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艺技法

 甘苦人生2010 2013-09-15

手捏成形

手捏成形法是作陶最基本的方法,运用手部捏成作者心中想要的形状,是一种最古老的作陶成形法,也是初学者最容易着手的方法,这种透过手指与泥土直接触摸的方法,可以帮助作陶者充分而确实地掌握泥土的特性。
  怎样的泥土湿度才合适于手捏成形呢?这无法以科学数字来表示,只能以触觉来判断,大致说来「摸不黏手,压不开裂」应是最易于捏塑成形的湿度。
  坏体的厚度要如何判断呢?薄的坏体保存不易,但带给人一种轻巧的感觉,而厚的坏体沉稳、坚实,但会造成烧窑上的挫折,因此,坏体的厚度完全取决于作者心中的构思及所要表达的感受。但坏体的厚度虽然没有一定的准则,但制作时建议尺寸小或球形器物,应采用比较薄的坏体,平板式或体积较大的器物,则适用厚的坏体。

泥条成形

从出土的许多器物中,我们可得知先民已经大量采用泥条成形的方法了,那时除了用泥条以螺旋状盘筑成器外,还有用泥条作为圆圈,筑层迭筑而成器形的;到了现代,陶艺家将泥条赋予更广泛的用途及面貌,因为泥条可以被自由弯曲及变化,所以不单是圆形的器皿,还有各种不规则形状的创作,或是中空的雕塑性作品,都是运用泥条成形法。
  但因为泥土是软的,所以初学者在搓泥条的过程中,容易遇到挫折,将泥条搓成扁的,搓泥条时,首先先取一块适量的陶土,运用掌心之力将陶土整理成柱状,再将柱状陶土平放在桌上,运用掌心的力量搓动柱状陶土,使陶土在受力与滚动中,逐渐拉长变细,成为适用的泥条;至于泥条的粗细,则必须视作品之大小而定,作品较小通常泥条就较细,如果是制作大水缸,所用的泥条当然就不能太细了。

陶板成形

利用陶板制作陶器,其应用的范围相当广泛,从平面到立体,变化无穷。陶板半干时,可用来制作较挺直的器物,而陶板在较湿软时,则可用来扭曲、卷合,做成自由而柔美的造型,但它最大的缺点是在烧成的过程中,损坏率要比其它的成形法要高。
制作陶板时可视需要的大小,以滚压法、摔薄法、或切片法,制作自己需要的陶板:
1.滚压法:制作需要较大面积陶板时可用此法,为避免陶板黏在桌面上,最好先在桌面上垫一块帆布或粗麻布,以手掌及手刀将泥土打薄,并分别在陶土两侧放置同样厚度的木条,以赶面棍从中央向两端赶,有规律的翻转,让陶土能均匀的拉长。

2.摔薄法:不需要任何工具,先把土块拍扁,掌心向上托住已拍扁的土块,在将土块侧摔至桌面,反复数次将土块拉长变薄,此法可将土摔成薄片,但缺点是无法控制陶板的形状。 
3.
切片法:若是同时需要好几块大小与厚度相同的陶板时,可采用此法,省时又省力。先将陶土整理成所需的形状,再视需要在土的两侧放置同高度等数量的木条,将切割线压在木条上,双手拉紧从外向内,把陶土切成片状。

拉坏成形

这是在转动的辘轳上做成作品的方法,从以前的脚踢拉坏机到现代的电动辘轳,做陶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机种来使用;做陶者将陶土放置转盘上,从定中心、开洞、拉高到变形,看似简单,但事实上是需要长期的有耐心按部就班的练习,才能达到纯熟的境界。

注浆成形

这是一种常见的工业生产技术,最近也有越来越多的陶艺家使用,因为它高效率及低成本的特性,使他们能大量制造其作品。
  注浆前需依所制器物之复杂与否选择一件或多件合成铸模,铸模多选择可吸水的石膏制作;将泥浆注入模具中,泥浆会在模具中形成薄膜,将多余的泥浆倒出,再将铸模翻正留置,直到表面失去湿润的感觉,再取出加工成形。

其它成形法:
  还有许多应用在小地方的成形法,例如:搓拉法、压模、镶嵌、印模、压挤泥条、挖空成形、雕塑成形…….等,这里就不再详述。
  以上介绍了许多种做陶技巧,虽然是分开叙述,但每一件作品的完成,一种技巧会与其它技巧一并出现,一件好作品的完成,绝对不是来自意外,而是经过做陶者运用知识及创造力,和谐的融合了各种技巧,才能呈现在您面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