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辽代《丹贴巡宝背四决纹银鎏金大钱》珍赏
帝临赏赐巡贴钱 遒劲莽壮大辽风
辽代《丹贴巡宝背四决纹银鎏金大钱》珍赏
丹巡贴宝钱,为辽代所铸巡贴钱中的又一种钱文类型。据裴元博先生深入考证,认为这类钱乃辽帝王巡幸或巡查时,用以赏赐臣民的专用钱币。其一方面具有相应经济价值,另一方面也具有表扬褒奖的价值。
在前篇博文百贴巡宝合背钱中,引述并提及其读法与性质,此不在复述。今将愚早期所猎获的一枚稀见的丹巡贴宝银鎏金厚重大钱,帐中点出,发上博来与诸泉好分享。此钱曾于前年提供裴元博先生正在编撰的《辽代编年钱谱》制拓拍照,准备入谱。后一直未曾发上博来展示。
今赏此钱,其厚重遒劲之体,别有看点。此钱直径为53毫米,重达84.58克,可谓厚重有加。经用强磁试之,其有明显的银与强磁接近的特殊反应,即其可对强磁有绵软推斥之现象,因此,结合重量,可断其材质为银质(或有其它金属,但银为主材,含量最高)。
此钱乃为在银身之上施以鎏金,品相上佳,金黄灿灿,面有红砂状和五彩锈色,其面金可谓真实可靠。整体质色,彰显老道沧桑,一派自然天成之相,开门见山矣。
此钱特别亮眼之处在于,一是沉重手感;二是铸体厚实,背四决纹,莽壮遒劲,字廓深竣,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穿轮干净。一眼可辨,其辽风丹韵昭然。
文字汉字,穿上“丹”字起旋读“丹巡贴宝”。其字书写风格为汉字辽写,拙率古朴,盎然辽韵,扑面而来矣。
无需赘述,此乃大辽官炉之铸,自不在话下。丹巡贴宝钱,式有多品,其大小不一,银铜皆备,总体遗存量较少。尤其是大尺寸品,更是稀见。因此,此枚厚重之品,且为银身金衣,彰显尊贵,实乃辽钱重藏矣。
名家各见铸期异 实证不虚可到元
元铸《大观通宝出号大钱》赏与析
翻开泉谱,比如很多泉友案头皆有的华光普先生编著《中国古钱大集》,可见书中载入多品元代所铸“大观通宝”出号大钱。其中载入的最大一品,编著者批曰,待考品。戴葆庭和马定祥二位泉界大家,意见不一,前者戴曰“元代仿铸”,后者马曰“北宋原铸开炉大钱”。。。。。,华则倾向于戴葆庭之见。
这里,不管此钱之铸期是宋还是元,其遗存悠久年份之实是不容否定的。正巧,愚帐中有藏这枚铸期“待考品”大观通宝出号大钱,今日帐中点出,发上博客,与诸位泉好共赏议论一二矣。
首先,让我们来辩锈识浆。展目一看,锈质锈色显示其曾入水坑之中,整体锈色包浆凝重,锈皮起皱且呈坚硬之质,层层皮壳覆盖,弱绿红斑,整个一派自然天成之相,沧桑岁月之貌,伪不可及矣。
其次,复鉴铸体。可见其铸制相当规整,方正圆矩,平整地章,穿轮干净,字廓皆为深竣。直径达68毫米,重量约80克余,可谓个大体重。如果就铸体来看,此钱为官炉出品,乃毫无疑问。无非,此官炉还是彼官炉的问题。如果对比北宋大观通宝钱铸制品质形象来看,此钱的铸制水平可以说与之并不相上下。当初,马定祥断其北宋原铸开炉大钱,看起来也并非空穴来风,似有其断之理矣。
进品钱文。愚见以为,钱文书意乃此钱之所以成为铸期待考的主要原因。就四个字整体来看,此钱瘦金书书体风格仍然是鲜明的,并无多大疑问。然而,就个别字而言,则会有所之疑。此字是何字?答曰,乃“通”字是也。这里,“大、観、寳”三字的瘦金书书意,认真辩来,并对比北宋大观通宝钱文,其实并无明显疑问或者差异(华光普曰此三字差距仍大乃至书意不畅等,愚并不赞同)。而“通”字的走之旁最后一捺,呈向下撇之态势,这与北宋大观通宝钱之“通”字这一笔略向上捺翘,是明显不同的。即,从书意视觉上看,此“通”字,与地道的瘦金书书体确实是有一定差异的。故此,一言以蔽之,此钱之“通”字之瘦金书书意不足,若认定其北宋原铸,仍存瑕疵,理由不够充分矣。
根据上述品鉴,可见对此钱的铸期争议,其重点不在于铸制水平,而恰好在于其钱文书意上。愚见认为,元铸论者的主要着眼点,就在这个“通”字的书意特征上,其断不无道理。而这样的话,以马定祥之泉识,不会不注意到这一明显的特点,那他为什么还会断其北宋原铸呢?愚在此猜测,其原因可能在“开炉钱”这个概念点上。我们知道,史上铸钱,某些年号钱在正式铸前,会为祈福而另外开模铸所谓的开炉大钱。而这些开炉大钱,其书意往往都和正用钱之书意有别,有的甚至是完全不同。
尽管如此,依愚之见,我们仍以书意为要,将此钱定其为元铸似乎更为稳妥一些。尽管其为元铸,然亦遗存稀少,绝非唾手可得之品,其收藏价值不低。我们看看诸谱对比此体量小得多的元铸大观通宝钱定级甚高这一点上,即可见端倪矣。
3.首发——清初期极罕见《满文天下太平光背特大型铜钱》珍赏考
首发——清初期《满文天下太平特大铜钱》珍赏
——兼对铸期和性质的推断考释
后金(公元1616年—1636年),也称后金汗国。据载,其是出身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满洲地区建立的王朝,为清朝的前身。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国“金”或“大金”。史学界一般统称为“后金”,与12世纪时的金相区别。至其子皇太极与公元1636年改国号大清,后金共历21年,两位君主。后金一名不见清人记载。普遍认为以“金”作国号乃为表明承袭完颜氏之金。也有人根据《朝鲜李朝实录·光海君日记》记载,认为“后金”的名称是从朝鲜传入明朝。此外,还以地名“建州”和族名“女真”称呼后金政权。
一如既往,中国历史上自铸币出现以来,只要建立了新的政权,基本上都要铸钱加以宣示。是故,努尔哈赤及其后裔亦不例外。其在称后金时期,先后铸天聪通宝钱(亦称天聪汗钱)和天命通宝钱(天命汗钱)。其中天聪通宝钱为满文钱,天命通宝为满文、汉文双铸钱。
由于满文是于明万历年间(据考为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9年)由满族学者额尔德尼借用蒙古字母创制而成,其后又于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经学者达海进行改革,增添了圈点,从而形成相对完备的新文字体系。满文经历创制和改进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称“老满文”,后一个阶段称“新满文”。其中,后金时期的天聪和天命两满文钱,皆是“老满文”钱。也就是说,至少是自公元1633年后的皇太极天聪七年,经改进后开始使用“新满文”,直至入关后,一统中华,建立满清王朝,其所使用的满文均为“新满文”。
上述乃根据相关史籍,首先对后金及其满文乃至满文官铸钱币的钱文背景做一个简单引述和介绍,以便我们接下来,辨识断代今日愚首发的一枚罕见超大满文钱有一个基础。
略有古泉藏历者,皆知晓,在清代铸币体系中,有一种“天下太平钱”,其共有三种形式,一是,“天下太平”四字满文和汉文双面合铸;二是,单面满文“天下太平”光背钱;三是,面背汉文年号宝文背天下太平钱。其中,第三种年号加宝文背天下太平钱,作为宫钱早已为人们所识,此不涉及。单表已经见到和有关刊物介绍过的前两种钱,其皆为黄铜材质。铸期其说不一,因其为“新满文”且为黄铜,基本上都认为是清约在乾隆年前后所铸。其发现披露之品形制大小不一,然,最大者不超过60毫米。由于清代历帝官炉有铸“天下太平”宫钱的传统,因此,无论满文或是满汉双文“天下太平”钱,泉界多数倾向于其为官炉宫钱性质,与民炉所铸的厌胜钱有性质上的区别。
述及此处,言归正传。让我们来鉴赏辨识这枚满文天下太平光背超大钱。此钱直径达118.5毫米,重约605克,形制超大,重量超重,狭穿。是亦今为止,愚眼界所及加较全面检索后仅能见到的一枚满文超大钱。
此钱,满文读序穿上、穿下、穿左、穿右——天下太平。其文字为“新满文”。观其文字,书写更为端庄,比所有发现的满文天下太平钱钱文书意均更显“正楷”,以至于愚在先前查找翻译时,参照行书写法竟然未能解读。从书意笔力上可明显的感觉到,其笔锋鲜明,运笔力道十足,文字结构端美,若非满文书写功力达到相当水平之人而不能得之矣。
进而观其铸体。可感其整体铸制十分精整,方正圆矩,平坦地章;字廓规范,线条清晰,深竣挺拔。整体之感乃为遒劲给力,彰显满清铁骑剽悍之风。非官炉精作而不可得矣。
最后,察其锈色。此钱出自辽西与内蒙接壤一带地区。可见此钱斑驳绿锈,虽非莽莽浓烈,然,可见锈皮结痂,紧实贴骨,坚如甲硬似胄,锈色锈皮分布自然,一派土窖中之天成之相。其铜色泛红,乃青铜质地,铜色老旧,或含低银。
显而易见,通过上述辨识描述,对于此钱之诸般貌相皆无可置疑之处,可以非常明确的言之,其乃大门洞开,长城内外,山岳绵延矣。
接下来,我们需要对此钱的铸期有些议论。以便能有个大概的铸期判断。首先,根据上述,本品非近当代之作,可以断定。然,满清自宣统三年结束,主政关内关外共三百年,究竟其大概铸于何时,性质如何等,如能有个较为合理的初步断识,是具有相当意义的。
首先,由铸相、体量、铜质、锈色、书意等几项特征判断,愚见以为其铸期至少可肯定是在清中期以前。这是因为,至今所发现公见的清代满文天下太平钱,均是黄铜所铸,且书意“行书”。早在上世纪1987年《中国钱币》第1期曾刊载介绍过美国集币博物馆所藏一枚乾隆年间的满文玉雕天下太平大钱。这就是说,满文天下太平钱,至少在乾隆年间即有所出。
其次,前述本品之满文,乃“新满文”。如果我们依据天聪和天命之满文为“老满文”而断,则本品铸期应该在天聪和天命钱之后。如此,是不是意味着本品就是清入关后或者说顺治至乾隆之间所铸呢?
愚见以为,虽然目前我们尚无硬性依据可断然排除,然并非如此简单。前述,新满文出现是公元1632年,而此时是皇太极天聪六年。这就是说,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后,新满文已经开始使用。即,公元1633年至顺治入关的公元1644年8月,其间有11年时间,在东北地区开始使用新满文,这期间哪怕是逐步使用“新满文”,然,可以肯定的是其并非是顺治帝入关后才使用新满文的,这应该是没有疑问的。故,本品之新满文“天下太平”的铸期,就极有可能是在这期间铸制的,至少我们在没有确切证据的基础上,不能将铸期排除出这个时间段。
再者,铸期续推。查史籍记载,我们知道,在皇太极时期做过两件大事,乃影响巨大,永存史册。其一件乃是改族名女真为满洲。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10月13日,天聪汗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从此,满洲族(简称满族)的名称正式出现在中华和世界的史册上;另一件则是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此时间乃为天聪十年(公元1636年)4月11日,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皇帝位的典礼,正式改国号“大金”为“大清”,改年号“天聪”为“崇德”。
上述这些史实,让我们感到,这枚超大新满文天下太平钱的铸期,可能存在最有利于得到确认的理由和背景。即,在这个时间段“新满文”已经在使用的情况下(哪怕是新老混用),遇到改族名,改国号,即皇帝位这样的天大宏举事件,从钱币在历朝历代的象征意义角度和传统做法上来看,皇太极官炉铸此精美的“天下太平”超大钱,以昭示天下,宣示并祈福天子之天下太平吉祥,就有了较为充分的理由,或者说存在极大可能性。而我们又知道,“天下太平”四字,是中国传统吉祥语,且为历代皇室常用。其出现时间至少在隋唐时期,在五代十国和宋、辽时期又相继出现在不少器物尤其是在钱币上,且多为官器官物,以作为皇帝之天下最基本的祈福吉语。
第四,本枚超大满文天下太平钱,亦今为止乃为愚之首发。长期以来并未在关内出现过,当然也不为谱载书述,更不见史来泉家所描述报道。因此,其为清顺治至宣统十帝钱局所铸的可能性就变得相对十分微小。因为,其若为顺治后及其历帝所铸,相对而言,极难说只见一枚,甚至直至今日方才公见矣。
第五,我们另外再就此钱铸相上一个细节特征来看。众所周知,清代顺治以后诸钱局铸钱工艺上有一个特出特征,那即是穿口的“斜拔”。这种“斜拔”,在清代大钱上最为明显。其构成清代铸钱工艺上的一道独特风景线。而观这枚满文天下太平超大钱,我们可以清晰的看见,其穿口是直穿通透平整的,没有“斜拔”。这一特征显示,这枚超大钱的并非顺治后清代诸钱局所铸,相反应是顺治帝入关前,由关外天聪钱局所铸。
综上所述,根据这枚超大满文天下太平钱的诸般质地质色,结合特定的历史背景乃至出处等来综合考辩,愚见以为,其铸期应该是在顺治入关之前所铸,其最大可能就是铸于皇太极天聪十年,改国号年号即皇帝位的时候。是为一枚专为皇太极之宏举和即位,而由其官炉特别精铸的庆典吉语大钱,是为币制祝贺之礼。基于此,此品之文物价值及其珍贵程度,自不用多表,已然不在话下矣。
      4、辽珍《天威通宝背阴刻契丹文千秋万岁鎏金超大钱》品赏
后辽三年铸天威 祭祀纪念宣政权
辽珍《天威通宝背千秋万岁鎏金超大钱》品赏
天威通宝,后辽天威年间(公元1216年—1219年)时期铸币。后辽是辽朝皇族后裔所建之国,是由东辽派生出来的政权,存续时间仅为三年。
天威通宝钱,长期不见,也并无谱载,乃近年东北地区辽钱下山之新成员。之前,博友北国盈泉等,均已经展示介绍过天威通宝小平和折三钱等几品。分别有鎏金、银、铜等材质。由于铸钱是辽代政权确立宣示的最重要基础工作,因此,后辽天威年间,年号立,即铸钱,便是续辽之传统,虽无明确记载,然,有实物可证。
此钱,愚帐中有藏,一直未曾有机会上博。今特择一品超大鎏金天威通宝钱上博,展示补缺。
此钱,面文“天威通宝”,背阴刻契丹文“千秋万岁”。直径91毫米,重155克余,其材质在强磁下有明显推力反应,其材质含银量应该相对较高。钱体鎏金完好,黄灿悦目。可见鎏金质色中,有斑斑绿锈析出,绽放五彩之色,故其具有明显年代之貌相。
其钱文“天威通宝”四字,汉字辽写,拙率而遒劲,辽韵盎然,乃辽钱之一贯风格无疑。背阴刻“千秋万岁”,进一步凸显辽铸本色。其铸体规整,边圆廓正,平坦地章,穿口轮边干净,字廓深竣挺拔,可见铸工一流。
这种类型的鎏金超大钱,就目前发现情况来看,辽代若干年号均有铸制,本博和其它博友也都展赏过。其有光背,然背多有阴刻契丹文,是辽钱中典型的双文钱品种。其性质裴元博先生曾考释其为祭祀钱,也是辽钱中的重要分类之一。
而作为祭祀钱,其铸期有两种可能,一是当朝皇炉(年号期间)按照传统规制即铸;二是后朝皇炉为祭祀前皇而按照传统规制后铸。天威年存续时间仅三年,是辽脉的最末期时代。因此,此天威通宝超大鎏金钱,便极有可能为当朝皇炉为祭祀或者纪念所铸。愚见以为,其除了祭祀钱性质外,也不排除其属于纪念币性质的可能。因为,当朝铸这种大型鎏金纪念币的理由也是充分的。
不管怎样,这类钱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其不是今日之天朝私炉所臆造或者所能铸。前推至民国、清代、明代、元代和金代,系统的去臆造铸制这种真金白银的大型辽钱,而又长期未曾现世,见其在地面上流动的踪影或者记载,这是极为不合情理的,故,我们找不到较充足的理由确认其属于后铸品。顶多,我们可以怀疑其是十三世纪时期,辽末金初,为祭祀契丹人已经逝去的辉煌而统一铸就。如果这样,因其祭祀或者纪念性质决定其铸期也是基本到代无疑的,也具有相当珍贵的文物价值和重要的历史意义矣。
    5、清奇罕品《宝源局咸丰元宝当五百特大钱(鎏金)》赏析
咸丰行钱见王品 特大鎏金仁智见
清奇罕品《宝源局咸丰元宝当五百特大钱》赏析
在咸丰钱中,除谱载的宝泉局镇库大钱直径上一百毫米以外,其余行用钱(试铸)直径最大者是谱载和我于前年展示的一品 《清宝泉局震撼之作<咸丰重宝宝泉背…>未采用版试铸样钱》,此泉直径达76.5毫米,重161克余,以及宝福局咸丰通宝大清壹百大钱。除此,再无更大者出现。
这里所说的概念,是指完全以通常行用钱的铸相铸法铸制的特大规格钱,而非采用失蜡法精铸的那种字口大钱,这是首先需要廓清的前提概念。
言及于此,请让我们考品此钱。此钱直径为104.5毫米,重量达到616克,手感沉重。
首先,我们来观察其钱文书意。可见,咸丰元宝和背当五百,以及满文宝源。书意上看,其文字书法与宝源局咸丰元宝五百大钱的书意十分接近,书写端庄,布局协调。一眼看去,书意之神韵盎然,没有错。
其次,仔细观察铸体。可见此钱为常规铸钱之铸法,与失蜡法铸无关。其边圆廓正,地章平整,字廓深浅适中,线条分明。穿口斜拔明显,与通常清钱尤其是大钱的穿口特征相符合。轮边经过修正,略有倾斜,而呈饼钱状。显而易见,通过铸相的观察辨识,其制作精到用功,诸项特征均很难以私铸伪作相联系,故其官炉精心制作是有认定基础的。
上述两个方面,作为基础认识,基本可确认此钱的出身性质。接着,我们便需要对其锈色包浆进行观察了。清晰图鉴,可见其钱锈色凝重,绿锈红斑,跃然眼底。其锈生成皮壳,犹如山峦层层叠嶂,如甲胄披挂,紧实而老道,天成之相鲜明而自然,看不出通常伪锈做作松散之情况,此其一;其二,此钱轮边和钱体中,均可见到金黄斑块,肉眼看似黄铜之色,但是在镜下观察,确非黄铜,而是金斑闪耀。故,此钱在被重重锈质覆盖之前是鎏过金的。而这种鎏金本底,上覆盖层层锈的情况,近年有出,不仅本人,而且博友均有展示。只是其生成机理尚未进行深入研究而已。然,事实胜于雄辩,鎏金可以认定矣。
上述关于本品钱文书意、铸体铸相、锈色锈质和鎏金本底的观察描述,表明此钱确实非同一般。其应该是或者保守一点说是极有可能为宝源局官炉试铸大钱。
而问题只是在于,当初为什么要铸这么大一个当五百大钱。首先可以确定的是,此钱不是为流用而铸。其次,宝源局另铸过专门的全汉文、直径116毫米的镇库大钱,因此,其似乎也不大可能为镇库大钱。那如此直径的当五百大钱,会是什么呢?愚见暂时以为,有两种可能,一是用于祭祀;二是试铸的行用钱格式的镇库大钱。
总而言之,在此钱不虚的基础上,其性质孰是孰非,不做盖棺之论,仍有继续深入探讨的空间。这里抛出的不过是一个很粗浅的认识,重点集中在对此钱本身铸体的考辩上。今后,将继续思考其性质成因。今将其发出来,诸位有兴趣之泉好,品赏之余,有兴趣者欢迎参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