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习死亡

 lxq1953 2013-09-24

学习死亡(相约星期二)

  朱正琳
  著名学者、书评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获哲学硕士学位。现为湖北大学哲学所退休教师。曾出任《东方》杂志副总编,中央电视台“读书时间”栏目专职策划。著有《砍大山余响》、《读书是私事》、《里面的故事》、《哲学就是爱智慧》、《读点》等书

  作家史铁生去世时,不少人又想起了那句流传久远的名言: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网上多有引用者,而我自己在一篇纪念文章结尾也取其意写道:“他用自己的一生学习死亡,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一位哲人。”与铁生的交往不算多,但从第一次见面起,他就给我留下这样一种越来越深刻的印象:这个一生与病魔结伴而行的人,早已与死神达成某种谅解。果然,当死神真正降临时,事情便的确像是在履行一份谅解备忘录,那样地简单明快、从容不迫,一时竟传为佳话。回过头来再读他的书,发现那些空灵的文字愈显空灵,仿佛都是与死神交谈前后所做的功课。无怪乎有人说,死亡是他的作品共有的母题。

  再一次打开《蒙田随笔全集》,再一次静下心来读那个名篇——《探究哲理就是学习死亡》。这一回得铁生烛照,我的阅读自然会多了几分领悟。

  蒙田的这句名言,是从古罗马西塞罗的一段话化出。西塞罗的说法是:“探究哲理就是为死亡作思想准备,因为研究和沉思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使我们的心灵脱离躯体,心灵忙忙碌碌,但与躯体毫无关系,这有点像是在学习死亡,与死亡很相似;抑或因为人类的一切智慧和思考都归结为一点:教会我们不要惧怕死亡。”

  西塞罗说了两层理由。第一层理由大约是出自古老的灵魂说,把死亡解读为灵魂脱离肉体。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这种灵魂和肉体截然分立的古老二元论,一般已很难被完全接受了。第二层理由则是至今依然通行的。据梁文道先生介绍,美国耶鲁大学有一门哲学公开课就取名《死亡》,而美国社会研究新校的哲学教授克里奇利花了半年时间,结集古往今来190位哲学家的死亡故事,遂成一部《哲人其萎》,把一部哲学史活生生变成了死亡学习史。这190位主角各有各的故事,但在面对死亡之际都有着一份淡定与从容。在这一点上,铁生的故事与他们的故事是相通的,都可看作对西塞罗名言的最好诠释。而对于我来说,铁生的故事当然更为真切。

  铁生不是一个传说。我所见到的铁生,已然是一位微笑着坐在轮椅上的智者。但据我所知,他的“学习死亡”却并不是一个像耶鲁大学公开课那样满堂生辉的课程,而是一个有过无数次沦陷和挣扎,因而有过许多晦暗时刻的生命历程。当然,其间存在着一种努力,一种显然需要极大勇气的努力。

  老蒙田想来是知道这一点的,所以他一上来就呼唤勇敢。他首先指出,理性的全部工作就是让我们快乐地生活,而勇敢的目标也是如此。接下来他说道:“勇敢的丰功伟绩主要是蔑视死亡,这使我们的生活恬然安适,纯洁温馨,否则,其他一切快乐都会暗淡无光。”是啊,如果没有勇气直面死亡,很难设想铁生的生活哪里还有快乐可言。其实我们也一样,没有勇气直面死亡,生活说到底就不过是苟且偷安。如果没有勇气直面真相,又哪里有智慧可言?俗话说得好:想透了,也就没什么好怕的了。看起来,智慧与勇敢从来是相生相伴的。

  请看老蒙田的精彩结论:“对死亡的熟思也就是对自由的熟思。谁学会了死亡,谁就不再有被奴役的心灵,就能无视一切束缚和强制。谁真正懂得了失去生命不是坏事,谁就能泰然对待生活中的任何事。”从这个角度再去回望铁生的一生,就更能明白“学习死亡”的含义:成为勇者、成为智者、成为自由人。而这,也才是哲人二字的正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