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仙童(Fairchild)让你感慨IC业的历史

 rookie 2013-09-27

       历史永远让你感慨万千,在梳理集成电路发展史的过程中,看到了仙童的发展,
深感企业的沉浮难以把握。事实上,我更愿意称 Fairchild 为仙童而非飞兆,因为“仙童”
这个名字代表着一段传奇。  
 
许多电脑史学家都认为,要想了解美国硅谷的发展史,就必须了解早期
的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这家公司,曾经是世界上最大、最富创新
精神和最令人振奋的半导体生产企业,为硅谷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重要的是,这家
公司还为硅谷孕育了成千上万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它不愧是电子、电脑业界的“西点军
校”,是名符其实的“人才摇篮”。一批又一批精英人才从这里出走和创业,书写了硅谷一
段辉煌的历史;然而,正因为人才的大量流失,也造成了这家公司历经坎坷的商海沉浮。
 
仙童半导体创立于 1957年,这段史实必须从两条线索讲起。
 
1955年,成就了“本世纪最伟大发明”的“晶体管之父”的肖克利(W.Shockley)博士,
离开贝尔实验室返回故乡圣克拉拉,创建“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这一喜讯,正中特曼教
授为硅谷网罗天下英才之下怀: 有了肖克利这棵“梧桐树” ,何愁引不到成群的“凤凰”
来?
 
电子电脑界焦急地关注着肖克利的行踪。 据说,300 年前当牛顿宣布准备在他的故乡建一
所工厂时,全世界的物理学界也是如此心态。不久,因仰慕“晶体管之父”的大名,求职信
像雪片般飞到肖克利办公桌上。第二年,八位年轻的科学家从美国东部陆续到达硅谷,加盟
肖克利实验室。他们是:诺依斯(N. Noyce)、摩尔(R.Moore)、布兰克(J.Blank)、克
莱尔(E.Kliner)、赫尔尼(J.Hoerni)、拉斯特(J.Last)、罗伯茨(S.Boberts)和格
里尼克(V.Grinich)。他们的年龄都在 30 岁以下,风华正茂,学有所成,处在创造能力的
巅峰。他们之中,有获得过双博士学位者,有来自大公司的工程师,有著名大学的研究员和
教授,这是当年美国西部从未有过的英才大集合。
 
29 岁的诺依斯是八人之中的长者,是“投奔”肖克利最坚定的一位。当他飞抵旧金山后所
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倾囊为自己购下一所住所,决定永久性定居,根本就没有考虑到工作环
境、条件和待遇。其他七位青年,来硅谷的经历与诺依斯大抵相似。可惜,肖克利是天才的

科学家,却缺乏经营能力;他雄心勃勃,但对管理一窍不通。特曼曾评论说:“肖克利在才
华横溢的年轻人眼里是非常有吸引力的人物,但他们又很难跟他共事。”一年之中,实验室
没有研制出任何象样的产品。
 
八位青年瞒着肖克利开始计划出走。在诺依斯带领下,他们向肖克利递交了辞职书。肖克利
怒不可遏地骂他们是“八叛逆”(The Traitorous Eight)。青年人面面相觑,但还是义无
反顾离开了他们的“伯乐”。不过,后来就连肖克利本人也改口把他们称为“八个天才的叛
逆”。在硅谷许多著作中,“八叛逆”的照片与惠普的车库照片,具有同样的历史价值。
 
“八叛逆”找到了一家地处美国纽约的摄影器材公司来支持他们创业,这家公司名称为
Fairchild,音译“费尔柴尔德”,但通常意译为“仙童”。仙童摄影器材公司的前身是谢
尔曼·费尔柴尔德(S. Fairchild)1920年创办的航空摄影公司。费尔柴尔德不仅是企业
家,也是发明家。他的发明主要在航空领域,包括密封舱飞机、折叠机翼等等。由于产品非
常畅销,他在 1936年将公司一分为二,其中,生产照相机和电子设备的就是仙童摄影器材
公司。
 
当“八叛逆”向他寻求合作的时候,已经 60多岁的费尔柴尔德先生仅仅提供了 3600 美元的
种子基金, 要求他们开发和生产商业半导体器件, 并享有两年的购买特权。于是,“八叛
逆”创办的企业被正式命名为仙童半导体公司,“仙童”之首自然是诺依斯。
 
1957年 10月,仙童半导体公司仍然在硅谷嘹望山查尔斯顿路租下一间小屋,距离肖克利实
验室和距离当初惠普公司的汽车库差不多远。“仙童”们商议要制造一种双扩散基型晶体
管,以便用硅来取代传统的锗材料,这是他们在肖克利实验室尚未完成却又不受肖克利重视
的项目。 费尔柴尔德摄影器材公司答应提供财力,总额为 150万美元。诺依斯给伙伴们分
了工,由赫尔尼和摩尔负责研究新的扩散工艺,而他自己则与拉斯特一起专攻平面照相技术。
 
1958年 1月, IBM公司给了他们第一张订单,订购100 个硅晶体管,用于该公司电脑的存
储器。 到1958年底,“八叛逆”的小小公司已经拥有 50 万销售额和100名员工,依靠技
术创新优势,一举成为硅谷成长最快的公司。
 
仙童半导体公司在诺依斯精心运筹下,业务迅速地发展,同时,一整套制造晶体管的平面处
理技术也日趋成熟。天才科学家赫尔尼是众“仙童”中的佼佼者,他像变魔术一般把硅表面
的氧化层挤压到最大限度。仙童公司制造晶体管的方法也与众不同,他们首先把具有半导体
性质的杂质扩散到高纯度硅片上,然而在掩模上绘好晶体管结构,用照相制版
的方法缩小,将结构显影在硅片表面氧化层,再用光刻法去掉不需要的部分。
 
扩散、掩模、照相、光刻……,整个过程叫做平面处理技术,它标志着硅晶体管批量生产的
一大飞跃,也仿佛为“仙童”们打开了一扇奇妙的大门,使他们看到了一个无底的深渊:用
这种方法既然能做一个晶体管,为什么不能做它几十个、几百个,乃至成千上万呢?1959
年 1月 23日,诺依斯在日记里详细地记录了这一闪光的设想。
 
1959年 2月,德克萨斯仪器公司(TI)工程师基尔比(J.kilby)申请第一个集成电路发明

专利的消息传来,诺依斯十分震惊。他当即召集“八叛逆”商议对策。基尔比在 TI 公司面
临的难题,比如在硅片上进行两次扩散和导线互相连接等等,正是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拿手好
戏。诺依斯提出:可以用蒸发沉积金属的方法代替热焊接导线,这是解决元件相互连接的最
好途径。仙童半导体公司开始奋起疾追。 1959 年7 月 30 日,他们也向美国专利局申请了
专利。为争夺集成电路的发明权,两家公司开始旷日持久的争执。1966 年,基尔比和诺依
斯同时被富兰克林学会授予巴兰丁奖章,基尔比被誉为“第一块集成电路的发明家”而诺依
斯被誉为“提出了适合于工业生产的集成电路理论”的人。1969 年,法院最后的判决下达,
也从法律上实际承认了集成电路是一项同时的发明。
 
1960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取得进一步的发展和成功。由于发明集成电路使它的名声大振, 母
公司费尔柴尔德摄影器材公司决定以 300万美元购买其股权,“八叛逆”每人拥有了价值
25 万美元的股票。1964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创始人之一摩尔博士,以三页纸的短小篇幅,
发表了一个奇特的定律。摩尔天才地预言说道,集成电路上能被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会以
每 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稳定增长,并在今后数十年内保持着这种势头。摩尔所作的这个预
言,因后来集成电路的发展而得以证明,并在较长时期保持了它的有效性,被人誉为“摩尔
定律”,成为新兴电子电脑产业的“第一定律”。
 
60 年代的仙童半导体公司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 到1967年,公司营业额已接近 2 亿美元,
在当时可以说是天文数字。据那一年进入该公司的虞有澄博士(现英特尔公司华裔副总裁)
回忆说:“进入仙童公司,就等于跨进了硅谷半导体工业的大门。”然而,也就是在这一时
期,仙童公司也开始孕育着危机。母公司总经理不断把利润转移到东海岸,去支持费尔柴尔
德摄影器材公司的盈利水平。目睹母公司的不公平,“八叛逆”中的赫尔尼、罗伯茨和克莱
尔首先负气出走,成立了阿内尔科公司。据说,赫尔尼后来创办的新公司达12 家之多。随
后,“八叛逆”另一成员格拉斯也带着几个人脱离仙童创办西格奈蒂克斯半导体公司。从此,
纷纷涌进仙童的大批人才精英,又纷纷出走自行创业。
 
正如苹果公司乔布斯形象比喻的那样:“仙童半导体公司就象个成熟了的蒲公英,你一吹它,
这种创业精神的种子就随风四处飘扬了。”脱离仙童半导体创办公司者之中,较有名气的是
查尔斯·斯波克(C.Sporck)和杰里·桑德斯(J. Sanders)。斯波克曾一度担任过仙童半
导体公司总经理,1967 年出走后,来到国民半导体公司(NSC) 担任 CEO。他大刀阔斧地推
行改革,把 NSC从康涅狄格州迁到了硅谷, 使它从一家亏损企业快速成长为全球第 6 大半
导体厂商。桑德斯则是仙童半导体公司销售部主任,1969 年,他带着7 位仙童员工创办高
级微型仪器公司(AMD),这家公司目前已经是仅次于英特尔公司的微处理器生产厂商,K6、
K6-2等微处理器产品畅销全世界。
 
1968年,“八叛逆”中的最后两位诺依斯和摩尔,也带着葛罗夫(A. Grove)脱离仙童公
司自立门户, 他们创办的公司就是大名鼎鼎的英特尔(Intel)。虽然告别了仙童,“八叛
逆”仍然约定时间在一起聚会,最近的一次是 1997年,8人之中只有 6人还健在。似乎要
高扬“八叛逆”的“叛逃”精神,一批又一批“仙童”夺路而出,掀起了巨大的创业热潮。
对此,80年代初出版的著名畅销书《硅谷热》(Silicon Valley Fever)写到:“硅谷大
约 70家半导体公司的半数,是仙童公司的直接或间接后裔。在仙童公司供职是进入遍布于
硅谷各地的半导体业的途径。1969年在森尼维尔举行的一次半导体工程师大会上, 400 位

与会者中,未曾在仙童公司工作过的还不到 24 人。”从这个意义上讲,说仙童半导体公司
是“硅谷人才摇篮”毫不为过。
 
人才大量流失是硅谷发展的“福音”,给仙童半导体带来的却是一场灾难。从1965年到1968
年, 公司销售额不断滑坡,还不足 1.2 亿美元,连续两年没有赢利。人们都清楚地意识到,
它再也不是“淘气孩子们创造的奇迹”了。
 
为了找人接替诺依斯的工作, 谢尔曼·费尔柴尔德以硅谷历史上最高的待遇——3年 100
万美元薪金外加 60万美元股票, 从摩托罗拉公司请来莱斯特·霍根博士,亡羊补牢,以显
示其“求贤若渴”的姿态。霍根不是一位无能的总经理, 曾经给摩托罗拉公司带来过重大
转机。在执政仙童 6年期限内,他尽了最大的努力,使公司销售额增加了两倍。然而,仙童
半导体公司的灵魂人物已经离去,它的崩溃不过是时间迟早问题。1974 年,无力回天的霍
根,把权柄交给 36岁的科里根, 而他的继任者却在二三年内,让这家公司从半导体行业的
第 2 位,迅速跌落到第 6位。
 
70 年代末,科里根终于发现,挽救仙童半导体公司的最好途径是把它卖掉。几经周折,他
最终选定了一家拥有 21亿美元资产的施拉姆伯格(Schlumberger)公司,尽管这是一家法
国公司,而且是经营石油服务业的公司。1979 年夏季,曾经是美国最优秀的企业仙童半导
体公司被法国外资接管,售价 3亿 5千万美元,在硅谷内外造成极大的轰动。
 
外资似乎也不能给日益衰败的仙童半导体注入活力,虽然施拉姆伯格公司招聘到一批研究人
工智能的人才,原本可以让仙童快速进入机器人生产领域,但他们没有这样做。实际上,在
继续亏损后,仙童又被用原价的三分之一转卖给另一家美国公司,买主正是原仙童总经理斯
波克管理的国民半导体公司(NSC),仙童半导体品牌一度寿终正寝。1996 年,国民半导体
公司把原仙童公司总部迁往缅因州,并恢复了“仙童半导体”的老名字。但是,拥有员工
6500人的“硅谷人才摇篮”却不得不退出了硅谷。
 
早在 1962年,仙童半导体公司就在缅因州建立了研制和制造晶体管的生产线,在加州,在
犹他州,甚至在南韩和马来西亚都有其分部,在半导体器件领域仍有较强的实力,主要研制
和生产半导体存储器设备。总部迁至缅因州南波特兰后,公司领导力图重振雄风,可是,命
运多舛的“仙童”,1997年 3 月被国民半导体公司以 5.5亿的价格再次出售,原因不言而
喻——国民半导体公司以同样的价格买下了全球第三大微处理器制造商 Cyrix, 试图与
Intel和 AMD 争夺 PC 机半导体市场。
 
被人买来卖去的滋味肯定不好受,仙童半导体现任 CEO 和总裁克尔克·庞德(K.Pond)希望
对公司实施战略性的重组。庞德曾就学于阿肯色大学电子工程系,并获得宾夕法尼亚工商管
理硕士(MBA) 。自 1968年加入仙童半导体公司以来,先后在许多部门担任要职,1994年
起就是仙童半导体的主要领导人。好在这次出资收购的是一家风险资本公司,仙童半导体公
司终于具有中立的身份。庞德兴奋地说,这次转变将有利于开发仙童的内部价值,可以让我
们自主发展,成为拥有多种产品供应的半导体企业。
 
果不其然,庞德旗下的仙童半导体连续做出了惊人之举,它也开始了企业收购:当年 11 月,

仙童半导体斥资 1.2亿,买下了年收入 7000 万的 Raytheon公司半导体分部;1998 年 12 月,
仙童再次斥资 4.55亿,跨国购并了南韩三星公司属下一个制造特殊芯片的半导体工厂。这
次收购将使仙童制造的半导体产品更适合于电视、录像机和音频设备,大踏步地向消费电子
制造业挺进。
 
作为支撑硅谷崛起的“神话”,仙童半导体公司走过了一段辉煌而曲折的历程,成功与失败
都因人才而致,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