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晓讨论”之现代沉思

 育则维善余言 2013-09-24

“潘晓讨论”之现代沉思

郑晓江

  简要内容: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十年浩劫”才刚消散,中国改革的洪流初见端倪,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前兆却已在二个年青人的二封信中显现出来,并引发了中国数千年来思想史上最大规模的、完全是由民间及百姓自发地挑激起并广泛参预的人生观大辩论——“潘晓讨论”。
  
  20世纪80年代的第一个春天,“十年浩劫”才刚消散,中国改革的洪流初见端倪,巨大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前兆却已在二个年青人的二封信中显现出来,并引发了中国数千年来思想史上最大规模的、完全是由民间及百姓自发地挑激起并广泛参预的人生观大辩论——“潘晓讨论”。
  
  “潘”者,是北京经济学院经济数学系二年级的学生,名叫潘祎,“晓”者,是北京第五羊毛厂的女工黄晓菊。二人分别去信给《中国青年》杂志,讲述了自己的人生境遇,也谈到他们对人生和社会的种种看法。编辑们敏锐地察觉到他们的看法具有很大的代表性,于是将黄潘的来信加以综合整理,署名潘晓,以《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为题,发表在《中国青年》杂志1980年第5期上。
  
  一石激起千层浪,先后有六万多件信涌进了编辑部,有些信是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署名,加上在《中国青年报》等其他报刊杂志发表的有关文章,足有十几万人参与了这场人生观大讨论。他们从各自的角度对潘晓的人生困惑、人生挫折、人生感叹、人生看法而争论不休,并引伸出自我的人生观,这是继中国20世纪20年代科学人生观与玄学人生观论战之后的又一次有关人生问题的大讨论。影响深远,意义非凡。
  
  潘晓究竟提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以至激动了十几万青年的心呢?潘晓说:早年她受到过良好教育,对人生充满着美好的憧憬,并形成了这样一种人生观:“人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得更美好;人活着,就应该有一个崇高的信念,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就毫不犹豫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可是,现实与其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文革”的中混乱,抄家、武斗、草菅人命等,使她产生了深深的困惑,而她的家庭关系也渐趋紧张。不久,生活上发生了剧变:她在一个小工厂成了一名工人,纯洁的她给领导提意见却受到打击。而她曾经全身心爱上的一个干部子弟在环境变好后,竟然“从此不再理我”!于是,潘晓发出了这样的呼喊:“人生呵,你真正露出了丑恶、狰狞的面目,你向我所展示的奥秘难道就是这样?”
  
  于是,她苦苦探索:人生目的“为革命”?太空,不想再听这种说教了;人生目的“为人类”?和现实联系不起来,也不想信奉了;人生目的“为名”?离一般人太远,无法求取;人生目的“为吃喝玩乐”?又觉得有些不妥,有些不甘心。后来,她觉得,“人都是自私的,不可能有什么忘我高尚的人”,自己过去对人生的理解是可笑的。她还认为:就像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而阳光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出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所以,“只要每个人都尽量去提高自我存在的价值,那么整个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也成为必然的了。这大概是人的规律,也是生物进化的某种规律——是任何专横的说教都不能淹没、不能哄骗的规律。”最后,她的感叹是:“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可我一个人已经很累了呀。”
  
  潘晓所谓“人生的路越走越窄”,实际上是基于三个问题之上:一是社会的现实与其理想及所受教育之间的差距太大;二是她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难;三是,她逐渐在人生过程中悟出了一些道理,可心中不踏实,因为与那高尚的远大的正面的理想信念似乎格格不入,难以获得良心上的认可。所以,她“很累”——“身”亦累“心”也累。
  
  这种在人生道路上的身心疲惫,决不仅仅是潘黄二人,他们处境与感受是20世纪末整个中国青年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那种从教条出发的人生观人生信念人生理想人生目标,与改革开放,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现实发生了猛烈冲突,人们要确立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生理想与准则,就必须为“个人的利益”、“自我的独立性”、“人的自由”、“个人的追求”等等争取一席之地。
  
  曾几何时,我们有人生的哲学,讲述了许多崇高的理想与信念,可却没有生活的理论——直接为具体生活实践服务的理论,人们究竟在具体的生活中怎么做?怎样才能过一种有意义而又顺心畅意的生活?如何处理与社会与他人与自我的关系?那一种人生之路最适合自己?等等,都完全要靠自己去摸索。抽象的理论太多,而可操作性的人生行动准则却太少。所以,潘黄二人很“累”,数不清的青年人也很累,它是由人生“迷茫”引发的——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形。
  
  20多年后的今天,人类已跨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纪,中国已经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为21世纪国家发展的最重大的目标,所谓获取个人的私利,所谓自我的独立性,展现人的个性,人的自由发展等等,已经是不言而喻,不是问题的问题了。今天的青年若再回过头去看“潘晓讨论”,一定会觉得那些论题离我们太远,这有什么可讨论的呢?不过,潘晓的问题虽然已成昨日黄花,但我们似乎碰到了另一类型的人生难题,那就是:人生之路不是越走越窄,而是越走越宽了。可说实在的,这并没有减轻我们的困难,我们已经痛感另一种身心的疲惫,另一种的累,那就是:选择的难处,人生的傍徨,生活中的徘徊,生命一无归宿……
  
  何谓现代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社会就是给人们提供的机会越来越多的社会,就是人们人生选择越来越多样的社会。人流、物流、信息流,城市、乡村与集镇,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复杂,我们征服空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我们耗费的时间内含也越来越多,我们面对的人越来越杂。德国著名哲学家哈贝马斯说:“因为现代境况的首要特征就是世界观的合法的多元化,哲学家不能对某一特定的生活方式或生活计划的实质表示赞成或反对。”(参见《哲学家何为》郁振华刘静芳,《社会科学报》2002、5、2)社会实际是“1”,可人人面对这“1”却有无数之“多”的理解——世界观、人生观,且必然导致无穷“多”之人生实践。何去何从?真是让人眼花缭乱,无从着手呵!
  
  虽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可是,路太多,我们选择何条路真是颇费思量与周折。“路窄了”,我们行起来很痛苦,有时是无法通行;而“路宽了”、多了,我们也难下决断,也难以跨出这关键的人生之步。
  
  我们的确是自由了、无拘无束了、个人主义了、“法人了”,不需要、也没有谁能代替我们来选择,我们也不必违心地做某样事情,个人的利益得到了承认、尊重与确定,“潘晓问题”我们早已超越,这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解放。可我们却面临着沉重的心理负荷:因为我们越来越一无依傍,必须独自地面对我们的世界,承担起越来越重的人生责任。全球化的浪潮使人们不仅仅必须“背井离乡”,而且许多人都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异国的土地,在不同文化不同种族之内讨生活,于是,更强化了人们的疏离感与孤独感,这种漂泊离散已经成为现代人之生活的一大特征。
  
  白茫茫的大地干净是干净了,可路标在何处呢?我们踏下去的这一步,也许关系到我们一生一世的性质,关系到我们是幸福还是痛苦,是顺利还是挫折,是富贵还是贫穷,等等,如此重要,却要我们独自地做出决断,岂不太难太残酷了吗?但是,现代人必须也只能独自地做出人生的选择。因此,现代人虽然身处灯红酒绿之中,虽然处处热闹非凡,但内心却是孤家寡人,精神的寂寞,心灵的孤独,如影随形与人相伴。不是吗?我们在考上大学之前,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考取大学,但一当考上,却有一个去何学校求那种专业的艰难选择,有统计数据表明,绝大多数的考生皆不太满意自己最后进了的那个学校,因为他们的期望值太高,无论他们进了多么好的学校皆无法满意。在没有工作之前,我们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找到工作;可是一有了工作,选择便十分地多了起来,我们选择这种工作还是那种工作?我们是选择此地的工作还是彼地的工作?我们选择此时工作还是以后工作?等等,后果都是严重的,可选择却要独自地做出,而一当人们已进入了特定的工作岗位之后,心中想的却常常是那另外一份工作。
  
  “肠子都悔断了”成为现代人在人生道路上的一个基本的经常的感受。
  
  所以,我们似乎也能与潘晓当年感慨“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一样,发出“人生的路呵为何越来越宽”的叹息。也许我们必须强化自我的理性能力,以逻辑的严密性进行自我的人生选择?也许我们干脆就是跟着感觉走,一路轻轻松松,无拘无束?也许我们还可以不做选择,随波逐流,逍遥自在?没有人可以强迫你,人生之路终究还是得你自己做主,人生的后果,无论甜还是苦,总得你自己品尝和吞咽。作家池莉说:“好了。无论世事如何变幻,无论太阳从东边或者从西边升起,……我们都要力争平静地度过每一天。只有我们自己的生命,在悄悄生长过程中的那些感受,那些只有我们两人领会到了却永远无法用语言表达的东西,它将与我们终身如影随形。”(《看麦娘》,《新华文摘》2002年第4期第92页)
  
  这就是现代人的命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