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踏弩

 小母羊ufo 2013-09-16

踏弩 - 概述

踏弩
踏弩是一种用脚踩踏机括而发箭的。它是一种在弓的基础上将其演化,给其装上拖架再在上面安装机括,弓弦张开后,由发射装置磁定住,箭放槽中,弓弦接箭尾。发身时开动发射装置,箭沿着箭槽射出。弩首先作为蓄能武器,定性的说引弓张力越大,蓄能越大,另一个就是同样的最大引弓张力下,引弓的长度越大,蓄能也越大。汉代的弩有1石(汉代1石约31千克)至10石等8种,最常用的(就是臂张弩)是6石弩蹶张弩2~3石,腰开弩7~10石。

踏弩 - 原型

踏弩《墨子》
踏弩的原型是连弩车转射机。也就是发弓箭的机关炮。连弩车见于《墨子?备高临》。连弩车是一种置于城墙上可同时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无数的大型机械装置,需十个人驾驶,最为巧妙的是长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绳子系住,射出后能用辘轳迅速卷起收回。转射机见于《墨子?备城门》。转射机也是一种置于城墙上的大型发射机,机长六尺,由两人操纵,与连弩车不同的是转射机更为灵活,能够在一人射的同时由另一人将机座旋转。 

踏弩 - 操作方法

踏弩马王堆汉墓—弩发射图

同时利用臂,足或膝之力张弓的弩。蹶张弩有两种引弓方法:一种是脚端出弩,用于强弩;一种是膝上上弩,用于弱弩。如宋代的神臂弓,张弦时,弩手将弩机立于地上,脚踏弩机前的环,用全身的力气向后张弦。以坐姿同时利用臂、足、腰之力张弓的弩。使用时将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脚掌俱揣入拇内,紧接弩劈,撬上腰钩,钩住弩弦。两手拉腰钩索,两脚掌往前一蹬。劈体往后一倒,一齐用力,其机自起,挂住钒构。

踏弩 - 历史渊源

踏弩
汉代的弩有1石(汉代1石约31千克)至10石等8种,最常用的是6石弩。最初弓弩手用臂开弩,称臂张弩。以后有蹶张弩,用一脚开弩;后来又有踏弩,用双脚开弩。蹶张弩2~3石,腰开弩7~10石,到唐代或稍前又出现用绞车开的弩。唐代杜佑《通典》记载:“马弩(马上用)射二百步,臂张弩射三百步,绞车弩射七百步”(唐代一步约合1.56米)。宋代曾公亮《武经总要》记载的许多双弓弩和三弓弩都是绞车弩,又称床子弩。北宋初,床子弩经魏丕改造后能射1000步(约1556米,宋代一步约合1.54米)。张弩人数从4人、7人,20人、30人直至100余人。射击时由一人瞄准,另一人用椎打击弩机发射。各种强弩的张力达15~30石(宋代一石约合63.6千克)。

东汉时出现了踏弩,它的图形见于山东省济宁武氏祠画像石中。《晋书?马隆传》称当时简试勇士所用腰引弩的强度为三十六钧(约合九石)。明朝的《武备志》称之为腰开弩,“力弱者用蹶张,力雄者仍用腰开”。可见它是单人使用的弹射力最大的弩。装有连射机构的连弩始见于东汉班固撰《汉书?李陵传》:“发连弩射单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改制的连弩,大量装备蜀国部队,“一弩十矢俱发”(西晋陈寿撰《三国志?诸葛亮传》注),威力很强。

踏弩诸葛连弩

汉朝弩的强度以“石”来计算。张弓引满一石的弩相当提起一石(约30千克)重物所用的力。据汉简和古文献记载,汉弩分一、三、四、五、六、七、八、十石诸种。汉弩的强度都要经过严格校验,在居延汉简中曾发现过检验已受损伤的弩的强度的记录,其中十石弩又称为大黄弩黄肩弩大黄力弩,强度最大。参据《梦溪笔谈》所记的宋朝一种蹶张的“偏架弩”估算,汉朝强弩的射程可达400米左右。汉朝名将李广于公元前121年与匈奴作战时,在众寡悬殊的情况下,以大黄弩射杀对方将领而扭转战局。汉朝郡国还组成了以弩手为主的步兵兵团“材官”,其指挥员的官号有的就称“强弩将军”。

由于踏弩的发射比较费时,而且持弩的士兵又不便兼用其他武器,所以弩手常在其他士兵掩护下编成“上弩”、“进弩”、“发弩”等组,轮番连续发射。在“守隘塞口”中,更能发挥其威力。至南北朝以后骑兵大规模纵横驰骋之时,由于强弩不便在马背上使用,遂逐渐衰落。明朝以后,由于火器迅速发展,弩不再受重视。《天工开物》中甚至认为弩是“守营兵器,不利行阵”。

踏弩东汉踏弩图

《岭外代答》载:“凡蛮瑶之弩,状如中都之笪弩,盖不能弯弓,而皆能踏弩也。以燕脂木为之,长六尺余,厚二寸,博四寸许。……不划箭槽,编架其箭于栝,故名编架弩。”

《金史?兵志》载:“凡选弩手之制,先以营造尺度杖,其长六尺,谓之等杖,取身与仗等,能踏弩至三石,铺弦解索,登踏娴习,射六箭皆上垛,内二箭中贴者”,“又选亲军,取身长五尺五寸,善骑射者。猛安、谋克以名上兵部(金代军制,每25人为一谋克,四谋克为“千户”猛安为千户长),移点检司、宣徽院试补之”;“又设护卫二百人,近侍之执兵仗者也,取五品至七品官子孙,及宗室并亲军诸局分承应之人,身长五尺六寸者,选补试之”。有的弩还可以发射石弹、镶弹等,因此弩又可以分为箭锋和弹弩。弩与弓的根本区别在于弩具有延时绪构,不须引弓和同时瞄准。可利用臂、足、腰、机械等多种方式引弓,从容瞄准,伺机发射。弩比弓发射的箭射程远,准确性高,穿透性强。但发射速度逊于弓,且比弓笨重,但是这种武器要是到了狂战士的手中,那么这些问题就不再是问题了,他们强壮的身体和蛮力,绝对能够轻松的驾御这种武器的。

踏弩 - 历史应用

踏弩至少在战国末期就已出现,秦军武器尚有踏弩。秦兵马俑曾出土大量踏弩。一个军队之所以能够强大,除了要有绝强的战法,还必须要有一种威力大的新型武器作为辅助,“秦军将踏弩纷纷抬出。这弩箭是当年鲁子所制,为秦军所得后又加以改进,改用手发射为用脚踩踏发射,力道更为强劲,是以名为‘踏弩’。匈奴骑兵虽然精锐迅猛,即使面对弓箭也毫无惧色,但这‘踏弩’却比弓箭不知快上了多少。只见城上箭如雨下,匈奴的骑兵还未到城前,就已一批批倒了下去,不稍片刻,城外就已血流成河了。虽然有戎翟和木殊萨这等骑射高手在旁带着弓手自西北角向城中射箭,但匈奴的弓箭远远不及秦军的‘踏弩’,城上士兵又有城垛可供掩护,所以收效甚微。”

踏弩战国弩发射示意图

踏弩的穿透能力是惊人的战国时期天下好弩都出自韩国,溪子、少府、时力、距来等强弩,皆射600步外!几乎和现代步枪相差无几!这些弩应该就是“蹶张弩”。它装有粗壮的弓,大大增加了张弓的力量。必须双脚踏住弓身用腰力才能开弓,它可以利用利用人的腰腿之力,所以比用手臂开弓的射程要远,威力要大!蹶张弩只是给特级射手使用,有很大的威慑能力。

宋代神臂弓是踏弩的巅峰之作。宋神宗熙宁元年,李宏发明了一种踏张弩,名叫神臂弓,《宋史》“身长3尺2寸,弦长2尺5寸,箭木羽长数寸,射叁百四十步,入榆木半箭。”具有射程远,重量轻的优点一直使用到明代。神臂弓其实也就是一种厥张弩,知识更注意灵活性,将力量和射速结合的很好。南宋初年,宋军和金军铁骑大战于和尚原,他们创立了“分番迭射”的战术就是3人一组,一人张弓,一人搭箭,一人发射,大大提高了设计的频率。此战宋军已神臂弩,破胡弩等劲弓连发不绝。不可一世的金军铁骑死伤无数,大败!充分显示步兵只要使用好弩,是可以有效对抗铁骑集团的。

为抵御北方的民族入侵,宋王朝还支持民间的“弓箭社”、“踏弩社”、“英略社”等习武自卫的乡社,从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官民结合军事体育系统。

踏弩 - 历史记载

《朱子语类》卷一三五:“﹝申屠嘉﹞乃高祖时踏弩之卒,想亦一朴直人。”宋吴自牧《梦粱录?社会》:“武士有射弓踏弩社,皆能攀弓射弩,武艺精熟。”《水浒传》第二三回:“只见这十个乡夫,都拿着钢叉、踏弩、刀、枪,随即拢来。”

踏弩朱子物语

《朱子语类》
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汇编。中国宋代景定四年(1263年)黎靖德以类编排,于咸淳二年(1270年)刊为《朱子语类大全)140卷,即今通行本《朱子语类》。此书编排次第,首论理气、性理、鬼神等世界本原问题,以太极、理为天地之始;次释心性情意、仁义礼智等伦理道德及人物性命之原;再论知行、力行、读书、为学之方等认识方法。又分论《四书》、《五经》,以明此理,以孔孟周程张朱为传此理者,排释老、明道统。《朱子语类》基本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内容丰富,析理精密。主要版本有宋咸淳二年《朱子语类》书影刊本、明成化九年(1473)陈炜刻本、清吕留良宝诰堂刻本、广州书局本等。中华书局有排印本。

踏弩 - 相关作品

踏弩游戏里的弩
游戏——《轩辕剑肆》

小说——《霸神天下》之第七章《重型踏弩》听莫读满口答应了,我这才以我一贯的淡然口气说道:“我要配备给狂战士的这种远程攻击武器的名字叫做‘踏弩’,那是一种类似于弓,但有比弓制作复杂,而且威力要强大很多的武器。

踏弩 - 相关词条

暗器

踏弩 - 参考资料

汉典网:http://www.zdic.net/cd/ci/15/ZdicE8ZdicB8Zdic8F43684.ht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