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修晓波
记:那么,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哪里呢?
修:两者的区别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按照吉林大学已故教授金景芳的说法,“君子”这个词最早应是有阶级属性的,君子就是君之子,是贵族、统治者。小人应是劳力者,干力气活儿的人。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君子和小人被赋予了道德上的含义。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小人指低级趣味的人。
记:《周易》指出了人生的目标,有没有指明实现这个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呢?
修:有的,这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第二个问题:怎样去做那样的人。这方面,《周易》讲的比较多,核心问题说的是修养,即道德是靠修养培育的。《周易》讲修养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提倡反身修己。蹇卦“大象”说:“君子以反身修德。”家人卦上九“小象”说:“威如之吉,反身之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处在上九的位子要有威严,但这个威严不是靠自己摆谱摆出来的,而是反身修己,令众人敬畏(靠的是律己,以德服人)。另一个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系辞传”说:“崇德而广业。”把修养德行与成就事业联系起来。在这里,修养德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要落实到行动中。“德行”现在是一个词了,有时还成了讥讽人的话。最初的时候,“德”与“行”是分开的,后者指行动、行为。《周易》往往把“德”与“行”连用。如“君子以常德行”(坎卦“大象”),“显道神德行”、“存乎德行”、“其德行何也”(“系辞传”)等。所以,有学者认为,“德行”一词最早可能出自《周易》。我这里想说的是,《周易》把“德”与“行”合在一起,表明在《易传》作者看来,德行修养本身就包括“知”与“行”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记:这个问题很重要,您能不能再展开说一说?
修:重点还是在乾坤两卦。乾坤两卦实际上讲了德行修养的主要内容和过程。乾卦“大象”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大象”说“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要像天道那样自强不息,要像地道那样厚德载物。乾坤两卦的卦爻辞全是讲如何实现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的,而这两条也是君子德行的综合体现。实践这两条的过程,就是不断自我修养、修炼的过程。一个人具备了这两条,就是一个仁义礼智“四德”兼备的君子。《周易》提出的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我们传统思想文化的精髓。这里再举“文言传”对乾卦初九和九三两爻的解释予以说明。先看第一例:“初九曰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遯(dùn)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前一句解释“勿用”的意思。勿用是“隐”,但不是一般人的“隐”,而是有龙德的人即君子的“隐”。可见,“隐”字不简单,它是君子的一种修养、一种行为准则。后一句继续解释“隐”,说“隐”是指不为世俗观念所左右、所转移,也不是沽名钓誉。“遯世无闷”句中的“遯”字,今作“遁”,逃避的意思。是说,隐遁孤立而不为世人所知,但并不感到苦闷。因为这时已达到物我两忘的境地。读到这里,人们可能会以为要与道家自然无为、返璞归真的出世哲学合流了,但下面紧接着又说“乐则行之,忧则违之”,天下有道不隐,天下无道才隐。这是君子生逢乱世而不与俗人同流合污的处世哲学。表面隐忍退让,内心则坚定不移、伺机进取。一个人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就会像荷花一样出淤泥而不染,保持住自己的品格。这是极为可贵的。再看第二例:“九三曰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何谓也?子曰,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所以进德也,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终日乾乾”句是指整天都心怀恐惧戒慎(这样才能始终自强不息),即使在晚上,也不敢懈怠(夕惕)。“若”是语助词。“厉”是危厉。本来是有危险的,由于能够终日乾乾、夕惕,所以能转危为安(无咎)。这一爻的寓意是什么呢?就是君子要加强修养,并且落实在行动上(进德修业)。进德要从忠信做起,居业要从修辞立诚做起。居,指保持。业,也是德。修辞指言语。诚,就是忠信。是说嘴里讲的全是心里想的,表里如一,容不得半点虚伪。这里说道德修养是长期的事,要不间断地做,而且要付诸行动。总之,以上都是讲君子观乾卦如何应用到自己的道德修养上。
三、《周易》给我们的启示
记: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周易》所包含的人生观?
修:这个问题实际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如何看待《周易》这部书,第二个层面才是如何看待书中所包含的人生观。《周易》这部书最大的特点是外面包裹着卜筮的外衣,里面却蕴藏着深刻的思想。对待《周易》的正确态度应该是以研究其思想为目的,但又不能抛开由卦爻组成的卜筮的外壳,因为《周易》的思想就是通过卦爻来表现的。我们要利用这个形式来研究它的思想内容。《周易》蕴含的思想中不乏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对此,我们应该批判地加以继承,即古为今用。这里又包含两个问题:首先是可以用。比如人生观影响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人们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而道德具有可继承性,可以为后人所用。上个世纪50年代,冯友兰先生发表《中国哲学遗产底继承问题》,认为,仁义道德就像刀枪等武器一样,哪个阶级都可以用,谁用它它就为谁服务。其次是怎样用。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下来,而是根据今天时代的需要,“旧瓶”装“新酒”。比如对三纲五常(简称纲常),有人就试图赋予其新的含义,什么民为政纲、义为人纲、生为物纲,等等。就是这个意思。
记:从《周易》阐述的人生观中,您得到的最大启示是什么?
修:最大启示是方法论。有两点。第一,《易传》作者懂得脚踏实地。只讲人生观不讲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属于一个层面,讲今生今世如何如何,我们今生今世要做一个怎样的人。不讲世界观不是《易传》作者没有世界观,而只能说明《易传》作者是个现实主义者,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最重要的是做好眼前的事情。所以,《易传》论理往往从天之道说起,然后落到人之道(民之故)上,讲今生今世应该怎样生活、活成一个怎样的人。第二,《易传》作者会抓关键问题。人生观包括对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范围很广。《易传》作者没有面面俱到,而是抓住道德问题不放,反复阐述。道德问题涉及的面也很广,《易传》作者又抓住仁义礼智几个核心问题,不是什么琐事都抓。这几个问题后来成为三纲五常的重要内容。所谓纲常即最根本的道德规范,任何社会都要靠它来维系,所以古人说“纲常千万年磨灭不得”。可见,《易传》作者抓住了根本,以纲带目,纲举目张。这个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记:《周易》在关于做人的论述上有没有不足之处?
修:有的,比如把君子和小人都绝对化了。《易传》倡导做君子,不做小人,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两者都不是绝对的。比如,某人平日品德高尚是君子,但他也有“私”字一闪念的时候,是小人的念头;某人平日品行卑鄙是小人,但一时冲动见义勇为,又是君子的行为。这说明,高尚与卑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是一成不变的,所以,我们才要经常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工作。如果一个人是君子就如同进了道德的保险箱,一个人是小人就道德沉沦无可挽救,那么,我们开展党风廉政教育还有什么意义?这方面,《易传》作者没有提及,或者说没有看到。(全文完)
(责任编辑:于洁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