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跻身文化产业“第一方阵” 苏州从何发力?

 苏迷 2013-09-30
跻身文化产业“第一方阵” 苏州从何发力?
苏州相城婚纱城内景
  文化产业的发展,展示的不仅是“软实力”,更是“硬实力”。近日,苏州专门召开了全市文化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工作现场推进会,会上传出的信息令人鼓舞,未来几年,苏州要通过新增文投资金、信贷风险补偿资金等手段,积极推进本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努力跻身全国文化产业强市的第一方阵。把脉苏州文化发展态势,如何更好地提升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争取跻身国内文化产业强市的第一方阵,本期“铿锵声音”特意邀请相关专家人士建言献策。

  做足“扬长” 这篇大文章
  □陈来生

  陈来生 苏州科技学院教授、苏州市旅游文化促进会会长

  ●在开发效益上,要把文化融合落实在提升产业能级,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创新发展上。
  ●充分利用苏州文化、科技和资源优势,开发更多体现苏州风格、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产品和服务。

  在文化产业融合创新背景下,苏州如何扬长和做强苏州文化产业?
  首先,要制订科学的顶层规划,总体谋划。
  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政策协同、战略协同、主体协同和产业协同。苏州在统筹规划上,要注重科技创新引领、加强文化原创激励、推动创新平台建设、孵化文化产业品牌、打造文化产业航母、培育文化产业总部、培养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制定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体系。在空间布局和时间进程上,要把握好因地制宜、多样化的原则,处理好文化融合战略的分步推动和系统建设的关系。在开发效益上,要把文化融合落实在提升产业能级,推动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创新发展上。在主体协同上,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的关系,公办与民办的关系。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努力形成协同与合力。
  其次,要有明确有效的发展思路,依靠创新来推动产业的发展。
  苏州发展文化产业要坚持融合式发展,推动文化科技协同创新,形成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新优势。文化科技融合,就是要推动科技成果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转化应用。要注重内涵式发展,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聚焦文化产业高端环节,注重产业的内容品质,注重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吸引更多高端文化项目和优质文化资源集聚苏州。大力拓展惠民文化消费,促进文化产业向消费、投资协调拉动转变。尤其要强调品牌化发展,增强文化企业市场竞争力。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企业和项目加以培育,在资金投入、财税支持、资源配置、上市融资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强强合作,把苏州文化产业的实力做强、把品牌做响。此外,还要提升外向型发展,推动文化贸易上台阶上水平。要充分利用苏州文化、科技和资源优势,开发更多体现苏州风格、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产品和服务。
  再次,要彰显苏州的地方特色,做到错位共进。
  借鉴“地方全球化”的概念,强调苏州地方特色,突出优势资源,注重文化产品的差异性,明确创新发展的方向、内容和途径,促进产品、服务与市场的融合。在由外需发展向内需发展的重心转移趋势下,应分析文化产品的消费市场和特点,研究消费需求的影响因素,从市场、主体、政策和产业诸方面加强战略性设计。要有针对性地引导项目、企业向文化领域投资,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园区集中,扩大产业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扶持“老字号”企业和知名文化企业的发展;加强产学研战略合作,实现人才、技术、信息、资本共享;优化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建立特色鲜明、产业集聚、品牌突出、相互带动、链条延伸、拉动明显的产业结构,实现文化产业的规模化和集聚化。
  最后,还要突出产业的比较优势,重点发展,重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根据苏州文化产业的具体情况,优先、重点发展历史文化产业、旅游文化产业、传统建筑产业、现代观光农业、现代传媒产业、创意文化产业,文化生根、创意升级、重点推进。其中文化旅游产业是当代苏州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活力的新兴产业,要以整体营销为手段,提升文化旅游的吸引力;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增强文化旅游的综合实力;以国际视野来谋划文化旅游产业,以节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将“卓越与独特”的旅游商品由市旅游局作为“苏州礼物”品牌特许经营。
  重点扶持模式先进、结构合理、新型业态发展良好,品牌效应突出、对行业牵引作用明显,影响力大,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企业; 鼓励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业群体。由于科技越来越成为改造和提升文化产业的关键力量和强大引擎,苏州有着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资源优势还要进行科学的整合与合理的开发才能展现其价值。

  借鉴外市经验 深度跨界融合
  □邵 斌

  ●文化产业创新融合是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产品国际化、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等内外因驱动下的必然趋势。
  ●苏州要发挥城市在历史文化资源、科技发展、国际化竞争等领域的综合优势,培育和集聚产业骨干企业,制造自主创新的文化产品。

  邵 斌 苏州科技学院数字化产业研究所所长

  文化产业创新融合是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产品国际化、传统产业升级转型等内外因驱动下的必然趋势,依靠政府、科技、金融、全球化的等多元化力量,打破行业内部、产业之间、国家之间有形与无形的思想和制度壁垒,找准区域优势,深度跨界融合,在全国范围的产业实践中探索出了许多优秀的模式和样态,为苏州乃至苏南地区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首先要发挥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的融合创新,创新从单一文化产品向多文化产品融合模式。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杭州、兰州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分别打造中华民族历史纵贯面的伏羲文化、汉、唐、宋主题的历史文化旅游,建设现代传媒产业示范基地,围绕重点发展工业设计业、游戏娱乐业、数字出版、新媒体等产业,开发围绕宏大文化主题的舞蹈、文化遗产古迹、影视剧、工艺美术等全方位的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文化产品。
  其次要发挥区域科技产业优势的融合创新,探索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模式。北京中关村、天津滨海高新区、武汉市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利用改革开放以来凝聚的IT 产业集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积累,坚持“文化+创意+科技”相结合,按照“高端化、集群化、差异化、品牌化”的思路,着力打造渲染技术、智能手机平台游戏、数字化演艺装备等数字化产业集群,搭建文化科技产业平台,构建形成结构合理、产业链条完整、科技文化产业体系。跨媒体复合出版、智能阅读终端研发与制造和“云端结合”为特色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再次要发挥区域地理资源优势的融合创新,创新文化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模式。同处长三角苏锡常地区的常州、无锡,拥有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主题公园、旅游等产业集群,依托太湖山水资源优势,集聚万达文旅城、唐城、三国城、水浒城整合的央视影视外景基地、恐龙和嬉戏谷等游戏主题公园以及华莱坞国家级数字电影科技体验主题园区等,并加速开展文化产业与工业设计与电子商务产业等大现代服务业范围的融合。
  最后要发挥区域国际化都市优势的融合创新,加快文化与国际合作的融合。上海张江高科、深圳高新区模式,利用上海国际金融与贸易的中心城市和毗邻香港的国际化都市和桥头堡的优势,开展以数字内容为主体、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群,举办世博会、上海电影节等国际一级展会,在产业链整合和技术投入、产业集群集聚、文化与科技金融服务、开展金融服务以及开展人才培养工程方面下功夫,与美国梦工厂、加拿大等国家共建高水平艺术学院和培训机构,培养国际视野的文化产业人才。
  苏州在经济总量上名列全国第一方阵,在发展文化产业上既有优势也有压力,如果能够发挥城市在历史文化资源、科技发展、国际化竞争等领域的综合优势,培育和集聚产业骨干企业,制造自主创新的文化产品,构建文化金融投资环境,建立文化科技贸易高地,必将实现文化产业融合创新的飞跃。
  
  文化创意产业园需要华丽转身
  □肖 路

  ●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必须要走出同质化的倾向,同时避免“房东经济”的急功近利思维。
  ●要细分不同创意产业的“圈子”,强化“圈子”的可辨识性,通过“圈子”的磁铁效应把志同道合的群体吸引进来,在园与人的“互动”中,集聚成产业群。

  肖 路 苏报评论员

  由创意来驱动发展,更侧重文化创意优势的构建,通过鼓励和刺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以提升文化对城市发展、区域发展的贡献,这是一个发展的大趋势。创意是文化产业链上的首要因素,是新兴文化产业的源头,也是传统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助推器,文化创意产业属于朝阳产业,关键是如何来培育它的土壤?
  文化创意产业园作为重要的载体,它起到一个催化的作用,所以,着力构建文化创意产业园,是全国包括苏州在内各大城市把做大做强文化产业落到实处的一大举措,在这样一种共识下,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如雨后春笋。
  目前,仅姑苏区各类文化创意产业园就多达20家,聚合了一定数量的文化创意企业,为苏州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但是苏州要想跻身全国文化产业强市,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还是需要经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华丽转身。
  首先,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必须要走出同质化的倾向。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上下一致的目标,各个地方产业园的搭建也是如火如荼,但是一哄而上或盲目跟风的一个结果也往往容易陷入各自为政、相互雷同的同质化竞争的尴尬,容易造成内耗不说,由此带来的还有产业园个性或者说识别性的丧失。反过来,缺乏自己的独特主题和特色定位,产业园本该有的规模效应、聚合效应就会打折扣。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它构建之前首先要解决一个明确的定位问题。文化创意产业本身包罗万象,它需要类型细分、市场细分。任何产业园包括文化创意产业园都需要一个主导产业,然后在园内以这个产业为基础形成纵向和横向的产业链条,园内的企业应具有很高的关联性,能够不出园企业之间就可形成互补或合作,这才是产业园应有的优势。
  其次,未来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发展必须要避免“房东经济”的急功近利思维。产业园要真正发挥引领和孵化的作用,要切实做好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在苏州古城,利用企业“退二进三”的契机,不少老厂房被改造一新,成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集聚区,但是在运营模式上,政府起到的主要是推动和扶持,真正唱主角的还是民资。在打造产业园的时候,尽管民营资本享受了政府支撑文化产业的一些政策优势,但是在实际运营的时候,急于收回成本的他们容易让文化产业园变成另一种房地产项目,“二房东”的特点就注定他们过于注重租金。租金优惠有限,对文化创意企业的租金吸引力不够,在招商困难的情况下,很容易放宽对企业的要求,结果导致园内的企业鱼龙混杂、水平参差不齐。比起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平台这种软环境更重要。如何给文化创意企业提供宣传推广、成果展示、人才培训、融资渠道等专业的支持,定期举办论坛、会展等各类活动,促进文化创意企业之间的交流,这些公共服务必不可少。
  总之,苏州打造文化产业强市,跻身全国“第一方阵”,文化创意产业园期待华丽转身。从慢慢细分不同创意产业的“圈子”开始,强化“圈子”的可辨识性,通过“圈子”的磁铁效应把志同道合的群体吸引进来,在园与人的有效“互动”中,集聚成产业群,将“圈子”越做越大、越做越活。

  相关链接
  数读 苏州文化产业
  2012年
  4.6%  全市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
  5.4%  文化产业增加 值占GDP比重
  4.8%  文化服务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
  20.2万元  人均创造文化产业增加值
  1.63亿美元  文化产品出口额
  78个  全市拥有一定规模的各类文化产业园区78个,累计投资总额达526亿元,现已吸引入驻法人单位5371家

  十大文化工程

  2012年到2015年,苏州将在市区范围内规划建设“十大文化工程”,以提升中心城市文化引领辐射能力。“十大文化工程”包括: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示范区推进工程
  ●博物馆城建设推进工程
  ●公共文化示范区创建工程
  ●文化产业提升工程
  ●文化精品工程
  ●书香城市建设工程
  ●文化数字化工程
  ●文化演艺市场繁荣工程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工程
  ●文化“走出去”工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