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文 :李智红 / 图 : 网络 版式设计 / 湛蓝 陶,人类文明最初的记忆。 陶,是新石器时代人类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创造,被誉为“泥与火的艺术”。 五行之艺始于陶,陶从泥土中来,和以水,铸以火,成以风,示于人前,又归于泥土。 这是陶的生命历程,也是制陶艺人的生命历程。 罗晃兆对制陶艺术的理解,当然还没有到达如此的高度。对他而言,制陶,既是一门手艺,也是一门生意,尽管这门生意已经日渐清淡,日渐艰难。 56岁的罗晃兆,是大理祥云县大营土陶技艺的第四代传人,也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他的祖父曾经是祥云县远近闻名制陶能手,但他的父亲却没有延续制陶技艺的传承。 他的制陶技艺,主要传承自堂兄罗晃东。 又到了去村外挖取陶土的日子,半生制陶,罗晃兆知道哪里有最好的陶土。黑陶土、黄陶土、白陶土,每一种陶土都不能少。辨别陶土的质地和成色,是祖上就流传下来的独门绝技,还得要加上天长日久的经验积累。这些来自远古的泥土,似乎还残留着祖先的味道。凭着多年的经验,罗晃兆总能采挖到最好的陶土,所有他烧制出的土陶,也是十里八乡最好的。 在一个荒凉的山坡上,以制陶为生的罗晃兆一家在这里完成制作陶器的全部流程。 罗晃兆将富有黏性的陶土碾碎、淘洗、制泥。然后,端起不大不小一块被揉得就像面团一样充满粘性和韧性的泥巴,放到简易的机器上,拉坯成形。 制作一件陶器的过程繁琐无比,罗晃兆的劳作一直没有停顿,并且依靠一直是温热的双手而不是冰冷的机械。 这个过程是缓慢的,一板一眼有条不紊。每一道工序都有严格的规范,除了必不可少的经验和技术,还必须怀有一颗虔诚的心。就像是把易散的光阴凝聚在一起,放进一座时间的熔炉,于是,土就坚硬了。于是,釉就润滑了,即使通体透着原始与单纯,也预示着对乡村的冷暖包容与笃定。 制陶这门手艺,在大营村的传承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很明显,制陶技艺是大营村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历史文化符号。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个乡愁文化符号。 过去,烧制土陶在祥云的大营村,是很多人家维持生计的特殊技艺。从前的大营,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制陶烧陶。据说最为鼎盛的时候,制陶的作坊曾经一度达到60多家。但将制作土陶的技术一直保留至今并一直在坚持的,现在只剩下罗晃兆及侄子罗志福两家了。 曾经,罗家烧制的土陶器具,一直是大营周边老百姓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现在,由陶进化而成的瓷器,已经基本取代了陶器。即使是在追求低廉价格的祥云农村,陶器真正的市场也并不大,无非是些花盆、瓦缸、陶罐、陶钵以及腌菜坛子之类。 但为了不让老祖宗传袭下来的土陶技艺失传,罗晃兆一直在坚持,罗志福也一直在坚持。 孤单、贫穷,艰辛,但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始终艰难地沿袭着家族的传承。罗晃兆的儿子罗志明,已经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陶。希望有一天,他也能够接过父亲的衣钵,把古老的制陶技艺,继续完整地传承下去。 罗晃兆简易的工棚内,堆满了等待风干的灰色器物泥坯,瓶瓶罐罐钵子坛子,全都是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这是陶泥的本色和本真面目,也是陶泥最后一次的本色和本真面目。 在工棚外的另一边,顺着山坡挖砌而成的一座“龙窑”,以一种巷道的形式存在,等待这些瓶瓶罐罐钵子坛子干透了、数量足够了,就要进行一次性装窑,然后烧制。 龙窑是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制,窑长条形,依山坡所建,由下而上,如龙似蛇,故亦称蛇窑、蜈蚣窑。 ![]() 据相关史料记载,龙窑最早出现于商代,这个时期的龙窑既烧制印纹硬陶,又烧制原始青瓷,即通常所说的“陶瓷同窑合烧”,至东汉晚期结束了陶瓷同窑合烧的状况,出现了专烧瓷器的龙窑。龙窑的窑室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窑头有预热室,窑尾通常不设烟囱或设置很矮小的烟囱,因龙窑本身就起着烟囱的作用。 这尊龙窑是罗晃兆和堂兄罗晃东一起修筑的,已经使用了20多年,现在还在使用。窑长约50米,宽约2米,高约1.5米,窑洞呈32度斜坡。横断面积以窑头最小,据说这是便于烧窑开始时热量集中,利于燃烧,中部最大,窑尾大于窑头而小于中部。拱顶成弧形,窑顶有两排直径约0.15米的投柴孔,窑身右侧有两个窑门。全窑结构简单粗陋,并非是按严格的尺寸修筑而成。罗晃兆介绍说,每次作业时,先在窑室内码装坯体后,将所有窑门封闭,然后先烧窑头,由前向后依次投柴,这样可以让窑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许多时候,窑尾还在燃烧,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 ![]() 山坡下方,堆满了被砸碎或者虽然没有被砸碎但已经开裂变形的,烧制坏了的各类陶器,这些愧对诚实泥土与勤勉双手的器物,似乎依旧在默默地诉说着某次开窑后,罗晃兆和罗晃东的辛酸与失望。它们再无法向前走,走到某户人家的屋子里或生活里,也无法向后退,退回泥土的原始状态或柔软的器物的雏形。 罗晃兆一直坚信,陶窑是有神灵的。点火前要祷告神灵,开窑后要敬拜天地。整个制陶的过程,都有一种神秘的宗教意味存在。 火神当值的黄道吉日,是迎请“神火”的最好日子。 从祖上开始,罗晃兆家的大营陶坊便一直沿袭着一个古老的传统,当风干的土陶器皿全部入窑之后,便要备齐香烛祭品,前往西山庙的西岳大帝尊前迎取“神火”。 这是一个神圣而虔诚的仪式,不能有丝毫的马虎。迎回神火后,要由79岁高龄的堂兄罗晃东亲手点燃窑火。 在罗晃兆们这一代,这个传统,已经坚持了20多年。 · end · ![]() 作者简介 ![]() 李智红,彝族,云南永平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云南省作家协会理事、《读者》杂志连续四届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十七期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现任大理州文联党组成员、副调研员。有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百年经典》《中国散文诗一百年大系》《中国百年诗人新诗精选》以及各类教辅读物等一百余种权威选本。已出版《西双版纳的美》《花开的声音》等文集10部。其中,散文集《布衣滇西》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第五届文艺基金奖,记实散文集《乡愁大理》入选“云南省迎接党的十九大重点文艺创作文学图书”项目扶持,长卷散文《云南表情》获中国作家协会2015年度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重点作品项目扶持。 香落尘外书斋——香落尘外平台团队 总编:湛蓝 执行总编:风剪云 总编助理:无兮 特邀顾问:乔延凤 顾问:刘向东\蒋新民\李思德\王智林\张建华 策划部: 总策划:崔加荣 策划:白晓辉 主编:烟花 编辑:莲之爱 朱爱华 美编:无兮 ETA Effi 编辑部: 总监:徐和生 主编:清欢 编辑:铜豌豆 风碎倒影 连云雷 夏梓言 播音部: 部长:魏小裴 主播:自在花开 过往云烟 眉如远山 叶儿 西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