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书法创作与审美>>

 雨巷纸伞 2013-09-20

 

转发卫良老师<<书法创作与审美>> 

从书法创作和审美的角度来说,一件好的书法作品,是需要从如下几个层面进行赏玩的。

一,笔墨配合

在中国书画中有一句很著名的话叫做书画同源,指的就是书法和绘画在用笔和用墨上是相通的。用笔的相通,是指书法和绘画一样,都要讲究中锋和侧锋的变化,要讲究提按的变化,要体现线条的生命力即骨感用笔。用墨的相通,是指要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随时调整墨色的浓淡枯润。古人讲,墨分五彩,就是说,黑色的墨,由于其勾兑的水分的多少,可以大致分为中墨、淡墨、极淡墨、浓墨、极浓墨(也叫焦墨)五个层次。墨越浓,在宣纸上洇散得越轻,线条颜色越黑,质感越苍老生涩,容易产生飞白;墨越淡,在宣纸上洇散得越厉害,线条颜色越白,质感越稚嫩轻飘,容易发生笔画之间的洇融。五种浓淡关系的说法,只是一个大概的描述,实践中,又可以微调出无数的墨色层次。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的书画,就是用水的艺术。水与墨的比例变化,使得笔墨关系呈现出千姿百态的意趣。很多文人都在这种“墨趣”中寻找到了美的快乐。在具体的创作中,书家又需要灵活巧妙地在笔毫的留墨量上做文章。例如,同样是淡墨,笔毫中饱蘸墨水,写出的线条就极易洇散,而把笔毫上的墨水掭干,写出的淡颜色线条照样可以瘦硬,照样可以出飞白的效果,如同狂风后的云痕,别具美感。而同样是浓墨,如果笔毫蘸墨很饱,写出的笔画在宣纸上缓慢地洇散和干燥,就会造成极有视觉冲击力的立体感和分量感。近现代的书法逐渐成为纯艺术后,许多书家已经在自觉地实践着笔墨配合的技巧,有的书家在创作中,案头不仅要放置一砚浓墨,还要摆一盏清水,根据作品的艺术需要,随时调整笔头中墨色的浓淡枯润,使得同一幅作品中浓淡交迭,枯润呼应,层次丰富,情采多变,大大提高了观赏性。

以上是统说笔墨的关系。具体到笔和墨,书法中是有着不同的要求的。

先谈笔。任何一支笔,我们都要求满足四个条件,那就是尖、圆、齐、健。尖就是笔毫拢起来必须要形成一个完整的锋颖,不能开叉,不能有收不拢的犟毛。圆就是整只笔头要做工严谨,不能畸形,要周径浑圆。齐就是把干燥的笔毫铺开,笔尖的毛要展成一个齐头的横截线,不能有长短参差。健就是笔毫要有弹性,不能是死笔。只有尖圆齐健四德俱备的笔,才能书写出可控的线条。常见的毛笔,制作笔毫的材料一般就是用羊毫和狼毫。当然,极少数的笔也可以是用其他材料做的笔毫,比如胎发、鸡毛、猪鬃等。这种情况在日本现代派书法中用得比较多。羊毫是采用山羊的尾尖刚毫,吃水能力强但弹性差;狼毫(行话叫做紫毫)是采用黄鼠狼尾尖的刚毫,弹性好但吃水差。所以,除非是为了特殊需要,纯狼毫和纯羊毫的笔是比较少见的,一般都是把羊毫和狼毫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在一起,这样的笔叫做兼毫笔。根据羊毫和狼毫的比例不同,兼毫笔大致分为三种:七紫三羊(70%的狼毫佐以30%的羊毫)、三紫七羊、五紫五羊。这样,兼毫笔就实现了弹性与吃水性的兼顾,不同比例的羊毫和狼毫,就给笔赋予了特性上的不同偏重。这是笔毫成分的情况。同样成分的笔,还有周径比的不同。在笔根直径相同的情况下,笔毫偏长的叫做长锋笔,笔毫偏短的叫做短锋笔,笔毫长度与笔根直径的比例大致为7︰1的,就是常用的普通笔。一般来讲,笔毫适中的笔比较好用,短锋笔适合刷大字,长锋笔较难掌握,但是容易写出意料之外的线条,比较适合个性化创作。这是笔锋长短的情况。写不同大小的字,所用的笔肯定是不能一样大小的,所以,毛笔还有大小之分。这个问题比较好理解,这里不予多述。特别提示一点,在大小笔与大小字的配合上,如果没有合适大小的笔,我们要求,宁愿用稍大的笔写小字,也不能用小笔写大字。原因在于,第一,一只笔的笔毫弯折度是有限度的,过度弯折,必然损笔;第二,小笔写出的大字是没有神彩的,而稍大的笔写出的小字却可能保持神彩,这一点从现代的照相技术可以得到验证-把大字的图片缩小了看,依旧很美,疏密有致,而把小字放大了看,就空洞无神了。这里我们顺势介绍笔毫的弯折限度的问题。一支新笔,笔毫是用淡胶凝拢在一起的,我们首先要开笔。把笔头在温水里浸泡片刻,然后边浸泡边用手轻轻捻捏笔头的尖端,笔尖捏散后逐渐再向笔根捏,边捏边洗,要把笔毫里的胶洗干净。这里的关键点在于,千万不要一股脑把整支笔头全洗开,务必要保留一两毫米的笔根,让这一小段笔根保持胶结的状态,这样开出的笔,笔毫弹性足,笔头不易脱落。开好的笔,一般情况下,整个笔头的后半段是不用的,我们在书写时,只用笔头的前半段。将笔头的前半段一分为三,最前端我们称之为一分笔,再往根部叫二分比,到达笔头中间位置时我们叫三分笔。规范的用笔,我们最多就用到三分笔。如果书写时再用力压笔,超过了三分笔,笔毫的弹性就难以恢复了。因此,一支笔能写多大的字,就要靠我们在书写时间中根据经验来积累了,主要是看这支笔的三分笔全铺展开后的线条宽度来决定。用过的笔,务必要洗净捏拢,尽量恢复新笔的形状,然后垂挂晾干。

其次我们谈墨。古时的墨是用收集到的松烟灰或者油烟灰混入糯米浆中制作的,据说要捶捣十万杵之多,意思是捶捣得越久,墨质越细腻黑亮。至今还有一些墨块(也叫墨锭)上烫金印着“胡开文十万杵”。胡开文是清朝的一位制墨大师。解放以后,北京琉璃厂的制墨师傅们多方试制,终于研制出了适合于书画创作的墨汁,大大方便了书法创作。这种墨汁的浓度比较高,相当于我们前文介绍的“浓墨”,通常用来书写时会显得有点浓稠滞笔,所以需要适当稀释。稀释时最好是兑一点茶水,然后用墨块研磨片刻,就可以了。如果要制作更加浓稠的焦墨,就直接用墨块研磨增稠。墨块接触过水后,一定要立刻把上面的液迹擦拭干净,使墨块尽快干燥,否则不消数日,无论多么珍贵的墨块都会开裂损毁。没有用尽的墨汁隔夜以后,术语叫做宿墨,由于氧化的原因,宿墨写出来的字,墨色了无神彩,所以,宿墨是不能不加处理就用来书写的,一定要经过片刻的墨锭研磨。古人对宿墨的问题有过大量的讨论,目的就是要力求使写出的字黑亮精神。苏轼讲过,务使写出的字黑亮得“湛湛如小儿目睛”。由此我们有必要回溯一句。前文介绍过淡墨,在此我们要说明,经过墨块研磨过的淡墨,墨虽淡而光泽犹在。所以,墨汁写前用墨块研磨片刻,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要领。

有了合适的笔,有了合适的墨,笔墨相辅相成,我们的作品就具备了漂亮的物质前提。具体到创作中,因为还有宣纸洇墨的特性,为了使已经落纸的线条不至于过度洇漫,我们还要预备一张废旧宣纸,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将纸上多余的墨水蘸取掉。这样,才能尽最大可能保证得到我们所需要的线条。切记一点,毛笔最大的优势就是可以按压出远比硬笔线条宽厚的墨线,但是,毛笔书法的诀窍恰恰不是按压,而是悬提,好的字是提着劲儿写出来的,也就是说,最大比例的笔画,是用一分笔完成的。延伸一句,笔尖在纸面上快速的提顿弹跳,常常可以造出十分特别的的锋棱,用在笔画的起止和转折处,十分美妙神奇。

二,点画呼应

怎样的字才是好字呢?怎样才能写出漂亮的字呢?这是所有初学书法的人所共同关心的问题。我们的经验是,首先,要科学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字体和字帖。由于每个人的性格、兴趣方向、审美眼光和神经类型都不同,所以,决不能千人一体地硬性规定和盲目练习某一家的字体。一定要在有经验的老师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字体,否则必将事倍功半。汉字书法,无论哪一种字体,都存在雄浑和秀媚两大流派的分野。因此,无论是书法教学还是书法学习,都应该根据学习者的个人情况选择个性字帖。其次,书法学习的过程要经过模仿和创作两个阶段,在模仿阶段,我们务求要临写得与原帖一模一样,不仅要字像,还要行气像,把单字放在字群中看待。为此,我们要求,要尽快把字帖的文字背诵下来,然后尽快实现背临。做到了背临,我们就可以把注意力从文字中解放出来,就能更多地关注书法本身。在创作阶段,我们要求一定不能抛弃临池时所学到的东西,要务求时刻运用字帖中的用笔和结字技巧,使自己的作品中既有自己的创造性的东西,又有原帖固有特征性的面貌。再次,不能固守一家的字体,要在吃透最初所选个性字帖的字体的基础上,逐渐走出原帖固有的框框,多读名家的字,多习练各种字体,博采众长,根据自己的眼光有所取舍,最终形成自己的体。书法是一种纯线条艺术,需要很高的审美眼光,而这种审美力的行程和提高,是需要长期积累和磨砺,并且广泛借鉴兄弟艺术,才能获得的。

一个好字,一定是由一组造型秀美的笔画线条组成的。这些点画之所以不是拼凑在一起的生硬组合,就是因为这个字中的所有点画之间,都存在着顾盼呼应的血脉关系。怎样才是顾盼呼应呢?简单地说,就是上一笔的收笔方向,一定是指向下一笔的起笔位置。这种指向,可以通过牵丝,也可以通过映带,甚至是回锋中的意向来表达。这种指向关系,在表现形式上有明有暗,但必须是自然的,有机的。在草书和行书中,因为连笔的存在,笔画之间的指向关系比较明显,甚至可以处理成多个笔画一笔写成的形式,而在篆书、隶书和楷书中,笔画之间的指向关系就很含蓄,是回锋收笔之后,通过空中的弧线运笔,指向下一笔的起笔位置的。正因为有了这种笔笔意通的呼应关系,造型各异的不同笔画们,才能构建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任何一个笔画,如果游离于这种呼应关系之外,那它就不属于这个字,就不是这个字的家庭成员。

三,间架收放

点画呼应,是讲的一个好字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内质,在外形上,漂亮的字,自有其所以漂亮的造型特征,这就是间架。前人对于书法的间架问题妙论百出,归结起来,漂亮的字在间架结构上的规律,大致有以下两点:

第一,收紧中宫,舒展外延。中宫一词,源自古代的阵法。在一个正方形中间画一个“井”字,这个井字就与正方形外框共同格出九个小正方形,这就是九宫,其正中间的那个小正方形就叫做中宫。所以中宫云者,就是指的方位,也就是中间部分。过去曾经流行过用以指导初学者描红用的九宫格习字纸,就是用的这个办法。事实上,严格的九宫,在书法中反倒束缚了初学者的手脚,而且也不很贴合多数汉字的结构情况。近年来书法教学界新推出的回宫格,我们认为倒是更科学一些。不管是九宫格,还是回宫格,都透露出一个信息,那就是,我们的前人天才地发现了汉字在结体上存在一个规律-每一个字都有一个笔画和笔势相对集中的中心区域,这个区域大致就是这个字的中心部分。我们所说的中宫,就是泛指的这个部位。不难想见,如果一个字的所有笔画都均匀排布,这个字必然僵硬笨拙,没有个性,没有神采,也就谈不上美了。因此,一个漂亮的字,其大致位于回宫格的内宫范围内的那些部分,一定是收紧聚拢的。这,就是我们说的收中宫。与收中宫相反,中宫外围的那些笔画,我们要求要适当地舒展,个别主要的长笔画还应当大胆地伸展出去,这就是舒展外延。中宫的紧收,就使得一个字精神内敛,重心有着落,有了稳定感。外延的舒展,又使得一个字姿态摇曳,妩媚多彩,有了个性美。收中宫与展外延,就此构成一对矛盾统一的审美元素,彼此相反相成,共同焕发出每一个字的生命活力。这里特别解剖两种间架结构特殊的字形。第一种,回字结构,比如繁体的“國”字,外面是一个方框,里面是一个或字。具体写时,我们要求把里面的或字写得密集紧凑,这就是收中宫,而外面的方框我们要写得疏朗一些,与或字隔开一点点距离,以突显出中宫的紧密,同时,我们让外围的这个大方框在四个角的处理上各不相同,左上角留缺,右上角横竖实接,左下角横竖虚搭,且横画略向左延伸,托住左竖,右下角则反其道而布局,右竖向下大胆伸展后向左上方回勾,勾住方框底部的横画。于是,这个字就避免了“画如布算”的呆板僵死,而变成了似方实圆、同处有异的艺术品,而其中宫的“密不通风”与外延的“疏可走马”相映成趣,使得一个很容易写死板的字有了灵透之气。第二种,左中右结构和上中下结构。左中右结构的字我们以“辩”为例,三个部分要有长短的变化,根据收中宫的原则,中间的言字就应该最短。上中下结构的字我们以“夏”为例,中间的自字,就应该写得瘦些,让上面的横画和下面的撇捺尽力舒展。这样处理过的字形,就有了身段,自然就比水桶腰要美观。

第二,极力强调部首之间的对比效应。其实前文讲的收中宫和展外延,就是在讲对比。间架结构里的对比,还有更广泛的类型,我们一概划入部首对比的范畴来讨论。我们知道,自从有了形声造字法,形旁和声旁之间的搭配,造就了占汉字总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单字。因此,绝大多数的汉字都是由两个(少数是三个甚至更多)部首组成的。这些部首,很多原本就是独立的单字,为了和另外的部首拼合在一起,大多进行了变形,于是,就构成了最常见的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的字。可以想见,左右结构的两个部首,必然都是上下长而左右窄,而上下结构的两个部首,必然都是上下扁而左右宽。但是,万千汉字所构成的这个小世界,也是遵循着美的规律而构建和运行的。上下结构的两个部首,很少有一样宽窄的,左右结构的两个部首,也很少有一样胖瘦的。于是,两个部首配合在一起,很自然地就会发生错落。于是,错落美就产生了。对于一个从事书法的人来说,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这种造成美感的错落关系进一步地放大。这,就是我们所强调的对比。具体地说,两个部首之间,如果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短,那么我们就索性让长的再长些,短的更短些,让它们之间产生长短的对比,比如“扣”字,“私”字;如果两个部首,一个宽,一个窄,我们就强调它们的宽窄对比,例如“宇”、“盖”;以此类推,我们还能总结出许许多多的对比关系,比如高低对比(部、期)、大小对比(墨)、收放对比(食)、覆载对比(昌、众、建),等等。对比造成的穿插和错落,使得汉字在造型上仪态万千,美不胜收。

四,字组错落

以往的书法理论很少论及字组在书法审美中的意义。其实,在书法创作中,即便是写楷书和篆书,也经常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而是一口气写好几个字,这几个字在气韵上就格外贯通,就自成一组。至于行书和草书,因为存在连笔,字组的情况就更其明显了。在同一个字组中,一方面,应当根据单字本身笔画疏密和字形大小以至书写要求的需要,对字的大小进行灵活处理,务求大中小错落变化,另一方面,又应当有意识地设计大小的变化,使之避免一个尺寸,显得呆板没有生气。同时,还要注意字组中各个字的重心排布位置,要力求重心错落摇摆。如果再结合墨色的变化,以及线条连断的变化,那么字组的可读性就更强了。字组的设计安排还有一个特殊的技巧,那就是造斜线。单字的笔画可以在某个方向上有意识地营造一条斜线,一组字也可以在某个侧面营造一条斜线。字组的斜线自然要表现为几个字越写越大,或者越写越小,这样,自然就需要在字组的最后一字上有意识地变大为小或者变小为大,来匡正字组在大小上的走势。字组处理的另一个重要技巧就是制造重心的摇摆。我们知道,每个字都有自己的重心。在书法艺术中,我们要努力使一组字的重心发生扭动、错落和摇摆。同一字组中发生重心摇摆的相邻字之间,必须要顺势产生避让、穿插关系。字组与字组之间的衔接位置,又要努力地造成错位反差。这样,字组内就造成了摇曳多姿,字组之间就形成了明显的段落分界。

五,行排映衬

在一幅作品的直观上,除了单字之外,就是横的行或者竖的排了。在一个行排里,一般都是分为几个字组的,需要注意的是,相邻的行排之间,字组的位置要力求上下错落,这样才能造成行排之间的避让穿插关系,从而避免节奏和造型上的单一死板。

因为字组的形态和位置各不相同,以及由此造成的行排与行排之间的避让、错落、穿插和映衬,很自然地就会使得某些位置的笔画格外密集,某些位置的笔画格外疏朗,甚至形成大块的空白(书画中叫做留白),于是,就使得书法作品中,既有笔画线条、墨色和字组本身造成的节奏,又有不同形态和大小的留白所呼应出的节奏。这样,多重的节奏组合在一起,就使得优秀的书法作品具有了极其丰富的审美层次。

六,通篇匀整

从整幅书法作品的通篇整体来看,又有一些比较特殊的要求。作品开篇的第一个字,一般要求浓墨重笔,要写得突兀凝重。作品中间要有疏密的变化,个别地方要用长线条甚至要造成飞白的效果来表现节奏上的空灵和停顿。整幅作品的收尾处,一般要写得笔有尽而意无穷,给作品留下气势上的余韵和想象上的空间。

从书法作品的格式上看,大致可以分为横幅、竖幅、斗方、对联和扇面几种类型。横幅、竖幅和对联比较多见,不多介绍。所谓斗方,就是幅制为正方形的作品。这样形制的书法作品,可以书写正常格局的一篇文字,也可以别具匠心,设计各种布局方式,比如在上半段横着写主体作品,下半段小字落横款。再比如可以将纸张菱形摆放,在四个角写字,还可以在纸张的正中心写字。等等,只要有心,可以创造的写法不一而足。扇面比较特殊,形如去骨的折扇,因为呈弧形,并且上宽下窄,所以在布局上特别需要精心安排。一般字数少的作品,可以由右向左,书写在扇面的上端,而后在扇面的左侧落竖款。字数比较多的,例如一首七言律诗,在落笔前就需要事先设计好排布的格局,例如将每一个七言句子分为五字和两字两个组,先竖着写五字,再另起一排写余下的两字,扇面的上端五字和两字上端对齐,下端错落。余下的诗句自右向左依次类推。最后在扇面的最左侧落竖款。总之一条规律,扇面的布局要优先占满上端的长弧线。

七,题款合理

题款一词,两层含义,题是指文题,即对书写内容的出处介绍,或者是书写内容的概括。款是落款,也就是注明索字方是谁,以及书写者是谁,书写的时间地点乃至心情等。绝大多数书法作品里,题这项内容都省略了,所以现在的题款一词,基本上就是特指落款,沿用题款这个词,里面的“题”字,已经由名词而暗转为动词,表示题写之意了。其实,在本文中,题款之意更确切的表述应该叫做款题。下文对此不做苛求,还是沿用通俗的叫法,一律称之为题款吧。

题款在中国画里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墨色、字体、款型、位置、印章,都极其讲究,稍有不慎,一幅画作就废了。在书法里,题款没这么苛刻的讲究,我们只需要了解一些题款的常识就可以了。

以一件竖幅作品为例,作品右侧题写的内容叫做上款,内容是交代何人为何事向自己索字,或者自己要赠送的对象是谁。作品左侧题写的文字叫做下款,内容包括书写者的姓名字号、书写的时间地点、所写内容的出处以及注释,甚至写作时的特定心境,等等,无所不包。上下款俱全的,叫做全款。生活中,我们的大多数作品都不为送人之用,所以一般就只落下款。在下款中有一种最简洁的方式,就是只落书写者的名字,至多再加上斋号,这种款,叫做穷款。

题款的内容因人因文而异,各人率性把握即可。特别强调几点。第一,上款的位置要高于下款,因为上款写的是索字者的名字,写在高处表示尊重。第二,题款的字要小于作品的正文,不能喧宾夺主。第三点也是最容易忽略的一点,题款的字体的产生年代,应晚于正文字体的年代,比如说,如果正文是用的隶书,那么题款是绝对不允许用篆书的,只能用行或者楷。我们知道,楷书是五大书体里诞生年代最晚的,所以楷书作品的题款可以特别一些,可以用楷,也允许用行书。

八,印章别致

一幅完整的作品,还需要加盖印章。书法作品是用墨来书写的,与宣纸构成的黑白色调,终究有些沉闷,所以,几方鲜红的图章,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书法作品中印章的字体,因为采用的是篆字,所以刻制图章也叫篆刻。将印面上的文字的笔画雕除掉,留下来的印面打上印泥后,落在白色的纸面上的痕迹,字是白色的,非文字的部分是红色的,这样的印章叫做阴文章,也叫白文章。反之,把文字留下,文字之外的空白部分剔除掉,这样的印章叫做阳文章,也叫朱文章。也有的朋友匠心独运,在同一方印章中,部分文字刻成阴文,部分文字刻成阳文,也别有妙趣。

如果从印面的文字内容上分,印章又可以分为名章和闲章两大类。名章可以是姓,可以是名,也可以是字号或者斋号。有的人还喜欢在名或者姓前面冠以家地名或者职务名等等,也很常见。闲章的内容极其自由,举凡作者喜欢的警句格言,或者心得,或者感慨,无不可以刻入印章。

从印章的印面形状上分,又可以分为方章、半通章和无形章三种。方章一般都是正方形的。所谓半通章,就是长方形的章,因为可以理解为是取方章的一半而成,所以如此称谓。无形章也叫异形章,多见的就是长圆形或者三角圆形。

从印章的砛盖位置上分,大致分为引首章、腰章和压脚章。作品起首一两个字如果笔画比较单薄,就可以在这两字的右侧空白处盖一个闲章,一般用半通章或者椭圆章,盖在这个位置的章就叫引首章。作品中间任何部位如果感觉留白过多,也可以在留白处盖一个规格比较小的方章或者半通章或者无形章,这叫腰章。作品下款收尾处的下方盖的名章,叫做压脚章。压脚章一般为一对,一姓章一名章,一朱文一白文,两章大小形制要一致,盖在款尾隔开一字距离处,两章之间也要相隔一个图章的距离。压脚章的大小,以略小于落款字的大小为宜。压脚章也可以根据落款留白的需要,只盖一方名章。

至此,一幅书法作品才算完整。我们讨论了书法创作的基本要领,其实,书法的审美也就在其中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