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杏坛撷英】本立而道生 ——于永正老师的仁者高格与智者风范

 陶继新教育文集 2020-09-09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这一古老的哲言在现世中屡屡应验,足见古人的智慧。

于永正老师几十年来在小学语文界叱咤风云,可谓“木秀于林”也;然而,却几乎没有什么“风”对他“摧之”。

“问水哪得清如许?”方知是其仁者的高格与智者的风范,才让他一直安然地演绎着教育教学及其特殊人生的精彩的。

大 道 至 简

多少年来,关于语文教学的争论就一直处于“热播”之中,诸多流派的争鸣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结果是,有一些老师迷失了方向,以至“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虽然让语文教学呈现出新异与热闹的景象,可过犹不及,某些课堂上花里胡哨的图片与声响交呼视频的过多插入,转移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线,让属于语文的本质内涵悄然流失。

于是,人们在叩问,语文课,究竟该怎样上?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认为,拨开那些虚幻与迷乱的云雾,还原语文教学简约通达的本色,让小学语文教学走向属于它自己的轨道之上。

于永正老师并不反对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可他认为,要因人而异,因课而异,用得恰到好处。不是媒体手段用得越多越好,而是要始终不离语文本色,简约自然,才能让语文课堂摇曳出其真与美的光芒。

听过他很多课,依然是一个黑板,一支粉笔,可每每都上得出神入化。学生在他的引领下,快快乐乐,却学到了必须的语文知识与能力。

关于语文教学与语文学习的核心内容到底是什么,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为此,不少专家以至老师撰写了一篇又一篇的论文,出版了一本又一本的著作,条分缕析,旁征博引。但有的时候却会出现一个让人匪夷所思的悖论,越读这些论文与著作,越会让你如堕云雾之中,甚至连怎样上课都心中无数了。

于永正老师认为,语文教学没有那么复杂!关键只有“读写”两个字;如果再多说一下的话,就是“多读多写”四个字。

那么,如何读,读什么呢?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于永正老师认为,“道法自然”当是读书的最高境界。

听过不少学生读课文时,往往是拖着长音,给人装腔作势的感觉。于永正老师认为,这在无形中破坏了文本的生态系统,将原本自然的语言异化成极不和谐的乱谱,甚至连文本意蕴也在这种“歪读”中失去了本真之美。

听于永正老师范读课文,宛若在与你面对面地娓娓叙说,亲切自然中,让你情不自禁地走进文本之中。无需过多的解说,文意已融化在学生的心里。

有些文质兼美的课文,尤其是那些千古绝唱的古代诗文,不但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他本人更是背得滚瓜烂熟。

于永正老师认为,优秀的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教会学生如何读课文,背课文,“行有余力”,再多读多背一些课外的经典诗文。但要有老师的引导,因为当今图书报刊的质量优劣大不一样,如果所读书的质量不高,就有可能让学生误入歧途,甚至步入“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的尴尬境里;只有读文质兼美的作品,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有了优质作品的大量诵读,写好作文也就有了顺理成章之势。恰如儿童作家曹文轩所说:“没有读,从何谈写?写是读的一个延续,是读的一个结果。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好比弓和箭,阅读是把弓,写作是支箭。” 

不过,读书与写作在逻辑上构成的关系并非充分必要条件关系,而是必要条件关系,即有之则未必然,无之则必不然。只有在读的同时,附之以持之以恒的写作训练,才能让写作随着读书之多之优而“水涨船高”。

于永正老师认为,要想让学生多写作,老师就要多写作。叶圣陶先生所倡导的老师写“下水文”,于永正老师不但是积极的推行者,也是亲身的实践者。当老师与学生同步写作,且写得非常好的时候,不但可以在学生中树立起威信,还会让学生自觉不自觉地“学而时习之”。

于永正老师经常开玩笑说:“写,让我变成了一条猎狗,瞪大眼睛看世界,张开鼻孔嗅四周,竖起耳朵听动静。干什么呀?搜寻生活中的真、善、美呀!”当他将对教育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行成文字并发表出来的时候,不但成了于永正老师的精神收藏,也播撒到更大的教育人那里,以至扩展到更多的领域,进而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学而时习之”。

写作,又促进了于永正老师读书,两者并进,就有了于永正老师“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审美情结,也构建了其大道至简的独特的教育风景。

读与写已经融进了于永正老师的血液里,生命中,并成为其不断超越的精神动力。

这并不是说其他所有的学习内容都无需过问了,比如写字、说话训练等,都很重要,于永正老师也很重视。不过,成就一个人的高素质语文水平的核心则是读与写。

如果再推进一点的话,不但要教会学生多读多写,还要让学生自觉地多读多写,进而形成习惯,并升华成一种终身读与写的能力。

厚 积 薄 发

人们在赞叹于永正老师大道至简的时候,有的也在模仿他的简单教学法;可结果多是东施效颦,效果不佳。

原因何在?

在武侠小说中,武林高手出手的招数简单,但却能直中要害,顷刻间让对手败北认输。

可不少人只看到武林高手看似简单的招数,却不了解其背后有着强大的内功在支撑。

于永正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上堪称“武林高手”,就像太极一样,柔中带刚,藏力于无形。

但他所说的简单语文,并非快餐,恰恰相反,它是慢功夫,真功夫,大功夫;没有大量的语文素养的积累,简单语文就只能是单薄了。

要想练就于永正老师所说的功夫,不但需要语言的积累,还要有生活的积累与感受的积累。三者缺一,教不好语文,也学不好语文。

语言的积累就要在平时教学中注重读与背。对于课文或课外文本中的“不必解”的经典诗文,于永正老师从不详解,因为解释了学生也未必明白。所以,他主张“粗枝大意”“不求甚解”,让学生先“吞咽”后“反刍”。因为经典中不但有真与善,也有很美的语言,当学生读或背了之后,就会积淀在心里,到了一定的生命节点上,就会生根、发芽、开花与结果。况且,儿童有着极强的记忆力,也有着极大的“存蓄”功能,且会在未来“反刍”后自然而然地生成巨大的生命张力。任何人只有一个童年,贻误了孩子经典记忆的最佳时段,终生便会一去不复返。

于永正老师的女儿,就是从小背诵了大量经典诗文,长大之后才“腹有诗书气自华”的;他的很多学生,也是因为小时候有了大量的经典积累,才在未来有了出类拔萃表现的;他本人,更是由于几十年如一日地阅读及其背诵经典,才有了出神入化的教学功力的。

于永正老师认为,即使如此,尚不能抵达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很难让写作具有生命的张力与厚度;只有拥有丰富的生活与真实的感受,语文教学才能在平淡中见不凡,写作才能从浅层次的圈子跃升到高层次的殿堂里。

为此,于永正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只要条件允许,他就会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军营、工厂、农村,以及其他社会实践中去。他发现,孩子们不但乐在其中,也会爱在其中,并生成属于自己的生命感悟。再写作的时候,不但会内容更加丰富真实,而且感情之水也会在作文中自然的流淌。

于永正老师更是如此,在七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他不但有读万卷书的丰富的知识与智慧的积累,也有行万里路的艰辛与磨砺。两者的有机融合,方才升华出属于于永正老师的生命厚度与高度。

回过来再思考于永正老师所言“简单”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他所说的“简单”的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生命积淀,是其既“知”又“行”高度和谐而又千锤百炼后升华成的一种大智慧,大境界。

突然想起苏东坡之言:“博观约取,厚积薄发。”将苏氏此言用到于永正老师身上,“岂虚言哉”?

童 心 未 泯

有的老师在五十多岁的时候,就认为自己老了,不管是言谈行为,还是心理状态,总是让人有一种步入暮年的感觉。当他们给十多岁的小学生上课的时候,彼此自然也就多了一些心理上的隔膜,教学的效果不佳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满头白发的七十多岁的于永正老师走上讲台,与十多岁的天真烂漫的小孩子相见的时候,其间的心理距离该当何其遥远?

不过,这只是没有听过于永正老师课的人的假想,事实却完全是另一种景象。

只要一上课,于永正老师就完全融入孩子之中,没有爷爷辈的对孙子辈的小孩子的训诫批评,而彻彻底底的变幻成了一个老顽童,与小孩子“混”在一起,玩在一起,笑在一起,学在一起。

有一次于永正老师在“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上执教《祖父的园子》一课,设计了一个现场对话表演,他居然让学生演“祖父”,自己演“孙女”。其儿童的天真调皮,孩童的口吻语调,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小孩童。更有趣的是,他竟然将“锄头”一扔,蹦蹦跳跳地自个儿玩去,自个去捉蝴蝶去了……

于是,不管是台上的学生,还是台上的老师,个个笑得前仰后合。

就在此起彼伏的笑声里,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作方法、语言特色等,小学生都了然于心了。

于永正老师对笔者说,备课的时候,他常常觉得自己是两个人——一个是“老师的我”,一个是“学生的我”。“老师的我”的任何一种想法,都会遭到“学生的我”的质疑;获得“学生的我”的同意之后,才能写在备课本上,才能实施。不但备课,上课、处理学生的问题,安排学生活动时,“学生的我”也常常站出来,给他提个醒,告诉他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如果说不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的人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老师的话,那么,再能终生有一颗孩童之心的人,则可以跃升到卓越教师的辉煌殿堂之上。

于永正老师,已经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这个殿堂上“游于艺”了。

于永正老师自己也说:“教了五十多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他老伴则说:“别看他七十多岁了,但还是一脸孩子气 。”

是的,只要与小学生们在一起,于永正老师的孩子气就会情不自禁地跳跃出来。如果不是一头白发,安能辨他是老者?

不但在课堂上,就是课下,于永正老师也是如孩子般贪玩,尤其喜欢和小学生一起玩。

课间活动时,他会不由自主地加入到孩子们踢毽子比赛的行列中,尽管他一次踢毽子的最高记录只有四个,可学生非但不因为其笨手笨脚而讥笑他,反而为之鼓掌叫好。

岁月的刀在于永正老师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可却始终没能刻到他的心上,因为他的心永远是与孩子们维系在一起的。

世界上很多文学大师,在其八九十岁甚至百岁高龄的时候,都是童心未泯的;也正是这种童心,让他们有一种超越世俗的纯净与高洁,并了无痕迹地播撒于其作品之中,于是,便产生了动人心扉的生命能量。

于永正老师是教师中的大家,其童心让他的真诚与空灵,汇入孩子们的心灵深入,于是,就有了课堂上一场又一场的特别快乐的儿童“话剧”。

何以能有如此巧夺天工、“大象无形”之妙道? 

老子作了精妙的回答。他认为,“复归于婴儿”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因为“圣人皆孩之”。

我们虽不能称于永正老师为圣人,但其始终荡漾着的童心,无疑给广大的老师以深刻的启迪:永葆童心不但会让你与学生们其乐融融地“教”“学”一体,还会让你的心灵拥有一个永久的童年。

温 和 宽 厚

于永正老师“复归于婴儿”给我们展示其童心未泯纯清之美的时候,还会让我们想起老子所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的经典之言,即道德涵养深厚的人,就好像是刚刚出生的婴儿。看来,童心还是大德之人共持的品质。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至圣先师孔子。

他的高足子贡称颂孔子具有“温、良、恭、俭、让”五种美德。笔者认为,孔夫子有之,于永正老师亦有之。

受篇幅限制,仅谈其中之一的“温”。

初见于永正老师,一般人也许会觉得他是响彻全国的名师,很难接近。其实,当你真的走到他跟前的时候,就会发现,他就是你的一位长辈或朋友,与你亲切的交谈,让你从他的平实与自然中,感受一位大家所拥有的内在温和之美。哪怕对待小孩子,他也从不以权威自居,而是呈现其独有的敦厚温良之美。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他也是温和地笑着,用智慧的话语轻轻一点,让学生知错而改,“见贤思齐”。这其中不能没有他高超的教育艺术,而更重要的,则是其善良厚道品质的支撑。

这并不是说于永正老师对学生的错误听之任之,一味造就;有的时候,他也比较严厉,甚至批评;可严中蕴涵着的是对学生深深的爱。而且过后不长时间,他一定寻找机会,发现这个同学的某个闪光点,进行郑重的表扬。如果实在找不到表扬这个学生的理由,他就会很友善地请这个同学帮老师做点事,或者请他做一件其他有益的事。因为他了解学生的心理,老师特意安排某个学生做事,不是什么惩罚,而是特殊的信任。

学生的“忘”性很大,当得到老师的表扬与信任后,就又有了自信与自豪感。

在于永正老师的“词典”里,温和与宽容是一对同胞姐妹,宽容体现出来的不只是一个人的大度,而且还有待人以善的美德。

在“文革”期间,有一个学生骂于永正老师,其他学生听到后,对这个学生群起而攻之,差一点拳脚相加。于永正老师听到这个消息后,写了一篇《学生为什么骂我》的文章,并在教室里读给全班同学听。文中,他客观而又诚恳地分析了学生骂他的原因,尤其是寻找自己的问题,主动承担应负的责任,并当众向骂他的同学道歉。同学们被感动了,那个骂他的学生也被感动了,连连向于永正老师道歉。后来,那个孩子的家长听说了这个事情,专门赶到学校,不但向于永正老师赔礼道歉,还十分敬重地向他鞠了一躬。

其实,在这场“风波”中,主要的错误是那个学生,于永正老师却主动地从自己身上找问题,并夸大了自己的责任。在他看来,孩子尚小,犯点错误当属正常;而自己是为人师者,犯了错误则不能原谅。孔子说:“过,则无惮改。”于永正老师不但不怕改正错误,而且还会像《周易》上称道颜回那样:“知之未尝复行也。”

苏霍姆林斯基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设想,如果于永正老师对那个骂他的学生狠狠批评一番,绝对将会出现另一种结果。正是于永正老师的错而能改,才中了《周易》之言:“不远复,无祗悔,元吉。”

有一天,于永正老师的徒弟在网上看到一则批评于老师的话,便“挺身而出”,为于永正老师争辩。他得知这件事后,便语重心长地对这个徒弟说:“首先要感谢这些批评我的人,因为批评是深层次的关心。接着,就要思考别人说的、骂的有没有道理。我们虽然还不能像子路那样‘人告之以有过,则喜’,便至少要冷静,要思考,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为此,于永正老师还专门写了一篇短文,让这位徒弟“贴”到了网上。

弘一法师说:“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也,与其能防,不如能化。”于永正老师既能“容”,亦能“化”。

《尚书》说得好:“有容,德乃大。”

是的,于永正老师不但是一位大智者,而且也是一位大仁者。智仁双备,才能成就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名家。因为智仁是本,“本立而道生”。 

于永正老师

于永正,山东莱阳人。1962年毕业于徐州师范学校。先后于徐州市东站小学,大马路小学任教,1983年调到徐州市鼓楼区教研室工作。1995年8月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12月国家教育部在南京专门召开了“于永正语文教学方法研讨会”,推广其“五重”教学(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2001年被评为江苏省教育模范,2002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他是教育部在“跨世纪名师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

多次应邀到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观摩和讲学,先后出版《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教海漫记》和《于永正文集》等教育专著,并在全国、省级报刊和杂志上发表论文百余篇。

于永正老师是江苏省继斯霞、李吉林之后涌现的又一位具有可贵探索精神和鲜明教学个性的特级教师。

他热爱教育教学工作,热爱学生,尊重学生。长期以来,他把教学当作生命的组成部分和自己的精神支柱,一直痴迷地坚持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在长达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甘守清贫,乐于奉献,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于山。他始终以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重,深入了解、研究、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充分尊重、信任、善待学生,乐于赏识、肯定、宽容学生,注意关心、爱护和唤醒学生,特别关爱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对学生既做师长,又做朋友,还做学生的学生,和蔼亲切、可信可敬,倍受学生的爱戴。被誉为“成人派往儿童世界的天使”。

他在语文教学中重视以读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地在读中理解字词句段的涵义,感悟体验课文的情感,掌握听说读写的方法;重视学生对名篇佳作的必要记忆、背诵和语感的积淀;重视让学生通过感受自然、接触社会、体验生活和扩大交际增强对语文的实际运用能力;重视培养学生喜爱读书读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勤查字典、读思结合和认真观察、认真思考、认真做事的良好学习习惯。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潜心研究,终于形成了以“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为特色的“五重”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将科学性和艺术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启迪了学生的智慧、开发了学生的潜能、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天赋。从而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潜心教改、成绩卓著的人民教师典型。

于永正老师善于学习,善于实践善于总结。他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实践论观点,虽身为教研室主任,仍坚持带班、上课,从事教学研究工作。1985年起,他在中央教科所潘自由教授的指导下进行了长达十几年的“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教改实验,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全国自成一派,独树一帜,受到专家、同行的好评。《于永正“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一书,于2000年初由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约13万字)。他还出版了《于永正课堂教例与经验》(人民日报出版社,26万字)、《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中国矿大出版社,25万字)、《教海漫记》(中国矿大出版社,38万字)《于永正教育文集》等专著。

(原载于《新教师》,2017年第2期。)

陶继新

taojixin6789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读书在没有充分的知识作为前提的情况下,即使行了万里路也不过是邮差而已
戳上面的蓝字关注我们哦!

请输入标题

请输入标题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 点击上方“xxx”关注我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