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太原的桥
从北到南,太原市区的跨汾河桥依次为:柴村桥、北中环桥(规划)、迎泽大桥、(管线步行桥)、南内环桥、长风大桥、(学府景观桥=跻汾步行桥)、南中环桥、祥云桥(不包括南外环跨汾河桥、北外环跨汾河桥、小店桥)。
北中环桥(规划设计中) 未来北中环桥设计方案
柴村桥 柴村桥史建于1992年,是金桥大街跨汾河连接东西两岸的主要桥梁,同时也是过境货车的主要通道之一,是太原市的北出口之一。柴村桥桥宽34.52米,双向6车道,在桥的南北侧为分别宽3.75米的非机动车道,再往外侧是分别3米和1.5米宽的人行便道,两侧是通往滨河东西路的立交匝道,与滨河东西路立体互通。 胜利桥 胜利桥为太原市内环北线跨汾河的一座重要桥梁。1970年9月30日,胜利桥建成通车,为15孔预制混凝土装配式双曲拱桥,单孔净跨30 m,全长487.6米,行车道宽16.7米,负载重量为80吨,2003年大桥完成了加宽加固。
漪汾桥 1990年7月,府西街汾河桥,即漪汾桥进入设计阶段,1992年11月漪汾桥建成通车,全长653.788米,宽22.5米。漪汾桥共7环,是太原市区横跨汾河的第四座大型桥梁,造型和结构属国内首创。
迎泽桥 1954年l月l日,施工历时一年的迎泽大桥全线竣工。这座钢筋混凝土悬臂式桥梁,全长480米,车行道宽12.4米。1997年10月l日,新改建的迎泽大桥通车,它包括东西立交引桥和主桥,全长970米,主桥长51l.6米,宽50米,分8条机动车道、两条非机动车道和两条人行道,是目前国内过河城市桥梁中最宽的桥。1997年,新的迎泽大桥建成通车,它是很多造桥工人日夜奋战的心血,宽广的八车道让它骄傲地拥有了当时“华北第一大桥”的称号。 从施工技术的角度来看,迎泽大桥运用了预应力筋张拉及孔道压浆技术。预应力筋张拉包括:波纹管定位 、锚下垫板、螺旋筋、预埋钢绞线张拉准备 ,钢绞线张拉等。指出孔道压浆包括:压浆参数、压浆准备工作、孔道压浆操作、压浆注意事项、操作安全等。
南内环桥 1983年,南内环桥工程破土动工。直到1988年11月,大桥终于通车。大桥全长590.5米,宽17米。南内环桥是太原市南部一座横跨汾河的桥梁,1983年,南内环桥工程破土动工。直到1988年11月,大桥终于通车。大桥全长590.5米,宽17米。由于南内环街是太原市南部东西主要干道之一,与晋祠路、新建南路、解放南路、并州路以及建设路等主要南北向干道相连,所以交通量日益繁重。 2007年,太原市政府对南内环桥进行了改造。此次将在改造桥面的同时,在桥的两侧增加立交。拆除旧桥两侧的人行道板,在旧桥两侧各新建两个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以及专用于重车通行的机动车道。改造主要包括在现有主桥、引桥两侧各增加两片T型梁,组成整体宽度为22.4米的机动车道的斜桥,桥面总宽度将增至42.6米,总长为590.5米。路面为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50公里/时。
长风大桥 2000年1月1日,长风大桥建设工程开工奠基,同年11月19日竣工,长风大桥是太原城南一条交通与景观并重的综合性城市一级主干道,全长571米,其中主桥长460米,滨河东路、滨河西路立交桥各长55.5米。桥梁宽52.5米,其中中间花池分隔带3米,机动车双向八车道宽31米,两侧非机动车道各6.25米,两侧人行道宽各3米,桥中心有宽3米的绿化带,整座桥面的绿化面积大约1.7万余平方米,是省城独一无二的一座“绿桥”。桥梁主桥八孔,主跨60米,下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薄壁桥墩、混凝土灌浇注基础,上部结构为预应力混凝土连续箱梁。
跻汾桥(专用人行景观桥) 跻汾桥—太原长风商务区汾河公园上的景观桥,是城市规划主城区南端的一座专用人行桥,也是省城首座大跨度景观步行桥,东起学府街,跨越汾河,西与长风文化商务区文化岛相接,整个桥体采用全钢结构,全长1.1公里,桥面单幅宽6米。其造型为两条纽带,双弧交叉的桥面与连续变化的连接杆件,形成了一个DNA分子的空间结构,蕴含着新旧传承的含义,被誉为架在汾河上的“摇篮”。
南中环桥 南中环桥是连接太原南部汾河两岸的一条重要通道,东接南中环街,西连南中环西街,双向八车道。该桥主线全长2608米,分为东引桥、主桥、西引桥三部分。其中,主桥全长300米,主跨180米,桥梁标准宽度为52.5米,最宽处71米;西引桥为高架结构,东接主桥,西跨新晋祠路后落地,全长1114.74米。南中环桥工程还包括东西立交桥、人行天桥建设等。南中环桥主桥为拱梁组合结构。主拱高40米,向外倾斜16度,副拱高48米,向外倾斜26.82度,为钢叠合梁组合式系杆拱体系。
祥云桥 太原汾河“祥云桥”西起新晋祠路,东接龙城大街,全长约1490米,桥梁标准宽50米,为双向八车道,设计车速为每小时60公里。为省城南部连接汾河两岸的重要通道,同时也将是汾河太原城区段的第八座大桥。由于开工之日恰逢奥运火炬在太原进行传递,因此此桥被命名为“祥云桥”祥云桥在设计上采用了国际上最新理念,创造性地使用三根弯塔柱组成斜拉桥主索塔结构,全高100.5米。三根弯塔柱形成了三维变化的结构组合,仿佛一朵迸发灵感与创新精神的火焰,是对“三晋大地”的一种表象性总结。桥体的夜景灯光采用了具有吉祥意义的红色泛光灯照射塔柱,斜拉索采用白色灯光。夜幕降临,红色的灯光,犹如熊熊燃烧的火炬,用白色灯光连接起来的斜拉索,仿佛是千万只握着火炬的手,预示着340万太原人民意气风发、斗志昂扬,传承奥林匹克更高、更快、更强的精神,共创幸福美好的明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