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杜甫的诗酒情怀

 田牧 2013-09-16
叙情感时遣愁怀
——浅谈杜甫的诗酒情怀
朱亮辉


诗与酒似有不解之缘。曹孟德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渊明之诗,篇篇有酒”;李白更是“斗酒诗百篇”。很多诗人把酒作为了宣泄感情的精神寄托。纵览杜甫诗歌,其坎坷漂泊的遭遇里,博大深沉的思想里,丰富多彩的生活里,都流淌着酒的激情和温馨,渗透着酒的甘醇和苦涩。


以酒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在杜诗中随处可见。
天宝三年,杜甫在洛阳结识了李白,并结下了兄弟般的情谊。李白反抗权贵,追求自由的豪情和飘然不群的诗才,深深地吸引了杜甫。他们一起游历了汴州(开封)、孟诸(山东单县)、齐州(济南)、兖州(曲阜)等地。对于这段生活和友情,杜甫在《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道:“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南朝陈著名诗人)。余亦东蒙客,怜君似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不愿论簪笏,悠悠沧海情。”诗中可见杜甫对李白的景仰和崇敬,而这种伟大的友谊,不仅表现在单方面的景仰和崇敬上,而是双方的感情的交融。他们“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就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他们情感交融的程度。诗句从日与夜两个时间角度,从醉与醒两种心理状态再现了他们形影不离的场景;尤其是一“共”一“同”,表现了他们不管是在何种情况下都亲密无间的深厚友谊,让人倍感温馨。可惜的是,天宝四年,他们在兖州城东石门分别后,李白开始了他新的漫游,杜甫也动身往长安,从此再无缘相见。但是,杜甫十分感激李白对他的影响,十分珍惜这段纯真的友谊:“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此后写下了许多(十一首)感情真挚的忆白之作。在《春日忆李白》中杜甫叹道:“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先赞李白诗,再怀李白人,分别之后日思夜梦的萦怀,似乎只有“酒”才能表达。但是,“何时”一问,又将这种知己难逢,求问难重的怅惘推向极至。这种与友人重聚的强烈愿望,在杜甫的一生里丝毫没有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淡却,相反还在与日俱增。在《不见》中杜甫深情地写道: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白头好归来。
诗一开篇就表达了渴望再见的心情,接着写自己与“世人”对李白截然不同的态度,然后赞叹李白的诗酒情怀。这“飘零酒一杯”,既是对李白飘泊生涯中以酒遣怀的高度概括,又何尚不是对自己身世的感叹!最后寄予美好的愿望。在《送巢父谢病归东江兼赠李白》中,他写道:“蔡侯静者意有余,清夜置酒临前除。罢琴惆怅月照席,几岁寄我空中书?南寻禹穴见李白,道甫问讯今何如?”作者借蔡侯(孔巢父的朋友)置酒宴饮之机,表达对诗人孔巢父和李白的深情厚谊。
李白、杜甫两位伟大诗人的短时相聚而成永诀,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憾事,然而,他们在短时相聚中建立起的深厚友谊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幸事。
杜甫以酒为媒,广交朋友,不管是名士,还是百姓都真诚相待。
在《送路台侍御入朝》中,他以“到南春色还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来表达“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的惆怅。在《短歌行赠王郎司直》中,他以“王郎酒酣拔剑斫地歌莫哀,我能拔尔抑塞磊落之奇才”来安慰故友。《赠卫八处士》写道:“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梁。主称会面难,世事两茫茫。”卫八,是个隐士,生平不详。诗中记录了杜甫与他分别二十年后在安史之乱中的一次重逢,经过离乱的体验,他们感慨良多,但是这次相逢,却有意避开这些伤心的事情,而是欣喜于故友“惜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的人生快乐之中。然而,怎样才能暂时移避“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垂老别》)的残酷现实,怎样才能安慰“人生如转篷”的漂泊遭遇呢?这个时候似乎只有酒。于是诗人接着写“驱儿罗酒浆”的豪饮,不谈国事而叙友情。他们抓住这“会面难”的机会,“一举累十觞。”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啊!对下层人民,杜甫尤有一种朴素的感情。“田父逼社日,邀我尝春酒。……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遭田父泥,美严中丞》)老农民缠着请他饮酒,他欣然愿往。自己草堂落成,“崔明府相过”,他热情设酒款待:“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墙呼取尽余杯。”(《客至》)这些富有情趣的饮酒场景,以它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诚挚的人间温情,不管是客是主,字里行间充满了亲密融洽的气氛和平等相处的欣喜,表现了杜甫对下层友人诚挚率真的感情。


杜甫生活在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大动乱时期,他的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被誉为“诗史”。在这部“诗史”中,“酒”记录着世事的沧桑变化,也记录着他对时事的喜怒哀乐。
公元756年6月,安禄山攻破潼关,打开进攻长安的门户,皇帝逃离长安西奔凤翔。757年4月,杜甫抵达凤翔,任左拾遗。他异常高兴,他把肃宗当作中兴的希望,以为自己有了报国的机会。他在《述怀》中激动地写道:“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涕泪受拾遗,流离主恩厚。”面对这“汉运初中兴”的时局,他兴奋得“生平老耽酒”。谁知好景不长,不久他即因房琯罢相,抗疏直谏,触怒了肃宗,几被杀头。闰八月放还鄜州省家。杜甫离开了皇帝,回到了羌村,见到了家人和乡亲。《北征》、《羌村三首》记录了这时的生活与心境。《羌村三首》中就有两首写到了酒。其二写“晚岁迫偷生,还家少欢趣”,“抚事煎百虑”的内心伤感时,却忧中寻乐,“赖知禾黍收,已觉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迟暮。”其三描绘诗人与邻人相互慰问的情景:“父老四五人,问我久远行。手中各有携,倾榼浊复清。苦辞酒味薄,黍地无人耕。” 本来是以酒相慰,却勾起了诗人对时事、对人民的忧虑。“请为父老歌,艰难愧深情。”以至“歌罢仰天叹,四座泪纵横。”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在与乡亲共饮薄酒的场景里,得以淋漓尽致的表达。
随着两京的收复,肃宗回到了长安。757年11月杜甫也回到长安,仍任左拾遗,他和肃宗的矛盾也一度缓和。他出入宫廷,忙于朝见、值班、祭祀,闲来则到曲江消磨岁月。《曲江二首》、《曲江对酒》仍以酒记录了这段生活:“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曲江二首》其一)“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头尽醉归。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曲江二首》其二)“纵酒久判人共弃,懒朝真与世相违。吏情更觉沧州远,老大徒伤未拂衣。”(《曲江对酒》)“纵酒预谋良夜醉,归家初散紫宸朝。” (《腊日》)在这些饮酒诗里,虽然也能体会到一些伤世感时的成分,但更多的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应付,甚至流露出归隐遁世的愿望。这一时期,杜甫创作的题材比前一时期明显狭小。所幸的是,杜甫于次年6月,又因房琯事,出为华州司功参军,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这对杜甫来说,在政治上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在创作上却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前景。此后,他的创作达到了高峰。“三吏”、“三别”就是他经洛阳返华州途中所作。“酒”仍然是他诗中感叹时事、抒发感情的载体。
伊昔黄花酒,如今白发翁。
追欢筋力异,望远岁月同。
弟妹悲歌里,乾坤醉眼中。
兵戈与关塞,此日意无穷。
——《九日登梓州城》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故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摧。
——《九日五首》之一
我国有重九登高思亲的习俗,然而,很多这方面的诗歌只是单纯地写故园之思、离别之绪。杜甫这两首重九登高诗,却把祖国的命运与亲人的离别结合在一起。第一首,首联从今昔对比入手,以“酒”冠首,酒还是那种黄花酒,但是,人已是满头白发。一“昔”一“今”给人一种沉重的沧桑之感。颔联写今日登高的情景和不同的体验。尽管今日时景与过去一样,但筋力已有太大的区别。一“异”一“同”从身体条件上写尽物是人非的无奈和无助。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生由盛而衰,这本是自然发展的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逃避的现实。如果仅仅是抒发这种感慨,不足以表达此时的感情,于是作者顺利地过渡到颈联,从人生世道的角度以深化主题。一“悲”,写手足分离的痛苦,叹人生遭际的不幸;一“醉”写世道艰难的感触,感祖国命运之多舛。结尾点题,作者“醉”,只是表象,是借酒遣怀,实则内心相当清醒,“醉”中含义十分丰富而沉重。诗人登城望远不是“追欢”,也不仅是思亲,而是忧国忧民。诗人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和人民的命运紧紧地系在一起。这无穷无尽的感触在“望”中触发,在“酒”中升华。第二首,抒发的感情与前一首是一致的,但作为抒情的载体——酒,对诗人而言,已不能作为寄托了。尽管他还在独酌,但由于抱病,不能尽兴。“竹叶”“菊花”已无法消受,昔日可以酒遣怀,现在这点自慰自遣也成了奢望。眼前听到见到想到的只是远方的日落、悲鸣的玄猿、故乡的寒霜和南归的白雁。这些令人伤心的意象频频袭来,触发诗人联想到亲人离别、战争频仍,身心衰竭,人何以堪!在另一首被称作“今古七律第一”的《登高》中,诗人通过描写登高见闻之景和抒发时局艰难的感触,写尽了一生的委屈哀愁,尾联也是以酒结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要是以往,对身世纵有诸多委屈哀愁,对时事纵有诸多伤感惋惜,都可以用一醉得到暂时解脱,但是现在,因为衰老,因为疾病,无限悲凉已无由排遣了!
对于艰难的时事,杜甫常借酒来感发,伤感不已;而对于国家好的局势,他也借酒来表达,欣喜若狂。广德元年(763年)河南河北相继被官军收复,杜甫写下了他“生平第一首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中表达了他惊喜若狂的情状和无比舒畅的心情。“白日放歌须纵酒”,我们可以想象,此时此刻,诗人一边纵酒一边放歌欢庆胜利的情景,是多么的喜,多么的狂,多么的真!如果没有“酒”这种兴奋剂,恐怕难以达到这种境界。


以酒消愁,自古而然,诗人尤甚。“酒”,作为精神寄托,确实有一种巨大的力量,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它既可“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一醉解千愁;但更多的是“举杯消愁愁更愁”。杜甫诗中,兼而有之。
“杜酒偏劳劝,张梨不外求。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题张氏隐居》)隐士张氏相邀晚酌,就属于前者。这里环境幽雅怡静,“霁潭鳣鱼发,春草鹿呦呦。”在这种人文与自然和谐的环境里,心情得到了松弛,心境得到了净化,尽管归家时山路坎坷,而诗人已飘飘然了,何愁之有!由于杜甫思想深沉,“穷年忧黎元”,所以很难得飘飘然,所以他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一年重九过朋友崔季重庄,本想“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九日蓝田崔氏庄》),但酒酣感深之间,还是悲从中来:“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自宽”与“尽欢”早已被忧愁所代替,而且愈饮愈愁。《乐游园歌》写饮酒,开始时“公子华筵势最高,秦川对酒平如掌。”是何等豪爽,但是“却忆年来人醉时,至今未醉已先悲。数茎白发那抛得?百罚深杯亦不辞。”分明已在豪爽中注入了难以排遣的悲戚。在豪爽与悲戚的斗争中,酒已无力消除胸中块垒。一次借酒消愁的“壮举”宣告失败。最后只得“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了!再看他的《独酌成诗》: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
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
苦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灯花”是为吉兆,“酒绿”正好释怀。但是国家正遭战乱,自身欲保无谋,由于被微官所缚,连野人都不如的自责自叹油然而生。杜甫的《醉酒歌》是最能说明“举杯消愁愁更愁”的长诗,是题赠给好友郑虔的泄愤之作。诗一开始以对比的手法概括描述了郑虔怀才不遇的处境:“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尽管他“道出羲皇”,“才过屈宋”,但是食不饱肚。牢落不平之气笼罩全篇,在读者心理感觉上造成强烈的反差。接着转入自嘲:“被褐短窄鬓如丝。”“自籴太仓五升米。”自己比起郑虔更是苦不堪言,真是同病相怜。怎样才能排遣怀才不遇的怅惘和生活困顿的痛苦,今宵只当痛饮狂歌:“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清夜沉沉动春酌,灯前细雨檐花落。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这些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当时豪饮狂歌的场景。接着写“相如逸才亲涤器,子云识字终投阁。先生早赋归去来,石田茅屋荒苍台。”以汉代辞赋大家司马相如落泊到在临邛卖酒地步,扬雄因刘棻罪受牵连,被收捕时从天禄阁跳楼几死的遭遇和晋代陶渊明弃官归田的故事对郑虔相警示相劝告,促其及早还乡。最后劝郑虔不要太伤感,还是痛饮沉醉的好。全诗以“醉” 贯之,醉酒、醉态、醉诗……但又是醒时似醉,醉而益醒。字里行间渗透了诗人的悲愤与血泪,让人闻之惨怆。诗虽是书赠郑虔,实是杜甫在以酒消愁,发泄内心苦闷。
杜甫生活困顿,有时想借酒消愁而不得,这在他的诗中时有表现。“洗杓斟新醖,低头试小盘。凭谁给麯蘖,细酌老干江。”(《归来》)万事皆空,本想永居草堂,斟一壶薄酒,老死江边而已,但是这酒,谁来提供?再看,“晚节渐与诗律细,谁家数去酒杯宽?唯君最爱轻狂客,百遍相过意未阑。”(《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由于在家喝不上酒,诗人只得到“酒杯宽”的路家叨饮。尽管路曹长对诗人的“百遍相过”非但不反感,反而待客之意不减。但是,作为一个名士、大诗人,连饮点酒这样的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障,想来也不是滋味。有愁无酒何以消,纵使饮了别人的酒,又何以消得自家的愁?
杜甫以酒叙友情,以酒感时事,以酒遣愁怀,通过诗与酒的完美结合,把酒的精神内涵发挥到了极至,丰富了诗歌的内容,深化了诗歌的意蕴,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沉的思想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