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我的语文课堂是为学生生命成长奠基,从“长身体”“善学习”“会生活”几个方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如果要为我的语文教学起个名字,我想,应该叫“生命语文”。 语文课不是“思想品德课”,既不能“泛人文”,也不能“回避”人文,折实我对语文教学的担忧。 前几天听了一节课,一位年轻教师上《守株待兔》,教学中没有了词语的体会,没有寓意的揭示,从头至尾只是讲故事,把这篇文章背了下来,学了几个生字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和上课老师交流才知,老师把小学低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这一目的看作了唯一(至少这节课如此),认为寓意不用揭示,留待以后学生自己明白。我问他:既然如此,编者为什么把题目确定为“寓言两则”而不是“故事两则”?故事和寓言的区别在哪里?老师无语,最后说,只是为了体现语文的训练,淡化人文的味道,至于这样上到底是不是应该,心中搞不清楚。 教师要有自己的追求,而不是跟着专家教授的指挥棒左右摇摆,无所适从。 在大家崇尚人文的时候我以为不该淡化工具;在当下工具回归的时候我又觉得,语文承载着育人的任务,它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的学科,所以,人文与语文都必不可少。有人说工具和人文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其实,这是把它们割裂开来了,工具和人文本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从这个整体中剔除。再者,语文是母语,关于母语,我个人很欣赏谢慧英先生的观点:“母语学习必然承载着这些历史的、人文的复合因素,深刻的影响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从长远看,语文教育必须超越实用主义的局限,从精神的拓展、从人的发展的高度去把握,才能领会语文所包蕴的丰富的内涵。”所以,我希望我的教学兼顾工具和人文这两个方面。既学好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让学生熟练掌握运用祖国语言,又得到情感熏陶,具有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 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提出了生命语文的理念。 武:怎么说呢?至少是很接近。因为,通过学习让学生学会学习永远是我们为师者所追求的教学的最高境界。 记者:那么,你以为的“善学习”应该包括几个方面的内涵? 武:关于“善学习”,我需要来专体讲述: 首先,习得良好的学习方法。这是一个大家都很明了的问题。因为,无论什么学科,先进的教学理念都是立足当下,指向未来生活。所以,“生命语文”是指向未来学习能力的语文,立足于小学文本,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至于“学会学习”这一概念,的确是喊了很多年,但是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却不见效果。这其实也是小学语文乃至整个中小学教学界的一种常态现象:专家教授置身于课堂外面极力呼吁,一线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固守着自己的习惯。以自然现象比较,就如倾盆大雨落入大海一般,波涛过后是一如既往的宁静。所以,虽然善学习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是一个人人都懂的道理,人人都应该做的事情,但是,又恰恰是语文教学最薄弱的地方。老师们要么根本就顾及不到;要么不知道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如何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要么十鸟在林,没有一鸟在手。更何况很多老师在教学中更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听书读写的方法积累常常被忽略。即使偶尔出现方法的体验,也是随心所欲,靠灵感而不是靠智慧,小学如此,初、高中也是如此。所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生命语文要求老师在解读文本时首先思考两个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作者是怎么写的?然后再确定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这样教师心中就有了一座天平,知道了如何取舍。 生命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方法每次都是在学生学习需要时应运而生,虽然方法零零落落,但是,我欣赏“积细流成江河,积跬步至千里”的说法,我相信善学习的能力更多靠的不是理性的说教,不是方法的系统传授,而是让散落在学生心底的珍珠因为数量的增多而自然排列成串。当知识不再以标签的形式出现的时候,才能和拥有者融为一体,当然,这需要时间,生命语文就要求老师有足够的耐心等待。 其次,具备主动接受别人学习成果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课堂上是学会倾听。佐藤学先生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就倾听问题这样说:倾听这一行为,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善于学习的学生通常都是擅长倾听的儿童。只爱自己说话而不倾听别人说话的儿童(人)是不可能学得好的。学习,一般认为这是能动的行为,但不应忘记的是,在能动的行为之前,还有倾听这一被动的行为。学习,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的未知的东西开始的,是靠 “被动的能动性”来实现的行为。的确,倾听的过程就是吸收、取舍、内化、创造的过程。但是,小学生存在的最大的问题是不会倾听,生命语文的课堂上,教师十分重视倾听习惯的培养。 第三,生命语文的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思考的欲望。前一段时间在市文化宫上课,一个老师传上来一个纸条,纸条上这样写着: 武老师: 我想,现在的农村孩子没有以往的孩子爱动脑筋了。 我(32岁)小时候没有电视,我们就爱玩“大炮小炮”“走石子”“制作小玩具”,或者抱着《奥林匹克》题找两道想难住同学。 现在的学生要么看电视眼睛都直了,也被电视情节感动,但是没有半点思考;要么就玩“你跑我追”的游戏,累得满头大汗;思考个问题吧,教室里鸦雀无声;做作业时,机械识记字词的题特棒,思考类型的错误连篇。怎么办? 的确如这位老师所说,不会听,不善于思考,甚至没有思考的欲望是小学生学习中的突出问题。针对这个问题,生命语文要求老师在备课中预设一些具备挑战智利的问题,诱发学生去思考,强迫去思考,从而把学生引向深入。 有了思考的欲望,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个思考的欲望连缀起来就是一种思考的习惯。生命语文就是在帮助学生形成这种习惯。 第四,生命语文的课堂上杜绝伪崇高,摒弃政治呐喊,追求对学生心灵的体贴,允许多元的价值取向存在。 语文教学要“服务于完整的人的成全”,所以,语文就永远不仅仅是语言文字的训练,就永远不能放弃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关注。生命语文正在实践着这一理念,在学习中关注学生的心灵走向,对心灵多一份关怀和体贴。 生命语文,就是要多几分这样的“一转念”,生命语文,就是要教师在课堂上在学生的心中种下一份善良,一份仁爱,一份对生命的虔诚。 生命语文既关注“器”,又关注“道”,既关注方法的掌握,又关注情操的熏陶,而“道”的呈现、人文的熏陶,应该在默默中滋润着涵养着学生。 记者:谢谢武老师,原来“善学习”中包含着这么丰富的内涵,那么,“会生活”呢?在你的生命语文中如何体现? 武:语文本身就是生活,一篇篇课文就是一个个生活场景的重现,带领学生涵泳其中,其实就是带着他们触摸着生活的温度,课堂上对是非善恶的认识延续到生活中就是个人行为的准绳,所以有人说:学语文,就是感受生活;学语文,就是享受生活;学语文,就是装扮我们自己的生活。叶圣陶先生也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行,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生活。当然,在语文课堂上是不可能练习生活技能的,但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欲望以及倾听与合作的能力就是生活的能力,尊重、善良、仁爱和虔诚的品格就是生活中良好的性情。会学习与会生活密切相关。 而且,教学中,我经常根据课文特点,选择合适的突破口把文章中所反映的固化的生活和学生鲜活的生活对接,让他们有机会在二者中间涵泳,促使形成良好的生活态度。 做一个高品位的人,这是生命语文对学生的期待。 记者:在你刚才的介绍里,我发现,你的课堂总是要有关注生命发展的环节,那么,时间久了,会不会性成一种固定的模式?你愿意形成一种模式么? 我的课堂不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模式,我也不希望课堂教学有模式,模式化的课堂会让学生感到语文的索然无味。更重要的是,模式只适应于教学流程,对学生在课堂上身体生长的关注是任何一个教学模式所不能体现出来的,所以,我不会把一种理念股化为一种看得见摸得找的模式存在,永远不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