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链锁长江

 靓剑凛波书斋 2013-09-23

三国时第一个用锁链横断长江的人

    唐朝大诗人刘禹锡在其《西塞山怀古》中写道: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其中颔联的出句即咏此事,《唐诗鉴赏辞典》叙述此事为:“东吴的亡国之君孙皓,凭借长江天险,并在江中暗置铁锥,再加以千寻铁锁横锁江面自以为是万全之计。”(见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824页)

    其实,据历史记载,在长江上设置千寻铁锁作为防御工事的是东吴建平太守吾彦,而并非那个只知杀人取乐的暴君孙皓。

    272年(晋武帝泰始八年),时任益州刺史、龙骧将军的王濬听从益州别驾何攀的建议征召郡兵一万多人制作战船,这些战船“长百二十步,受二千余人,以木为城,起楼橹,开四出门,其上皆得驰马往来”,其船身长度为一百二十步,在四个方向都开门,而且船上可以骑着马往来奔跑,这真的是在当时的军事技术上所能制作出来的战船巨无霸。当时造船所砍削下来的木片蔽江而下,吾彦就取过一些木片禀告孙皓,“晋必有攻吴之计,宜增建平兵以塞其冲要”,可惜的是孙皓根本未能听从这种有益也很合理的建议。没办法,吾彦只好自己做主,在长江险要之处拉上铁锁来横断长江,在吾彦的带动下,吴军其他将领又制作了很多长达一丈的铁锥,“暗置江中”,期望以此来阻断晋朝灭吴的进程。

    七年后的冬天,六路晋军共二十多万大举伐吴。280年二月,王濬、唐彬击破孙吴丹阳监盛纪,然后面对江面上的铁锁与江中的铁锥,王濬“作大筏数十,方百余步,缚草为人,被甲持杖,令善水者以筏先行,遇铁锥,锥辄著筏而去。又作火炬,长十余丈,大数十围,灌以麻油,在船前,遇锁,然(通“燃”,燃烧)炬烧之,须臾,融液断绝,于是船无所碍”。船至金陵,孙皓也只能“面缚舆榇”而投降了。

    长江已是天堑而难以逾越,就连当年魏文帝曹丕率领几十万大军想消灭孙吴的时候,都感慨此江难渡而只好悻悻而回。但此时西晋已经占有川蜀十六七年了,长江天险已与吴共有了,而且王濬也建造战船七年了,更何况吴主孙皓凿人眼、剥割人的脸皮,已经非常的残暴,孙吴已经人心离散军心不稳了。因此在长江上设置铁锁铁锥也没有丝毫的作用了。

    二战时,法国的马其诺防线是何等的坚固,但消极备战的国策终究阻挡不住法西斯的进攻步伐而让法国沦陷;中国北方绵延横亘的万里长城,由于长城内的那些封建王朝腐朽衰落,也一次次被那些北方更为强悍的马背上的民族突越。这些自然天险,这些人造工事,只能是一些障碍,一旦内部争斗不已,由表及里的腐败,那些障碍就不成其为障碍了。

    一个王国的灭亡,实乃自毁长城。孙吴的最终亡国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孙皓的昏聩尤其是他的暴虐,正如280年5月孙皓到了洛阳,原孙吴大臣薛莹所总结的那样“皓昵近小人,刑罚放滥,大臣诸将,人不自保,此其所以亡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