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1731-1815),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号惜抱轩,世称惜抱先生,清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是桐城派古文的重要作家,在桐城派中成就最高。他继承了同乡方苞、刘大櫆、姚范的古文之学,成为桐城派散文的集大成者,对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也有所补充发展。他既扩大了方苞的“义法”说,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统一;又继承发扬了刘大櫆的“神气”说,提出了“神、理、气、味”与“格、律、声、色”相统一的理论;同时还总结概括历代文章的风格论,发展了“阳刚阴柔”相反相成的美学观。
以文学上的造诣来看,姚鼐是一个能总结、能开启;能继承、能创新;能容众、能独出懂学善学的慧心人。启功先生论姚鼐,以为:“望溪以八股之法为古文,有以古文之法为八股,遂成其所谓桐城文派,惜抱亦不免为其所欺。”我却觉得这正是姚鼐的聪明狡猾处,以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借他人名望张自家旗帜,大有架熟就轻之态,事半功倍之能。更何况事物都是发展的,文艺之道依然,桐城派亦长行常新,姚鼐之文当是发展了的桐城之文。
姚鼐的书法清雅隽永,虽取法晋唐,但当时崇碑之习肇造,风气所熏,故所做不乏碑意,慧心集成之能于此亦可见一斑。其书法以草书和行书称著,包世臣在《艺舟双楫》里评姚鼐的草书和行书为妙品与逸品,更以为当世书法以邓石如、刘墉、姚鼐为国朝第一。
清人包曾在其《题惜抱跋法帖后》说到:“姚老之书,充悦如是,而洞达之神奕奕可当奇观。此帖可得,此跋不可得也。”又言:“次日临姚老之书一过,乃知此老书深于北魏,略参河南少师之法,宋、元恶习,无所沾染,直当与玄宰抗颜,非但方行今日已也,为之叹绝!”所论先以其文为不可得,进而言其书出处之所在。沙孟海先生却以为姚鼐之书所自是“以元朝倪瓒借径而上规晋唐的”,我觉得这样的论说都是以法循法的缘木求鱼之论,不免使赏者为法所缚;倒不若以理说法,翻见法外之法;以象觅法,得境外之境。
书道小技,虽然在负有经世纬国之才,抱出将入相之愿的文人眼里是生之余事,但却是流淌血脉之间的生之余事。故能以不期有成之事,为自然而然之法,写随意而为之心,笔墨在处无意以工为能,翻见深造之境,总揽其迹不为写字是为渲情达心表意而已,自得自乐之趣皆充溢于楮墨之间。
蔡邕《笔论》有言:“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能得一“散”,为书方可得“任情恣性”之旨。然区区一“散”,观之时下又有几人所能梦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