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验式写作之“放手文”与“约束文”

 芦苇片语馆藏 2013-09-16

 

体验式写作之鈥湻攀治拟澯脞溤际拟



放手文与“约束文

刘建始

有语文教师教了多年的作文,就是一个模子,命题作文。做法大体是出一个题目,然后教师传授一些写作知识,再提一些要求,然后然让学生写作。写的内容大都是难忘的一件事、开学的第一天、军训、我喜欢的人等等,学生从学习写作文那天起就是写这些内容,写烦了、写厌了。可是语文教师仍然沿袭那些传统的作法,学生不可能喜欢写作文!

我称不愿意写作文的学生为“习得无助生”, 写作的必要条件包括“内在需求”、“外在诱因”“结果反馈”三个方面。如果外在诱因总是呈现假鱼之类的东西,如果结果反馈中总是表现为挫折,那猫等动物们会有什么表现呢?会产生“习得性无助”,甚至疯狂!

但是我们看这些“习得无助生”,往往“智力”问题是次要的,更多的是“动力”缺失所致。那么是谁造成的呢?值得深思!所以我们要研究言语动力问题,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不是培养的,而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去生活中进行各种各样的体验,使动机得以驱动,产生写作之悟性。

写作的中心就是“悟”。

传统写作教学的最大失败,就是剥夺了学生的话语权,窒息了他们言语生命的冲动和激情,从而使他们视写作为畏途。

所以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设计“外在诱因”——创设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写出好作文,通过反馈,使学生有了成就感,从而产生写作的兴趣。

所以我们要给学生的心灵松绑——放手,即让学生首先能写出“放手文”,还写作“郁郁乎文哉”之本真。

采取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模式 ,我国古代大多采取先“放”后“收”的训练方式。即第一步是“放”,大胆想、大胆写,驰骋想象,放开言路,不受约束。宋?谢枋得在所编的《文章轨范》中曾写道:“凡学文,初要胆大,终要小心——由粗入细,由俗入雅,由繁入简,由豪荡入纯粹。此集皆粗枝大叶之文……初学熟之,开广其胸襟,发舒其志气,但见文之易,不见文之难,必能放言高论,笔端不窘束矣。”清?王筠在其《教童子法》中也曾以驯马为例说明儿童习作先“放”后“收”的过程,即“作诗文必须放,放之如野马,踶跳咆嗥,不受羁绊。”

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定的启发,先让学生写“放手文”,让学生“放言高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难道他们还反动不可,大胆写去就是。让学生感到写作像吃饭和说话一样容易,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只要能做到言之有物、通顺就行,让学生大胆写。

但是中学生时代要“放”与相结合,两者相得益彰。

收就是写约束文”, 即第二步是“收”,到一定阶段,学生写作已有了一定基础,就要求他们学习精炼严谨的作文方法。放手让学生写,目的是鼓励其兴趣和自信;约束就是逐步提出要求,使写作“入格”。《文章轨范》有言曰:“议论精明,而断制文势,圆活而婉曲,有抑扬,有顿挫,有擒纵。写“约束文”的目的是使学生明白文章之章法,提升写作水平。

在“放”“收”过程中,要多读多写多改,“读在前,写在后,以读作为写的‘营养’”。多读可以积累和占有材料,使其“有文料可以取资”,再则通过读别人的作品、细心揣摩别人如何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可以有效地吸取他人的语言养料和写作经验。在强调多读的同时,还要求多写多作,因为“多读乃借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己之功夫”。(唐彪)写完文章,还须多改,所谓“文章不能一做便佳,须频改之方入妙耳。”(唐彪)提倡“改窜旧文,重作旧题”,以求专攻深造之效;指导学生自我修改作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文章习惯。古人“多读多写多改”的作法符合当今课改的要求,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中学生学习写作教学中,以写“放手文”为主旋律,写“约束文”次之,不懂得“放”就不懂得“收”,“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有了”悟性“,就会”求变,就会有一种自发性的自我完善!

 

体验式写作之鈥湻攀治拟澯脞溤际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