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市统计调查公众网

 美滋滋生活 2017-09-12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和灵魂,是构成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全国各地掀起文化产业改革发展热潮。
    苏州是一座具有2500余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区位交通、人文精神是其传统文化产业形成的基础,以水乡古镇、园林胜迹、丝绸刺绣、吴门书画、昆曲评弹等为代表的吴文化独具魅力,是全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改革开放30余年来,苏州积累了雄厚的物质财富和经济实力,文化事业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仍存在差距。
    深圳与苏州相比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传统文化资源相对薄弱,但目前深圳的文化产业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比较优势,成为继高新技术、金融、物流产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深圳也成为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浪潮的先锋城市之一。本文通过比较分析苏州、深圳两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特点和差距,总结经验,探索路径,为实现苏州由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产业强市的跨越发展提供参考。
    一、苏州、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状况
    1.产业规模
    深圳是一个年轻的移民城市,建市30多年来,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产业发展体系和自身特色,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深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78%,2010年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6%,成为深圳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
    苏州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文化产业规模和效益进一步扩大,2011年在江苏省文化发展绩效考核综合评价比较中居全省第二位。按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标准,2011年苏州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417.54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3.9%,占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的27.2%。数据表明,深圳文化产业总量、占比均超过苏州。
    2.载体建设 
    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能有效的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推动文化产业向集群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是提升文化产业运行质量的重要支撑。目前深圳经国家有关部门认定的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有10个,包括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8个(华侨城集团、大芬油画村、雅昌企业集团、腾讯、深圳古玩城、华强文化科技、永丰源、南岭文化创意园,其中华侨城集团还被文化部评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原创音乐基地1个(梅沙原创音乐前沿基地);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1个(深圳怡景国家动漫画产业基地)。
    苏州目前已形成“苏绣文化产业群”、“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胥口书画全国文化(美术)产业示范基地”、“ 昆山文化创意产业园”、“阳澄湖国家数字出版基地”以及“昆山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国家影视网络动漫实验园(张家港)”7个国家级产业基地,集聚区建设在数量和层级上和深圳存在一定差距。
    3.新兴业态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在文化的生产、服务、营销、管理等方面广泛运用,催生了动漫、网络游戏、创意设计等新兴文化业态的快速发展。目前深圳共有通过国家认证的动漫企业23家,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关于2011年度全国电视动画片制作发行情况的通告》,2011年深圳动画片创作数量居全国各城市第二位,共创作动画片时长2.37万分钟,占全国动画片总时长数的9.1%,其中深圳华强数字动漫有限公司生产动画片1.85万分钟,位列我国原创动画片制作生产十大机构之首。
    苏州现有国家认定的动漫企业7家,分别是苏州欧瑞动漫有限公司、苏州泰山动画有限公司、苏州士奥动画制作有限公司、苏州天润安鼎动画有限公司、苏州卡酷影视动画科技有限公司、苏州飞马良子影视有限公司、昆山玉骐麟文化传媒有限公司。2011年苏州年产动画片1.6万多分钟,位列全国第六,前五位是杭州、深圳、无锡、沈阳、广州。苏州在新兴文化业态发展上尚落后于深圳。
    4.骨干企业
    目前深圳文化产业领域有华侨城、腾讯公司、A8音乐、华视传媒等上市企业16家。腾讯公司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2004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市值已进入全球互联网行业前三。A8音乐专注于数字原创音乐,2008年在香港主板上市,在国内无线音乐的市场份额稳居第一。华视传媒2007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成功建立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户外数字移动电视广告联播网,被纳斯达克誉为“来自中国文化概念的一面旗帜”。
    苏大维格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苏州文化产业领域仅有的1家上市公司,于2012年6月在深圳A股创业板上市。苏州在做大做强龙头骨干企业,激励扶持骨干企业上市进行资本运作,进而推动和优化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
    5.资金扶持
    在产业的发展初期,政府的资金扶持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十一五”期间,深圳市、区两级财政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5亿元,其中市财政安排3亿元。从2007年开始,市文化产业资金已认定重点文化企业161家,共资助218个项目,资助总额合计1.75亿元,重点为一批原创研发、高速成长型的文化企业和项目提供了资助和扶持。《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2011~2015年)提出,2011年~2015年,市政府每年集中5亿元资金,设立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引导和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与深圳相比,苏州的财政支持力度偏弱。2009年《关于加快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提出设立市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当年安排1500万元,2010年起每年在财政预算内安排不低于3000万元;对省级以上文化产业基地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公共设施服务平台建设给予10~30万元的补助。
    6.政策引领
    2005年深圳明确提出将文化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打造培育,以立法手段相继出台了文化产业发展、创意设计发展、文化产权交易等一系列法规、规划和政策措施。目前深圳已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文化产业促进体系和政策框架,从财政、税收、融资、人才、土地、奖励等多方面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苏州也先后出台了《关于推动苏州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意见》、《苏州市文化产业发展投资指导目录及说明》、《苏州市重点文化企业认定和考核管理办法》、《苏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命名管理办法》和《苏州市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

    二、深圳文化产业发展成功的经验
    1.政府积极引导,发挥政策效应
    政府是产业背后的重要推手。深圳是国内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行者,在短短30年时间里,从“文化沙漠”变为一片郁郁葱葱的“文化绿洲”,荣获联合国颁发的“设计之都”以及“杰出的发展中的世界知识城市”称号。深圳文化产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政府的引导起了关键作用。早在1999年深圳在国内率先提出“文化立市”的口号;2004年提出建立“高品位文化城市”的目标,2005年确立了将文化产业作为继金融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物流业之后的第四大支柱产业的发展战略。2009年被国家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2010年提出建设“文化强市”新目标。2011年深圳提出将文化创意产业定位为重点和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2.产业间紧密融合,创新发展模式
    近年来,深圳充分发挥高科技城市、金融中心城市、海滨旅游城市和设计之都的特色,深度挖掘、整合、联动相关产业资源,形成了“科技 文化”、“金融 文化”、“旅游 文化”、“创意 文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其中“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特色和经验。深圳是著名的高科技城市,2011年深圳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3.7%,发明专利授权量高居全国各城市(不含直辖市)第1位,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8年居国内首位。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为文化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技术支撑。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数字技术为主体、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的高成长型文化科技型企业不断涌现。深圳华强文化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A8电媒音乐控股有限公司等 “文化 科技型示范企业”坚持文化与科技结合,坚持文化创意和自主创新,提升了深圳文化产业的档次和水平,也成为推动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3.搭建投融资平台,拓宽融资渠道
    2009年11月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正式成立,成为继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二家文化产权综合交易平台。2010年文博会期间,文化产权交易所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500亿资金授信额度,实现交易80多亿元。2011年第七届文博会期间文化产权交易所成交100.5亿元。2011年7月,由财政部、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和深圳文博会公司共同发起的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获准设立,成为我国首支以“中国”冠名的大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达200亿元,首期募集60亿元。文化产权交易所和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文化企业、文化产品和项目交易与投融资搭建起文化产业专业化、市场化、高效化的平台,促进更多的风险资本、创业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畅通文化产业交易与投融资渠道。
    4.发展高端产业,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立足文化产业发展前沿,着力发展处于产业链高端的文化创意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内容。文化创意产业是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的结果,是综合文化、创意、科技、资本、制造等要素的一种新业态,处于产业链的高端。深圳的文化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新闻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数字视听、数字出版、网络内容、相关软件业和影视演艺、文化旅游、高端印刷、高端工艺美术等行业。
    2004年以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以年均20%以上的速度快速发展,目前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已广泛渗透到制造业、流通业、旅游业等产业链条中,有力推动了“深圳效率”向“深圳质量”、“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转变。
    5.开拓国际市场,联动区域文化发展
    文博会被称为深圳文化产业的一张名片,目前已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实效和国际影响力的展会。不仅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搭建起一个高起点、高规格的展示、交易、信息平台,而且使大量资金、项目、信息、技术、人才在深圳汇聚,有力推动了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2012年第八届文博会吸引了来自95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余名海外采购商参会,合同交易额达到875.62亿元,其中产品出口交易额为115.22亿元。2010年深圳的文化产品出口占全国的20%,进口占全国的18%,成为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和主要口岸。
    三、苏州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总量比重偏低,对经济贡献不大
    一般认为,当某一行业(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超过5%,可把这一行业(或产业)视为支柱产业。2011年苏州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3.9%,对全市GDP的贡献不大,苏州文化产业要成为支柱产业还有一段距离。
    2.文化服务占比不高,产业结构不平衡
    2004年国家统计局颁布《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将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范围细分为: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九个大类。其中前7类是文化产业的主导部分,称为“文化服务”。
    2011年,苏州文化服务业增加值占文化产业增加值43.1%,而南京文化服务业占比已达58.3%,说明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主要依赖文化制造业,文化服务业比重较低。
    3.缺乏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不强
    龙头企业对区域中小企业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苏州虽培育了一批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但文化产业企业总体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上规模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重点企业和大型文化产业集团企业相对较少,目前文化产业领域仅有上市企业1家。我市龙头文化产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文化产业集约化、规模化水平偏低。
    4.科技创新活力不够,发展后劲有待增强
    文化与科技紧密结合,“文化创意 科技创新”是深圳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成功经验。近年来苏州总体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但创新活力仍不够,发展后劲、创新的能力有待加强。2011年苏州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居全国第一,但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比仅为21.3%和3.2%,低于全国(27.6%、12.7%)和全省(24.3%、5.5%)的平均水平。
    四、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优势
    苏州文化积淀深厚,千百年来,勤奋进取、崇文重教、开放融合的思想意识形态,渗透在苏州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随着文化产业发展环境不断改善,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进一步凸现。
    1.中央高度重视,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按照中央精神要求,“十二五”期间苏州把构建“五大体系”作为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发展体系、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体系。在总目标的指引下,全市启动了一大批重点项目建设。据市文产办资料,2012年度苏州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89个,其中在建项目65个,规划建设项目24个;总投资1038亿元,2012年度计划投资198亿元,投资额20亿元以上项目13个。2012年4月成功举办了首届“创博会”,完成产业对接签约项目175个,签约金额10.5亿元。
    2.转变发展方式,为发挥文化产业优势提供了契机。“十二五”时期是苏州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转变文化发展方式、争创文化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与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具有广泛的关联带动作用,把文化产业作为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苏州科学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升级,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选择。
    3.文化需求增长,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文化产业属于典型的“消费依赖性”产业,近年来伴随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群众文化需求日益旺盛,国内文化需求日益活跃,并向高品质、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同时,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我国文化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将大幅增长,中国优秀文化“走出去”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历来都是文人荟萃、贤能辈出,苏州的文化产业前景宽广。
    五、推进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抢占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努力把苏州建设成为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达、文化人才辈出的文化强市。
    1.培育行业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企业集群
    文化企业是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决定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一方面要支持大的文化企业发展新媒体、新技术、新业务,通过跨区域、跨行业的资源整合,凝聚核心优势,大力培育发展一批拥有核心产品、创新能力强的优势现代文化企业集团,打造叫得响的文化品牌;另一方面要鼓励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富有活力的文化企业集群,促进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的提升。
    2.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强化载体支撑作用
    以大项目带动资源整合是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依托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龙头文化企业,引进和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辐射带动作用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大项目,打造一批整体优势明显、区域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突出、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产业集聚区。
    3.加快发展文化服务,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文化服务业具有高知识性、高附加值和新组织方式、新营销模式等特征,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整合历史文化和现代科技优势,走“以文化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的文化服务发展模式是实现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积极推动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融合数字技术、互联网、软件等高新技术,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的数字媒体、数字出版、手机电视、手机购物、手机动漫、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服务业态,提高核心竞争力。
    4.培育创新文化市场,满足居民消费需求
    居民文化消费是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扩大居民文化消费,繁荣文化消费市场,首先要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文化消费水平,激发居民文化消费热情;其次要创新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和方法,延伸文化产业链,推出体现时代精神、地方特色和精神的文化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面、多元化需求;还要扶植文化公益事业,改善市场服务水平和层次,形成公益性和商业性文化良性互动。
    5.完善优化发展环境,助推文化强市建设
    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包括政策环境、金融环境、人才环境、要素环境等。一是优化政策环境。以制度建设引导文化产业发展,切实加强地方文化产业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制定、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逐步建立完备的宏观管理体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良好政策环境和法规保障。二是优化融资环境。加大财政投入,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畅通各种融资渠道,搭建金融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机制,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三是优化人才环境。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文化管理人才、文化创新人才、文化贸易人才,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文化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