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多,成绩不好的原因

 博览网文 2013-09-16
人们常说,多读书,语文会好,可现实中呢?有的人爱读书,阅读理解和作文都没有优势,成绩越上不去??

分析:
1、读的书本太随意,没有规划和计划性。
2、孩子是快餐式地粗读泛读,缺乏精读和深入思考、分析理解。



    孩子读的多是只有快感没有营养的书。无聊的书跟方便面似的,方便面充饥可以,这类书打发时间可以,读再多也不能让孩子得到真正的进补之功效。
    所以读书时,家长要想好:这本书可以为孩子带来什么?仅仅靠老师指定什么、孩子要求什么就买什么,那是很盲目的一件事。
    家长对孩子的阅读,最好心里有一个大概的计划和目标。
    如:一年级要以拼音读物为主,等中高年级后,则是以文字书籍为主了。高年级还让孩子的主打书是看漫画,也不是不可以,只不过基本算是消遣读物而已。
    其次,家长最好能在生活细节和孩子的阅读之间牵一条线,把阅读中体会到的东西在生活中再体验和再认识,甚至用行动去践行。比如善良,比如坚强,比如勇敢,比如大气,比如责任和承担,这些都能随随便便就能在生活中让孩子以阅读材料为榜样,去做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书中的能量成为活能量。
    植竣妈妈给孩子买书,除了必要的工具书,其他基本是从文学类(包括各种各类的故事和传说)、科普类、哲学类三个角度去考量。文学类是低幼孩子心灵的开门砖,通过对故事中各类人物的认识了解,孩子们初步对世界有一个认识,对善恶美丑有一个概念,目的在于培养孩子慈悲的人文情怀。科普书籍是打开理性思维的小窗,读读后顺便把简单的拿来试试做做实验啥的,激发孩子们对科学研究的浓厚兴趣,这是让孩子们从微观认识世界的路径,形而下的部分。哲学类书籍则刚好相反,读它们的目的培养孩子的格局、气魄、胸怀,从宏观上俯瞰世界,形而上的部分。
    然后,买回来的书有必读、精读的,也有放在他书架上随便他自由取阅的。前者,会有相对详细的阅读计划和检验跟踪,读后我们会进行一些针对性的分析讨论。后者,则不做任何要求,供他自己随心情和喜好自由阅读。
    有些妈妈给孩子买了一堆的书,但是仔细一追究,基本都是同一个类型。父母给予的精神食粮就是营养不良的话,孩子将来读书偏科,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因为他们还小的时候,父母没有帮他们把心门都打开,关闭久了,自然就蒙尘了。
    书不在多,在搭配合理。假如满书柜都是快餐食品《X小跳》之类的书籍,看再多也收效甚微。还比如说,讲善良品质的书,看十本和看一百本,本质而言,对孩子来说都是一回事,况且还有一个时间成本和购书成本的问题。所以把书合理分配,真正让孩子读懂、会用才是关键!
    说完大人说孩子。为什么看大量的书却写不出好作文?不讲短篇章立意结构这些东西,连好词好句都抠不出几句出彩的。问题就出在孩子读书的方式上。
    现在的妈妈太过重于强调快乐轻松培养学习兴趣,结果让孩子的阅读流于形式,浮于浅表。这跟大人无聊了煲电视连续剧差不多,煲的时候津津有味,煲完剧情,也就完了,过一个月问起里面某个人某个情节都有可能都忘得七七八八。
    对这些孩子,要改变的就是阅读方式,做适当的深耕精读。比如分析一下人物的心理,清理一下故事的脉络,或者简单到划出好词好句再记录到笔记本上,每天对书中一句话做出点评等,都是精读的方式之一,具体的可以灵活多变。思维也是有活力的,要锻炼才能得到发展。不进行有深度的阅读,不经常性地做思维体操,就难以产生有深度的思想,人就显得浮躁,浅薄。打开书,什么都知道;关上书,脑袋里懵懵懂懂似是而非,一团浆糊什么都不知道!
    书能达到养身润心的目的,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好书的教化。怎么给孩子买书,怎么指导孩子读书才能物尽其用,不妨三思后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