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高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策略

 龙溪舟子 2013-09-23

一、掌握命题特点

1. 现代文大阅读选文的一般特点

从历年高考来看,故乡情怀、文化寻根、和谐共处、本真情感、人生感悟、颂扬名人等题材是散文阅读命题者所钟爱的。这些题材总体上呈现出贴近生活、关注人文、文质兼美、意蕴丰厚、思辨性强等特点。所选文本的篇幅大部分在1000~1500字,以一千二三百字为最多。

语言上,语法典范,有陶冶与引领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文学性和实用性、有时代精神和审美价值,能提升考生的人生境界,促进考生的发展。文本价值取向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融,有利于课程文化的建设。

2. 现代文大阅读设题的特点

设题遵循了考纲对现代文大阅读的能力要求,新课程卷从分析综合、鉴赏评价、探究三个能力层级进行考查。纵观历年的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形式,我们能发现在设题和答题上也同样有一些规律可寻:

①尽量使考生能够利用文中语句作为答题的基本材料;

②尽量照顾考生阅读和思考的先后顺序;

③努力体现由语义理解到综合分析的过程;

④努力组成内容由浅入深的系列;

⑤保持题型的相对稳定、整齐。

⑥开放与限制结合,体现了探究性阅读的特点。

这些设题特点,可以说是对近几年来现代文阅读规律的概括,也同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尺,教师把握了这些特点,可在应试指导过程中引导学生遵循这些规律正确作答,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

二、用好知识术语

1.熟悉高考考查的各类文体知识。

学生要想读懂文章,头脑中必须有关于文章阅读的理论武器。作为老师,必须给学生补充必要的文体知识,使学生掌握这一理论武器。

比如散文组织材料、布局谋篇的方法:

①注重铺设文脉。文脉主要是就整篇文章而言的,即纵贯作品的脉络(线索)。一篇当中,起“纵贯”作用的,可能同时有几种因素,像时间推移、人物的串连、情感的逐层加深、视角的变换与连接(空间转移)等等。其中,往往会有某一种印痕更深,凸显得更为明显。

②注重过渡和照应。散文,特别是比较长的散文,涉及的材料多,头绪也多,材料之间又不像小说那样有情节上的联系,所以,除了要铺设纵贯全篇的脉络来增强整体感,在过渡和照应方面也非常讲究。

③注重舒卷自如,浓淡相宜。“舒”与“卷”,也可以说成放(展开)与收(收束)。“舒”就是驰骋联想和想像,放开思路尽情地写出去。“浓”与“淡”,这是就描写的色彩、力度而言的。“浓”是说用墨多,用力大,写得细致繁复。“淡”是说文字简约,轻描淡写。

传记的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其中,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范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2.掌握各种写作技法

仅仅能感悟文章的内容情感还不够,还要能有针对性地使用一系列相关术语进行表达。如从写景角度和方法来看,可以有远近、高低、大小、水陆、动静、点面、直接间接、正面侧面、形声色态味等角度;从修辞方面看,可以有比喻、比拟、对比、反复、排比、夸张、顶真、用典、双关等手法;在表现方法上,可以有铺陈渲染、虚实结合、想象联想等。

教师要让学生熟悉各种技法,明确其作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触类旁通,学会迁移

语文教学的目的决定了语文大阅读的测试命题要取材于课本之外,因此,语文教师的眼光应盯在能力的迁移方面,培养学生阅读文章的能力,应该是我们坚定不移的战略取向。在平日训练中,一些老师丢掉了教材,过于追求课外文章的练习,结果丢掉了根本,违背了阅读能力提高的根本途径,最终失败的教训是十分沉重的。以课本为“本”,这不仅是因为“别无选择”,而且又是“最佳选择”。因为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例子”,有代表性,这些有代表性的“例子”,给我们的阅读训练提供了各种典型的规范的语言材料,让学生在接触、体验和分析比较中找到语言现象的特点与规律,进而获得因反复训练而形成能够迁移的阅读能力。有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都能对付。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课文是“一”,其他文章是“三”。举一以反三为目的,反三以举一为前提条件。我们的应试对策就是尽可能高质量地举好“一”,垫好底,修好起飞的机场。

在苏教版必修教材中,有许多与高考类似的典范的课文可作为训练的素材,比如《必修一》中的《我的四季》《想北平》《我心归去》《今生今世的证据》《江南的冬景》,都是名家的名作,这些典范的训练材料,都是学生熟悉的,我们一定要训练好。

四、文体训练与分点训练相结合

现代文大阅读的范围较广,文学类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实用类包括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科学小品等。专题复习不能泛泛做题,要在精细化上下功夫。分析归纳近几年高考对某一文体的考查情况,找出该种文体的设题角度,归纳出各种设题角度的解题规律,真正向学生“授之以渔”。

例如散文阅读考查中的“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考点:

【命题角度】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表现文章思想的词语(语境义)

【名题精选】[例]14.“这首诗里,实在交织着无限的怀念和怅惘”,这里“怅惘”的含义是什么?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08四川卷  我爱水   张秀亚)

【答题思路】第一步,追根溯源抓语境。上文的语境和诗歌本身的意义,表现了作者对故乡什刹海的怀念之情。第二步,关键句子寻线索。上文中有“将我带到又温暖又惆怅的幻梦里”的句子,可见作者的惆怅是思念什刹海却不得见的遗憾之情。第三步,思路延伸得情感。中学生都读过《故乡的榕树》一类的借故乡的人、事、物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文章,通过类比联想,本文正是借对故乡什刹海的怀念,表达一种怀旧的乡愁情结。

可见,该类题目答题步骤为:①本义入手,追根溯源。根据词语的本义,从上文中找到相关语境。②关键句子寻线索。从相关语境中找出包含该词或其近义词的句子,体验其情感。③思路延伸得情感。通过类比联想,借鉴同类文章的写作特点找到答案。

【命题角度】2.与本文主旨相关的词语

【名题精选】 [例]17.怎样理解“雨韵”的内涵?(08辽宁卷  雨韵  从维熙)

【答题思路】 ①明确词语地位。与文章主旨相关的词一般是文章的核心概念,看清它是文章的标题,还是主旨词。②分析结构抓思路。理清文章结构,看清作者写了几个层面。③抓关键词句,概括要点。从体现几个层面的关键句子入手,抓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3.表达段中、文中核心概念的词语

【名题精选】[例]16.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08全国卷Ⅰ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答题思路】 ①审清题意明区域。看清答案从段中找,还是从全文找。②整体把握,分清层次。给段落或文章分层次,找全词语的内涵层面。③锁定关键词。由体现词语层面的关键词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4.含义特殊、反映深层意义的词语

【名题精选】[例]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07北京  湿湿的想念)

【答题思路】①结合文意定层面。结合文意,分清该词语包括几个层面的意思。②立足全文,锁定区域。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各个区域,锁定关键句。③归纳概括。从关键句中找出体现词语层面意思的关键词,归纳概括出答案。

【命题角度】5.需要概括含义要点的词语

【名题精选】[例]18.根据原文,概括“土地”两层含义的要点,每点不超过8个字。(05湖北  土地   韩少功)

【答题思路】①明确地位,审清题意。分析题干要求,看清需要概括含义的词语是文章的标题,还是段落中心词。②分清层面,概括信息。立足全文,分清词语包含的层面意思,总结概括出含义要点。

【命题角度】6.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指代义)

【名题精选】[例]19.解释词语并回答问题。(06 北京  给“书虫”当夫人  肖融)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

【答题思路】①理解词语本义。所谓词语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理解其本义,才有可能进一步理解其临时含义。②圈定特殊语境。圈定特殊语境,即圈定该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如此,方可能便捷地理解词语的临时含义产生的环境。③联系语境分析。联系特殊语境中所写的内容,如背景、目的等,进而分析其“潜台词”,恰当解释词语的临时含义。

【命题角度】7.运用了修辞的词语(修辞义)

【名题精选】[例]15.  怎样理解“道旁石”“补天手”在文中的含义。(07年全国卷II  海南杂忆  茅盾)                                    

【答题思路】①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在词典中的本来意思。②联系语境析修辞。任何修辞离开了具体语境,便不能发生作用,显出功能。故而,联系题干中要求解释的词语所在的语言环境(有效阅读区间),分析它运用了何种修辞格。 ③瞻前顾后断深意。在有效阅读区间内,在该词语的前或后皆有对其进行直接阐释的句子、段落。抓住了这些阐释性语句、语段,便找到了打开词语修辞义大门的钥匙。④概览全文看表里。若在有效阅读区间内没有对须释义的词语的阐释性语句、语段,可联系全文主旨,分析文章表面上(表)写什么,实际上(里)写什么,而后由表及里,联系修辞方法分析该词的修辞义。

【命题角度】8.文中反复强调的词语

【名题精选】 [例]20.第一、三段都出现了“荒野无灯”,请分别指出它们在文中的具体含义。(07山东卷 灯火的温情  叶延滨)

【答题思路】①锁定有效阅读区间。根据题干提示,找到需要解释的词语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从而缩小搜索答案的范围。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中的相关区间中,一般都有与试题答案相对应的阐述性、表述性词语、句子。抓住它们,便找到了答案的核心内容。

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些答题规律,对该考点的考查就不惧怕了。

五、阅读中提升能力

高三学年时间短,教学任务重,不能像高一高二那样广博的阅读。高三的阅读必须要有针对性,只有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才能为准确答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高三也应注重高考现代文的类文阅读。

阅读材料的选择要强调三个面向,面向名家:余秋雨、季羡林、冰心、李健吾、卞毓方、严文井、苏叔阳、周国平、冯骥才、韩少功、何为等现当代作家。

面向生活:与学生的年龄、阅历、认识、情感、心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与社会重大事件或思潮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面向人文:评价、描述、介绍、说明传统文化和民族特色的文章。

我们还要重视各种文体的阅读:议论性的随笔、时评,抒情性的散文、游记,叙述性的小说、通讯,说明性的科普、介绍等等;同时也要重视具有时代气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接近的平易、平实、浅近的美文。

阅读要有方法,要用命题者的阅读思路来“训练”我们的阅读。一般说来,命题者对现代文阅读题的命题过程,就是把对文章(阅读对象)的理解,用“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出来。如果我们在平时的现代文阅读训练中,养成“读出主旨”“读出结构”“读出语言”的阅读习惯,对所有的阅读对象都作这样的阅读“训练”,那么,我们的阅读“点”与命题者的命题“点”就会有惊人的相似或吻合。这种“相似或吻合”是在坚持不懈的、有“目标”有“方向”的阅读训练中获得的。正因为有着这样相一致的内在关系,我们摸索、训练、把握现代文阅读题解题方法的根本,实际上就是正确、准确地掌握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六、真题模战促发展

任何一位老师都明白,要提高学生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大阅读题的能力,必须多练习。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地搞题海战术,缺乏针对性,设计不科学,那就会使现代文阅读题变得错综复杂,不易把握,从而失去了多练的意义。

高考前,老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精选近几年各省市高考真题,应有意识地挑选不同题材风格的文章和不同出题思路的文章,进行有效训练。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适时进行细化、强化,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复习训练材料,一定要进行认真筛选,做好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工作,使之真正能为学生所用。

再次,老师要加强对学生阅读训练的指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学和练两个方面尽快地掌握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方法,提高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答案表述的技巧——截、改、写:

1. 截。截是指题目答案就是原文的某一句话、某一个词,我们只要原原本本把它移出来或截出来,按规定写进答题处就可以了。

2. 改。就是我们在找出题目答案所在的语句后,由于语句太长不合书写要求或语句含有不合题意的杂乱信息,需要加以改造,这时要求根据题意,选出有用的语言信息进行重新组合、表述。

3. 写。有些阅读题答案在原文语句中找不到,需要我们整体把握段前篇或全面理解上下文语境才能悟出答案。这样的题目要求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把答案意旨表达出来。做这类题目,答案书写要严格遵守第一点谈及的三原则,吃透答案的内容要点,拿准表述的范围、角度和方式,用规范的语句表达。

总的来说,高考现代文大阅读题范围广,要求高,训练方法多种多样,要想提高高三学生阅读、分析、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能力和水平,还得靠各位同仁在指导学生在不断的训练中摸索出一条更快捷、更有效的途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