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3年河南省师德标兵风采录

 今夜星光灿烂 2013-09-24
以崇高品德诠释为师之道
——2013年河南省师德标兵风采录

援疆是最好的“遵道修德”

 

王幸福男,1964年生,研究生学历,现任教于郑州市第九中学。

 

  1987年,王幸福来到郑州市第九中学,他所表现的工作热情、敬业精神有口皆碑。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爱国,爱党,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的诺言。
  
  他多次担任校内外重大活动的组织者,撰写论文40多篇。2004年,他和其他同志一起研究并编著了省教育厅“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河南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2008年获省教育厅、科技厅颁发的“十五”教育科学规划重点课题人文奖。百般磨炼终不悔,风雨过后见彩虹。学校和上级部门也给予了王幸福较高的肯定和荣誉。
  
  2010年,他丢下年迈多病的父母,告别重病的妻子,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三年多的援疆工作。从郑州到新疆,王幸福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当地师生的好评,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幸福校长”。他曾对援疆教师们讲:“援疆,是一份义务,更是一份责任……”
  
  有人问他:“你援疆后不后悔?”他说:“主动响应中央号召,勇于肩负国家责任就是最大的‘道’、最正的‘道’;全力以赴,不辱使命,为国家效力就是最美的‘德’、最善的‘德’,能援疆就是最好的‘遵道修德’,是组织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作为公民应该主动尽的一份责任。这是一个公民对国家认同感的起码尊重。”他坚信:“人世间一定有比人的原始私欲更值得我们呵护的,那就是我们彼此之间的真诚与尊重,也一定有比名利更值得去追求的,那就是我们的事业。所以,我认为奋斗的人生最甜美,为祖国需要工作最幸福。”作为郑州市派往哈密地区的长期支教教师和郑州援疆前方办公室负责人,他深知自己的职责就是做好引领教学、带好队伍、当好桥梁三方面的工作。
  
  在新疆挂职期间,他竭忠尽智,传播理念,做教育教学的引领者,制订了“三步两点一基础”的工作策略,并以学校主题文化和教学研究为抓手,逐步引入郑州市的先进理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他和其他援疆教师努力下,两地情谊在交流中升华。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在制度、校风、教风等运行机制方面发生非常大的变化,高考成绩一年一个大台阶,他到学校后培养出3个自治区文科状元。
  
  作为郑州教育援疆支教队的负责人,他知道短期支教教师因为支教时间短、受援学校分散,必须要对他们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有一个系统、全面、周到、细致的管理和关怀。所以,他给自己提出的要求是:政治上做好提高觉悟,工作上做好指导引领,生活上做好服务关怀,心灵上做好引导关爱。两年多来,他践行了对自己的要求。
  
  一位援疆教师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我们在新疆支教半年,幸福校长要援疆三年。最辛苦的应该是他,迎来一批,送走一批,可他反而时时为我们排忧解难,在他心头上不知堆积了多少援疆教师思乡的泪水与苦水,感谢命运在我们曲折前行的道路上为我们安排了这样一个有情义有担当的幸福校长!”而王幸福则说:“这一切都是我应该做的,是我一个援疆人应有的担当。人生大道源于热爱,在爱与责任中传播人生大道,在爱与真诚中传递人生大德,是我最为幸福的责任和担当。”

 

三尺讲台演绎女性坚强

 

王清香 女,1968年生,本科学历,现任教于获嘉县第一中学。

 

  王清香是一个农民的女儿。父亲干了42年的村支书,吃尽了没文化的苦头。她跨进学堂的第一天,父亲就对她说:“孩子,一定要好好念书,将来能当一名教师就再好不过了。1987年,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南师范大学数学系。大学毕业后,她谢绝了许多单位的高薪聘请,毅然回到母校——获嘉一中,成为一名普通的数学老师。
  
  也正在获嘉一中,她找到了自己的伴侣——李树奎。
  
  不幸的是,1998年,她的丈夫患了重病,而她当时任高二两个班的数学课,不忍心丢下自己的学生,只好边上课边照顾丈夫。为了及时抓到药,她数次下晚自习后独自摸黑骑车几十里去取药。这一切,都是为了不耽误学生的一节课、一节辅导。
  
  上天没有因为她的付出而垂怜她的丈夫,最终年仅32岁的丈夫还是离开了她和年仅四岁的女儿。办完丧事的第二天,她便来到了学校。听说她要来上课,1997级2班的学生在黑板上写道:”-1+1=0,王老师您会推翻的。“当她走进教室的那一刹那,学生异口同声地呼喊:”王老师,我爱您,我们都爱您。“她微笑着对学生挥了挥手,说:”我不会倒下,也没有任何理由倒下。“语调虽然不高,但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不少学生感动得眼蓄泪水,泣不成声。
  
  这一干,就又是12年。
  
  忘不了2006年元旦前一天晚上,当她走上讲台时,班长手捧一个礼品盒走到了她的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说:”老师,这是您的孩子们送给您的礼物,祝您新年快乐!“她打开一看,盒子里是一个封面已经破损、用透明胶布粘着的大厚本,里面记录了每一个学生想对她说的话。那一篇篇发自肺腑的内心告白,使她泪流满面。
  
  学生张文娟写道:”虽然,您不是我们的母亲,但您给予我们的却是无私的母爱。从您身上,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感动。您为了节省我们的时间,为我们买药煎药、买饮水器,甚至为我们洗衣服洗床单,您将您的爱平均分给班里每一个同学。我们拥有您这样的母亲,怎能让您失望?“有人说幸福是感觉出来的,这话一点也不假:
  
  当她晕倒在讲台上,她的学生一口气把她从四楼背下来,用人力三轮车和时间赛跑,把她及时送到了医院时,她很幸福;毕业前夕,当她穿上学生亲自为她设计的、前面写着”妈妈,我们都是您的孩子“、全班68名学生亲笔签名的衣服,和学生合影时,她很幸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的付出也换来了丰厚的回报。她送走的毕业生中有近百人考上了重点大学,其中两人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她先后被评为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河南省教育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优胜者。2011年11月,她代表新乡市参加河南省”学三平精神,做三平教师“ 师德演讲比赛荣获一等奖;2012年3月8日,她被评为新乡市首届”十大三八红旗手标兵“;2012年11月,她被评为”河南省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13年1月,她被推选为”河南省十二届人大代表“。

 

城里来的特岗教师

 

宋浪超  女,1984年生,本科学历,现任教于方城县杨楼乡第二初级中学。

  2010年8月,宋浪超怀着献身农村教育的满腔热情和坚定信念,毅然辞去了武汉工业学院工商学院辅导员的职务,在方城县杨楼乡第二初级中学做了一名特岗教师。从大学来到山村学校,从山东烟台来到河南农村,她从没有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三年来,她不仅教音乐课,还兼教微机课、英语课、活动课,同时还担任着校团委书记、办公室主任、党支部宣传委员、体音美教研组组长、档案管理员、通讯员等职务。不论从事什么工作,她都以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并出色地完成任务。
  
  为了不影响工作,她把刚满一岁的孩子交给婆婆照看。三年来,她从没有耽误过学生一节课,甚至生病时都没有请过一次假。在2012年南阳市教育工作现场会期间,宋浪超承担了观摩路线的解说任务。在现场会筹备期间,为了不耽误给学生上课,她每天穿梭在学校和县城之间。而学校距离县城有45公里,有时回到学校已经晚上九点多了,她来不及休息就坐下来备课、批改作业,没有因此耽误学生一节课,解说也受到与会领导的一致好评。
  
  到杨楼二中后,宋浪超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开展了多姿多彩的文体活动,给学校带来了勃勃生机。她先后组织开展了广播体操比赛、元旦联欢、体育运动会、迎“五四”歌咏比赛、师生演讲比赛等20多项文体活动;并成功策划开设了活动课,成立了合唱团、军乐队、腰鼓队、舞蹈队等文艺社团;另外,还带领学生们参加10多次乡、县举办的各种文艺汇演及技能竞赛活动,让学生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同时,宋浪超还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各种公益活动,主持了方城县第二届体育运动会开幕式,2013年还担任了全省演讲比赛的评委。
  
  在圆满完成本校教学任务的同时,宋浪超还以无私的爱心积极投入到支教活动中。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杨楼乡很多偏远小学无法开展英语课,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她决定到小学去“走教”。她每周抽出一天时间到偏远的小学支教英语。第一年承担了房山小学和赵店小学两所小学三、四年级的英语课,第二年、第三年又到更为偏远的耿庄小学支教三、四年级的英语课及音乐课,那里距离杨楼二中有5公里的路程。三年来,宋浪超风雨无阻,不辞劳苦,用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山村的孩子们铺设着求知的路。虽然任务很重,也感觉很累,但她觉得每周一天的付出也许就会改变那些孩子一生的命运,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幸福,就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她的行动感动了群众,也感染了身边的人。在宋浪超的带动下,学校其他青年教师也自觉加入到了支教的队伍,用自己无悔的青春谱写着特岗教师美丽的乐章。
  
  荣誉和光环对真正付出艰辛的人从不吝啬。2011年,宋浪超被推荐为“感动南阳十大教育人物”候选人;2012年8月,获河南省“教育崛起,教师为基”师德演讲比赛第一名,9月被评为南阳市中小学师德标兵,在河南省庆祝第28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她作为优秀教师代表做了师德报告;2013年6月,她被确定为全国“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河南省推荐的候选人。

 

重登讲台驱散失明阴霾

 

周松江  男,1976年生,大专学历,现任教于上蔡县黄埠镇第二初级中学。

  1997年,中师毕业学有所成的周松江回到家乡,决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和掌握的技能去回报乡亲。
  
  在村小学任教期间,周松江虚心向老教师、老同志学习请教,深入钻研教材,精心选择教法,耐心辅导学生,认真上好每一节课,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由于成绩突出,2000年,新建镇二中招聘教师时他被首批调到二中任教。在初中任教的日子里,周松江更加勤奋努力。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课业负担没有让他感到疲惫,反而更激发了他积极的教学热情和不竭的精神动力。他没有抱怨过,还说自己的生活充实、工作光荣。然而,殊不知病魔正悄悄地降临到他的身上。
  
  2004年10月,作为九年级班主任的周松江,由于长时间熬夜,感到眼睛不舒服,每到傍晚看东西有些模糊不清。由于教学任务较重,他并没有太在意,认为可能有点上火罢了。然而,到了2005年秋季开学后不久,他明显地感到白天看东西也有些模糊,他这才开始重视,随即到省人民医院检查,诊断为视网膜病变萎缩,眼底中央静脉堵塞,并伴有眼底出血、水肿。医生明确地告诉他,要卧床休息,积极治疗,否则,后果将很严重。但他想到孩子们马上就要毕业,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自己怎么能休息呢,他把医生的忠告抛到九霄云外,又毅然地投入到紧张的教学工作中。到了2006年春天,他已经彻底看不清了,完全成了盲人。
  
  眼前的黑暗让他的精神崩溃了,情绪一落千丈,曾一度饭不吃、茶不饮,默默地流着眼泪。经历着肉体痛苦和精神折磨的周松江痛定思痛:难道自己这样年纪轻轻就成为废人了吗?难道自己将终身生活在别人的同情和叹息声中吗?不!决不能!我还有生命!我要有价值!我要做同命运之神博弈的强者!他想到了他情有独钟的讲台,眼前又仿佛晃动着学生的身影。自己虽然看不到,但还能说话、唱歌,可以和学生交流,而学校一直缺少音乐教师,我要教音乐!
  
  当他把这个想法告诉给学校领导时,大家都很感动:一个双目失明的人能行吗?周松江深情的话语又让大家为之动情:“让我试试吧,不能登讲台,不能和学生交流,比我看不到阳光更痛苦!”做出这样的决定该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学校应允了。
  
  他一边学习,一边探索,开始了全校的音乐教学。听着老师一句一句的领唱,学生都被深深感染着、感动着,这特殊的音乐课,师生们都分外珍惜。它不仅是一节音乐课,更是一节生动的励志课。
  
  原本他不懂音乐,平常也只是爱哼唱一些歌曲罢了,真要带领学生唱歌、体会音乐又该是多么困难。为了上好音乐课,他决心学习使用电脑。在经济相当困难的情况下,他和爱人省吃俭用买了一台电脑。凭着一套读屏软件,靠着“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周松江硬是掌握了电脑的基本操作要领,让他的音乐课堂教学一下子生动了许多。
  
  从2006年开始,周松江一直坚守在三尺讲台上。身残志不残,他顽强的毅力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2008年,周松江被评为“驻马店市教育十大年度人物”; 2012年,他被评为驻马店首届“最美乡村教师”。

 

塑造中国警察的良好国际形象

 

樊冠钰  男,1971年生,研究生学历,生前任教于河南警察学院。

 

  担任河南警察学院培训部主任助理及基础部副主任期间,樊冠钰先后在学院开设了“大学英语”“国外基层警务管理”“国际警务实践”“国际恐怖主义”“警察业务双语教学”和“维和警务”等学历教育及培训课程,主持了“警察义务英语”网络课程,丰富了教育培训内容,开阔了学员的视野,为公安教育和公安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资料。
  
  在平均每年达512课时的教学之余,他注重科研工作,先后主持和作为主要参加人参与完成省部级科研项目11个、地厅级课题20项,在各级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著作7部计69万字。
  
  樊冠钰还是河南警察学院涉外联络员,积极参与对外交流工作。2009年5月,樊冠钰受邀赴英国参加英国外交部主持召开的第985次威尔顿庄园会议,结合“冲突后重建中的国际警务”这一会议主题,他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并同20个国家的54位与会代表展开互动讨论,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赞许。2010年经过严格选拔,他从数千名竞争者中脱颖而出,入选公安部警务联络官储备人才库。
  
  樊冠钰国家荣誉感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服务国家大局和整体外交,分别于2004年、2009年两度受公安部委派赴利比里亚和苏丹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
  
  2004年,樊冠钰入选公安部维和警察,同年5月赴利比里亚执行联合国维和任务,为当地警察传授射击、车辆驾驶及建筑物搜索、盘查等警务技能,并负责83名国际维和警察及2100多名当地警察的人事管理工作。樊冠钰经受住了恶劣环境和生与死的考验,忠实履行职责,圆满完成任务,被联合国秘书长特别代表授予“联合国和平勋章”,被驻地警察学院评为“优秀教官”,被公安部评为“优秀维和警察”。
  
  2009年9月,樊冠钰再次前往苏丹执行维和任务。他先后在联合国苏丹维和总部警察培训部、联合行动中心及总部后勤部工作。他经手登记、发放了大批培训装备器材,未出现任何差错。他通过公开竞聘,成功获聘负责协调警务的联合国驻苏丹特派警察部门负责人职位,此前这一职务均由母语为英语的警察担任。同时,他还承担着培训新任维和警察的任务。2010年8月,他再次获得“联合国和平勋章”,并被公安部评为“优秀维和警察”。
  
  2008年7月至9月,受省公安厅指派,樊冠钰被选拔到北京参与奥运会安保工作,参与奥运涉外案件的处置。他先后参与处置涉外案件46起,询问涉案外籍人员60余人次,处理“三非”外国人20余名,有效打击了敌对势力企图借奥运搞破坏的嚣张气焰。因表现突出,他被评为“奥运安保标兵”,荣获“奥运安保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因工作业绩突出,樊冠钰先后两次被评为河南省公安系统优秀教师;2010年年底,当选“河南公安十大忠诚卫士”;2011年,分别荣获河南政法系统和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称号;2012年,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并代表河南警察赴人民大会堂领奖,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以尽瘁诠释师德,用忠诚捍卫和平。今年4月26日晚,樊冠钰因突发心肌梗塞去世,年仅42岁。

 

37年坚守托起农村娃的希望

 

马保全 男,1960年出生,中师毕业,现任教于鹤壁市鹤山区鹤壁集镇毕吕寨小学。

  1977年高中毕业后,看到村里的孩子因为没有老师教书,整天在街上游玩,四处跑,无学可上,马保全心里很不是滋味。此时,目不识丁的父亲也希望他能教村里孩子们读书。父辈的教诲,孩子们求学的欲望,促使马保全回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
  
  37年前的郭吕寨小学条件非常简陋,教室是租用的民房。学生课桌是一块块村民家筹集来的木板,架在砖墩上,窗户上只有铁、木交叉在一起做的栏杆,没有玻璃。每到冬天,马保全只好从自己家里拿钱买些塑料布钉上保暖,使孩子们在教室里上课不受冻。遇上有困难的家庭,他就掏钱把学生的学费、书费垫上,决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贫而失去上学的机会。37年来,为孩子们垫付多少费用,他也记不清了。
  
  村里由于资金紧缺,1984年、1985年、1986年连续三年未给教师发工资。受生活所迫,原来在学校一块教学的五六位教师先后离开学校,下海做生意、打工。马保全家里的生活更是困难,平时家里的开支全靠媳妇种地卖粮食和农闲时打零工挣点钱来维持。1986年春节,三岁孩子一句“爸爸,为啥总让我穿别的小孩穿过的衣服,我们家没钱吗?”刺痛了马保全,使他产生了离开学校的念头。农历正月十六开学,马保全到学校找领导要求辞去教学工作。孩子们听说马老师也要离开学校,当天中午吃饭时四五个学生家长和十几个学生一起到马保全家恳求他留下来。孩子们哭着说,老师别走,留下来教我们吧,我们想读书……妻子也在一旁说:“保全,为了村里的孩子,你就别出去了,我们一家苦点累点,只要能让村里的孩子将来不清贫,我们就高兴。”“我不能走,山里的孩子需要我,需要老师。”马保全说。
  
  从此以后,马保全再也没有过要离开教师岗位的念头。经过几年艰苦的磨炼,他热心教育、关爱学生的热情反而更加高涨,意志更加坚强。
  
  马保全坚持白天教学,晚上家访,几十年如一日。当时郭吕寨小学的学生居住在周围三个村。为了辅导学生晚上写作业,解决孩子们作业中的难题,马保全常常拿着手电筒,踏着山区沟沟坎坎的羊肠小道,奔走于三个村之间。一家一家轮着转,辅导学生功课,与家长进行沟通,每天晚上都要转上四五家。20多年前的山区乡村夜晚格外寂静,并且时常有野兽出没。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晚上10点钟,马保全从贾吕寨村家访后赶回郭吕寨村,走到半道山沟中时,碰到了一只狼,那只狼在山道上边一块田边直立着。马保全毫没在意,以为是一条野狗,匆匆忙忙赶回了家中。第二天早上,村民都传说晚间在山沟中遇见了狼,马保全此时才感到后怕,幸亏那只狼没有与他发生冲突。此后的日子里,晚上家访,马保全尤其注意防范,手里掂根木棍防身。学生家长听说后,很是感动,自发组织护卫队,轮流接送马保全家访。
  
  付出就有回报。1985年,马保全被评为鹤壁市优秀教师;2012年1月,他被评为鹤壁市第四届“十大道德模范”;2012年10月,他被评为河南省教育系统“身边的榜样”。

 

带大山的孩子追寻幸福

 

王志育  男,1957年生,中师学历,现任教于灵宝市朱阳镇蒲阵沟八角山教学点。

 

  王智育老师,是灵宝市朱阳镇周官村人,于1978年加入民师队伍。
  
  1980年秋,由于工作的需要,他被调到朱阳镇条件最艰苦的蒲阵沟村八角山教学点。当时学校条件艰苦,无水、无电、无米面,学生居住极为分散,总是披星戴月地上学下学。为了学生的安全,他决定让远离学校的学生食宿在校。于是,他白天一边给孩子们上课,一边做饭;晚上,就和孩子们睡在一起。据王老师讲,当时最困难的是吃水问题,要到近2公里的沟底去挑,往返一次需要50多分钟。当时年轻力壮的他,就利用放学时间到沟底挑水。遇到下雨、下雪天,对于王老师和孩子来说是最幸福的事——因为能喝上雨水、雪水,王老师就不用去挑水了。
  
  作为农村教师,在学校里是孩子的老师,回到家里就是家庭的重要劳力。那一年的麦收季节,妻子看见家家户户都在抢收麦子,几次捎信叫他回家收麦,由于学校教学任务紧,他坚持到学校放麦假才回到家。没想到,一连几天天降大雨,自家成熟的麦子已浸泡在雨水里,发芽了。这可是一家人一年的口粮啊!面对着父母的唠叨、妻儿的埋怨、邻居的指责,当时他的心像针扎一样疼。那一刻,他痛下决心,发誓不再做教师了。由于当时村里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老师,一村十几个娃娃没学上,村干部登上了王老师的家门,学生家长来了,他的学生也来了,都提着他们家中最好的礼物。王老师望着那一双双期待的眼神,卷起铺盖,又回到了学校。
  
  2006年8月,由于工作需要,他被调到豫陕两省交界处的周家河学校的芋园教学点工作。芋园教学点距他家15公里,天晴时他可以骑着摩托车到学校,若是雨雪天,就只能翻山越岭步行。近几年来,村里不少家境好的学生陆续转到镇区学校,芋园教学点只剩下4个家庭十分困难的学生。王老师的家里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儿女们几次让他申请调离,但他对家人说:“前些年那么苦,我都熬过来了,现在条件这么好,怕什么?只要我身体行,就在那儿一直教下去。”
  
  2013年秋季开学,根据芋园教学点的发展现状,4个学生升到周家河小学读三年级和二年级。送走了芋园村学校最后一批学生后,王智育带上自己的生活学习用品,骑上摩托车,沿南弘农涧河岸边的水泥路,顺水而上,行驶30公里,又来到他曾经工作过的蒲阵沟村八角山教学点工作。
  
  有一天,村里有人和王老师在聊天时问他:“你一个人在那里寂寞吗?”王老师操着那口浓重的家乡话说:“说实话,是很寂寞,但也很有乐趣,那里山清水秀,空气好,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上山挖野菜,习惯了,也是很快乐的!”
  
  35年,与大山为伴,与孤独为伍,既没有骄人的荣誉,也没有辉煌的业绩,但每当他谈起自己的学生卫佩恒考入西安交通大学、卫娟娟在宁波大学任教时,谈到自己桃李满天下时,脸上总洋溢着幸福!
  
  “什么是老师的幸福?就是老师带领自己的学生去追寻自己的幸福!”王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玉树灾区做示范课的乡村教师

 

李甫花  女,1978年生,本科学历,现任教于兰考县南彰镇肖庄小学。

 

  参加工作15年来,李甫花一直辛勤耕耘在农村教育的第一线,对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因材施教。农村的孩子见识少,写作时枯燥无味,为了上好作文课,她便让孩子们骑着三轮车,带着锅碗瓢勺、油盐酱醋、蔬菜水果到村外的空旷地方野炊;让孩子们带着鱼钩、小桶去小河边钓鱼;带着铲子、小盆儿挖出胶泥进行捏泥人比赛;剪纸,缝沙包,钉纽扣,泡豆芽儿……孩子们兴趣盎然,亲身经历后,写出的作文生动、具体、有感情。
  
  刚刚参加工作时,李甫花所在的学校还没有多媒体器材,作为全镇第一个参加全县教育系统授课技能大赛的教师,她虚心向名师求教,克服一切困难,勇挑重担。她经常利用空余时间去临近的兄弟学校做示范课,多次往返80公里去县城做试讲课。每次讲课归来她都悉心回味自己的课,虚心听取老师们的建议。然而,在这个时候,婆婆却被检查出了乳腺癌,在省人民医院做切除手术,需要进行长期化疗和康复,由于工作忙碌,病床前不能尽孝,她觉得愧对婆婆;爱人工作时从5米高的梯子上摔下,造成腰椎骨受伤,躺在病床上不能走动,年幼的孩子无人照顾,她觉得整个天都塌了下了,可最终,她还是坚持了下来。这期间,她没有向领导和同事诉苦,默默承受着生活与工作的压力。
  
  2009年10月,在开封市小学语文优质课赛场上,她展示了一位农村教师的风采,在赢得阵阵掌声的同时获得了大赛的一等奖,同时也获得了开封市属五县中第一个农村教师参加省级优质课比赛的资格。备战省级优质课大赛的任务让她再一次忙碌起来,每星期一都要到开封市一师附小参加专家的指导课。她的家位于兰考县的最东边,距离让她更加吃苦、勤奋。为不错过专家指导的机会,她只能在凌晨4点钟挪开儿子偷偷起床,步行1.5公里赶到镇车站搭上早班车,赶完40公里的路到兰考火车站,搭上6点多的火车赶往开封,按时到达指导课的地点,没有迟到过一次,没有偷懒过一次。她虚心勤奋的表现得到了辅导老师的夸赞。2010年5月,河南省第八届优质课大赛在洛阳拉开帷幕,她一举获得了大赛的二等奖、课件制作大赛的一等奖。
  
  走下赛场的她泪如雨下,急匆匆地赶回家。然而,幼小的孩子知道了妈妈回家的消息后,竟然偷偷出门去接妈妈回家。她回家不见了孩子,夜幕降临时分才在村口找到了可怜的孩子,一家人泪如雨下。
  
  2010年4月,青海玉树发生了地震,7月,她接到了开封市教育局的通知,作为省级优质课教师代表要为玉树灾区的老师们做展示课,可她正在医院守护着因肝癌做了手术还未脱离危险期的公公。此时,她左右为难,公公却对她说:“你去给灾区的老师讲课,对我的病比吃药都管用。”于是,她带着割舍不下的亲情,带着对灾区人民的牵挂,圆满地完成了此次讲课任务。
  
  近年来,因为辛勤的付出,李甫花先后获得河南省名师、河南省骨干教师、2010年度“感动兰考十大新闻人物”、2010年度“感动兰考魅力教师”、2011年度兰考县优秀党代表等荣誉。

 

倾心领军河南地理教学

 

王宏朋 男,1955年生,本科学历,现任教于河南省实验中学。

 

  王宏朋从教30多年,在河南省地理教学教研领域德高望重。他对各年级的地理教材都烂熟于心,但是为了上好每节课,仍坚持编写详细的教案,精心备课,认真对待每个知识点,不断改进教法,根据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段,灵活处理每个教学环节,不断追求最佳教学效果,教学成绩突出,学生评价优秀,获得师生的交口称赞。至今,许多毕业的学生每逢节日都向王老师寄贺卡、发短信,对王宏朋老师的培养之恩表示感谢。
  
  有一件事是“令人难以接受”的。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王宏朋担任毕业班的地理课,工作异常忙碌,几乎到了拼命的状态。在此期间,王宏朋的母亲不幸因病去世,老人走的时候是凌晨三点钟,众多亲戚星夜赶来料理后事,王宏朋也被悲痛和劳累击倒了。大家既要料理丧事还要照顾王老师,可真是“四顾不暇”。然而,就在天光渐亮的时候,大家却找不到王宏朋了。大家怕发生意外,就四下分头去找,半天也没有消息。正当大家都有些慌神的时候,王宏朋却自己进门了,原来他还记得今天上午前两节有自己的地理课。清晨,他清醒过来之后就赶到学校给学生们上课去了!这件事让王宏朋得罪了众多亲属,大家心里真是对这个老头又气又恨又心疼。
  
  从教30多年,王宏朋当了多年班主任。他管理班级的方法多样,措施得力。他在育人工作中对学生施以“爱心、热心、关心、细心、恒心”,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所带班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都得到很大的提高,所带班级多次被评为各类先进班集体,他本人也因此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作为资深教师,王宏朋从学校的长远发展考虑,一向关心爱护年轻教师,为使他们快速成长,倾注了大量心血。他不仅指导年轻教师备课,检查教案,上示范课,耐心解释疑难问题,并在当今竞争非常激烈的情况下,无私地让年轻教师多人次长期跟听每一节课,体现了大家的风范,受到年轻教师的爱戴。王宏朋不仅指导本校年轻教师,还被聘为郑州市“以老带新”的指导教师。如1999年指导当时的青年教师毛杰参加河南省地理优质课大奖赛,获得比赛一等奖;指导的杨慧茹老师已经成为地理教学界的骨干,现在是河南省基础教研室地理教研员。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为获得最佳教学成绩,王宏朋深入钻研教材,掌握了地理学科基本理论与技能,尤其擅长利用地理“三板”教学手段。他的基本功扎实,徒手能绘制标准的全国各地地图。王宏朋因教学能力突出,多次在郑州市及河南省地理优质课比赛中获奖,多次为郑州市及河南省地理教师做公开课及观摩课。2000年4月,作为河南6位代表之一,去北京参加了高中地理新教材培训,是河南省新地理教材培训的主讲教师,并在2000年安阳会议和2001年郑州会议上对全省高中地理教师进行了培训。他曾当选为我省地理学科带头人、省地理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地理专业委员会会员;担任过省、市地理优质课大奖赛的评委和主要组织者;主编出版《走向清华北大》(高中地理)等专著,所著论文多次获得省一等奖。

 

一切为了学生“礼仪天下”

 

王新亚  女,1968年生,本科学历,现任教于平顶山市文化旅游学校。

 

  王新亚20年如一日在职业教育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她本人也逐渐成长为国家导游资格考试面试评委、国家职业技能鉴定酒店服务类裁判、专业技术专业带头人和国家骨干教师。
  
  2010年暑假,平顶山市文化旅游学校决定成立旅游与酒店管理部,由王新亚老师担任部长。此后,“平顶山市旅游人才培训基地”“平顶山市职业技术检定所”在该部挂牌成立。同时,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成为“河南省重点骨干专业”。接着,她又拓展校外实习基地,如与中远集团达成意向,全程参与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政务接待项目等,专业建设规模、专业教学水平均在全省职业学校领先,目前,该校是平顶山市唯一一所具有旅游服务类职业技能鉴定资格的职业学校。
  
  师德之魂是师爱。针对职校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缺乏自信心、对前途感到迷茫等问题,王老师善于发掘每一名学生的闪光点,通过主题班会、技能竞赛和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给学生提供平台。2011级学生李佳琪,性格内向,对自己的学习及生活缺乏信心,曾多次流露出辍学的念头。王新亚发现她对中式铺床特别用心,便积极指导她做好实操训练,鼓励并推荐她参加职业技能比赛。后来,该生荣获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式铺床一等奖、全国第五届旅游院校中式铺床二等奖,现在受聘于一家五星级酒店,担任了前厅经理。2010级学生李倩倩,父母双亡,靠年迈的爷爷奶奶种田维持生计,王老师鼓励她“人穷志不能短”,通过多种渠道帮助她。后来,该生代表河南队在全国酒店类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中餐摆台一等奖的成绩,今年被信阳师院旅游专业免试录取。
  
  她除了承担日常繁杂的管理工作外,还兼职班主任,承担两个班的英语、礼仪、景点讲解的教学任务,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达到了十几个小时,节假日也顾不上休息。为了组织学生参加2011年第三届全国旅游院校服务技能大赛,晚上她留在学校和学生共同讨论理论试题,假期带领学生熟练操作技巧。为了纠正学生英语口语发音,她一遍遍领读,并把练习内容录到学生手机上。她把大量时间留给了学生,平时却连与朋友聚会的时间都没有,朋友们都戏称王新亚是一个“打了鸡血”“吃了兴奋剂”的人!
  
  王新亚是平顶山市政协委员,她积极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倡导在平顶山推广礼仪教育,提出了“注重教师礼仪与职业道德”“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提案,受到上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响应;同时积极参与平顶山妇联组织的“文明礼仪大讲堂”公益活动。
  
  多年来,王新亚先后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国家导游资格证,国家高级茶艺师资格证,先后被评为平顶山市师德标兵、优秀班主任,荣获“平顶山市五一劳动奖章”。主持的课题报告《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施与新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获得省优秀教育科研实验一等奖,教学课件获省教育厅一、二等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