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12年努力澜沧江著名土著鱼类巨魾人工繁殖获成功

 榆杨 2013-09-28

经12年努力澜沧江著名土著鱼类巨魾人工繁殖获成功

2012年09月03日 20时34分00秒  来源:云南网

长大的面瓜鱼薛晨江 供图


人工繁育出的面瓜鱼鱼苗

经过12年努力,澜沧江著名土著鱼类巨魾人工繁殖获得成功。

巨魾,俗称面瓜鱼,国内仅分布在澜沧江、怒江和红河水系,其体型巨大,最大个体可达50公斤以上。肌肉颜色为天然的黄色或桔红色,因此得名为面瓜鱼。其肉质风味独特,深受普洱、版纳、保山和河口等地百姓和旅游者的喜爱,常作为宴请或接待亲朋好友的佳肴,清汤、黄焖、腌制等各种做法都有。

面瓜鱼是一种国际分布的鱼类品种。它的产卵场主要在中国境内,但随着人类活动对江河干扰因素的增加,种群数量和产卵场被破坏较为严重。早在2000年,为了保护和利用好云南的鱼类种质资源,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就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开始了巨魾的人工驯养和繁殖研究工作。

到了2010年,省渔科院副研究员薛晨江带领科研团队,经过潜心观察研究、刻苦攻关,于今年年初首次突破面瓜鱼的人工繁殖技术。经过人工催产受精获得卵约3万枚,其中成功受精的卵子有数百枚,最终培育出面瓜鱼鱼苗4尾。这是世界上首次人工繁殖成功的面瓜鱼。

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总结经验,基本掌握了巨魾人工繁殖的关键技术,今年又先后人工繁殖4批巨魾都获得成功,培育出了5000多尾鱼种。(完)(杨质高)



        据泰国《世界日报》报道,泰国清莱府民众在湄公河捞起一条湄公河巨魾(Bagarius catfish),重达44公斤,专家表示这是湄公河特有的一种濒危鲶鱼,而且数量较少几近绝种,目前清莱渔业局已将此鱼买下。 

        清莱府清孔镇渔民,前天(23日)下湄公河打渔,捞上网时发现捕获一条巨大的鲶鱼,该鱼通体黝黑腹部为白色,而且腹部较为肥大,看来是准备进入产卵期,巨鲶重量达到44公斤。

        渔民立即通知当地水产部门,渔业局接到民众的爆料,赶紧派专家赶往查看。专家经过查证,该鱼学名叫湄公河巨魾,属于吸口鲶科或称鮡科的物种,是全球最大的淡水鱼之一。 
        专家表示,这种湄公河巨魾是湄公河清空、清盛河段特有的物种,而且目前的数量极少已经接近绝种,这次捕获的巨魾为雌性,而且已经怀孕准备产卵,具有极高的饲养价值,甚至还有可能挽救这个快灭绝的物种。 
        因此渔业局出高价,从渔民的手中买下这条珍贵的巨魾,准备让其产卵和帮助人工孵化,争取让该巨魾物种延续下去。







云南西双版纳州、县联合开展罗梭江鱼类资源调查

【发稿时间:2012-5-29 14:00:26】 【作 者: 白玉杨】 

图片其版权均归原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或建立镜像,如需转载,请与作者或本站联系

  2012年5月12日至19日,西双版纳州渔政监督管理站和勐腊县渔政监督管理站抽调精干人员,在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的指导下,联合对罗梭江鱼类资源进行调查,将为罗梭江未来鱼类资源保护、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调查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内陆水域渔业自然资源调查手册》相关规定,在罗梭江上游象明乡的曼配段到下游的澜沧江交汇处设置多个断面,并从曼配寨子渡口顺江而下捕捞标本,主要调查的是洄游性鱼类丝尾鳠(长胡子鱼)、巨魾(面瓜鱼)、中华刀鲇(鲃鮓魶)、中国结鱼(红翅膀)。调查内容一是摸清罗梭江鱼类资源现状(包括鱼类组成、主要分布、生物习性等),二是对洄游性鱼类产卵场水域环境及水动力条件进行测定,走访村寨渔民了解洄游季节以及产卵场位置,采集亲本或鱼卵确定产卵场位置,测定鱼类产卵场经纬度、水位、水流量、水温、PH、电导率、溶氧、透明度、水深、流速等。三是专家现场对捕获鱼类标本进行解剖测定,了解该鱼的发育生长和性成熟状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