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嵇康的《与山巨源之绝交书》

 排衙石 2013-09-16

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与山涛的关系被世人称为偶像组合。在文学史上,嵇康的《与山巨源之绝交书》与他的千古绝唱《广陵散》一样流传百世。今天我们要讨论的是,嵇康与山涛的关系诠释了什么。

一、嵇康与山涛生平介绍

嵇康,“竹林七贤”之一,字叔夜,谯郡铚人三国时魏末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是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嵇康幼年丧父,成年后娶长乐亭主(一说为曹操孙女,沛王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并有一子嵇绍。嵇康不喜为官,平时以打铁为乐。大将军司马昭曾想聘他为官,嵇康坚守志向不愿出仕,离家躲避到河东。景元二年,同为竹林七贤的山涛由大将军从事中郎迁任吏部侍郎,举荐嵇康代替自己的位置。嵇康因此写下了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以明自己的心志。后嵇康因参与吕巽奸弟媳案。为钟会所害,被司马昭所杀。临刑前,嵇康神色不变,如同平常一般。他顾看了日影,离行刑尚有一段时间,便向兄长要来平时爱用的琴,在刑场上抚了一曲《广陵散》。曲毕,嵇康把琴放下,叹息道:“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说完后,嵇康从容地就戮,死于公元262年,时年三十九岁。创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合称“嵇氏四弄”,与东汉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把“九弄”作为科举取士的条件之一。其留下的“广陵绝响”的典故被后世传为佳话,《广陵散》更是成为我国十大古琴曲之一。他的《声无哀乐论》《与山巨源绝交书》《琴赋》《养生论》等作品亦是千秋相传的名篇。

山涛字巨源,河内怀县(今河南武陕西)人。山涛很小就失去父亲,家贫,却有器量,卓然不群。他生性喜爱《老子》、《庄子》,常常有意掩盖自己的锋芒,不让人知。山涛在竹林七贤中年龄最长。他出仕却很晚,年届四十,才做了郡主簿。被荐举为孝廉,后州里提拔他为河南从事。山涛第一次做官大约在正始六年(公元246年)左右,初次入仕时间极短,没做多久就弃官逃走了。到了248年就开始同嵇康、阮籍同做竹林之游。短短的几年隐居生活后,山涛开始了第二次入仕。司马懿夺取政权后,因为司马懿的夫人张皇后的母亲山氏是山涛的表姑的缘故,他第二次应召入仕。在他此后三十多年的宦海生涯中,他权高位重,深受司马家族的倚重,但他并没有像当时石崇、王恺那样,敛财斗富,生活奢靡。而是雅操清明。殚精竭虑为朝廷选拔人才。山涛两次担任选拔人才的吏部官员有十余年,每有一个职位空缺,他就先拟定几个人,看皇帝意中倾向谁,他再公开启奏,按照皇帝的心意把他所想的作为先考虑的对象。所以有时皇帝所用的人,并不是最佳推荐者,一般人不了解内情,认为是山涛凭自己的好恶任意选人。有人在皇帝面前攻击诬陷山涛,所以皇帝亲手给山涛写信告诫他:“任人唯才,不要因为疏远贫寒而遗漏,天下就能太平了。”山涛依旧我行我素,《世说新语》记载:山司徒(涛)前前后后选拔的官吏,几乎遍及文武百官。凡是经过他考察的官吏,都和他说的一样。由于山涛任人唯贤,大公无私,所以在朝中享有很高威望,年过七十,还掌管选拔官吏的重任。

二、生活背景的“同”与“不同”

他们都生活在动荡的魏晋时期,但都有相同的皇室背景。司马懿的夫人张皇后的母亲山氏是山涛的表姑,而嵇康的妻子是长乐亭主为妻,任郎中,中散大夫。两人相同之处还在于都是魏晋时期玄学的代表人物,都崇尚老庄。嵇康与山涛的不同之处在于个性的不同,嵇康个性比较张扬,可以说是狂傲不羁,而且有鲜明的“不为二斗米折腰”处世准则,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表现出“淡泊名利”和老子“无为”的人生哲学。据史料记载,当时任司隶校尉的钟会想结交嵇康,轻衣肥乘,率众而往。嵇康与向秀在树荫下锻铁,对于钟会不予理睬。等候很久也没有回音后,钟会准备离开。嵇康开口问“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钟会回答:“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从此结下仇隙。最近钟会力劝司马昭杀了他。而山涛则相反,处世低调,在社会动荡,社会风气也日渐式微,官吏们贪赃枉法、贿赂公卿现象比比皆是的环境中,山涛虽居官高位,但他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应当说是个好官。据史料记载,陈郡人袁毅曾做鬲县令,送给山涛一百斤丝,山涛不愿独自违抗当时的风气,就收下来藏在阁子上。后来袁毅恶迹败露,用囚车送他到廷尉治罪,凡是他所贿赂的人,都要被追究。山涛就把丝拿出来交给官吏,上面积有多年灰尘。但印封却完好如初。他身居宦海,却淡泊名利,晋武帝每次赏赐给山涛的东西总是不多,谢安拿这件事问家里的晚辈,谢玄回答:"大概是想要的不多,所以给的人就给他少了。” 在当时政治风气下,能做到这一点,山涛的确难能可贵。

 三、嵇康为什么会成为精神领袖

嵇康在竹林七贤中属领袖人物,在众多学子和心目中也是精神领袖。他之所以在众多学子中成为精神领袖,我认为原因在于三个方面:

一是学术上的精神领袖。作为三国时期魏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嵇康通晓音律,尤其喜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又作《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曲,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是我国古代一组著名琴曲。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是诗歌和散文。他的诗今存50余首,以四言律诗为多,占一半以上。 嵇康著作《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13卷,又别有15卷本。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唐张彦远《法书要录》认为他的草书居于第二。又善丹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对于这样一个思想家,无疑是学子崇敬的对象。

二是人格上精神领袖。古代知识分子作为一种知识群体而不是经济群体,它的基本社会职能只能是创造和追求文化价值而不是生产和积聚物质财富。正是知识分子群体的这一基本特点决定并造就了儒家不贪财利而崇尚道德的清高气质。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向来把“道”作为社会政治生活的最高准则,为士大夫最终应该服从于礼义之“道”而不是帝王之“势”。因此,古代知识分子崇尚的是“贵义贱利”、“安贫乐道”人生境界。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做学问固然不能没有一定的物质条件,然而其基本追求却不在物质方面而在于文化知识等精神价值,这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谋道不谋食”了。而嵇康不为世俗物质财利所引诱,作到“不以穷变节,不以贱易志”,他以“打铁为生”,放弃高官厚禄的诱惑,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的信仰,在他的身上就很好诠释了古代知识分子的气质,因而为众多学子的楷模。所以当他入狱后,立刻激起舆论的不满,许多豪杰纷纷要求与嵇康一同入狱。。行刑当日,三千名太学生集体请愿,请求赦免嵇康,并要求让嵇康来太学做老师。

三是游弋于自我世界的精神领袖。陶渊明追求的世外桃源生活为历代知识分子所推崇,身体的自由,灵魂的自由在嵇康身上表现淋漓尽致。作为另类的他,在《与山巨源绝交书》,就看到嵇康在那儿癫狂放荡才气纵横地说自己是如何如何不适合做官,说他自己懒到半月不洗一次头,不到紧要关头,都不起来方便,以及“性复多虱,把搔无已”,在灵魂的自由表现出口无遮拦,“刚肠嫉恶,轻肆直言”,更有“非汤武而薄周孔”之语。尤其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人微言轻的时代背景中,敢于直言的秉性,是他们所敬慕的。

四、嵇康和山涛是真的绝交?

山涛在竹林七贤中年龄最大,投靠司马氏,仕途平步青云。生活非常节俭。山涛推荐好朋友嵇康来洛阳做官,没料到嵇康不但不领情,还写了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奇文,称“志气所托,不可夺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不可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然而,嵇康在刑场临死前将自己的儿女托付给了山涛,留言道“巨源在,汝不孤矣”。在嵇康被杀后二十年,山涛荐举嵇康的儿子嵇绍为秘书丞。

所以我认为嵇康作为当时社会环境中一个另类的知识分子,以一次成功地自我炒作,表现自己对自由的渴求。他炒作自己一封绝交书,变成了一个人的独舞,嵇康将他最出彩的地方用这样一种形式表达了出来,我认他并非真想与山涛绝交,因为他被害之前,曾对儿子说,山涛在,汝不孤矣。更有意思的是,多少年后,山涛又像当年推荐嵇康一样,把他的儿子推荐给了当权者,而嵇康之子也就高高兴兴上了任,并没顾及会有违父志,所以我们有理由想象,嵇康并不反感山涛,也不仇视仕途,他所要张扬的东西仅仅是对自由的渴求。同时作为一个思想家,他以这种方式表现出内心深处对山涛的关爱。应该说,嵇康在当时当权者心目中是不受欢迎的人,或许更是当权者的仇敌,他那狂傲不羁的性格为世俗所不容。在当权者心中,与他走得越近的人,政治风险越大,但是山涛的内心深处与嵇康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然而山涛位居高官,他做不到嵇康那样的自由,他也不能在表面去追求自己真正的人生理想,这一点在嵇康心目中是了然的。而山涛在嵇康发表了《与山巨源绝交书》后,以沉默不语的方式表现出对朋友的敬意,同时以行动来证明对朋友的理解。嵇康骂山涛越狠,对山涛越有利。 或许他始终理解自己的朋友,甚至嵇康追求的自由境界也是他的理想,只是他不似前者活得那么纯粹。然而他愿意以自己的声誉铺就理想之路,他的无声依然使嵇康不再孤独。这就是一种别样的相知,在形式上,他们是众所周知的陌路,在实质上,他们构成一种共谋。他们的交流不是用语言,而是用心,他们默契着,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将手握到了一起。

五、我对“君子和而不同”的理解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先秦时代,“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指一种有差别的、多样性统一,因而有别于“同”。比如音乐,必须将宫、商、角、徾、羽配合在一起,达到一种五音共鸣、声在宫商之外的境界,才能算是上等美乐,爱宫者排斥商、角,喜商者不用羽、徾,其后果便不难设想,也不堪设想了。因此,早于孔子的晏婴就曾说过:“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专一,谁能听之?”(《左传·昭公二十年》)正是在这种思想的基础上,孔子将“和”与“同”的差别引入到人际关系的思考之中,于是便有了《论语·子路》中的那句话。
在我理解,所谓“和而不同”,是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所谓“同而不和”则是指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一种和谐友善的态度。君子和而不同,达到这样的境界并不容易,并不是所有能称为朋友的人都能达到境界。
一是共同的理想与追求是朋友之“和”的基础。为友之道在于心。志同道合固然可以成为朋友,志同道不合同样也可以成为朋友。嵇康和山涛就是很好诠释了朋友间志同道不合而成为真正朋友的典范。人的一生朋友会有很多种,而真正成为朋友的不仅仅表现为平时的一团和气,而是心灵的交融,这种交融在于理想的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朋友关系也证明这一点,他们生活中的道路是不一样的,恩格斯是一个商人,而马克思是一个学者,这并没有影响他们成为真正的朋友,这就在于他们有共同的理想与追求。
二是对朋友的理解是建立长远关系的前提。求同存异一直是我们人际关系处理中的原则,但是做到这一点很难。现在流行叫“换位思考”,但是能真正做到换位的是很难的。历史上著名的“管鲍之谊”就是换位思考的典范。管仲与鲍叔牙合伙作买卖,分利润时,管仲都是取大部分。鲍叔牙不认为管之贪婪,而是以管贫困来理解。管曾经数次当官又数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他无德无才,而是认为没遇到好的君主。所以管感叹说,“生我的人是父母,真正了解我的人是鲍叔牙啊!”能做到换位思考,首先得有博大的胸怀,只有具备宽大胸襟的人才会真正的理解朋友。
三是关爱对方不在于形式的融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也因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不同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念。因此生活中朋友的相处不在于对方是否一定要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去判断是非,求同存异,求的是“大同”,是人生哲学的最终统一。而不是每个人行为方式的相同。如果一个看不惯别人的行为方式而放弃朋友,这是狭隘的处世哲学。交一个朋友用心去交融的同时要建立在“大同”的基础上。就象做官的和做老师的可以成为朋友一样,“大同”就是对人生价值观的认同,对世俗的看法的共同认知。做官的有一颗为民请命的赤诚之心,做老师的有一种以德育人的心里底线,把“道”与“理”的思想传给后人。
四是保护对方就是保护自己。古人云:与人为善,与已为善。人以群分,在这个群体中,因为各种关系形成一个结合体,每个体不是独立的,既然两者之间已经因某种情趣和志向的相同,那这种情结是难能可贵的,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既然你认定他是你的朋友,那么保护他的同时就是在保护你自己。嵇康以绝交的方式保护了山涛,其实就是保护了他自己,没有山涛的在位,就不会有他儿子后来的入仕。
 
关于《多余的话》是否多余——分析瞿秋白人物形象
1、在梁衡的眼中,瞿秋白是一个谜,是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他一生最大的谜团、最看不透的地方在哪里?是他的第几个选择呢?明确:是第三个选择——打破他原本可以完美的人生结局。
2、“他偏偏在临死前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你觉得多余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五分钟,然后交流。幻灯展示:课文中体到的《多余的话》部分内容(1) 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这个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2)为了做人,他又将虚名看得很淡。他认为自己是从绅士家庭,从旧文人走向革命的,他在新与旧的斗争中受着煎熬,在文学爱好与政治责任的抉择中受着煎熬。他说以后旧文人将再不会有了,他要将这个典型,这个痛苦的改造过程如实地录下,献给后人。 (3)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们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而他却不肯。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在一般人是把人生投入革命,在他是把革命投入人生,革命是他人生实验的一部分。 明确: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1)、在《多余的话》里,我想他最可贵的,首先是那纯属于革命家的殉道者的意志和求索的勇气,古人说,丈夫立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在他这里,何谓功名呢?是毁誉参半?还是永无定论?显然很难说清。但是,作为革命家,他的一生既是用于求索,也就可能用于失败。而他的失败的人生之所以仍然值得后人尊敬,就是因为,一个人生命中的精神底蕴连及他的人格品质,会比之功名更深刻更有力地给历史留下重重的印记。这正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其最终的意义不是军事上政治上的,而是文化上的。(2)、人生说到底,其最后的目的,是一个人的自我完成,很多人和瞿秋白其实是十分相象的。作为先驱者,他们的灵魂完整,至死都未改变自己孤高的学者品质和理想主义的革命家形象。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永远都不会是一张端严无趣的脸,不会是一个单向度的人,他们对于人类社会的最大创造首先是创造了他们个人的丰富的自身,其次才是我们。(3)、我觉得不多余。具有独立人格、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重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历代都可以找到许多人。如魏晋时代的嵇康,不苟同于司马昭集团,一篇《与山巨源之绝交书》写得酣畅淋漓,最后招致杀身之祸,“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一曲《广陵散》成为其千古悼音;明代的方孝儒,宁死不愿为篡位的明成祖写诏书,最后被诛十族,自己也惨遭腰斩;还有被明王朝视为异端的李贽,力排世人对孔教之迷信,倡言“童心说”,称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一生屡遭迫害而始终顽强不屈,最后在76岁高龄被朝廷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罪名逮捕入狱,自刎身死;还有清代的顾炎武,“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抗清失败后,以死来抗命清朝廷征召他赴博学鸿词和参修国史;近代,则有作为古文化煞尾者的王国维,因不忍心看到祖国被蹂躏列强的铁蹄下,身投昆明湖自尽。更有中国最硬脊梁的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以笔为匕首,一生坚韧地与专制和反动做斗争。在他们身上都显示了中国知识分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境界。
3、瞿秋白看淡虚名,真诚地袒露自我,一般人都希望别人看见自己的优点,隐恶扬善。他追求真实,不愿做一个在别人眼里的完美,而愿意做一个多重色彩的人。他的身上体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对真实自我的追求和独立人格的探索。所以他的《多余的话》并不多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