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西都护府辉煌录之系列1草原帝国的崛起

 笑熬浆糊糊 2013-09-21

<>
<>第一章 草原帝国  
神秘的大自然给了中国人赖以起源的黄河和长江,同样也在黄河的北方画下了一道看不见的线,后世研究者称之为“15英寸等雨线”。在这条线以南的民族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而在这条线以北则出产最为强力的游牧民族,围绕着这条无形之线农人和牧民们几千年来不断进行着最为血腥残酷的斗争。双方的斗争最终导致了北方的游牧民族不断地建立起一个个强大的草原帝国向南方进行掠夺和征服,而南方的农耕文明用长城和一次次地远征来打击甚至摧毁北方的强大对手,在侵略与反侵略,征服与反征服中,最终此二者合二为一,成为了现代的中国人。  
第一节 “狗”帝国  
就在中央帝国处于动乱的年月中,柔然人所建立的草原帝国却方兴未艾,草原各族均为其治下的奴隶。可是在古代社会中,文明的先进和其军事能力常常不能画上等号,这经常是古代高级文明们的痛苦。柔然人建立的草原帝国并不例外,与他们的军事实力相比,柔然人的文明程度惊人的落后。关于柔然人的落后有这么一个典故,在西域当时有一个悦般国,他们曾经是匈奴北单于的部落后代,被东汉的车骑将军窦宪击败后向西迁徙立国。柔然在草原实力强大,对西域也就有很强的发言权,因此悦般国国王在臣下的进谏之下预备和柔然结盟。可是当悦般国王率领结盟使团进入柔然国内数百里才发现柔然人不洗衣服,不束头发,不洗手,清洁器物的方法是妇人们用舌头来舔,这让让身为匈奴人后裔的悦般国王都目瞪口呆难以忍受。悦般国王当时就气得大骂臣下,“你们这帮混账居然把我骗进这种狗国来。”说完转身就率人回国。当时占据中原的北魏对柔然同样评价极低,北魏世祖拓跋焘嘲笑柔然人愚蠢地跟虫子类似,因此把柔然这个称号改成了“蠕蠕”,实在是对其蔑视以极。   
与文明落后相对的,在文明落后地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野蛮地区却往往蕴含着强悍的军事力量,柔然人就是这么一个典型的例子。柔然人西征之时,当时的西域强国高车被柔然豆伦可汗一举击破,柔然人把高车王系在了马上,活活地拖死,然后把他的头漆好之后做成酒具,四周不服从的国家也均被柔然人灭亡。在这个世界上,丛林法则虽然不是唯一,单却是最为赤裸裸血淋淋又最能够表现国家之间关系的一种法则,这种法则的意义就在于谁的拳头硬,谁就说话大声,就有发言权。中原国家嘲笑柔然帝国的愚蠢,可是柔然人的实力让当时分裂的东魏和西魏这两个国家不得不对其曲意奉承。这种奉承我们现在来看已经达到了一种极其卑微的地步。东魏的一代雄主权臣高欢遣使为自己的儿子向柔然求婚,柔然王直接对使者说:“高欢的儿子不够资格,他自己来娶还差不多。”搞的高欢左右为难,还是贤惠的发妻娄妃力劝高欢迎娶柔然公主,为此在柔然公主到达的时候将自己的正室让出来给柔然公主。高欢感激得向娄妃下跪,娄妃却说:“公主会发现我们的关系,希望你和我断绝来往,不要再来看我。”即便是这样柔然人却根本不把高欢放在眼里,柔然公主嫁入东魏之后决不肯说华语,不但如此,高欢还得时时宠幸公主,有一次高欢病了不能见公主,结果柔然可汗派来照顾公主的弟弟秃突佳立刻对其表示不满,高欢无法之下只能抱病登车去公主那里。东魏如此,西魏也不差,为了娶到柔然可汗的公主,西魏文帝把自己的皇后废掉,强令她出家为尼,将皇后的位置空给柔然的公主。  
承受了这样的屈辱之后能有国家甘之如饴么?显然不能。可是当时中原两大势力之间争斗不休,绝不能再增加一个强大的敌人,于是西魏国开始在草原上寻找合适的势力进行扶植,希望他们能够对柔然进行打击,让草原也陷入诸族分裂争斗的局面,这样可以让北方的边境无后顾之忧,专心对付中原争霸的对手。在这种形势下,西魏国终于找到了一支合适的草原势力,这支被选中的部落便是突厥人。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第二节 “锻奴”帝国    
  突厥人在柔然的治下是以“锻工”的身份生活的,也就是专门帮柔然人打铁的奴隶部落。在突厥首领阿史那土门的带领下,突厥部族日益强大。他当政的时候为了壮大自己的实力,在公元542年的时候就派人到塞上进行贸易,并表达了希望与中原王朝通好,加强联系的愿望。这样一个主动示好的草原部落,当然立刻受到了当时中原王朝的重视。于是在公元545年西魏权臣宇文泰派酒泉胡商安诺磐陀出使突厥,这次出使显然是西魏为了联合突厥打击柔然的一次政治出行。当时的突厥没想到会得到西魏的如此看重,举国欢腾,均认为:“大国使者到来,预示着我们突厥要兴旺发达了”。第二年突厥人也派遣了使团带着特产到西魏献礼致意,两家的关系越来越近。当然虽然两家关系良好,但是突厥对与柔然对抗依然举棋不定。毕竟柔然人是草原上的霸主,而突厥人不过是个刚刚兴起的小部落罢了,这个决定一旦做错,那可是身死国灭的下场。可是就在这一年,草原上的铁勒诸部因为忍受不了柔然人的统治而起兵反抗,结果突厥人坚定地站在了柔然人的一边,土门率兵击败了铁勒联军,迫使五万余户铁勒人投降。在吸收了这些铁勒部众之后突厥人的实力有了脱胎换骨般地增强,由于为柔然人立下了如此大功,自身的实力也有了很大的长进,因此突厥的阿史那土门首领便大胆地向柔然可汗请求结亲,这个行动事实上是向柔然寻求一种平等地位。突厥人这样的行为当然不会被容忍,柔然可汗阿那瓌大怒,立马派了使者去斥责土门,大骂道:“你们不过是我的打铁奴隶,居然敢提出这种非分的要求。”受到这种侮辱的突厥首领土门也挺干脆,直接就把柔然人的使者杀掉,和柔然彻底决裂,然后向西魏寻求结亲。这样的情势发展西魏自然求之不得,马上同意了突厥人的要求,于公元551年将魏国的长乐公主许配给了土门,两国从此缔结了战略同盟的关系。此时的西魏达到了自己挑起草原战火的目的,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的帮助使得草原上即将崛起一个空前强大的帝国,羽翼丰满之后的突厥人给中原帝国造成的麻烦将比柔然人有过之而无不及。  
  有了西魏国支持的突厥人免除了后顾之忧,又得到了西魏财力物力上的支持,部落实力空前强大。草原上强者为王,头狼只能有一只,信奉狼图腾的突厥人向他们曾经的主人柔然人露出了尖锐的狼牙,魏废帝元年(公元552年)正月,突厥的伊利可汗土门率领大军与柔然可汗阿那瓌大战于怀荒北。柔然可汗阿那瓌万万没有料到以前那支卑贱的奴隶现在的力量会如此强大,在拼尽全力地战斗中,柔然人最终不支落败。战败之后阿那瓌带着悔恨与绝望自杀殉国。柔然主力被突厥战败之后作为同盟国的西魏自然不会放过如此大好的机会,立刻发兵出塞痛打落水狗。当时西魏的凉州刺史史宁发兵主动进攻败逃至魏国西北边境的柔然部族,每战必胜,打得柔然人抱头鼠窜,前后斩获数万人,拿获柔然可汗阿那瓌的子孙二人,还有各大柔然部落的酋长。作为争霸的另外一方当时已经取代东魏的北齐也毫不示弱,起初还短时间支持了一下柔然余部,后来发现柔然人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不但打不过突厥人,甚至还频频入侵北齐的国境,于是便在公元554年四月,齐主亲征柔然,杀得柔然伏尸二十馀里,俘虏柔然三万馀口。在中原诸国和北方突厥的共同围剿之下,最后一支柔然部落在西魏境内被突厥人屠戮,柔然人从此衰绝,他们的族名从此消失,他们的血脉最终溶入了这已经遭受了三百年战乱的中原大地上。  
    
  在赌上双方国运的胜负中,突厥人取得了最终的胜利,可是这最终的胜利却并不是那么唾手可得,当时柔然帝国正当兴旺发达,实力很强,作为新兴势力的突厥人并没有什么绝对优势。怀荒大战中柔然人固然惨败,可是恶战之下突厥人的损失同样极大,就在怀荒之战胜利的同年,伊利可汗土门随之去世,可谓是惨胜。可是既然是赌国运,那么胜利以后的利益必然是巨大的,突厥人的大规模扩张已经不可避免。  
    
  土耳其故总统奥扎尔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土耳其的利益区是从亚得利亚海直到中国长城。”大多数人看到这种说法都会嗤之以鼻,那么这个说法有没有依据呢?土耳其人自己当然没有,但是他们的老祖宗突厥人的确有过这种辉煌的历史。在经过了第二代突厥之主阿逸可汗科罗短短一年的统治之后,第三代突厥之主木杆可汗俟斗终于将大突厥汗国推向了极盛。此时长城以北突厥人再无敌手,突厥人以新一代统治者的身份君临草原,开始了他们波澜壮阔地征服史。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第三节 突厥人的征服  
    
  在确立了草原的霸权之后突厥人的势力仿佛如浪潮向四面扩张,首先遭殃的就是属于东胡的契丹。在通常的印象中,一提起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士兵,人们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幅骑射的轻骑兵形象。其实这种认知有着不小的误区,的确后世的契丹人以骑兵雄强于中国北方,甚至占有中原,控骑数十万。可是与突厥人对阵的契丹人用来征战的主力却并不是骑兵,而是早在战国时代就被我国淘汰出主力战争兵器的战车。落后的契丹人面对强横的草原霸主进行了一场毫无希望的战争,战争的结果便是契丹人被尽数驱逐出了家园。丧失了居住地的契丹人不得不作苦难地迁徙。他们携带了部落中十余万口男女老幼,几十万头牲畜倾族南下,意欲寻找一块可以生活下去的土地。如此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常常能造成一系列的民族连锁迁徙。在我国历史上类似的迁徙发生过多起,匈奴强横的时期将大月氏驱赶到中亚,结果大月氏便鹊巢鸠占,将中亚的塞人赶走,建立了贵霜大帝国,而被迫迁居的塞人又扑向帕提亚帝国,差点将之摧毁。而汉帝国将匈奴人赶往西方所引起的大规模民族连锁迁移甚至将西罗马帝国完全摧毁,从此欧洲留下了“上帝之鞭”的传说。这种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一个处理不好,带来的将是毁灭性的后果。契丹人当时的迁徙目标是南方中原大国之一的北齐,北齐当时的君主是文宣帝高洋,他继承了他父亲高欢的军事能力,亲自出征与契丹决战,契丹人本就是新败之师,又拖家带口,结果被文宣帝一战击破主力,契丹部族十余万人尽成俘虏,剩余的万余户契丹残部走投无路,只能投奔高丽国。为了巩固东方的领地,木杆大汗任命阿史那库头为突厥东面可汗,疆域直抵鸭绿江。  
    
  将契丹打得全族逃亡之后,突厥随之降伏了居住在叶尼塞河流域的结骨族。这个结骨族是什么来历呢?他们的前身是汉代的坚昆,后来又演化成黠戛斯,也是我国柯尔克孜族和中亚的吉尔吉斯人的老祖宗。在唐代最终击败回纥,迫使回纥迁居的也是这个民族。突厥大破其国,然后驱使他们为突厥卖命,结骨被击破后突厥北方的各大少数民族极为震恐,纷纷向突厥请降输诚,突厥北疆由此固定。  
    
  从汉代开始,西域就是东西方交汇的要道,也是经济文化十分发达的一个地区,历史上在中国的蒙古大草原上确立了霸权的民族几乎全都会把手伸向西域,强大的能够号令西域领袖群伦,差一点的也能对西域施加自己的政治影响。西域这块富饶的地方实在是强大游牧民族的命根子,他们从西域能得到大量的铁器,丝绸,金银以及工匠,甚至还能垄断东西方贸易,控制了西域之后给游牧民族带来的利益是巨大的。突厥人自然也不会放过这块肥肉,将东方和北方稳固之后,立刻转回身着力经营西域。首当其冲得便是西域名国高昌。高昌在西域是一个汉化极深的国家,从立国起国人便是汉晋中原戍卒的后裔所建立的国家,其国有八城,城中均有华人。此后几代君主不是汉人也是汉化极深,国家之内通行汉文,典章文物均守晋朝旧制,风俗习惯一如中原。这么一个国家地处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处,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自然会被突厥人盯上。高昌国起初还反抗过一阵子,号称是“鹰扬闾外,虎步敌境”,可是当突厥人大举进兵之后马上开始吃不住劲,战争连连失败,变成了“兵锋暂交,应机退散”。无法之下只能屈辱地求和,完全成为了突厥人的附庸。  
    
  打开了西域的咽喉要道之后,突厥人继续西进,兵锋直指于阗,龟兹,焉耆一线。这三国都是西域上的重要国家,要进一步发展突厥势必要取得这些国家的控制权。不过这几个国家不像高昌那样孤立无援,他们身后都有大国撑腰,雄踞流沙东西的吐谷浑国便是其中之一。突厥为了控制西域,与吐谷浑起冲突就在所难免。可是吐谷浑实力强劲,也并不是那么好对付,此时突厥人想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和西魏联兵,一同进攻吐谷浑,对于这个提议西魏也是求之不得。原来西魏和吐谷浑的矛盾由来已久,上面提到过西魏为了和柔然人联姻,居然废掉自己的皇后,让她出家当尼姑。出嫁的女儿受了气,谁来出头呢?当然是娘家人。这位被迫出家的乙弗后的娘家正是吐谷浑,她原本是吐谷浑与西魏和亲的公主,可是西魏为了与更为强大的柔然结亲,居然让她与青灯古佛陪伴一生。远方女儿的泪水让娘家人怒不可遏,吐谷浑和西魏的关系于是完全破裂,吐谷浑转而和北齐通好,时时进攻西魏后方,成为了西魏的大患。两家人一拍即合,突厥木杆大汗率兵借道西魏的凉州,魏军大将史宁率兵跟随,两军目标直指黄河源头吐谷浑的老巢。这次联军起先是想要奇袭,利用吐谷浑在西北防备突厥人的时候从东南方向打吐谷浑一个措手不及。可是事机不密,发兵没多久吐谷浑便得知了消息,于是吐谷浑南下,吐谷浑国主亲自守北道的贺真,吐谷浑的征南王防守南面的旧都树敦(今甘肃西宁西,曼头山北)。史宁于是与突厥木杆大汗商议,建议兵分两路,分别攻打这两个重要的据点。木杆大汗觉得这个策略非常好,于是突厥军沿北道进军贺真,而魏军则攻打南方的树敦城。娑周王在史宁进军的路上与之野战,被史宁击杀,魏军乘胜进逼树敦城。可是树墩城毕竟是吐谷浑国的前首都,城防坚固,硬攻难以奏效。于是史宁在攻城的时候率兵伪败,吐谷浑征南王果然中计,率兵从城内杀出。此时魏军回军奋战,吐谷浑军败退,魏军趁吐谷浑人败退时来不及关上城门的时候一举杀入城内,生擒吐谷浑征南王。这时候吐谷浑贺罗拔王在险要地段上依山为栅,意图死守。史宁率兵猛攻, 不多时便攻破其栅。“俘斩万计,获杂畜数万头。”此时突厥大汗木杆亦攻破贺真城,生擒吐谷浑国王及其妻子,与史宁会师于青海。游牧民族一向尊敬强者,突厥人见史宁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大汗木杆对其极为欣赏,将自己的好马让给史宁骑乘,自己步行在大帐前相送,又赠给宁奴婢一百人、马五百匹、羊一万头,甚至把史宁称之为“中国神智人”,可见史宁的战绩给突厥人多大的震撼。当时的中国人正处在民族大融合的后期,史宁和魏军的悍勇正显示了当时新兴中国人那强悍的实力,这也让强大的突厥人望而生畏,有效地吓阻了突厥人对正处在分裂时期中国的企图。如果那个时候史宁和魏军的表现一塌糊涂,那么恐怕金灭北宋的故事就会在这公元6世纪先期上演。  
  吐谷浑在突厥和西魏的夹攻中损失极大,连国王也成为了俘虏,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吐谷浑毕竟是一个大国,联兵摧毁了他们的政权却没能摧毁他们的民族,在多年之后吐谷浑又一次兴旺发达了起来,此时又一个中国将军李靖踏上了讨伐吐谷浑的征途,当然这是后话暂且不提。解决掉了吐谷浑之后的突厥人依然不能独霸西域,在突厥人面前还有一个更为强力的中亚大国,这个国家叫做嚈哒(Ephthalies,Hephthalites)。嚈哒人是汉代大月氏人的后裔,西方史学家称之为白匈奴。嚈哒国的政治中心在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阿富汗,疆域东自辽海以西,西至西海万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此国在河中的时候兼并周围诸国,势力日益强大,甚至将当时的波斯击败,让当时的波斯王称臣纳贡,贡献赋税。我国的史书里面称其“征旁国波斯、盘盘、罽宾、焉耆、龟兹、疏勒、姑墨、于阗、句盘等国,开地千余里。”而波斯史学家米尔孔(Mirkhond)则说嚈哒人征服了吐火罗,迦布罗,石汗那。《宋云行纪》则说嚈哒能役使康居、于阗、沙勃,安息等三十余国。可见嚈哒国的赫赫气势,甚至之前称霸草原的柔然人与之相比亦逊色不少。和打吐谷浑仅仅是为了开西域不同,嚈哒和突厥人则早就有仇隙。这要从和嚈哒同族同源的高车人说起。高车本是西域强国,后来被柔然攻灭,其余部奔投嚈哒国寻求庇护。在柔然攻灭高车的时候突厥作为其打手自然冲锋在前,因此就跟高车族结下了深仇,后来嚈哒收留并扶植高车人自然也和突厥人结下了仇。嚈哒势大面对这样一个对手,突厥人心里也有点发憷,单打独斗是一点把握也没有。于是就在攻灭柔然不久,在公元554年突厥木杆大汗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波斯王努锡尔旺(Noshirwan),与之建立了外交关系。而波斯与嚈哒的仇恨更深,波斯王鼎盛时期号称“万王之王”,后虽被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的东征所摧毁,但是公元三世纪波斯国又复兴,建立了历史上有名的萨珊波斯王朝,它以有效的行政管理和强大的武装实力一直持续到公元七世纪初。就是这样一个著名的王朝,在和嚈哒的战争中国王卑路斯(Prouz)战死,王朝被迫称臣纳贡,这对一个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可谓是奇耻大辱,后代波斯王努锡尔旺(库萨和一世Khosrou Anouschivwan意为“不朽的灵魂”)决心报仇,他了解到突厥人此时已经取代了柔然人在草原上的统治地位,于是遣使请求结亲,两国一拍即合,当时的波斯王储(Hormizd IV)贺尔米斯达四世便是突厥木杆大汗的女儿所生,可见两国对嚈哒国的企图是多么的强烈。  
    
  攻灭柔然之后,突厥人东征西讨,长城以北的势力几乎均被其荡平,到了公元562年的时候(周保定二年,齐河清原年,陈元嘉三年)突厥人终于腾出手来挥师进攻嚈哒,早就迫不及待的波斯人立刻起兵响应,两国合兵进攻嚈哒,此战突厥木杆大汗亲征,突厥叶护室点密(Istami)为副帅,统领突厥十大首领,率兵十万西征。突厥人自东而伐,波斯人则沿乌浒水(今阿姆河)向北进军。嚈哒虽强,可是也架不住这样两大势力的夹攻,历史上两线作战的结果往往是悲惨的,嚈哒国也不例外。公元562年(周保定二年,齐河清元年,陈元嘉三年)的三国决战中嚈哒人大败。嚈哒主力被击破后突波联军乘胜进军,此时大势已定,于是木杆委任室点密指挥剩下的战争,自己回到了漠北的突厥王庭。战争从公元563年一直打到公元568年,最终嚈哒人势穷力竭,叶护室点密亲手击杀嚈哒国王。取得了完全胜利的两国战后瓜分了嚈哒国,以乌浒水为界,波斯取得了巴里黑、喀布尔、石汗那、吐火罗,突厥取得了石国、拔汗那、康、安、史等国。此战后中亚诸国望风而降,突厥大帝国的版图臻于极盛,叶护室点密也因为此战功绩卓著,被突厥大汗木杆封为突厥西方可汗,掌管西域。从此在东至北海,西越咸海,西南至波斯,南至中国长城,北越贝尔加湖的广大土地上,均竖起了象征着突厥人的狼头大纛。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第四节 中国、突厥、波斯与东罗马  
    
  突厥人赶上了一个绝好的机遇壮大了起来,所谓喝水不忘挖井人,对于一手将他们扶植起来的西魏国突厥人不能不有所表示。那么怎么报恩呢?首先就是突厥族的王后制度的改变。突厥王后被称为可贺敦,又称为可敦。她在突厥大汗国中地位崇高,不仅仅地位在大汗诸妻妾之上,主管内务,而且在政治上有很大的发言权,权力非常大。突厥当时有两大高贵种姓,阿史那氏为王族,而阿史德氏则为后族,突厥大汗无论娶多少女人,身为正妻的可贺敦必定是出自阿史德氏。突厥由于西魏的扶植强大了起来,因此中央帝国的出嫁公主便尤其被突厥人所重视,因此可贺敦便易为华人,此后北周,隋等均有公主陆续出嫁,华人可贺敦的制度因此被固定下来。  
    
  再就是帮助北周(当时的西魏,皇帝其实只是一个傀儡,政权全都掌握在权臣宇文泰的手上,公元557年宇文泰之子宇文觉便废掉了西魏,建立了北周。)进攻他们的死敌北齐。公元563年至564年正月,突厥和北周联兵,突厥木杆大汗挟亲征嚈哒国胜利的余威率麾下东方控地头可汗阿史那库头,西方步离可汗共十万骑分三路南下,虽然这并不是突厥的全部实力,因为此时嚈哒并未全部平定,突厥还有大量的军队滞留在西方作战,不过这十万骑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以嚈哒国之强,突厥人也只是带了十万人去征讨,这次对北齐也用上了十万精锐骑兵,可谓是下定决心一举灭掉北齐了。作为盟友的北周派出了多少人呢?一共只有四万人。这里就有疑问了,作为主要战斗的一方为何出兵如此之少呢?原来在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是我国重甲骑兵高度发展的一个时代,人马均以重甲披挂,当时叫做“甲骑具装”,装备这样的一支骑兵的花费是巨大的。北周此时派出的四万人以骑兵占了多数,因此国家也只能负担这么多的重甲骑兵。当时朝野都议论说人要多派点,起码也要十万人才行。可是当时的柱国杨忠却认为根本用不着,一万重甲骑兵就够了。最后北周决定派杨忠率步骑一万与突厥人一起在北面进攻北齐,大将军达奚武率步骑三万从南道出发,约定会师于晋阳。杨忠虽然夸下海口,但是他的确有这个资格夸口,他率领一万人迅速攻克北齐的二十多座城,一举突破北齐人防守的陉岭山口。此时突厥大军分三路突破了北齐的长城防线,与杨忠胜利会师。此时北齐的武成帝见到进攻而来的周突联军如此强大,吓得立马打算逃跑,被臣下死死拦住,最后总算强撑着坐镇晋阳。本来周突联军的发展挺好,可是此时天公不作美,居然突降大雪,一连下了几十天,南北一千多里平地积雪几尺深。这场雪对于老百姓是大好事,恰巧是过年的时候下雪,这是典型的“瑞雪兆丰年”,可是这场雪对进攻方来说不啻于一个大灾难,如此大的雪,骑兵几乎完全排不上用场,作战就只能靠步战。齐兵以逸待劳,周突联军则因为大雪行军冻累交加。结果交战之时突厥人引兵上西山,不肯战斗。只有杨忠率周兵下马死战,他本人亲率七百敢死队冲入齐军军阵,最后死伤近半,不得不撤退。当然这场战斗即使突厥人加入进来也是于事无补,草原上发迹的游牧民族绝大多数骑射是一等一的强兵,可是下了马的话战斗力就会打一个大大的折扣,因此突厥人才不肯下马和以逸待劳的齐兵死拼。事实也证明他们的决定完全正确,在齐兵严整的军阵面前,周兵死伤惨重。当然突厥人也并没有讨到什么便宜,当时天寒地冻,突厥人的马没有草料可以充饥,越来越瘦弱,到了长城马匹死亡殆尽,突厥人只能截短自己的长矛做成手杖拄着回家。突厥木杆大汗一生东征西讨,所向无敌,结果居然在中原北齐国这里惨败而归。经历了这样史无前例的一场大败仗,突厥人终于从天下无敌的感觉中清醒了过来,从开始的全力为北周作战开始慢慢转变。此后于公元564年,突厥再次发兵助北周进攻北齐,但依然无果,突厥人于是再不肯为北周卖命,转而雄霸域外,内觑中原,坐山观虎斗,从中渔利。  
    
  波斯因为嚈哒的关系一度与突厥的关系极好,可是好景不长,两国刚刚瓜分完嚈哒国之后关系就出现了裂痕。两国就拔汗那的归属问题大起争执,结果突厥人火起,撕毁签订的条约,强渡乌浒水,将原本属于波斯的那边也全部侵占,也就是几乎整个嚈哒旧境均被突厥人占领,于是波斯与突厥两国的关系急转直下。除了领土的问题之外,更为严重的是丝绸之路的贸易问题。突厥人控制了西域之后,粟特商人就成为了突厥人的臣民,他们的经商所得也就变成了突厥人重要的经济来源。而当时粟特商人主要经营的便是从中国倒卖丝绸到西方的生意。此时波斯却居中阻挠,不但垄断了当时东西方的丝绸贸易,而且还在学会了产丝技术之后开始厉行丝禁。这下子不啻于断了粟特人的财路,更让突厥的经济受损。突厥派遣使者马涅亚克(Maniach)携带大量精美丝绸给波斯王努锡尔旺,希望开放丝禁,可是努锡尔旺向使者展示了波斯产的丝绸之后居然把使者携带的中原丝绸全部烧毁。后来突厥人再次派遣使者来波斯交涉,可是波斯在宴席中投毒,使者几乎全被波斯人毒死,由是两国反目成仇。昔日的盟友变成了仇敌,突厥人再次玩起了老一套,联合一方打击另一方这手简直被突厥人玩得炉火纯青。此时突厥人找上的不是别国,正是东罗马。东罗马又称为拜占庭,疆域在今天的小亚细亚与希腊半岛,他们继承了古罗马的政治文化传统,国富兵强,因此我国称之为大秦。正好东罗马和波斯人是世仇,两方成功结盟,不但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二世允许突厥商人(即粟特商人)不必经过波斯中介即可入境贩卖丝绸,还应突厥人的请求,废除了同波斯签订的和约,由此东罗马和波斯之间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年战争(公元571--590年)。此时东罗马和突厥关系密切,双方使者不断,波斯也为此不断派兵伏击双方使者,甚至投毒,但是都没有成功。而波斯则陷入了两线作战的泥潭,被突厥和东罗马两线攻打。不过波斯人毕竟也是当时的超级大国之一,虽然抵挡得非常辛苦,但是毕竟还是顶了下来,没有被灭国。不过波斯人也在两大强力势力的不断打击之下国力大量消耗,最终被阿拉伯半岛上生活的阿拉伯人灭国。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第五节 东突与西突  
    
  突厥人所建立的超级草原帝国给了周边各国巨大的压力,对这种压力感受尤其深刻的当然是长城以内的中原各国。当时北周与北齐正在中原争霸,谁都惹不起突厥人,于是类似于柔然公主的事情再次发生,这次又一个伟大的女性为了国家作出了自己的牺牲。北周武帝的原配窦氏极力劝说周武帝迎娶突厥公主,并且甘愿退居侧室,尊木杆大汗之女为后。即便是如此,迎亲依然是一波三折。突厥因为获得了北周的大量帮助因此很早就答应将公主许配给周武帝为妻。北周派了陈国公宇文纯、许国公宇文贵、神武公窦毅、南(阳)〔安〕公杨荐等高官贵戚率领了六宫以下一百二十人的迎亲团去迎亲,可是被突厥人借故拖延,就是不肯完婚。原来北齐动用了大批金钱财物去突厥说亲,还贿赂了突厥的东面可汗阿史那库头为他们说项。北齐的不惜血本使得突厥人极为心动,悔婚几乎已经成了定局,这时候老天帮了北周的大忙,就在木杆决定悔婚之后草原上狂风暴雷突起,打坏了突厥人的帐篷,并且一连持续了十几天都不停。这下子突厥人以为自己的背信弃义触怒了老天,遭到了天谴,于是赶忙让女儿出嫁到北周。得到阿史那皇后到来的消息周武帝亲自到甘州迎接,还举行了盛大的排场接待,可见这次的联姻已经是当时中原两国的头等大事了。就这样突厥人越来越嚣张,到了佗钵可汗的时代就公然宣称:“我在南方的两个儿子那么孝顺,根本不用担心没钱花。”此时突厥人对于中原已经是类似于太上皇般地存在了。  
    
  在中原争霸的这两国真的心甘情愿地当儿皇帝么?当然不愿意。他们每年进贡给突厥人大量的财物就是为了不让自己的北方出现敌人腹背受敌,然后积蓄力量全力击败对手统一中原,因此才对北方的霸主如此卑躬屈膝。中原国家心里想什么突厥人知道么?突厥人虽然在文明程度上不及中原文明,可是他们并不傻,看看他们称雄域外的过程就很清楚地知道,突厥不但不傻,而且是一个极其聪明甚至可以说狡诈的民族。他们对统一后的中国所能爆发出的能量知道得非常清楚,因此当北周表现出能够统一中原的实力以后,突厥的政策就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改变,从偏帮北周到两不相帮最后发展到偏帮北齐,给北周的统一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可是三百年的乱离已经太久,中国人渴望统一的心情无法用任何言语描绘,这种上下一致的愿望没有任何势力能够阻挡,北周最终还是排除了突厥的干扰,彻底击败了北齐,统一了中国北方。作出此等功绩的北周武帝宇文扈不幸英年早逝,作为权臣的杨坚篡夺了北周的政权,改国号为隋。  
      
  隋帝国拥有并且稳固了整个中国北方,此时隋朝的国力强盛,昔日的对手已经灭亡,当然不能对骑在头上作威作福的突厥人再那么客气,隋文帝杨坚很快地就中断了对突厥人的财物供应。这一下立刻惹翻了突厥人,突厥全力南侵,全面突破长城防线,隋军尽起精锐相抗,虽然依然不是狂猛的突厥人的对手,突厥人进入中原后杀掠千里,所向无敌。隋将达奚长儒率两千隋军与十万突厥人死战于周盘,隋军将士昼夜拼斗血战三日,士兵手中武器全部损耗殆尽。隋军士卒赤手空拳依然毫不放弃,没有武器便用拳殴击,军士手皆见骨,突厥人死伤万余。而此时血战到底的隋军两千将士几乎死伤殆尽,达奚长儒自己身被五创,两处伤口甚至被刺穿,身负重伤。隋军将士以自己的生命硬生生将突厥人逼退,隋帝国用血的代价将突厥和中原之间的关系重新拉回到了平等。突厥的入侵让隋帝国上下重新认识了突厥人的巨大威胁,面对这样强力的对手硬抗肯定不行,但是堡垒往往由内部被攻破,隋帝国开始了一个被后世称为“中国的阴谋”的计划。  
    
  突厥人自木杆大汗起的辉煌盛世可谓是武功赫赫,可是在辉煌里却有很大的隐忧,那就是突厥的分封制度。由于分封制度,所以各大小可汗就会有自己的固定封地,可是突厥人的领土绝大部分非常贫瘠,不能给突厥人多少经济收入,可是西域这块地方则完全不同,不但经济发达,更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因此被分封在此处的突厥西面可汗的实力便比其他可汗大很多,甚至不比中面的突厥大汗的实力逊色。如此不平衡的实力对比当然会让人的野心膨胀。此时因为突厥佗钵可汗死后的继承人问题导致突厥五可汗争位,虽然突厥的沙钵略大汗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暗中的裂痕不可避免地渐渐扩大。面对西方强藩镇主的局面沙钵略大汗虽然也想出了种种措施加以解决,可是不但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反而更加深了彼此的矛盾。就在突厥人彼此暗中猜疑之时隋文帝派出了使节结交突厥各大方面可汗,进而离间他们之间的关系,这一下子将突厥人之间的矛盾给放在了台面上,昔日的突厥大帝国终于开始分裂,形成了以突厥中面大汗和东面可汗为代表的东方集团与以西面可汗和阿波可汗为代表的西方集团这两大对立的军事政治集团。  
    
  突厥分裂之后内战随之而来,什么样的国家都架不住内讧,隋帝国乘机东西逢源,给与对自身威胁最大的突厥东方集团数次重大打击,之后又扶植突厥启民可汗为东*突厥大汗,此时东西突厥帝国的局面正式形成。在突厥的内战中,东西两方面都奈何不了对方,于是东*突厥的启民可汗开始采取表面臣服隋朝以求尽快恢复国力的政策,使得东*突厥的国力迅速得到恢复壮大,到了隋炀帝年间东*突厥的实力已经不亚于当初全盛的时代,到了隋末甚至比突厥大帝国全盛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国史书记载“其族强盛,东自契丹、室韦,西尽吐谷浑、高昌诸国,皆臣属焉。控弦百余万,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视阴山,有轻中夏之志。”  
    
  而反过来隋帝国却好景不长,隋炀帝的好大喜功让征伐高句丽国这样一个平常的战争行动变成了敲响隋朝丧钟的导火索,中原大地战火重燃,国内盗贼蜂起,隋帝国刚刚拥有没多久的对外优势再度丧失殆尽。此时正当东*突厥的盛世,兴旺强盛的突厥人立刻给了以往骑在他们头上作威作福的隋炀帝一个下马威。公元615年隋炀帝不顾国力衰弱,发大军亲巡塞外,企图震慑突厥。可是突厥人哪里会将这个在小小的高丽国都撞得灰头土脸的皇帝放在眼里?突厥始毕大汗率数十万骑兵针锋相对,将隋炀帝在雁门团团围住,隋军数度出战均遭败绩,雁门四十一座城池被突厥人攻下三十九座。突厥人日夜猛攻,隋军死伤不计其数。此时隋炀帝才收起了昔日目空一切舍我其谁的狂态,吓得像个女人般抱着自己的儿子赵王杲哭得双眼红肿。隋炀帝杨广此人实在是一个被宠坏的典型,从小到大顺风顺水,父亲宠他母亲爱她,朝中大臣支持他,简直就是把皇位送到他的手中一般。当了皇帝之后便自以为无所不能样样精通,做事全凭一己好恶。他要是真的行倒也罢了,可是关键的恰恰是他很多事情并不懂,尤其是行军打仗,而他偏偏喜欢外行领导内行,现在遇到挫折便立刻六神无主,之后全国大乱无法控制局面之后居然逃避现实。要是此人在人生道路上受过哪怕一点点的挫折磨炼,隋帝国的最后结果也可能会大大不同。  
    
  当然历史无法假设,虽然突厥没能将隋炀帝抓住,但是此战完全暴露出了隋帝国的虚弱和突厥的强大。隋炀帝一个人搞垮了一个伟大的帝国,各种势力再次割据一方,对演义评书熟悉的读者们一定很清楚“十八家反王,六十四路烟尘”这样的说法。隋末群雄势力,根据《新唐书》的记载总计有四十八人,而根据《隋书》以及其他记载,则远远大于此数达到百余人之多。这些豪杰称霸一方,进而逐鹿中原,中国再次陷入了战乱之中。而突厥的阴影再次笼罩在了中国北方之上。当时的北方群雄,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都必须要结交突厥以为靠山。当时著名的群雄例如梁师都,刘武周,薛举,窦建德,罗艺,高开道等人不是突厥的附庸就是与突厥有所勾结,就连后来建立唐帝国的开国君王李渊都不得不领受突厥人赐给的狼头大纛,向其称臣。此时的突厥人又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隋帝国的时候是挑拨离间,分化突厥东西两部互相内斗,现在突厥人反过来对中国也开始这么干,他们控制中原各大割据势力,操控中国内战,希望各大势力之间内斗不休,从而在其中渔利。中原大地如果继续这样混乱下去的话,那么五胡乱华的乱世将要再一次在中原大地上重现,而辽金宋元的历史也可能会在这隋末先期上演。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第二节 太原李渊  
  身处在太原这个位置上,不管李渊是否愿意,突厥都是他必须要正视的一个大问题。李渊到了太原不久隋炀帝就为了震慑突厥而巡边雁门,结果非但不能震慑突厥,反而被突厥所震慑。就在隋炀帝父子在雁门抱头痛哭之际,李渊的次子年仅十六岁的李世民却在隋炀帝被围的雁门之役中初露头角。为了解救皇帝的危难,李渊不但派出了能够派出的兵马进行勤王,连自己的儿子——年少英武的李世民也加入了隋朝的勤王军队前往雁门救援。可是突厥人实力强大,隋朝此时已经风雨飘摇,勤王军的实力不足进退两难,此时李世民向当时的主将云定兴出了一个主意,让隋军多带旗帜金鼓,然后分为十余里日夜大造声势,做出了一付大军来援的假象。对于古代战争而言,旗帜的多少跟军队的数量息息相关,突厥人看见隋朝勤王军居然一下子来了这么多的军队,以为大军开来,害怕遭到内外夹攻,于是才撤兵解围。  
    
  隋炀帝被突厥打怕了,不敢再在边塞多呆,结果拍拍屁股去了江都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享受起了江南水乡的湖光山色,却下了一道旨意让李渊带领太原的兵马和马邑太守王仁恭一同防御突厥。这简直是把李渊放在火上烤一般,李渊和王仁恭的兵马合计只有五千多,兵力严重不足,而突厥却有数十万之众,用这点兵力防御突厥那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叹在隋朝这个大帝国的家还未被杨广败光的时候,他也曾经以五十万精甲士兵耀武于塞外,很是风光了一把,可是短短数年在长城一线这样的边塞军事要地居然会有兵力不足的状况出现,这实在不能不说是一个绝大的讽刺。最后李渊想了一个法子,他率领两千精锐骑兵在草原上游荡,无论是起居生活还是射猎都学足了突厥人,然后又挑选了一些神射手埋伏起来作为奇兵。突厥人一下子看到这么一支跟自己极为相像的军队出现自然大惑不解,往往以为是自己人,李渊于是趁机猛攻,突厥人措手不及之下被李渊所击败。  
    
  当然这样的方法可一可二不可三,头几次还能见点效,可是时间一长突厥人也就识破了李渊的这点小把戏。在绝对的实力面前,计谋能够起到的作用实在不大,因此从马邑一线的长城防线频频被突厥突破,突厥兵马入内陆后烧杀抢掠自是不提,李渊因此也被获罪,又因为李渊的名字暗合“李氏为天子”的预言,因此眼看就要身遭不测。对于李渊太原起兵的原因以及过程很多史书说法不一,但是它们也都认为李渊在此之前依然忠于隋朝,正是因为隋炀帝的这个行动才使得李渊最终走上了立唐反隋的道路。李渊的反隋固然有自身的野心使然,但是更重要的是李渊此时已经没有其他的路好走,他只能在灭亡或者反叛中选择一条道路。李渊当时所面临的形势是极为严峻的,隋朝交给李渊的任务是防御突厥,镇压境内的“盗贼”。可是交给李渊的兵马总共不过五六千,不要说突厥,就连扑灭四处蜂起的“盗贼”都极为吃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扑灭当时的盗贼“历山飞”一伙的战斗,李渊的五六千人马被敌人的两万优势兵力所包围,差点出不来,好在有儿子李世民率了李家家奴拼死陷阵,里应外合击破了强敌。当时的盗贼少则数万,多则十数万,就凭李渊这点兵力不啻杯水车薪,就这样还要防御住连朝廷主力兵马都不能防御住的突厥人,一个不好就获罪下狱掉脑袋,在这样的现实状况下,李渊即便是不想,也不得不走上造反这条路。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第三节 结好突厥  
  就在李渊蠢蠢欲动的时候,马邑那边却抢先举起了叛旗,马邑的鹰扬府校尉刘武周杀了太守王仁恭,公然造反作乱,在勾结突厥人击破了雁门的朝廷讨伐军之后公然称起了皇帝。以刘武周为首的这股割据势力并不同于一般的“盗贼”之流,首先他是朝廷正规军出身,他的部队也是正规军出身,不是一般丝毫未受过军事训练的盗贼之流。其次他的称帝是一个明确地政治信号,在隋朝末年除了我们众所周知的“李氏为天子”这个预言之外,还有一句叫做“刘氏主吉”的预言,此预言在大业初年就已经被童谣传唱,歌曰:“白杨树下一池水,决之则是刘;不决则为李。”这使得刘武周的称帝又带上了一层天命的色彩,与李家的预言相顽颉,这就使得李家起兵的大义名分大大地降低。更为可怕的是刘武周与突厥的关系匪浅,凡是领军出战必然有大批突厥兵马助阵。在其起事之初,被隋朝平叛军队包围在马邑城内的时候就是突厥人突然杀到解了刘武周的围。尤其是马邑就在太原正北不远,距离太原是如此之近,这样一个强大的势力就在不远的北方虎视眈眈,等于是将一柄利剑悬挂在了李渊地脑门顶上,让李渊夜不安寐。  
  这样的情况之下,跟突厥人搭上关系就变成了李渊起兵之前的头等大事。在当时臣服突厥得好处有三,第一是斩断刘武周的臂助,让李渊西进长安的时候不至于后方起火,丢失太原的老巢。历史上正是因为李渊适时与突厥签订了和约,使得刘武周错过了进攻太原的最佳时机,使得刘武周虽然攻下了太原,但是李渊在长安的根基已固,再没有初起兵时的后顾之忧了。第二是能够获得突厥人的帮助,当时突厥人战力之强悍就不用再说,更重要的是突厥人有大量的马匹能够增强李渊军队的战力。当时刘文静一次就从突厥带回了两千匹马,此前后还与突厥进行了大量的马匹交易,这使得李渊能够组建起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进行西征。第三则是稳定人心,在当时的北方边郡,几乎人人谈突厥而色变。李渊起兵干得又是杀头的买卖,成功了也就罢了,一旦失败自己赔上性命不算,还会连累家族。当时在李渊与突厥书信往来的时候,就因为李渊不肯答应突厥公开反隋的条件,手下的士兵立码开始不稳,纷纷说:“唐公如果不能顺从突厥的条件,我们也不能跟从唐公起兵。”  
    
  虽然与突厥人结盟是头等大事,可是李渊毕竟不同于一般的反王,他绝不是死心塌地地攀附突厥人。从密谋起兵开始,他就表明了自己的独立性,比如说在与突厥始毕可汗的书信中,他就说明自己的起兵是为了迎回隋主,而不是自己要当皇帝。而突厥人则一定要李渊自己当皇帝,然后起兵。这个条件让李渊考虑了很久,最后也没有完全答应。当然李渊不肯答应突厥这个条件绝不是因为他对隋朝还有什么忠义之心,只不过是朱元璋“缓称王”战略的先期应用罢了,而突厥的用意则是让李渊称帝从而吸引各方势力的瞩目,成为众矢之的,因此李渊决不能接受。此外在派刘文静去塞外请求突厥援助之时,李渊便嘱咐刘文静道:“这些突厥人不过是拿来壮声势用,有一点就行,决不能多。”等到出兵之时,李渊特别使用了红白两色旗帜,红色是隋朝的标志,表示他依然是隋臣,此次起兵不过是匡扶朝纲而已,白色的旗帜则是用来向突厥表示臣服之意。李渊自嘲自己这是“掩耳盗钟”,但是并没有全数用白色旗帜也表现了李渊起兵的独立性。李渊虽然向突厥称臣,但是始终恪守以我为主的原则,对突厥仅仅是利用而非倚赖,这一点才是李渊比各路反王都高明的地方,历史上很多野心家就是因为把握不了这个度沦为了汉奸或者卖国贼,从而被天下人唾骂。当然李渊虽然在自己实际利益上寸步不让,可是在无关利益的表面功夫上却作得极其到家,他与突厥大汗书信来往的时候用得都是臣下身份的“启”而不是平等身份的“书”,甚至对突厥大汗派遣的普通使者都能够纳头便拜,丝毫没有面子上的顾虑,可谓是把自己臣下的身份演到了家。  
李渊是一个老奸巨滑的政治家,他跟突厥人作交易是为了利用突厥人,内心深处其实对突厥人极为反感。可是突厥人干得也不是什么慈善事业,哪里是那么容易就能被利用的?从上文突厥发家史可以清晰地看到,突厥人在国际关系上的合纵连横简直已经到了一种出神入化的境界。从突厥起家起就与中国有着割不断地联系,到如今,已经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这期间突厥人深刻地感受到一个统一的中央帝国的能量会有多么地巨大。天幸隋帝国自作孽,一个刚要雄起的大帝国就毁在了隋炀帝自己的手上。突厥人遇到如此天赐良机,哪里会就此轻易放过?当时中原大乱之后大量中国人北逃塞外,躲避兵灾,因此突厥人对当时中原局势的把握极为精确,他们的目的便是尽可能地扶植中国境内的割据势力来打击当时还未灭亡的隋帝国,最理想就是让整个中国陷入永久地战乱,北中国的各种割据势力均必须唯突厥马首是瞻,决不允许任何一个势力再度统一中国。因此在李渊与突厥和谈的时候突厥明确地表示了反对李渊打着立隋主的旗号起兵,一定要李渊自立山头。之后当大唐建国有统一天下的征兆之时又纵容刘武周攻取了李渊起兵的根据地太原,来牵制唐帝国统一的步伐,最后甚至扶植了自己之前极力反对的杨隋后人来与草创的唐帝国相抗衡。这种种表现看似矛盾,但究其实质,其实都是为了为了阻止中央帝国的再次统一。  
    
  在隋末群雄并起之时,李渊对突厥未必是最恭顺的一个,但是所获得的帮助却可以说是最多。李渊起兵之时,当时的童谣就传唱曰:“童子木上悬白幡,胡兵纷纷满前后。”当时李渊的军队半数均是白旗,可见突厥兵数量之多。为什么李渊能获得突厥人如此巨大的帮助呢?这就不得不提当时仅仅是李渊次子的李世民。在李渊和突厥的和谈中,李世民可谓是一个关键性地人物,正是由于他才促成了李渊和突厥的结盟。李世民和突厥之间关系之紧密,从其后刘武周攻陷太原的事件中更是能明显地看出来。当时李渊于关中称帝,眼见新生的唐帝国就有席卷天下之势,此时受到突厥大举支持的刘武周立刻入侵太原,李渊四子李元吉甚至不敢接战便狼狈逃回长安。可是李渊派李世民为帅之后,突厥人却态度大变,加入了唐军的阵营,可见李世民与突厥人的关系非比寻常。那么李世民和突厥人到底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从后来的渭水之盟上李世民自己的话中可以知道他与突厥的突利可汗有着香火之盟,可以说是兄弟,可见其关系的密切。李渊起兵之时不单单获得了东*突厥的帮助,甚至连西突厥的部众都前来投靠,在他们中最有名的当属我们在演义中非常熟悉的史大奈了。提起史大奈,喜欢听评书的朋友一定知道他与秦琼秦二哥打擂台这一段,可是真实历史中的史大奈可不像演义中仅仅是个小角色,他的本名叫作阿史那大奈,是西突厥中的贵族特勤。由于在隋朝西突厥处罗大汗在内斗中失国,不得归化入中原,而阿史那大奈便是跟随者之一,其族中地位除了处罗和其弟之外是第三号人物,在跟随炀帝东征之后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率其部落居于楼烦郡,隐为一方之重,李渊起兵之后即率部落之兵从龙,隶秦王李世民帐下转战四方,为唐帝国的草创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后被赐姓为史。当然此部突厥人与东*突厥的援兵性质则完全不一样,如果说对东*突厥人仅仅是利用的话,史大奈部则是嫡系部队,备受信任,从一开始的击破隋将桑显和之役算起,他参加了大唐开国之后几乎所有的重大军事行动,如攻破长安,平薛举、王世充,灭窦建德、刘黑闼等战役,功劳极大,最后官居右武卫大将军、检校丰州都督,封窦国公,唐代官制,武卫大将军是皇帝身边的禁军指挥,为正三品,都督则是方面军总司令,为从二品,检校是暂任的意思,他是皇帝身边亲卫,自然不可能去地方,因此是遥领,国公则是封爵,为从一品,死后又被追封为辅国大将军,为武官散阶的正二品。光这些官职等级并不能说明问题,我们将演义中与之打擂的秦琼秦二哥与之对比一下便可一目了然,秦琼最后被封为上柱国、左武卫大将军、翼国公,死后转封为胡国公。上柱国为武官勋级,为正二品,国公与史大奈同级,左右武卫大将军亦同级,两相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史大奈无论是职位的重要程度还是官职品轶与秦琼均不相伯仲,由此可见史大奈在初唐之地位。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
<>第四节 英雄儿女  
  就在李渊苦心积虑地准备出兵之时隋炀帝杨广正在江都醉生梦死,终炀帝一生,他对于长安的恶感要远远大于好感,这种不可思议的感情其实源自其父亲隋文帝杨坚。我们知道杨坚篡了北周的位,自己坐上了皇帝,可是他这个皇帝的位子却并不是那么稳。杨坚的父亲是上文提到过的杨忠,在西魏的“八柱国”军事系统中他是一个大将军而并没能当上柱国这样的顶级职位,而杨坚在朝中也并没有做出让人信服的功绩来,能够篡位成功实在是因为欺负当时北周的孤儿寡母而上得位,因此无论是资格还是实绩,杨坚均不能让当时的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贵族们服气。面对如此情况杨坚只有以刻薄寡恩,大杀昔日同僚来稳固自己的统治,可是这些军事贵族盘根错节互相之间多有联姻,就是杨家自己也是这些军事贵族中的一员,隋朝的统治也依然需要他们的帮助,因此不可能完全清除干净,杨坚引入了科举制度也是为了抵消关陇军事贵族的影响力,但是在当时这仅仅是杯水车薪,完全不顶用。父亲对关陇军事贵族的猜忌也深深影响了儿子,隋炀帝的内心深处也对于处在关陇心脏地带的长安首都有着深深地恶感,因此在巡边失败之后隋炀帝并不是回到长安重整旗鼓,而是去了江都破罐子破摔。隋炀帝觉得长安不好,可是李渊却正相反,李渊是西魏八柱国李虎的后人,是顶级门阀李家的家长,在关陇军事贵族集团中的号召力数一数二,因此他起兵的唯一目标就是攻取长安,以关中为基业夺取天下。  

 

<>序言  
之一----草原帝国的崛起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一个叫张骞的汉人和他的百余位随从踏上了向西的路途,在他身后寄托着一个正要雄起的大帝国的期望,而他的面前却是无际的草原,茫茫的沙漠。十三年后这个人终于又回到了他的祖国,此时他衣衫褴褛,步履蹒跚,身边也只剩下一个叫堂邑父的随从。这十三年来他为祖国凿穿了一条道路,通过这条道路中国从此知道了一个崭新的西方世界,在中国那浩如烟海的词汇中于是多了一个新词,这个词就叫做“西域”。  
“西域”这个词在东汉初年班固所著的《汉书》中是这样定义的:“匈奴之西,乌孙之南。南北有大山,中央有河,东西六千余里,南北千余里。东则接汉,阨以玉门、阳关,西则限以葱岭。”差不多是今天的新疆南疆地区。但《汉书?西域传》所述,却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而包括了天山以北的乌孙和葱岭以西的许多国家。自此以后,历代正史皆立西域传,所记录的范围随时代不同而有变化。而“西域”一词,也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西域,一般即指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玉门以西的地域;广义的西域,则泛指中央帝国西部边界以西的所有地域,除包含狭义的西域外,还包括南亚、西亚,甚至北非和欧洲地区。自古以来,西域位于东西方文明的的联结点,古代世界东西南北的要冲地带其重要程度毋庸置疑,自汉帝国以降,直到清帝国将狭义的西域完全变成中国的一个省份(新疆)为止,西域从来都是中国历代皇朝强大与否的一个晴雨表,自张骞以降的两千余年中,无数中央帝国的军人们在这片土地上抛洒着他们的鲜血和生命,他们弃而不舍地努力经营着这片土地,留下了一个个不朽地传说……  
在汉朝灭亡之后,中原大地进入了一个史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乱时代,拿一句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连绵的战火,使民不聊生,颠沛流离,正所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个时候的中国历史似乎滑入近乎毁灭的深渊。但,乱世出英雄,此期间名臣良将亦是层出不穷,大浪淘沙,强者生存,各民族间的不断征战、融合,在去芜存菁般地动荡中,匈奴、鲜卑、羌、氐、羯、卢水胡、丁零等族逐渐消失在中国的历史中,而一个以旧汉族为基础,集合了各族精华的新汉族又重新伫立在中国的大地之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开始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