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秦国的强大无需赘言,秦王的雄才大略,谋士的运筹帷幄,秦国的严刑峻法等都是我们能列举出的秦强大的原因。但历史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就在于历史答案不像教科书上写的那般唯一,秦国弩弓的强大也是秦得以统一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 历史上靠着弓、弩横行于天下的两个王朝(国),一个是蒙古,另一个就是秦。蒙古重弓,依仗迅捷的出手、娴熟精准的骑射术和灵活多变的战术,而秦则简单粗暴得多,依靠射程远、杀伤力大的强弩,力求一箭破甲,击溃敌军。灭六国,破匈奴,秦军都离不开强弩。 屈原在《国殇》中提到:“带长剑兮携秦弓。”说明秦弓在当时已经颇具知名度。 电影《英雄》中就有这样一幕,秦军弓弩手们弯弓搭箭在赵城外列阵,将领一声令下之后箭如雨下,箭矢遮天蔽日地飞向赵国的城池,城内赵国军民几无幸免。就连在电影最后,秦军杀死无名的时候,用的也是弩弓箭阵。 秦弩源于弓,威力又远远大于弓。从兵马俑中出土的文物中我们没有发现一张弓,全都是弩和弩机。大量出土弩迹和铜弩机,证明了秦弩使用的频繁程度以及在战斗中的重要地位。 秦代弓弩手分为轻装和重装。轻装弓箭手成为“引强”,重装弓箭手称为“蹶张”,这是以弓的不同形式命名的。引强是指用手臂张弓,蹶张则是用足踏张弓的强劲弩手。 弩的射程和穿透力也是惊人的,据考古学家王学理先生估计,威力最强大的弩弓的射程当大于六百步,相当于831.6米,这是什么概念呢?世界“枪王”之一的苏制 AK47 步枪的有效射程只在400米左右,威力最强大的弩弓射程是AK47步枪的两倍有余。 秦弩之强,主要强在以下几个方面。 制造严格秦朝建立了庞大的官工业生产体系,对于兵器制造之严格史书也多有记载。弩箭的制造、监督过程也不例外,每一个工匠和监察人员都要在自己制造的弩机或者弩箭上刻下自己的名字,一旦出了问题就要唯你是问,并且有严酷的法律等着你。(现在豆腐渣工程这么多,是不是因为这种责任制制度没有延续下来呢)。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分为四级,从相邦、工师、丞到一个个工匠,层层负责。最高监察者是“相邦吕不韦”,他的下面是工师,就是各兵工厂的厂长,监制这支戈的厂长叫“蕺”。在厂长的下边是丞,类似车间主任,这位主任的名字叫“义”。而亲手制作这支戈的工匠,叫“成”。 这种四级管理制度以及严酷的法律对于兵器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保障。更为可怕的是秦军的弩箭制造在当时已经达到了大批量标准化生产——每一套弩机与箭头都是可以互换的。也就是现在的流水线生产和标准化生产,零件损坏了不需要“千里快递,原厂修理”,只要找到相同型号的换上即可。所以蒙恬一战就能将彪悍的匈奴人击溃,长平大战中廉颇之所以筑坚壁高垒而待秦军,都是因为一个原因——无坚不摧的秦弩。 秦国众多的兵工厂能够按照统一标准大批量制作高质量兵器,金字塔式的四级管理制度是根本保证。当世界上大部分地方仍被荒蛮和蒙昧包围时,秦人就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智慧,创造出了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兵器制造业。 除了惩罚制度,秦朝法律对于手艺娴熟、善于教授的工匠有奖赏制度,例如《均工律》里说的: “新工初工事,一岁红(功),其后岁赋红(功)与故等。工师善教之,故工一岁而成,新工二岁而成。能先期成学者谒上,上且有以赏之。盈期不成学者,籍书而上内史。” 老手带新手,让新手尽快成长起来,为帝国的征伐提供充足的武器供应。 另外,秦朝对于关乎国计的手工业管制严格,特别是武器制造业,不允许民间私下经营,都必须在官府规定的场所中进行生产制造,间接保障了武器制造的质量。 箭阵严密秦代最强大的兵种首推弩兵。作为一支完整而相对独立的兵种,由“善发强弩、远而必中”的射手组成。秦国的箭阵奇妙在兵马俑中就可窥见,在一号坑中,弓箭手安排在最外围,充当前锋,也证实了“秦军打仗,弩弓开路”的说法。由一号坑的队形排列,再结合文献,大概可以了解到秦阵的战斗员和武器配备的情况。“强弩在前,锬戈在后”(《史记·苏秦列传》),这与秦军的攻击型性质是相一致的。 让我们再来看看二号坑。弩弓俑群位于秦俑二号坑东北角前突的部分,俑群呈方块编制,由表、里两部分组成。其中心有八列160个蹲姿甲俑。两侧共有六列84年丁字步站立的袍俑,东西两端分别站有60和40个袍俑与甲俑。两侧和两端的立俑组成这一小营之表,把蹲姿俑围在里面。蹲俑持弓,立俑执弩或长兵。前者为里,后者为表。其兵器配备也符合《司马法》所谓“兵惟杂”、“兵不杂则不利”的战术原则。 弓是随张即射的达远兵器,但张弓后难以持久。弩是蓄积弹力伺机发矢的复合装置,更做不到连续射击。装矢均需时间,特别是弩,无论是“引强”亦或是“蹶张”,在临敌的有效射程内弩射也不过三发。如何将箭矢的持续杀伤力保持住,成为了秦国将领需要思考的问题。 但中国人在战争上总是不缺智慧,秦军弓箭手们很快想出了好办法,也就是李筌在《神机制敌太白阴经》里提到的轮射制: 将弓弩手集中一队,前后相次,射时前无立兵,阵无横阵,张而复出,射而复入,更发更止,番次轮回,就会做到“弩不绝声,敌无薄我”。 采用弓、弩相配合的阵法,即弓弩相次的射兵队,有蹲姿和立姿两种,敌军冲锋的时候,由立姿射手先发强弩,跪姿射手接着再发弓箭,就这样一起一伏,轮番射击,从而保证箭矢不绝,形成长期有效的杀伤,使敌军冲锋的势头得到遏制,同时,“蹶张”重弩也会在军阵的前方和两翼形成异常密集的火力。 选拔严格兵源是军队的基础,也是历代王朝统治者重视的问题。秦实行义务兵制,凡是国土之内的适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 《通考》有云:“秦制,凡民年二十三附之畴官……古者二十而傅,三年耕有一年储,故二十三年而后役之。” 但这只是明面上的标准,男子真正开始服役的年龄只有十六岁。这为秦朝弓箭手的招募提供了广大的兵源基础。但如果你认为你只要年龄够数就能穿上秦军铠甲那你就天真了。秦简有“小高五尺以下”或“小未盈六尺”的记载。就是说,五尺以下或不满六尺就是小,就没有达到服役的标准。身高和年龄都是选拔的标准。正是这些严格的士兵选拔制度,为秦军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为战斗力提供保障。大河有水小河满,自然秦代弩弓手的素质也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要是你的目标是成为一名弓弩手的话,那么仅仅通过入伍考试是不够的。在秦军的阵法中,弩兵要在战术上形成与车兵、骑兵的密切配合,承担重要的战术作用,因此将领对射手的选拔也格外慎重与严格。作为秦代的弓弩手,他们必须是年轻健壮的“材力武猛者”,经过至少两年的培训才可作为射手初入军阵,兵马俑二号坑弓弩手的形象正是这些“材力武猛者”的生动写照。 弩箭强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有好的弓弩手,有好的阵法,也必须有好的弩弓,武器自身的强大才是硬道理。首先是箭头,由于铁的制造工艺与水平都达不到要求,因此在西汉之前中国的弓箭都还是使用青铜箭簇,在兵马俑出土的铜箭头中(经过化验分析,铜箭头的含铅量高达7.71%),除了出土一枝两翼箭外,绝大部分都是三菱箭头。三棱箭头特点是飞行中稳定,方向性和瞄准性较好,拥有三个锋利的棱角。这种完美的流线型菱角设计帮助棱的锋刃处在击中目标的瞬间就形成切割力,箭头就能够穿透铠甲,直达人体。还有一种特大的箭头,长达41厘米,重约100克,是专门用于强弩的。秦弩制造的如同现在的自动步枪一样精密。它既可以延时发射,也可以精确瞄准,和只靠臂力拉弦的弓不同。用机械力弥补了弓弩手之间力量的差距,从而使箭阵的杀伤达到最大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