表述得比较含糊,仅说明是一个次级别的走势回试,并没有规定这个次级别走势到底是下跌还是盘整,所以它其实可以是上涨线段中的一个中继盘整,也可以是新中枢的第一段走势.
说到此处,应该说题头的问题的答案了,按本博的理解,答案应为“是”,也就是说三买回试的次级别走势类型和形成中枢的次级别走势类型也属于同一级别,之所以会引起理解的混乱,是因为缠论对三买的定义没有严谨表达,
原文::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向上离开缠中说禅走势中枢,然后以一个次级别走势类型回试,其低点不跌破ZG,则构成第三类买点;
定义并没有界定这个次级别的走势类型是盘整还是下跌(当然回试不会是上涨了)
按缠论原文所举的工商银行和北辰实业的图形例子,缠师想表达的这个三买卖点的次级别走势类型回试应该是盘整,也就是一个次级别线段脱离中枢而形成的第一个次级别盘整走势(图形上看就是次级别线段上的中枢),而此线段完美有两种情况:
1、线段继续向上延伸,然后完美形成新的中枢。
2、此次级别的盘整继续扩展形成新的线段从而完美原线段,新线段如不跌破原中枢高点,也可以形成新的中枢,如跌破则形成原中枢扩展。
从缠师所举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缠论所指的三买应该是第一种情况,也是最有诱惑最给力的一种,实践中遇到的应该是第二种情况最多,虽然缠论也说:一旦不能出现趋势,一定要在盘整的高点出掉。但是,因为操作级别需要切换到次级别的中枢振荡来监控,而又以为三买是理论所100%保证的,贪心痴心反而更多让三买成为了一个被套的陷阱。
当然,如果这个次级别的走势类型回试就是下跌走势类型,从定义上也没有违反缠论的三买定义,也是不少人所理解的三买,其实也就是新中枢形成的第一段下的走势类型,原来的向上走势类型的线段已经被这新形成的线段所完美,如果此下跌走势能不跌破原中枢,则这线段就是一卖之后的第一个下跌走势类型,后面理论所保证必然会有一个二卖,所以上面这个被不少人理解的三买,相对于缠论所指的完美三买来说爆发力虽然差一些,但是风险控制和可操作性相对也许更好一些,但因为它的定义其实既不属缠论所指三买也不属于盘整买点,因其三买而来,我们可以称为类三买。
缠论中一买二买都是简单的图形、面积、高度、黄白线高度、区间套等一系列当下可以量化的数据来当下判定的,而三买的定义却套用了一个股市最常用的词汇:“不跌破”这是一个如何能当下判定的概念呢?第三个问题涉及到缠论的核心“走势必完美”,要说清楚会花更多口水,有时间再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