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践行绿色发展 塑造山水新城--苏州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样本”

 苏迷 2013-09-14
践行绿色发展 塑造山水新城
——苏州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样本”
  苏州西部正在崛起一个山水新城。
  21年回眸一瞬,苏州高新区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以科学发展的理念为指导思想,不仅打造成开放型经济的集聚高地,而且将坚持生态发展作为不变的目标,如今,“真山真水高新区,科技人文新天堂”正成为真实的写照。
  就在上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蒋宏坤在高新区调研时,对高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予以充分肯定,他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服务产品。现在已到了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所以要把环境建设好,环境保护好,环境要进一步提升。这个重要讲话将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目标提到了新的高度,也指明了新的方向。
  多年来,建设生态文明始终是苏州高新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全区按照苏州市“一核四城”的整体规划,对照“三区三城”的发展要求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本区实际,不断凸显本区优势的“绿色发展”之路。
  “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它是建立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条件下,将环境保护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支柱的一种新型发展模式。高新区在推动“绿色发展”过程中,确立环境优势就是发展优势的新理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整合优化资源,构建新型生态城区,探索出一条绿色新型城市化道路,也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绿色样本”。

  【创新理念提供“绿色”新动力】

  高新区在探索“绿色发展”之路的征途上,既有经验,也有教训。开发建设之初,在区域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也曾有过一些附加值不高、资源消耗较大的加工型企业相继进区,不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经历发展转型的“阵痛”后,高新区明确“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这既是对过去发展方式的反思,更是对未来发展模式的再定位。高新区确立绿色发展之路,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不简单以空间资源换取经济规模总量,率先探寻突破发展的瓶颈制约。通过保护和挖掘生态环境资源,变制约为新优势。
  高新区能否在新一轮发展浪潮及日益激烈的发展竞争中继续实现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继续对苏州、苏南乃至更大范围的发展担当引领和示范,是高新区新一轮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有专家指出,高新区所探索的模式就是一种新形态的城市发展模式,它的走向能给世人提供新的发展启示,高新区要做的,首先就是将生态立区不断转化为一种发展的内生力。
  早在2002年,从苏州市全面禁止开山采石的一刻起,高新区不仅全面、彻底禁止开山采石,而且随即把宕口整治作为建设“真山真水园中城”的重要内容。这些年,高新区以高景山宕口综合整治为开端,以太湖大道两侧、环阳山地区及白马涧生态区域为重点,启动实施宕口复绿工程。到2012年底,全区共完成90只宕口的整治复绿任务,投入资金4亿多元,整治面积约7410亩,基本完成了宕口综合整治任务。“伤疤”变景观,这是对历史债务的偿还,也是对未来发展的奠基。2010年初,苏州西部生态城在高新区太湖边挂牌成立,又为保护与开发高新区西部生态资源搭建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生态文明建设要上新水平,离不开更高层次的科学规划。2011年,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编制的《高新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通过专家论证。按照规划,高新区将于2020年前总计投入近329亿元建设40项生态工程,打造一个集“科技高新、生态高新、人文高新”于一体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目前,高新区建成区域绿化地面积已达3250公顷,绿化覆盖率达46.8%,人均公共绿地14.8平方米,全区森林覆盖率约28.3%,均达到国家园林城市的绿化主要指标。
  科学的规划预示着一个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一个以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为底色的“绿色发展”理念已形成全区共识,成为推动高新区生态型城市建设的坚实思想基础。

  【优化产业探索“绿色”新模式】

  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是现代化建设中需要长期面对的重大挑战,积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必然选择,而转变经济方式必须遵循科学取向、人本取向和生态取向。高新区20多年的实践,也正是不断寻找适合本区实际发展最佳路径的过程。
  探索“绿色发展”模式,高新区敢闯敢试,率先实践。
  大力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是高新区产业发展的一大亮色。高新区深刻意识到,以往发展加工组装型产业的模式处于价值链低端,其带来的资源环境挑战也日益严峻。要争当苏州市转型升级的排头兵,就必须立足自我,放眼世界,主动超前地谋划和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多年来,高新区以苏州科技城为主引擎和主战场,主攻现代新兴产业、总部经济和研发经济,尤其在新能源新装备、高铁技术应用、软件与服务外包、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等领域,加速形成从研发到生产、销售、服务完整的特色产业链条,形成先发优势。通过科技招商、产业链招商,加强企业、科研院所和政府之间的有机互动,形成国外称之为“三螺旋”的发展模式。近日,高新区在建设绿色公共交通的同时,充分挖掘“全国首个现代有轨电车项目”的产业示范和带动效应,联合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运用示范资源,组建苏州南车轨道交通车辆公司,计划建设全国第一个有轨电车生产基地,在助推苏州轨交发展的同时努力打造一个千亿级绿色交通产业链。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业结构向生态型转变是高新区优化经济形态的一个关键。产业结构的生态型转变,需要从区域现有经济基础出发,结合要素资源条件,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主动把握发展趋势,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调整。这些年,高新区突出抓好科学调整和配置“三大产业”的空间布局,压缩并提升工业用地空间,合理配置服务业和公共用地,积极维护和扩大都市农业与生态保护用地,为区域经济的生态型转变创造有利空间。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加工制造产业的规模化水平,全面推进现代服务业,挖掘提升工艺文化等传统产业,积极开发特色旅游业,促进产业结构的内涵提高。高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具有特色,富有成效。作为国家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区,高新区高起点、高标准制定循环经济规划,强化政策推动,引导企业参与,把“工业链”发展为“生态链”。2008年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2010年基本形成城市园林化、产业生态化、环境自然化的生态型和循环型社会。
  谋定而后动。新形势下,高新区又提出了重点推进“四个跨越”、重塑“五个优势”的新目标,就是从前期探索、谋求发展向肩负起科技示范和创新引领使命跨越;从立足区域、集约发展的资源配置式向面向全球、协同创新的产业组织方式跨越; 从要素集中、企业集聚的产业基地向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跨越;从工业经济、产业园区向知识经济、创新文化和生态文明区及自主创新跨越。重塑科技、生态、产业、体制和社会五个方面的优势,高水平、高质量实现现代化。

  【整合资源发掘“绿色”新优势】

  丰富的生态文化底蕴是新一轮发展的优质资源。高新区东连古城,西滨太湖,25公里太湖岸线和49个绿色山体构成了江南山水的独特画面,蕴藏着深厚的吴地文化根源。文化与自然生态的融合是更高、更持久的文明形式。专家把区内文化资源归为阳山、狮山、白马涧和太湖沿岸四大群落,由东向西形成了一条雅致自然的生态长廊和“一群一品、一山一品、一地一品”文化的格局,与之相映的还有分布于全区的众多独具特色的人文自然景点。
  展露山水之韵、挖掘文化之源既是高新区的责任,也是发展休闲旅游业、打造城市后花园的独特优势。高新区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目标,充分依托太湖自然生态文化优势,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依托,以惠民为目标,通过实施镇村布局规划和村庄整理,整合优质资源进行整体开发保护。循迹历史,对全区49个山体的文化渊源展开调查挖掘和整理传播,许多尘封于历史之中的文化亮点得以重新“发光”。规划开发“城市绿肺”,坚持森林生态环境保护第一的原则,大力建设大阳山国家森林公园,在注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形成以森林生态环境为主体,以森林生态游憩为特色,融合生态保护、休闲度假、生态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森林公园。依托大运河申遗,建设东吴博物馆和明清特色街区,保护和恢复大运河历史风貌。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融原生态人文自然保护、休闲观光旅游、科普教育及吴文化展示于一体,已建成为目前环太湖地区规模最大、文化底蕴最丰富、原生态保护最完善的湿地公园。与之毗邻的刺绣之乡镇湖,拥有目前国内规模最大的专业性刺绣展馆——中国刺绣艺术馆,并与“绣品街”和“创意绣坊”组成了中国刺绣艺术馆景区,获批全国首家刺绣文化产业4A级景区,成为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和文化旅游的标志性景区,是特色文化产业与自然优美环境相融合的成功范例。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表明,当工业产值占到GDP一半的时候,城市化发展将出现一个拐点,现代服务业将成为城市发展最为重要的动力。专家分析指出,高新区要在未来竞争中胜出,也要另辟蹊径,走差异化道路。高新区依据自身文化与自然优势,把生态文化休闲产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培育新的战略增长点。与此同时,还将大力整合区域内外更为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探索生态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和资本化,把建设现代生态文化新城区确定为未来5—10年的战略目标,推进苏州高新区整体全面转型。

  【生态优先构筑“绿色”新城区】

  城市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集合体、策源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要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近年来,高新区遵循与现代“山水城市”理念相契合的原则,积极实施生态优先战略,全面推进西部生态科技城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先行区,全力构建宜居宜业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型城市结构。这正如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浦荣皋所强调的,要重点发挥苏州西部“真山真水、青山绿水”的生态优势,紧紧围绕“显山露水、依山傍水”的设计思路,把山的厚重、水的灵气融入到人的创造之中,加快建设“山隐城中,城映水中”的科技新城,真正展现“科技和生态齐飞,山水与城市一色”的独特魅力。经过多年发展,一个“山水城市”已经呼之欲出。
  如何规划与构建好一个区域性“山水城区”?苏州西部生态城的实践显露出了“生态特征”。这个紧贴太湖的生态城,近年来突出做好四篇“文章”,一是构建新型农业发展区,加强原生态资源保护。积极调整区域农业结构,在大规模开展绿化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蔬果、园艺、水产品等特色精品农业。引入“Farming Mall”的农场建设新理念,融入商业、旅游、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探索都市农业园新型开发经营模式。规划“一体二街四区十五会所”的空间布局,通过加大土地流转、统筹规划管理、实现规模经营,打造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品牌。二是依托太湖沿岸资源,打造大湿地生态景观。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区内全长25公里的太湖大堤,已经形成了以“自然、生态、野趣”为主题的“四时八景”。规划总面积4.6平方公里,一期开放2.3平方公里的太湖湿地公园,呈现出水为灵魂、植物为生命的生态湿地景观,唤醒起无数游客“印象太湖,画境江南”的山水田园梦境。三是加大投入,加快实施区域水环境建设。计划再投资20亿元,实施一批太湖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夯实太湖水保护基础。四是打造“绿色生态小镇”,加快城市生态化试点建设。在5.7平方公里启动区,一个总投资超30亿元的“绿色生态小镇”已经启动建设。这个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主导打造的,由绿色居住、绿色教育、绿色商业和文化产业组成的综合体,将在材料、能源、水资源利用、废物处理和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广泛应用绿色技术,以最前沿的科技为这座小镇注入绿色生态理念。一个崭新的“绿色生态小镇”将为苏州的生态城镇建设提供新样本。
  高新区的交通发展也凸显“绿色特点”。2012年9月,随着有轨电车1号线的开工,这种大容量快速公交新方式正悄然走来。有轨电车所具有的节能环保、运力大、造价低等特点,也与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相契合。而随着交通格局的不断完善,一张由有轨电车、公交车和公共自行车构成的高新区“绿色交通网”正在形成。生态环保、低碳出行的“绿色生活”方式正成为高新区的新风尚。
  “山水城市”建设在高新区正得到积极有序的推进。今年,他们充分利用本区自然环境优势,提出加快出形象、出亮点,迅速打响“生态牌”的新目标,把太湖沿线生态做成精品,把太湖资源引入城市腹地;把环境建设和旅游发展结合,把绿水青山打造成美丽的城市游园。山隐城中,城映水中,一个集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美丽高新区”正在逐渐呈现在世人眼前。
  从“运河时代”发展到“太湖时代”,意味着高新区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又将迈开新的步伐。一座环境更优美、布局更合理、生活更宜居、发展更有活力的山水新城,将为苏州建设生态型城区树立新的典范,对建设具有苏州特色的生态城市,有着极为重要的参考与启迪意义。
  党的十八大所诠释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更广泛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它既包括了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也包括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苏州高新区在践行科学发展过程中,努力追求与“两个率先”相适应的生态环境目标,将建设经济发达与生态宜居协调相融、都市风貌与山水风光相映生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作为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也必将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