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孔茜
9月27日,一条横贯大运河扬州段的水上游览线将全新亮相,届时参加运博会的中外嘉宾将乘坐游船,率先体验扬州运河风情。瓜洲、文峰寺、普哈丁墓、邵伯古镇……顺着这条游览线看过去,串起的不仅是运河扬州段的耀眼明珠,更是扬州的千年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瓜洲 运河史上的“明星之城”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天,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历史上的瓜洲,是漕运要冲,古运河的入江门户,素有“江防要塞”之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然而堪称运河漕运和盐运史上的一座“明星之城”的瓜洲,却不幸在若干年后陨落了。唐代中叶,瓜洲已与北岸相连,以致渡口淤塞,南宋以后,瓜洲距离京口(今镇江)愈来愈近。据说,站在瓜洲城楼上可以同金山上的人互相喊话。
“不断淤积导致径流改变方向,给瓜洲坍塌入江埋下了隐患。”邗江水利局高级工程师葛扣兵研究发现,明末清初,从仪征青山到十二圩的江面上淤涨出北新洲、礼记洲、回龙洲、沙曼洲等江心洲,并逐渐并连,通称北新洲(即今世业洲),大江遂分为两汊,主流在北汊。“江流北移,是后来瓜洲坍塌沉没江中的主要原因。”葛扣兵介绍,自康熙年间,瓜洲开始坍江,雍正末年,尤为厉害。虽经多次筑修,仍无济于事,到光绪二十一年,瓜洲全部坍入江中。
古渡瓜洲已陷,今日瓜洲却在重建,新瓜洲乘大运河申遗之东风,定能重现古渡风采。
高旻寺 祭祀运河龙神福佑苍生
今年,在距三汊河口的皇帝行宫高旻寺附近,一块汉白玉残碑出土,上有完整的“分水”二字,以及半个“龙”字。这块石碑的发现,也揭开了扬州名刹高旻寺与运河的珍贵历史。水利专家徐炳顺介绍,这是扬州境内首次发现“分水龙”石碑,虽然石碑上的信息并不完全,但是根据它发现的地点和史书中的相关记载,这块断碑应该与当年三汊河分水有关。据史料记载:清顺治八年(1651),漕运总督吴惟华在被人们称为“九龙宝地”的三汊河建塔修庙。而高旻寺修建的初衷之一,可能就是响应顺治皇帝号召,祭祀运河龙神,福佑天下百姓。如今,运河水位较低时,在高旻寺东边的河堤驳岸下还能看见几条石刻的龙,这些石龙应该就是祭祀运河龙神(分水龙)的。
三湾 “S”形河道凝聚古人智慧
瓜洲以北的运河三湾段可谓“运河中的精华”,这一段有最为曲折的河道,俯瞰就像一个“S”。康熙、乾隆两位皇帝下江南时,都曾从这条水路进入扬州城。由于复杂的地势而产生的水位差,是制约大运河修建和发挥作用的一大难题。大运河的建设者们设计出了一个又一个卓越可行的方案,“三湾顶一闸”便是杰作之一。著名的“人工河曲”——扬州三湾就是为了消除地面高差、降低运道坡度、滞缓水流面而采取的工程措施。扬州三湾是古运河流经扬州附近的一段航道,起自扬州市东北郊湾头镇,蜿蜒西南流到长江的瓜洲渡而止。
文峰寺 见证鉴真东渡、清帝南巡
扬州城南古运河畔,始建于明万历十年的文峰塔已静矗400余载,这是扬州市区仅存的明代古塔,为七层楼阁式砖木结构,其外八面,内四方的结构更为罕见,是中国南方楼阁式古塔的典型代表。文峰塔附近的古运河边,立有“鉴真东渡码头”的石碑,“唐天宝二年(743)鉴真大和尚命弟子抵东河造船准备首次东渡”,所谓东河就是此处的运河段了。
文峰塔下为文峰寺,寺门朝西,面临运河。三湾是运河从这里进入扬州,文峰塔建在这里,自然成为进入扬州的显著标志。而塔上的灯龛,亦起到了航标的作用。由明及清,粮船盐艘皆由塔下经过,帆樯林立,盛极一时。自此,这里便改称宝塔湾。现今,文峰寺的门前尚立有碑石,上书“古运河”三字,以记录历史盛况。
鉴真和尚的第二、四、六次东渡,均由文峰寺解缆入江。清代康熙、乾隆皇帝数次南巡,都曾将此作为行宫。
南门遗址 见证扬州古城发展变迁
南通西路上的南门遗址即是扬州古城发展变迁的实证,南门遗址的发掘表明,唐代扬州城的南门为水陆双门并列形制,与“十里长街”和“水郭樯帆”相对应,1000多年来层层道路叠压着,南门遗址犹如一部史书,记载着扬州这座古城的兴盛和衰亡。
南通路上的古城遗迹十分丰富而完整,小秦淮河与古运河交汇处的龙头关,不仅记录着明代新旧两城的变迁,而且是古城排水的重要调节水闸。由此向东的福运门、徐凝门遗址仍完整地保存在地下,南通东路上的明代新城城墙下,排列着数以万计的木桩,是为了加固位于唐宋运河河床上的城墙基础的,这充分反映了古人的聪明才智。
南河下街区 盐业繁荣的最佳佐证
南河下是扬州最大、也是最有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街区内古巷阡陌纵横,古井、老宅众多,大量盐商住宅、会馆、扬州古民居云集于此,是扬州盐业繁荣的历史佐证,体现了大运河便利的交通功能。
南河下街是清代官宦豪商的住宅区,徽、鄂、湘、赣盐商的聚集地。南河下170号,是大盐商汪鲁门盐商住宅。汪鲁门弃官经商,经任两淮盐业总商,成为扬州最后一批有影响的盐商之一。
绕过南河下街,走向南北向的徐凝门街,“晚清第一园”何园就坐落在这里。何园又名“寄啸山庄”,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著名国画大师黄宾虹六次来扬州,就住在这里学画。园中的片石山房,系石涛大师的叠山作品,堪称人间孤本。
作为扬州盐业历史遗迹的代表,南河下街区的盐宗庙不得不提。清同治十二年(1873),两淮众盐商供奉夙沙氏、胶鬲、管仲三位盐业始祖修建盐宗庙,是扬州盐商举行祭祀仪礼的场所,后为纪念曾国藩改为曾公祠。
普哈丁墓、马可·波罗纪念馆、天主堂
通向世界的窗口
大运河的流通,也打开了扬州通向世界的窗口。宋代阿拉伯传教士普哈丁,是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孙,他来扬州传教十年,走遍了运河沿岸许多城市,最后病死于行驶在大运河的船上。扬州官府按照他生前遗嘱,将他葬于扬州大运河东岸的高地上。运河边的普哈丁墓园始建于南宋末年,占地15600平方米,分为墓园、清真寺和园林区三部分。
元代欧洲旅行家马可·波罗随父亲来中国。相传他在扬州主政三年,足迹遍及运河沿岸的真州、瓜洲、扬州、高邮、宝应、淮安,回国后他写了风行世界的《马可·波罗行记》,生动地介绍了大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目前,马可·波罗纪念馆坐落于东关古渡畔。
运河边还有一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天主堂,位于跃进桥西面的北下河。据记载,这座天主堂始建于清同治三年(1864),占地面积两千多平方米。
东关街 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结合代表
唐天宝十五年(755)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大批难民逃至江南,扬州城市人口迅速达到50万人,城市规模仅次长安、洛阳,居全国第三。当时,东关码头上停泊着许多波斯、大食、日本、韩国的商船,街面上走着不同肤色语言的外国人,谈笑风生,神情自若。这些外国人在扬州留下无数生活踪迹,到了现代也成了扬州珍贵的运河遗迹。
东关街是扬州现存最早的历史街区之一,这条外通古运河、内接市中心的通衢大道,不仅是扬州运河文化与盐商文化相结合的代表,也是目前中国大运河沿线城市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商业古街。东关街在明清时渐渐成为盐商的聚居地,现存的盐务会馆、山陕会馆、街南书屋、个园、汪氏小苑等盐商旧迹,以及众多气势恢宏的大宅门和呈现徽派建筑特色的深深庭院,都令人遐想曾经显赫的盐商时代。
同时,在这条老街上,散落着几十家“老字号”店铺,这在古城街巷中是不多见的。
古邗沟 大运河系统最早期的遗迹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年)吴王夫差打败越国,报了其杀祖父阖闾之仇,并将越王勾践解送到吴国为人质,继续北上,争霸中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年)发兵数万筑邗城。这座最早的扬州城建在蜀冈上,固原系邗邑故称邗城。此外,夫差还筑邗沟,使江淮水合。后人将这一年作为扬州建城之始。
夫差的历史功绩在筑邗城,通邗沟。前者为扬州发祥,后者开运河先声,不但有利于农田灌溉,而且大大便利了南北交通。古邗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运河。
扬州人纪念夫差的地方叫大王庙。在清同治年间的“扬州府治城图”上标明在邗沟桥北侧,俗称财神庙。庙内夫差居中,配以汉吴王濞。庙门朝北,面对蜀冈,好让二位看到故地。今在史可法北路与邗沟路交叉口有“古邗沟”石碑一方,字为阴文,雄浑苍劲。
目前扬州现存邗沟扬州城区段和邗沟东道两部分。邗沟扬州城区段在扬州城北,从螺丝湾桥向东直达黄金坝,目前作为景观河道使用,这段邗沟遗址的始建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是大运河系统最早期的遗迹之一。从汉代至唐代这段河道都是大运河的主航道,是历代漕运的主要通道。河道虽然历经整治,但都是在原始河道的基础上拓宽和修缮,因此保留了河道走向的真实性。
邗沟东道是指隋文帝时期开凿的山阳渎,目前现存射阳湖段河道和老三阳河南段一部分。山阳渎最初开凿时是为了运送士兵,隋文帝时期作为大运河的主航道使用,隋炀帝重新开通邗沟之后,成为辅助河道。
七河八岛 经历233年布局终成形
“七河八岛”,七条河流自西向东分别是京杭大运河、壁虎河、新河、凤凰河、太平河、金湾河和高水河。实际上,这一区域并不止这些河流,如还有小新河、横河等河流。
明神宗万历二十三年(1595),为防止明祖陵被淹和保护漕运,总理河督杨一魁接万历皇帝旨意,开始实施“分黄导淮”工程。从此,拉开淮河水自扬州入海、入江的历史。而“七河八岛”,也正是从这一年“发育”。
杨一魁负责实施的“分黄导淮”工程,在这一年的10月全部完工。当时,排泄淮河水入海路线两条,入江路线一条。入江的路线,就是挖开了金湾河(非今金湾河)、凤凰河和壁虎河等。自此,邗沟也成了接纳淮河水的通道。
然而,“淮河入江水道”真正的决策者是康熙,把康熙的决策付诸实践的是乾隆。康熙三十八年春,康熙第三次南巡,专门巡视河工,亲自过问里下河水患。他提出,邵伯以下河湖合而为一,不必修筑堤岸。高邮运河东岸滚水坝、涵洞俱不必留用,将湖水、河水全由芒稻河、人字河排泄入江,他还责令开挖入江口门阻水的地方。1742年,经乾隆时加挑归江河道和扩展原河,归江口门已达107丈(342米)。
清道光八年(1828)开了瓦窑铺新河,与凤凰河并行,由廖家沟入江,使淮河水又增添了最后一条,连同以前历代开挖的河道共达7条,至此归江河道布局全部形成,奠定今日归江河道的格局。这个过程前后长达233年。
古茱萸 阮元亲笔题写石额今仍在
茱萸湾古闸位于湾头镇,建于清代,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建。两岸尚存石岸长200米,青石砌成,每块青石之间均用银锭形铁件榫铆。闸区有老街一条,基本保持了原有风貌。闸南岸存有传为太平天国遵王赖文光扣马石。古代的茱萸湾是一条交通要道,隋炀帝三下扬州,清康熙、乾隆帝六次南巡,都经过这里。唐代的茱萸湾还是对外往来的一个港口。
据考证,茱萸湾在汉代就已形成。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后,茱萸湾成为水路进入扬州的门户和重要港口。宋朝以后,湾头成了两淮盐运司专管码头,是京杭大运河由北进入扬州十三道湾的头道湾,遂得名“湾头”。
湾头古镇现保留有一条长约2公里的千年古街,清阮元大学士题写的“古茱萸湾”石额至今仍镶嵌在古街石拱圈门上。著名的三光寺遗址、古运河上仅存的一个避风塘、镇水之宝——石壁虎等,成为运河扬州段的重要古籍。
邵伯 古代文化、现代技术交相辉映
邵伯运河故道位于邵伯镇西,北至邵伯节制闸,南至南塘,长约2000米,宽约30米。
邵伯境内的运河最早可以追溯到邗沟时期。明朝以前,一直是以邵伯湖为运道,湖河不分。宋绍熙五年(1194),为防止湖水外泄,在淮东提举陈损的建议下,在大运河扬州段沿线东岸修筑堤坝,邵伯湖东侧的大堤最早也形成于这次修筑。
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为避免湖面的风浪影响漕运,总督漕河尚书刘东星在原来的运河东堤以西开挖越河,并在越河以东修筑新的东堤。清道光三十年(1850),在邵伯镇西的湖中修建土堤一道,以保护东堤,从此邵伯镇附近的河道与邵伯湖分开,成为独立的水道。
自从邗沟贯通江淮,邵伯成为南北往来必经之路,曾集聚大量码头,进出频繁的物资和商贾,造就了邵伯古镇的历史繁华。现在,运河东堤上尚存四个古码头,自北向南分别称为竹巷口码头、大码头、朱家巷码头和庙巷口码头。码头与运河的水位平齐,通过石台阶与大堤上的道路——上河边联系。由于目前码头在水面的部分已经不存,因此原本的形式不得而知,只留下运河边的石质台阶回忆着当年的岁月。
在江都邵伯镇斗野亭公园,陈列着一头铁犀(牛),它是苏北地区民间传说的“九牛二虎一只鸡”的遗存。所谓“九牛二虎一只鸡”是指康熙四十年(1701),朝廷在淮河和运河沿线设置的十二座用于镇水的动物塑像。而今,除了邵伯镇和高邮马棚湾各存一只铁牛外,其他7只铁牛已不见踪迹。
除了古遗产,邵伯古镇也存在现代的水利杰作——邵伯古船闸。邵伯古船闸位于今邵伯镇邵伯节制西侧稍南的运河边,民国25年(1936)建成并投入使用。邵伯船闸是中国运河水运史上的杰作,扼江淮之要冲,是京杭运河苏北段由南向北的第二个梯级控制枢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