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门市部”恋战商业江湖

 苏迷 2013-09-22
“门市部”恋战商业江湖
 
  20世纪70年代,在老苏州的一些繁华地带,林立着众多老字号店铺,它们的店招有着固定的模式“某某皮鞋厂门市部”、“某某电扇厂门市部”……这些店铺虽已被新潮时尚的商店所替代,但却深深地刻在老苏州人的记忆中。如今,如果在街角依然会看到它们,虽恍若隔世,却也让人倍感亲切。
  上世纪70年代的这些国营店铺虽然已经繁华落尽,但仍有恋战商业江湖者。我们这座城市还有多少这样的老店?它们为何至今都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它们又是凭着什么在支撑,今天的它们过得还好吗?

  商报记者 籽言 实习生 吕园园

  百年名剪

  苏州张小全剪刀厂经营部 恋战地:十全街

  说起剪刀,现在很多人都会想起杭州的“张小泉”。其实,老一辈的苏州人无论裁衣还是剪纸都喜欢用本地出产的“苏剪”,而正宗的“苏剪”又以“张小全剪刀”最为有名,张小全剪刀不仅在苏州家喻户晓,在全国也曾小有名气。掐指算来,“张小全”已经有200余年历史了,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字号。
  在苏州十全街众多装修豪华、精致的店铺中,有一家店铺显得格格不入:古色的招牌,剥落的墙壁,简单的柜台,这就是已在十全街存在20多年的“张小全剪刀厂经营部”,也是苏州唯一的一家还在经营“苏剪”的剪刀店。店门口,一个白色的落地招牌上,印着剪刀的图形和用红色写的“张小全剪刀厂经营部”,旁边一个小黑板上应景地写着“好消息:吃蟹工具蟹八件……隆重推出”。进入店内,左边柜台里摆放的是传统的剪刀,显然是针对一些上了年纪的老苏州的,右边的柜台上则摆放着样子时尚的剪刀,新推出的吃蟹工具则摆放在拐角的柜台上。柜台后面,是被塞得满满的储物柜,一张简易的桌子就放在其中,一台电视机和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放置在桌上,电风扇伴随着电视里评弹声的“吱呀、吱呀”转动着。
  张阿姨是这家店的员工,她今年已经58岁,曾是苏州张小全剪刀厂的职工,厂倒闭以后,她就在这家店铺里当着营业员。“我们的剪刀厂原址在斜对面,这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张阿姨娓娓道来,张小全剪刀厂原本也在十全街上,当时就是为了方便人们购买,才在斜对面设置这家店铺。剪刀厂在最鼎盛的时候,有一千多个员工,生意也遍布各地。经历改制后,剪刀厂由“国企”变为“私人企业”,再加上竞争激烈,一个新的剪刀款式生产出来,还没卖出去,外面这种款式早已满地飞,价格也卖不起来,本来利润空间就不大,久而久之就只能亏本,生意越来越难做,最终老板决定将厂房也卖掉了,“要是不卖该有多好,现在地价都翻了几番了。”
  既然厂房都卖掉了,如今的张小全剪刀还正宗吗?“绝对正宗!”张阿姨笑说,现在店里的剪刀是张小全的子孙们在制作,他们在一个小作坊里辛勤地劳作着。店依然保持着以前厂里的传统,早上八点钟开门,下午五点半关门。“这么早开门是为了照顾那些服装厂早起上班的人们,他们买了剪刀就可以直接去单位了。”“一个剪刀只能赚一两块钱,利润空间很小。”说到生意经,张阿姨苦涩地说,他们店平均每天能赚个两三百块钱,有时候碰到大客户的时候,能够多赚一点,“赚的钱都不够装潢,勉强够发员工工资。”记者下午四点多离开时,张阿姨共卖出了二十来把剪刀。
  “张小全”还要走下去,该怎么办?节省成本。现在,张小全已经不生产剪刀的外包装了,全部采用最原始的包装,客人选购剪刀后,张阿姨会拿出报纸,细心地将其包好。除了节省成本,自然是照顾好回头客了。到张小全的几乎都是老顾客。“去年在这里买的剪刀,一直用到今年,我快找遍整条十全街了,终于找到了。”一位赶到店里买剪刀的老苏州说,来这里买剪刀的人都是被它的物美价廉所征服。老顾客吴姐说,超市里卖35块钱的剪刀,在这里只要20块钱,最主要是质量没话说。除了老苏州,很多外国友人也很喜欢“张小全”剪刀,甚至有人将厨房用的刀具买了个全,并托运回自己的国家。
  记者观察发现,张小全在保持古朴的同时,也在努力追赶着“潮流”。吃蟹的季节,小店会贴心地推出了“吃蟹八件套”,限量生产、卖完为止。根据时令的不同,店里也会推出不同季节的主打“菜单”,比如:金桐色、椭圆形、古色古香的“汤婆子”……

  长城电扇,电扇长城

  长城电扇门市部 恋战地:桃花坞大街

  “长城电扇,电扇长城。”老一辈的人对这句广告词想必很熟悉。“长城”,作为苏州家电“四大名旦”之一的老品牌,在中国已经具有30多年的历史,可谓家喻户晓,名闻遐迩。然而,曾经让苏州人骄傲的“四大名旦”——长城风扇、春花吸尘器、香雪海冰箱、孔雀电视机,个个败落。似乎只有跨过了几次生死线的“长城”又站了起来。
  沿着桃花坞街一直往里走,记者找到了苏州电扇总厂曾经的办公区,现在大院门口仍挂着“苏州长城电器有限公司”的牌子,走进去却再难找到当年25000平米大厂的规模与辉煌。厂区内各栋楼被陆陆续续出租,挂上了不同公司招牌,长城电器现在只在其中的一栋楼里办公,员工数量也早已比不得当年。“长城”依然保持着“前店后坊”的格调,在厂房外面比邻着一个门市部,专卖自己的品牌电器。
  走进长城电器门市部,可见“五脏俱全”:有四个较大的销售厅,还有一个售后服务中心,销售厅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电器,其中风扇占了两间,还有一间是油烟机,剩下的一间则放置着电饭煲等产品。店员告诉记者,每年的五月份是他们门市部最忙的时候,“吹空调嫌早,吹电风扇嘛刚刚好,很多人都会抢在那个时候购买长城牌电风扇。”这样看来,刚刚过了暑热的9月份,自然是个家电销售淡季了。店员说,现在每天最多就是卖几台油烟机或者其他的产品,“生意一般,多是老客户前来购买。”“现在这个店的位置太偏僻了,很多人想找却找不到啊。”店员遗憾说道。
  走出店铺,一位老苏州倒是说起了自己和长城电扇的情缘,“我女儿今年35岁了,她10岁的时候,我们家买了一台长城电扇,现在还在家里吹着呢,真是不怕货比货的好东西。”

  一把香扇六百年

  竺香扇经营部 恋战地:桃花坞大街

  苏州传统工艺中,苏扇是一个亮点。自明清以来,苏州桃花坞一带制作的折扇,一直为文人雅士所钟爱。沈周、唐伯虎、文征明、仇英都留下不少书画成扇佳作。近现代的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吴湖帆等也留下不少精彩的书画成扇。
  桃花坞街上,一家小小的店铺里,刘锡成和他的老伴儿正在糊扇子,“快去把锅里的菜翻一翻,不然要烧焦了。”刘锡成催促着妻子盛龙英,“太忙了,根本就没时间吃饭。”老夫妻俩眯着眼笑。刘锡成今年65岁,他的妻子比他小三岁,两人经营这家“竺香扇经营部”已经25年了。刘锡成的眉毛已经全白了,被邻居戏称为“老寿星”。老夫妻俩很勤奋,早上六点钟,刘锡成就已经在店里做扇子了,老伴儿则在家洗完衣服再过来帮忙。
  一个个精致的扇面都是老两口手工做的吗?老人说,扇面有的自己做,有的找苏州的扇厂进点货,但扇骨、扇架都要夫妻俩自己糊的。“做扇子的学问可大了,木头就有很大的区别,红木的、紫檀的;扇面上的图案、书法都有讲究的。”刘锡成告诉记者,苏州各个年龄层的人都很喜欢买扇子,大家都是以赏玩为主,图的是个乐趣。刘锡成用刷子细细地涂着浆糊,仿佛这是他最珍爱的宝物。刘锡成告诉记者,便宜的扇子可以赚个5毛或者一块钱,贵的扇子利润稍微多一点,一把能赚个二三十块钱,“零售其实根本赚不到什么钱。”
  刘锡成自己有个小小的工厂,专门做批发生意的,大生意不是常常有。由于是老房子,地方又小,房租比较便宜,五千块钱就行了,“可能要拆迁了,到时候还不知道搬到哪儿去呢?”老夫妻担忧地说。店里的地方实在是太小了,柜台上摆满了样品,风扇开太快,就会将摆放在柜台上的扇子“哗啦啦”地吹到地上来,所以只能开最小挡,只当聊胜于无了。“我还上过电视台的。”老太太说,可惜当天播出时间是下午四点钟,那时候她还在看店,“回去以后,邻居们都说在电视上看见我的呢。”
  没一会,一位老顾客特意开车赶到店里买了10把扇子,临走还不忘叮嘱道:“如果这边拆迁了,一定要告诉我们啊,不然我们找不到地方了。”老人说,很多顾客都是听朋友介绍或者在网上看到,慕名而来,“我们卖的就是价廉物美,苏州的香扇是一种文化艺术,这里30块一把,别的地方要多花几倍的价格。”
  良好的信誉给老夫妻俩带来了不少生意,别家都不太好做的时候,刘锡成说,他们还能勉强维持生计。“这是老传统文化呀,几百年世世代代传下来的,但是现在做这种传统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年轻人大多坐不住,也嫌弃这个赚不到大钱。”但刘锡成夫妻俩坚信着,苏扇这门传统工艺是不会消失掉的,肯定会有人会继续继承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