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国如何克服信息不对称

 jxfshch 2013-09-18
美国信息不对称的“克服”机制

  王水雄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或者交往双方中一方拥有另一方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信息。信息不对称不仅在经济活动而且在更广泛的社会生活中都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以及其克服机制的付诸阙如,可能导致交易或交往双方无止境的纠纷或纠缠,增大社会信任的困境,乃至影响社会秩序;或者干脆让一些交易或交往无法顺利达成或成功,进而影响经济效率和社会进步。观察美国某些信息不对称的克服机制,可能对我们的社会建设有所助益。

  小费事后给

  有过欧美旅游经验的人不难对其小费制度留下深刻的经验。

  我第一次对这种小费制度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是几年前在德国柏林。记得那天上午在柏林的一个景点碰到一个主要是由美国人组成的旅游团,导游是个小伙子,感觉像是一个单口相声演员在表演,嘴巴一直不停地讲,对其旅游团成员的问题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到了下午太阳快下山时,在一座大型建筑的旁边凑巧又碰到了这个旅游团。这时,大概此次旅游即将结束,团员们分成几排坐在建筑物大门旁的台阶上,导游在前面边挥舞着小旗子,边发表离别感言。即将离别,团员们一个个拿出小费排着队塞在导游手中。导游不停地点头表示感谢。

  在旅游团中,导游跟游客之间往往是一次交易关系,很少具有重复性,导游对当地特色和景点熟识,而游客则往往相对陌生,于是导游就拥有了游客想知道却又不知道的信息,这构成一种信息不对称,导游是信息优势方。如果没有外在的约束,导游会倾向于利用这一信息优势,获取其中包含的潜在利润——比如,偷工减料降低旅游质量,少看景点多购物(跟商场串通提成)等。

  给小费制度,并且是在享受了导游服务之后才提供数量并不确定的小费,一定程度在导游与游客之间构建了另一种信息不对称:小费数量提供的信息不对称,在此游客是信息优势方。小费一定程度相当于事后购买导游私人掌握的、游客希望其向他们呈现的信息,这至少会抑制导游大部分的坑蒙游客的动机,促使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做好导游的本职服务。

  给小费制度,看来很有效率,要在中国推行却并不容易。其中有历史、文化、社会结构等方面的原因,还有一个原因则与国内接待游客的组织方式相关:国内旅行社接待游客时,往往至少两人:一个司机一个导游,导游拿到小费,与司机如何分,往往难以形成共识,就容易引发矛盾。美国人在许多由单人面对面提供服务的行业(比如餐饮中端茶送水、旅游中车辆接送,甚至包括坐出租车等)都存在给小费的习惯,而我们在这类行业和交易情形中至少目前没有给小费的制度。

  看病支付方式

  在美国,医患关系是一种比较密切的人际关系,医患纠纷很少发生和听说,这与美国实施的健康投保体制转移了医疗领域的金钱往来关系密切相关。

  我一来美国访学,便被学校要求购买健康保险计划,后来才明白:与国内许多保险不同,它与自己的日常看病问题密切相关,所以一定要买,而且最好是来美国后马上购买。提供保险计划的保险公司数量很多,被学校推荐的也不下二十家。

  即便同是针对留学人员,保险计划根据人员的年龄和健康服务包含的内容,也被区分成不同的类别,通常年龄越大,服务包含的范围越广,需要支付的费用越高。我选择了一个适合我年龄的、价格适中的计划,在网上支付了近1000美元。当时就收到了一份电子发票,立即用Email发给乔治城大学国际交流中心接待报到的工作人员,表明自己已经购买保险,可以办理其他相关手续了。又过了几天,收到了寄过来的保单,其中有张名片大小的卡片,名为:医疗保险身份卡(medical insurance ID card),正面有我的相关信息及保险所属类别和具体编号。

  说下医疗体验的总体情况,2013年8月初,我因右小腿被虫咬后去了当地的医院。我带着医疗保险身份卡,一分钱没花(身上也没带钱和银行卡),签了两次名,吃了几颗药,领回了处方单和几张信息单,算是将病看完了。

  看病不带钱,并不是说看病没有花钱,而是看病费用的支付方式发生了一个根本性转变:我已经提前买了健康保险,医院或者医生会将我就诊后签了名的诊疗相关费用单寄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支付其费用。

  这样,医院或者医生与保险公司及病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互相制衡和监督的关系。保险公司为了在保费中挣到钱,会吸纳相关医疗人才利用专业医疗知识把关医院或者医生对病人诊疗的合理性,避免医生利用专业和知识的信息优势欺骗压榨患者,要求诊疗做到“价廉”,以切割尽可能少的一块蛋糕给医院或者医生。

  医院或者医生为了挣到钱或者维持基本运营,又会倾向于给病人提供尽可能“物美”的优质服务,增加病人“回头率”;与此同时,在紧急时刻,医院和医生还能不顾成本(该成本可能由保险公司承担,也可能由病人、医院本身或者政府最后承担),极尽“救死扶伤”的天职。

  健康保险的项目不同,其对投保者每年看病次数、看专科医生次数、住院天数、买药种类等要求和限制也就不同,加上每个人的生病几率不尽相同,大面积的投保,将特定个体看病的成本分摊给了许多购买同一保险公司项目的其他人,因此,病人看得起病,保险公司和医院及医生还能合理地挣到钱。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制衡和监督关系的良性实现,需要以保险公司之间和医院或者医生之间比较完全的市场竞争为基础。试想市场中只由少数的几家保险公司垄断,甚至是一家独裁,不仅病人会被征收过高的保费,而且医院或者医生也很容易遭受盘剥。同理,如果市场中少数的几家医院或者医生形成了垄断势力,则又会成为广大保险公司巴结和贿赂的对象,其对病人的态度也不会太好。中国无论是保险领域还是医疗领域,都存在不小的垄断性,所以要实现“看病不带钱”制度,需要克服的障碍不是一点点。

  竞选并制衡

  除了旅游、医疗等领域,还有一个非常重大的领域存在信息不对称,这就是公共管理领域。公共管理活动是一种更复杂的劳动过程,管理者是信息优势方,被管理者或者潜在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是信息劣势方——有些人甚至不能意识到自己是公共管理的“利益相关者”,这表明该领域信息不对称可能达到的严重程度。

  信息不对称进而相互的不理解、不信任也就更广泛地存在。这样的信息不对称严格说来很难完美“克服”,不过美国还是逐步形成了一些机制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之,这有助于让人们的认识逼近(虽然很难完全达到)“真相”。

  首要的机制就是美国重要公共权力岗位的竞选任期制。今年(2013年)是弗吉尼亚州的大选之年(投票日为11月份第一个星期一的第二天),包括州长、副州长、首席检察官及州议员在内的诸多公共管理岗位都要重选。早早地,其选战就开始打响:5、6月份无论是电视、报纸还是网站,都有不少候选人的信息以新闻或广告的形式披露出来。最近(8月中旬),同一个电视台还播出了两个正式的州长候选人(通常来说,能够成为正式的候选人,说明这两个人已经历经党内淘汰赛,足够“优质”了)互打的负面广告。正面的信息关心关心,负面的信息参考参考,选民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信息不对称,了解潜在公共管理者的道德、品质、能力的真实状况。

  美国公共管理领域克服信息不对称的第二大机制就是公共权力岗位间普遍存在的制约平衡制。屁股决定脑袋,人的思维、动机乃至言行,会随着其社会和权力位置的改变而变化。所以,公共管理者一旦选举产生,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美国还有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在这些管理者之间形成明确的权力边界、三权分立和制约平衡关系,用管理者来监督管理者。同时,在他们实施公共管理的过程中,让一些有必要让公众知道的信息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尽可能地避免暗箱操作。

  当然,美国公共管理领域克服信息不对称的机制并不限于以上两种。其他值得重视的机制包括:及时的民意测验和任后的盖棺纪念、新闻媒体的相对独立化、高校教师的教职终身化;甚至于美国立国时没有、后来才逐步形成的政党体制,也可以说是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一种比较有效率的制度。■

  
美国健康保险索赔申请表。                                  美国医疗保险身份卡(正面)。王水雄 图
2013年1月30日至9月9日,美国弗吉尼亚州州长职务竞选人民意调查情况。美国医疗保险身份卡(背面)。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乔治城大学访问学者。柯白玮、周知秋编辑,工作邮箱:zhouzhiqiu@wxjt.com.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