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尚俊 通讯员 韩艳萍
“我们村民吃自来水的梦想终于实现了!以后再也不用为吃水发愁了!这水可真是甜到咱老百姓的心坎儿上啦!”中秋前夕,邯郸县户村镇张岩嵛村老党员高起运拧开自家的水龙头,看着清冽甘甜的自来水流出来激动地说。
高起运老人的喜悦得益于邯郸县供销社驻村工作组的帮扶。老人说,张岩嵛村多年来地表水污染严重不能饮用,村民不得不用辘轳井打水。用这种水煮米煮不开,煮的饭下面是米,上面是一层白色的水浮物。有的村民干脆到别处买水,30元一罐,拉来放在一个地窖里几户共用,给群众生产生活带来很大不便。县供销社工作组到村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让家家户户通上自来水,他们协调县水利局争取物资、技术支持,多方筹措资金91.4万元,在村北打了一眼400米的深水井,安装饮水管道2万米。辘轳井退出了“历史舞台”,自来水哗啦啦流出来,村民们欢欣雀跃。原老支书石存良说:“工作组不但为我们村通上了自来水,还帮我们改电、修路、修建文体广场和卫生室,安装了路灯,桩桩件件都是为群众办实事啊!”
这仅仅是邯郸县基层建设年活动的一个剪影。今年邯郸县共有17个重点村被确定为帮扶对象。活动开展以来,该县以“十件实事”为抓手,把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作为检验活动成效的重要标尺,17支驻村工作队全部自带行李、自起炉灶,进驻到所包村听民声、解民忧、帮民富,躬身一线服务群众、造福桑梓,在为民服务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
在活动中,该县落实“项目牵头县领导、联系点县级干部、牵头部门、派驻单位、驻村工作组,乡镇、村”“七位一体”捆绑责任制,县四套班子成员到联系点调研走访,协调落实帮扶项目资金;实行“一周一评比,一周一通报、半月一调度,一月一评星,一季一授旗”制度,挂账督办,办结销号,定期公示,将“十件实事”落实情况作为单位和驻村干部的重要考核内容;严格项目工程监管“5+1”机制,即:项目公开招标、群众代表监管、主管部门验收、县活动办审核、县财政统一支付、每村建立3-5名群众代表监督小组,确保了工程质量。该县还发动群众参与到项目的谋划和推进中。三陵乡黄窑村村民筹资10余万元进行村街道路硬化;户村镇陈岩嵛村村民筹资10万元用于本村饮水安全工程;河沙镇王东堡村村民出工出劳2000余人次进行街道硬化……一个个凝结着干部和群众心血与汗水的帮扶工程陆续开工,成为了党群共建的“民心工程”。
在县财政局工作组帮助下,户村镇胡村450户村民在历经6年多吃水难的日子后,终于吃上了便捷、卫生的自来水。看着“哗啦啦”洁净的自来水从水龙头喷涌而出,孩子们嬉戏打闹着把凉爽的水泼洒在脸上身上,村民的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工作组还争取资金29万元,帮村里建起了240平方米的新教室,为孩子们配置了新桌椅。“俺搬进新教室啦,俺换新桌凳啦!”今秋开学,孩子们高兴地喊着。
在康庄村有这样一座桥,它是全村1300多村民进出的重要途径。20多年来,这座桥桥面凹凸不平,桥下的河沟地势低洼、垃圾囤积,每到雨季便一片狼藉,污水发出呛鼻的气味,村民无法正常通行。县安监局驻村工作到村后,多方筹集资金共60多万元,对河道进行全面治理,对桥面进行重新修建,又建起了垃圾池。昔日的“污水沟”,变成了流水潺潺的“清澈河塘”,曾经阻挠人们出行的“雨中断桥”,也成了连接工作组与村民感情的“连心桥”。
县教育局工作组用了一个月时间,帮黄粱梦镇丛南村修好了出村路。这条长920米、宽5米、横穿输元河平整水泥面的路,解决了困扰村民的出行难,成为拉近城乡距离的“致富路”、群众拍手称赞的“民心路”。老百姓动情地说:“工作组是干实事、真帮扶来了!”
“十件实事”陆续落实,工作组用真帮实扶换来了百姓幸福的笑脸。如今该县已投资410万元完成了7个村的饮水安全工程;投资200余万元完成了12个村的稳定用电;投资90万元完成了35户的危房改造和15个村的标准化卫生室建设;投资1800余万元完善了村街道路硬化、农村环境四清四化、污水处理规划实施,村村配发了保洁车辆和保洁员;17个村全部实现了通讯通邮,建起了农家书屋和互助幸福院,村村有了发展规划和致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