祢衡击鼓骂曹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段子。说离奇,是因为中国历史上的暴力人物很多,但从未有一个人享受过曹操这种待遇——他还活着,就被人当面破口大骂,而他竟然莫可奈何。 那么,祢衡击鼓骂曹的胆量何来? 曹操就是曹操,他有着绝不亚于刘邦的能力与智慧,但心态上却完全不同,所以才会在他身上有了那离奇的故事:击鼓骂曹。 东汉末年,有个名士祢衡,才华出众。当时,太中大夫孔融对他特别赏识,把他推荐给汉献帝。他写道:“帝室皇居,必蓄非常之宝。若衡等辈,不可多得。” 汉献帝不敢作主,把孔融的荐表交给曹操。曹操爱才,就召见祢衡。哪知祢衡蔑视曹操,对他很不礼貌。曹操就派祢衡当鼓吏,在大宴宾客时,命他击鼓助兴。谁知祢衡一边击鼓,一边大骂曹操,使曹操十分难堪。
![]() 名士祢衡才华横溢,偏要跟曹操较劲,指着曹操的鼻子骂一顿,连替曹操打工的兄弟也不放过,统统骂了个遍。最恼恨的是,祢衡击鼓时故意穿得破破烂烂的。有人质问他,他就当场脱光衣服;有人骂他无耻,祢衡反唇相讥:“是什么叫无耻?欺君才是无耻!我光着身子,就是让你们大家瞧瞧我的清白……” 那么,祢衡何故要骂曹曹呢?传统的解释是说,祢衡看不惯曹操欺压汉室、挟制天子的行为。这个解释说出来,也只有没脑子的人才相信。你祢衡如此正义,董卓在的时候,你怎么不出来骂呢?那董卓岂止是挟天子,他连天子都给废了,你怎么就不吭一声呢? 实际上,祢衡敢于骂曹的原因就一个——曹操不忍杀他。不唯是祢衡这种人曹操舍不得杀,但凡有一技之长者曹操莫不爱之惜之。 曹操身边有一歌女,歌喉最是动人,可这丫头也不知吃错了什么药了,居然“性情酷恶”,不是一般的耍耍小脾气。曹操要杀她,又舍不得,留着她,又受不了她。于是,曹操找来一百多个歌女,同时教练她们唱歌,终于找到了一个歌喉超过那个“性情酷恶”的丫头的,于是立即将她拖出去砍了。 一个歌女性情如此酷恶,明摆着是吃准曹操爱才这个“弱点”——反正我歌唱得好,你舍不得杀我,那我就酷恶一个给你瞧瞧。 文人的心眼跟女人的比较贴近,至少在祢衡,他的心计玩的并不比一个歌女更高明。董卓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他不敢招惹董卓,偏要揪住曹操不放,原因只有一点:曹操既爱才,又珍惜自己的名声。 雄才大略的曹操被名声捆住了手脚,没有杀祢衡,而是派祢衡去荆州劝降刘表,想借刘表之手杀他。想不到刘表把祢衡当作上宾,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得由祢衡表态。后来祢衡又对刘表不恭,刘表就派他到部将黄祖那里当书记。祢衡恃才傲慢,非常狂妄,后来,终于被黄祖所杀。 祢衡死了,有没有人怪罪黄祖呢?没有,没人怪罪黄祖。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罪人,这个人就是曹操。曹操被指借刀杀人。这实际上是很典型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既然祢衡开了个头,曹操没有杀他,后面肯定会有人跟上来进一步挑战曹操的忍耐极限。这位跟上来的就是我们熟知的幼时让梨的孔融。不过,这次孔融就没有那么走运了,曹操的忍耐终于到头了,最后还是借机把他杀了。 也许有人会认为,曹操这么做是礼贤下士、收买人心。持这种想法的人不晓得人心的价格是多么昂贵,根本不是你不杀他就买得起的。你不杀祢衡,难道祢衡就会感激你曹操不成?事实相反。祢衡会这么想:你没有杀我,不是你不想杀,是你爱才,是你畏惧清名,才不敢杀我。你既然想杀我,我又何须感谢你?既然你连杀我都不敢,我又有什么理由瞧得起你? 人心是有无限欲求的,坐在马桶上你的思维能够囊括整个宇宙,你有多少本钱能够把这无限的欲望买断?所以,古代帝王对于人心的收买向来是采取低成本的方法:杀! 姜子牙随从周文王入朝为官,打听到终南山有一位高士,就派人去请他做官,一连去了三次都无功而返,隐士拒绝出仕。于是,姜子牙就派兵将把那隐士从河边逮来,折断钓鱼竿,将人一刀砍了。周文王看到这情形吓了一跳,就问:“杀掉隐逸的士人,这种做法妥当吗?”周文王言下之意是说,姜子牙,别忘了你也曾经是隐士。姜子牙笑着答道:“三次敦请,此人仍拒不出山,那么此人是打定主意不做我们的朋友,也做不了我们的臣子,如果不杀掉他,那么人人就会仿效他博取清名,那我们还能有朋友和臣子吗?” 姜子牙如此做法确实太狠了点,但所谓帝王之术走的正是阴毒路线。正如南 理论上来说,一个尊重他人的人更容易受到公众的信任,但这是建立在公众的理性思维基础之上的。如果公众的思维水平局限于原始状态,奉行暴力法则而不认可公理,那么结果就是反的。人与人之间是如此,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小日本为什么不怕我们而独怕俄罗斯?这正如张召忠少将所言:枪擦再亮关键要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