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里,有两篇篇幅极为短小而内涵极为丰富的小说。第一篇是这样的:“在世界末日,地球上最后一个人忽然听到了敲门声”。第二篇是这样的:“一个人扛着一架梯子,在城市里走来走去,却一直找不到安放梯子的地方”。这两篇小说之所以长久地在我头脑中甚至是在我浑身上下流连盘桓,挥之不去,并不是因为它们的篇幅,而是因为它们的难度。篇幅长短与一篇小说的魅力大小无甚关系,但象征意味、哲学品格、想象空间则无疑是构成小说魅力的重要元素。也就是说,小说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小说的难度。所谓小说靠情节或靠人物或靠描写或靠题材取胜等诸如此类的说法,都很肤浅很粗鄙很无聊很无赖。在建筑师眼中,每一块砖头都想出类拔萃;在小说作者的心中,TA创作的每一篇小说也都想出人头地。然而优秀的小说家毕竟很少很少,伟大的小说家更是寥寥无几。很多小说作家的作品都因为难度的缺席,成了食之无味或者味同嚼蜡的垃圾。阅读小说,同样需要对语言风格之类保持警惕和距离,去触摸语言的深度,玩味语言的难度,不断培育和提升自己的阅读智力。 小说是语言的城堡。要想进入这座城堡,你必须对语言怀有起码的敬意和具备较为深刻的语言领悟能力。阅读小说的过程,就是破解语言之谜的过程。就拿大家都很熟悉的钱钟书的小说《围城》来说吧:小说标题本身已经高度象征化了,蕴含着很深刻的人性内容。钱钟书所说的围城是什么呢?婚姻,爱情,还是家庭?你的目光和思维如果被小说扉页的题记中说到的鸟和笼子所牵引,你就必须承认在小说阅读方面你还很嫩很嫩,就像二分熟的古巴烤牛排。当然,从中我们都能读出爱情是围城、婚姻是围城、家庭是围城的味道。 再深入一点,钱钟书在小说中所惨淡经营的人际关系围城、代际关系围城、男女关系围城、自我关系围城也就呈现在你眼前了,能读出这些,阅读就愿意伴你成长和飞翔了。当然这还远远不够,这时的你还不是一个出色的阅读者,你还在很大程度上浪费着作者的心血和才华。爱情围城、婚姻围城、家庭围城、人际关系围城、代际关系围城、自我关系围城都是相对具体的围城,都有情节、对话和人物等见证者为你提供情感确认和逻辑支持。倘若能跳出小说文本的桎梏和束缚,采用鸟瞰式的观察姿态,你就能看到他写的更是命运的围城、性格的围城、人性的围城、文化的围城、语言的围城。也就是说,具体的围城是钱钟书的幌子,他借此虚晃一枪,枪尖直指抽象的围城。读出这些,你就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小说阅读者了,但我认为你依然不够优秀,除非你已经看到国家也是一座围城,《围城》本身更是一座巨大的围城。 很多人没有读出蕴藏在《围城》中的玄机,就是因为被钱钟书睿智、幽默、犀利的语言风格蒙蔽了、忽悠了,找不到北了。这些人认为读出了睿智、幽默和犀利,就领略了《围城》的语言魅力,就读懂了《围城》,读懂了方鸿渐,读懂了钱钟书。事实远非如此简单,如果那样的话,钱钟书与一名三流相声演员又有多大的区别呢?所有的语言风格都是肤浅的,深藏在语言风格背后的才是作者肺腑深处的真声音。 说句实话,我觉得《围城》是一本很悲痛的书,钱钟书是一个很悲悯的人。亲爱的,你说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