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瓶颈“我” 我们每天说的最多的是“我”,想到最多的也是“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是什么?我们觉得自己的身体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结婚成家后,又给“我”增加了新的内容,家是“我”的,亲人是“我”的。其实,我们不妨想一想:在我们没有来到世界以前,“我”又在哪里?我们是从哪里来到了这里,为了什么来到这里!在这世间面对家庭变故,很多人会感觉失去了生命的另一半,失去人生的意义。其实,夫妇双方也好、父母子女也好、都是由因缘走到一起,都是受因果的联系而相互执著,将对方当做“我”的另一半,一旦分手,一旦失去,一但不受掌控便感觉“我”已不再完整。就像生活中为什么有的人清心寡欲,对待自己周围的一切那么淡然,那是他执着的少,他的我执就少。为什么有些人整天忙忙碌碌,东奔西跑。这样只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度人,他没有自己有的只是众生。二是为了自己,因为他喜欢、喜欢掌控的感觉这样会让他觉得自己很重要,没有他会不行,可见,我们在一切对象上赋予的“我”,只是错误的感觉。而这种由无明导致的误解,又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有我就是我有,从我有到我没有就会让你不平,让你埋怨,让你嗔恨! 许多人把“我”当成了自己,以为自己就是“我”,由此而自以为是,做事想当然,结果事与愿违,怨天忧人。 “我”是谁?“我”有两层意思,一是代表自由自在,二是代表主宰一切。明白了这个道理,“我”还能是指自己吗?有几个人可以达到“我”的地位和权力?因此,“我”不是自己,就别干“我”的事。 弄明白“我”不是我,人才能做一些事,不至于糊涂到“关起门来当皇帝”。平民百姓的“我”只是为了区别“你”和“他”,因此便有了小我、大我和无我! “小我”是指个体的人,凡事先想对自己是否有利;“大我”是指一个群体;“无我”单从字面上看会看成“没有我”,其实是“无限的我”。 以自我为中心的“小我”,很少会顾及他人的感受,很少用慈悲心去善待他人。因此这样的人多数混了成“单枪匹马”,心有余而力不足,大事未必做的稳,小事未必做的好。合力做事是“大我”,反过来就是“比我大的群体”,做事时会想到群体,想到他人,即有分工还要合作,没有领导互相作用。受益自然就大了;最高境界是“无我”,把“你”和“他”看成了自己,是融合的心态和包容的心态。这里的“无我”最接近本真的“我”,可以自由自在和主宰一切。因为我不再是我,是所有的人。 “小我”做小事,“大我”做大事,“无我”做无限大的事。“小我”用的是个性;“大我”用的是角色;“无我”用的是格局。拥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在遇到问题时,“小我”会与对方争论,人前人后常指别人毛病。用人心来揣测对方想法思维,把责任推给对方,把自己“摘的干净”;“大我”会分析问题,不推卸责任。互相有商有量,分工同做互相帮忙。以此对自己的考验和砺练;“无我”会讲“所有的问题都是我的错”,把对方的责任担起,把鼓励和信心给他,这就是无我的慈悲; “小我”会越来越小,直至消亡;“大我”会越来越大,成长为“无我”;“无我”会忘掉自己,把所有的众生当成自己,终究成佛,普度众生。佛陀以智慧透视这一本质,告诉我们:一切是“无我”的,只有认清这点,生死才能得以解脱。修行才能突破瓶颈而圆满。“不往下世一行!!!圆满回家!!!感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