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田英章_《楷书技法浅说》(5 题款)

 老樟xy67896789 2013-10-01

6、敬语

在书法作品题款的时候,我们会使用一些礼节性的敬语。敬语,也称作“礼语”、“敬辞”等,不用说旧时,即使是现在,在书画作品中敬语必不可少,是题款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敬语一定要运用的恰当、准确,不可以出现偏差或错误,在这些方面如果出了问题,不仅会影响作品能否成立,而且还会闹出许多笑话或误会。

比如,二十年前我认识的一位书法协会里的朋友,他当时已五十多岁,在一次公开场合,他应一个小学二年级女孩儿父母的邀请,给这个站在身边的女孩儿写了一幅作品,当他写完了正文“冰清玉洁”之后,在题上款时,竟写了“???女史正之”,当时在场的许多人看到后忍俊不禁,哂笑不止,甚至有人走过来讥讽地说“您也太谦虚了吧?!”

转眼之间此事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我还是时常想起这件事,并不全是替这位朋友感到难堪,主要是为了时刻提醒自己,须以此为鉴,提笔写字,务要三思,决不应该闹出这种低级的笑话。

实际说来,这位朋友的这幅作品犯了三个错误,一是,女孩儿年龄太小,写“冰清玉洁”不合适;二是,女孩儿年龄太小,写“女史”不合适;三是,女孩年龄太小,写“正之”不合适。三个错误,一个起因——女孩儿年龄太小。作为一个可以当女孩儿祖父的成年人,用这些词句确实不当!再究其根源,不外乎是学养不足、知识不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而这类的错误,也并非绝无仅有。因此,包括我自己在内,时刻要认识到,写字重要,读书更加重要。

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些旧时使用的敬语,今天依然在用,而有的敬语则渐渐地被淘汰了,比如用以尊称长者的“大人”一词,现在在书法作品中我们基本不用了;还有“叩请”、“跪拜”、“足下”等词,在书法作品中也很少见到了。我们既要继承传统,也要考虑到时代氛围,既要掌握古老技艺,又要跟上社会步伐,真正做到“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敬语在上、下款中都有使用,但各有类别,各有规定。现在我将目前经常使用的、常见的一些敬语,分门别类地记录如下,谨供大家参考。

①上款用语

⑴对长者、平辈的尊称:

“尊长”、“尊兄”、“恩伯”、“恩师”、“恩兄”、“仁伯”、“仁叔”“仁兄”、“仁弟”、“仁棣”、“仁姊”、“仁妹”、“世伯”、“世叔”、“世兄”、“年伯”、“年叔”、“年兄”、“吾师”、“吾兄”、“吾弟”等。

⑵对一般的社会关系,如朋友、同学、包括在某些领域有一定成就的社会关系的称谓:

“方家”、“法家”、“大方家”、“阁下”、“先生”、“女士”、“女史”、“同志”、“同道”、“同好”、“道友”、“道兄”、“世兄”、“世好”、“世谊”、“学长”、“学友”、“契友”、“书友”、“小友”等。

⑶向受书人表示求教和有谦虚内涵的敬语

“正之”、“正腕”、“正笔”、“正字”、“正书”、“正”“指正”、“哂正”、“法正”、“大正”、“斧正”、“雅正”“教正”、“清教”、“台教”、“两政”、“两正”、“指教”、“赐教”、“清鉴”、“清正”、“赏鉴”、“大鉴”、“惠存”、“惠正”、“惠教”、“惠鉴”、“补壁”、“留念”、“存念”、“命书”、“命笔”、“嘱正”、“属正”、“一笑”、“雅鉴”、“雅教”、“雅玩”、“雅嘱”、“雅属”、“大雅之嘱”等。

②下款用语

⑴下款自谦敬语

 “愚兄”、“愚弟”、“愚妹”、“愚姊”、“愚生”、“愚友”、“愚”、“后生”、“后学”、“后辈”、“晚”、“晚生”、“末”、“末学”、“学生”等。

⑵用在款末表示谦虚的敬语

“学书”、“学字”、“学写”、“奉书”、“奉题”、“敬书”、“敬录”、“恭录”、“拜书”、“谨书”、“习书”、“习字”、“习楷”、“拙笔”、“稚书”、“涂抹”、“涂鸦”、“偶涂”、“偶抹”、“初学”等。

⑶用在款末,一般性的词语

“书”、“题”、“署”、“笔”、“录”、“识”、“临”、“记”、“楷”、“自署”、“偶书”、“闲笔”、“试笔”、“试纸”、“戏笔”、“漫笔”、“戏墨”、“试墨”、“挥汗”等。

款识敬语是一门学问,它的主要难点是要分清受书人的身份、地位、年龄和与自己的关系。把关系、位置找准,然后再考虑选用什么称谓和词语,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词语的含义和使用方法。

在款识敬语里有许多是特定的用法,如“两政”(古“政”通“正”,故也作“两正”)一词,表示请对方对自己写的诗文、书法两个方面都给以指正。前提是,我们书法作品里的正文也必须是自己创作的,当我们抄写他人诗文的时候,不可以用“两政”、“两正”。

又比如“敬录”二字,指的是抄写了像孔子、毛泽东,这些伟大人物的诗文,才可以用“敬录”,抄写一般的古人、今人诗文可不必使用。当然抄写自己的祖、父、师长的诗文也可以用“敬录”。

再比如“世兄”、“世好”、“世谊”此类的词句,只能用在有家族世交的关系上,一般的社会关系不可以使用。

对受书人是一对夫妻的,我们可以用“伉俪惠存”、“伉俪雅嘱”或“俪正”、“俪教”、“俪鉴”等句。

对于中年以上的知识女性,可以称为“女史”;对于年纪较大的知识女性,也可以敬称为“先生”,“先生”一词并非是男人专用。

对于比自己年龄小的青少年或是儿童,可以称为“小友”。

注意的是因为“属”通“嘱”,“属”字在题款时,读音为zhǔ,不可以读shǔ。

有一位当代有名的书家,在委托自己的侄子替自己办一件事时,写在《授权书》上用了“家侄”二字。严格讲这是不对的,他应该用“舍侄”,古有“家大舍小”之分。当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时,应该用“舍”,如“舍侄”、“舍弟”、“舍妹”等;当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时,才可以用“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兄”、“家姊”等。当然,电视里时而也有电视节目主持人问嘉宾:“您的家父、家母当年……”,引为笑谈。

也有不用敬语的事例:我曾去拜访一位书家赵??,见到他刚刚写完的一幅作品,双款俱全,但无任何敬语,落款是:“戊子新正书李白诗,以付李建国,赵??书”。这种落款我还是第一次见到,没有任何敬语,感觉冷冰冰的,当我问他为何这样落款时,他阴沉着脸说:“我不愿意写,但又不得不写。”

款识的敬语比较复杂,又不允许我们用错,所以知不准时一定要查核后再用,若一时查不出正确结果,宁可不用,也不可贸然乱用。

 

7、记时

书法作品中的记时,与我们平时称作“纪年”的含义差不多,只不过“记时”比“纪年”的内容更加广泛、详尽和具体。

我国过去主要是以干支记时,自汉武帝到清末,也兼用皇帝的年号;诗祖屈原以后,许多诗人以屈原的生日记时;佛教以佛祖生日记时;而书法则是以农历记时为主。

准确地说,在书法作品上用什么方法记时,可以各随其便,没有统一规定。农历、阳历,各有利弊,各有所短,也各有所长。

①阳历记时

阳历,是“公历”、“西历”的通称,阳历的纪元(公元)是从传说的耶稣生年算起的,我国从1949年正式采用公元纪年。

在书法中如果使用阳历,优点是一目了然,清晰明了。因为大家现在都在使用阳历,对于用阳历标出的时间,几乎每个人都很清楚,不会产生任何理解、认识上的障碍和误会。并且若干年后,查核作品书写时间或书者的生卒年月方便易行,快捷准确。所以相对来讲阳历比较科学,我想今后书法的记时有可能都要归于阳历。

但问题是,我们的书法作品大都写的是中国古典诗文,而书法本身又是中国文化的大本营,如果落款写阳历,从感情上觉得有点别扭,就好比是,脚上蹬着中国传统式的棉布鞋,身上却穿着西装、打着领带,看上去不伦不类、极不协调。

所以,即使用阳历记时,也尽量要考虑到我们的传统习惯或民族传统,我主张在书法作品上书写年、月、日的时候,我们不可以写外国字。比如“2008年”,我们可以写成“二零零八年”,或“两千零八年”,不可以出现“1、2、3、4、5、6、7、8、9、0”这样的符号;也不要在作品上出现“圣诞节”、“情人节”、“狂欢节”等西方节日的名称。我们必须知道:民族的艺术文化才是世界的艺术文化,也才是最珍贵的人类财富。我们必须保持书法的纯洁、神圣,尽量拒绝或远离西方文化,这也是我在感情上不愿意以阳历记时的根本原因。

②农历记时

农历,也称“旧历”、“阴历”。如用农历记时,虽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但是也有它“生理 ”上的不足,并且有很多讲究,一不留神还容易搞错。农历的年月记时,主要是天干地支轮回记时法,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所谓干支,取义于树木的干与枝。

十天干:甲(jiǎ)、乙(yǐ)、丙(bǐng)、丁(dīng)、戊(w?)、己(jǐ)、庚(gēng)、辛(xīn)、壬(r?n)、癸(guǐ)。古代以十天干表示次序。

十二地支:子(zǐ)、丑(chǒu)、寅(y?n)、卯(mǎo)、辰(ch?n)、巳(s?)、午(wǔ)、未(w?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i)。古代以十二地支表示记时。

每个干支为一年,如从甲子算起,六十年一个轮回,称作“花甲子”。

为了方便大家的使用,尽笔者所能,将干支有关资料附录于后,请参阅。

③记时的错误

我们说用农历记时容易发生错误,主要是在以下两个方面:

⑴按照阳历计算,每年1月1日(元旦),即为新的一年开始。但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春季是以农历计算的,春季的第一天,就是我们的春节,也就是大年初一,到了这一天才能算作春月的第一天。但是从元旦到春节,每年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这段时间里,是不能称作农历的“春天”、“春月”、“春季”的。可是在许多时候,我们的初学者忘记了这个“时间差”,过了元旦就写“春日”、“春月”、“新春”、“孟春”了,这是不对的。虽然说,在书法作品上,时间写的准确不准确,有的时候不算个大问题,但是作为一个书法研究者,对年月、节气、季节不甚了解,也应该看作是一种知识的不足。

⑵今天是2008年8月8日(正是北京奥运会开幕的日子),如果我们在题款中写了“两千零八年八月八日”是没有错误的,但是如果同时再加上“岁在戊子年七巧节后一日”(“七巧节”为农历七月初七,今年的“戊子年七巧节”也正是2008年8月7日)”,这种重复使用记时法,在书法上叫作“架屋”,概念重叠是不允许的。农历、阳历只能选择其一,非特殊情况,尽量不在一幅作品中同时使用。

⑶在干支的写法上,有些字极容易写错,比如:“戊(w?)”与“戌(xū)”,“戊”字里边没有小横,也没有点笔,是“空”的;“戌”字里边有一小横,但不是点笔。和这两个字总是捣乱的有“戍(sh?)”、“戉(yu?)”、“戎(r?ng)”三个字,特别是“戍”字,里面是一点笔,极容易和“戌”字混淆,我们在书写时一定要交待清楚,不可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

还有“己(jǐ)”与“巳(s?)”,“己”字第三笔起笔的时候不出头,“巳”字第三笔要把口全封上,和这两个字极容易混淆的是“已(yǐ)”字,虽然在笔画上只是毫厘之差,但是读音与字义相差甚远,我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癸”、“卯”、“酉”的规范写法和异体的写法,这几个字是容易发生问题的。

在书法作品中,款识、正文、印章,三者合成了书法作品的主要艺术内容。虽然说一幅作品的优劣和层次,主要是看正文,但是款识和印章的作用依然不可轻视。特别是题款,虽然与正文相比不占主要,但它是书者心灵的印证和展示书者才情的主要所在。款识的书写水平和词句水平,更会对全篇的艺术效果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甚或说有时还具有“画龙点睛”之妙。特别是当正文书写的不尽人意的时候,一个绝佳的题款,也常常会有“峰回路转”、“妙手回春”的功效。

当然,款识的糟糕,也极易导致艺术层次的降低或整幅作品的失败。

所以对款识的轻视,我们理应看作是在书法学养方面的缺欠和不足。

关于题款的位置、款字大小和行列,我们将随着作品再一一讲解,谨供大家参考指正。

 

 

㈡印章

关于印章的研究,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绝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谈清楚的,限于本书的论及范围,我们只能就书法作品钤印问题,做一简单地论述。

钤印,也作“用印”、“盖印”、“使印”,俗称“盖章”。隋代以前,印章一般都使用在手札上,而碑刻、墓志也往往是没有落款、更没有印章的。到了唐代,碑刻、墓志上有了款识,但用印者也极为少见。到了宋代,在书法作品上有了印章,但都属于名章,故而用印者则不署名,署名者又多不用印。自宋、元以后,书家们注意到了书画题跋和署款,认识到印章对于所写文字印证作用和艺术作用,所以在作品上落款、钤印渐渐地多了起来,书、印合璧,三色(白纸、黑字、红印)成趣,使得书法作品,无论是在文化内涵方面,还是艺术形式方面,更加地完善和成熟,而用印问题随之也就成了一门学问。既是学问,就必然有其法则和规律,明、清及以后的书家,多是遵循这些法则和规律,一直沿用至今。

在书法作品上用印,虽然算不上一门很深的艺术,但却是一门知识,也有其严格的法度和法则,绝不是一个想怎么盖就怎么盖,想往哪盖就往哪盖,想盖多少就盖多少的问题。时下,在许多人的作品中,钤印盖章五花八门、花样繁多,甚至到了“争奇斗艳”、“八仙过海”的程度。许多在书法上有一定影响的人物,在钤印问题上也是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全然没有章法和法度,使得许多初学者深感迷茫,不知所从、不知所宗。

下面,笔者就钤印的一些常识,简要地谈谈自己的看法。

 

1、钤印的数量

作为书写者,在自己的书法作品上,到底盖多少枚印章,许多人心中没数,特别是一些喜欢美术的人,认为印章盖的越多越好,只要作品中有空隙,特别是正文中有空隙,就盖上一枚章,美其明曰“点缀”,或说是“以红补缺”。他们一是认为好看,多加上一些红色,使得画面色彩斑斓、显得生动;二是认为古人留下的作品中有许多印章,各式各样,造型多变,显得古色古香、典雅天成。所以仿效前人,多盖一些自己的印章,觉得很有“古意”。

其实这些想法非常幼稚,古人在作品上用印,起先并不是为了点缀,唯一的目的就是以印为信,对文字所谈的内容以示负责、诚信和表示真实,是为了征信作用。如是为了颜色上好看,为什么不再增加一些其它颜色、而独独只有红色呢?

至于古人遗作上的印章,其实那都是“过目章”、“收藏章”和“鉴赏章”,也就是该作品历经历代,收藏、观赏者加盖的,而书者本人的印章也仅仅是三、两枚而已。今人对此多有不知,凡有空处,加盖了自己许多印章,意在假“古”,其实就是一种幼稚和无知。

至于在自己的作品上要盖多少枚印章合适,这要视情而定,多与少要根据整篇作品的布局而区别对待,这个问题虽有认识上的不同,但也有认识水平高低的不同。今人把钤印作为装饰和点缀,从美术学上讲也未尝不可,但是按照古圣先贤们的法则,应该是宜少不宜多,多则滥、则媚、则俗。严格地讲一幅作品最多不可超过五枚,即,引首章一枚,压角章一枚,姓名章最多三枚。

 

2、各印章的应用

①姓名章

姓名章,我们一般简称“名章”,是题款署名用章,用在款尾,用在一幅作品最后收尾的地方。

姓名章的文字内容并不都是姓名,还可以是字号、雅号等。姓名、字号,有连在一起刻在一块石上的,也有分刻在两块石上的,其形状基本以方形为主,个别的也有用圆形、长方形的。除了这三种,使用其它形状的极为少见,这是因为姓名章必须要端庄工整,要给人一种有分量、规矩严肃的视觉效果。

姓名章可以是一枚,也可以是两枚,如是两枚,一般情况下应该是一白一朱,白在上,朱在下,姓在上,名在下。如要加字号,应该是字号一枚,姓名一枚,谁上谁下,都没有关系。

但在特殊情况下,在姓名章的地方也有用三枚印章的,但多出来的这一枚是个闲章,只是其内容多与书者的身份、时代背景或特殊情感有关。

姓名章在押盖时,一定要考虑好与署名的距离和位置,如押盖在姓名之下,则必须与姓名保持垂直,不可歪斜和偏侧。姓名章的第一个章,与上面字的间距,就是款识字与字的间距;第二个章与第一个章的间距,在正常情况下应是字距的一倍半,即字距如是10厘米,两章的间距就是15厘米。如纸张空处过大或过小,两章间距可稍作调整,但两章间距不可过近,若纸张空处太小,就考虑押盖一个印章,没有必要非要押盖两个印章。

姓名章盖在姓名之下的时候,印章不可超过正文的下线,也就是印章不可低于正文。如果姓名下没有空处,可以考虑盖在姓名的左边。盖在左边时,两章的间距可以稍大,但也要注意两点,一是两章要在一条垂直线上,二是要盖在字的间隙处,尽量不要与某个字平行。

姓名章的大小应以不超过款字的大小为原则,宁小勿大,印章小些,甚或不盖印章都不算个大问题,但如果印章过大,超过了款字许多,将是个极为外行的做法。

②引首章

也称“迎首章”、“楹首章”、“起首章”、“启首章”、“随形章”,用在正文或题款的第一个字至第三个字之间的右侧。以书法行列从右至左的原则,引首章在最右边,也就是在最开头的位置,故此称为“引首”,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开头、领首的意思。但是在实际写作中,我们是先写字而后盖章的,“引首”二字完全是个没有实质内容的名词而已。而前些年在日本,我却看到日本的一些书家,在写一幅作品之始,先盖上了引首章,然后再依顺序提笔写字,这种方法,似乎才符合“引首”的含义。

引首章多以长方形为主,也可以使用椭圆形、半圆形、葫芦型或不规则形状的,但不宜使用方形或圆形。引首章应该使用朱文,但是在没有合适的印章时,或是姓名章都是朱文时,为了避免雷同而求其变化,引首章用白文也未尝不可,但是引首章用朱文应该是个首选。

引首章在押盖时一定要盖在两字之间的右侧,在高地位置上,不可与任何字平行。距离左边的字不可太远,也不可太近,引首章与字距应略小于正文的行距。

楷书用印,无论什么印形,都必须押盖的端端正正,不可歪斜,稍有歪斜,自然会影响整幅作品的效果,而且,每幅作品只可以押盖一枚。

在我们书写实践中,引首章并不像姓名章那样重要,不是每幅必盖,它要根据画面、章法的整个布局来决定是否使用,或是怎么使用。当情况不合适的时候,引首章(包括压角章)都可以不用。不用印不是问题,但是用的不合适就是问题了。比如因为某种原因,右侧纸边留的太窄了,遇到这种情况,引首章、压角章就可以不盖了,但如强行盖上,就会破坏了整幅效果,这就成了“画蛇添足”,多了这个极为不当的一举。

③压角章

压角章是盖在书法作品右下边角的印章,其作用没有特别的含义,唯一的作用,就是起到“拦边封角”、“补充空虚”和调整稳定画面的作用,是个可盖可不盖的章。如自己感觉画面空虚,可以押盖,但只可盖一枚,绝不可多盖。

压角章形状比较宽松,多以长方、圆形为主,观古人书作,其它形状的很是少见,但是体型不可过大。 

压角章是朱文还是白文,没有限制,但是考虑到压角章与引首章,在押盖时须在一条垂直线上,在朱、白问题上,两章不应该相同,岔开使用为好。引首章如用朱文,压角章则应使用白文;引首章如用白文,压角章则用朱文为好。

④闲章

闲章,也称“布局章”,它的内容、形式非常广泛和多样,几乎是所有的词句、所有的石料都可以制为闲章。严格讲,除了姓名章,其它章都可以称作闲章,如“引首章”、“压角章”、“拦腰章”、“斋号章”、“雅趣章”、“年号章”、“吉语章”等,都属于闲章范畴。

闲章的作用,一是装饰画面,二是书者的把玩,以章寄志,以印抒情,闲章不具有征信作用。

在闲章的使用中一定要注意四个问题:一是不可乱盖;二是不可多盖;三是初学者、书作水平一般者不宜使用,因为整体书法水平不高,用了闲章不仅不能增色,反而会有“东施效颦”之嫌;四是注意内中的词句,自己用着合适不合适,不要有骄傲自满、玩世不恭、吹嘘炫耀的词句,否则,便容易破坏了书法的高雅和清正,也自然会引起别人的厌烦。

⑤鉴藏章

鉴藏章是鉴赏、收藏者的印章,与鉴藏章相类似的是“收藏章”、“鉴赏章”、“过目章”。据有关资料记载,鉴藏章始于唐,到了宋末才渐渐兴盛起来。因为鉴藏章的使用不属于书者款识钤印的范围,故不多赘述。

 

3、钤印注意事项

①绝不可多盖,不要觉得红色多就一定好看,书法作品毕竟不是美术作品,红色过多,必然俗气,而唯俗气则是不可医治的,须知书法作品终究是笔墨艺术,而一切艺术朴素最为大方。

②当印章不够或缺少时,宁可不用,不可乱用。实践证明,钤印用的正确,可以“锦上添花”,但如使用不当,不仅仅是“画蛇添足”,可能会令人讨嫌和厌恶。没有把握时,可以不用。

③务必注意词句的修养,如“艺海无涯”、“业精于勤”、“观书为乐”、“广收博览”、“老骥伏枥”、“人寿年丰”、“温故知新”、“鉴往知来”、“戒骄戒躁”、“吉日良辰”、“翰墨凝香”、“刻意求真”、“宁静致远”、“苦中乐”、“思无邪”、“翰墨缘”等,都是寓意丰富、哲理高深、词清句雅、脍炙人口的佳句。印章中不可使用那些时下鄙俗的词语,不可盲目无知地张扬个性、吹嘘自我,更不可有“霸气”、“匪气”、“痞(子)气”、“流(氓)气”。

④ 在楷书上用印,一定要注意印章的风格,像那些大刀阔斧或单刀直入的急就印章,虽然能够表现出苍拙粗犷、苍浑雄强的印作风貌,但与端庄工整、清秀典雅的楷书风貌相去甚远,而且会直接影响到整体艺术效果。所以我们楷书用印,还是以骨秀神清、刀法精密、清晰平整的印风为好。

 

 

 

                                  第七章  七、题款常用字词参考

 

 

常年教学,发现许多初学书法的朋友在题款的问题上困难较多,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不知道写什么,正文写完了(或是临完了),接下来要写什么呢?总不能把别人的时间、地点、姓名也写在自己的作品上吧?也不能总是写“??书”吧?

二是一幅作品正文还容易些,能写则写,不能写可以临,临不着可以查,可以找,实在不行换个词、换首诗。然而题款就麻烦了,特别是行书字写不好,既不能临,也没法查,更没处找。所以行书字写不好,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一幅像样的书法作品。

很显然,这些都是题款知识的不足和行书技法不过关造成的,我们必须明确地指出,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研修者,题款的词句应该是必知必会的问题;题款的行书或是草书、行楷也是必须要学习、必须要搞明白的问题,是不可绕行、不可妥协的、必会的知识和技能。我们不仅要把题款的字写好,并要根据题款位置的大小和正文的文字内容,而设定词句和选用最恰当的格式。

鉴于此,经我反复推敲筛选,书写了题款常用字词120条,请朋友们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