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理俗事忧扰,心无杂念,土陶艺人们手掌中凝结了世代的技艺与对梦想的热忱,细腻的黏土在脚下磨盘的带动下飞速旋转,随着时光的推移,它们变成了一件又一件朴素大方,精致而又方便使用的作品,深受世人喜爱。 安州区西北部有一个村庄叫花庙,花庙村泥质好,非常适合土陶烧制,有了这样天然的有利条件,便滋生了“花庙土陶”的生产技艺。目前,花庙陶业已被绵阳市人民政府列为非遗传承项目,厂内的陶艺手工制作,画坛罐、捏泥人的三项特殊技艺也被安州区人民政府列为非遗传承人项目。 据史志记载,安州区桑枣镇花庙村的坛罐窑,已有八百余年历史,始建于南宋前期。如今在“古窑”的不远处有一座小山,全是烧窑的废土陶堆积而成。 “花庙土陶”古老的制作工艺繁杂,要经过数道工序。 采土时,去掉表层土,选择不带石子的、粘性好的黄泥夹白泥的陶土。 将采集好的陶土加入适量的水后用脚跺踩堆积成长0.8米、宽0.5米、高1米的土方,再用泥弓锯细,然后踩泥,使之柔软均匀。 用手工反复搓柔泥料,去除泥料中的细小硬子,使泥料更具粘性。其后将泥料置于石盘之上,用木棒转动石盘,手工拉坯成形。 将成形的初坯放在木板上自然晒干。 为了使坛罐精美好看,艺人在晒干的坯体上用竹签手工刻画花卉,虫鱼鸟兽等图案。 初期的釉采集自河边的卧泥,再加入适量的草木灰,搅拌成釉浆,把成形干坯在釉浆中滚动均匀粘上釉质。 将制作好的坯体放入龙窑中,用青杠木烧制从小火到大火温度控制在1100度,约需7至8天,好看耐用的土陶制品便制成了。 如今一切旧时的痕迹总是在我们眼前渐行渐远,在民间手工艺几乎全被工业化产品取代的今天,我们固执的想重新拾回散落在民间的手工艺,借以展示本土独特的人文气息。也希望能有更多的人来了解,来感受这项传统并具有地域特色的手工艺。 总编:林建国 副总编:徐尧 责编:叶单丹 朱珂 图文:陈泓光 马睿 编辑:胡佳佳 王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