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临证带教第一课 看病过程

 zjycy 2013-10-01
  ……前面没有录音……

  正气一旦不能正常流通,就变成邪气了,这是本身产生的病气。还有一种外来的病气,比方说感冒,感染,都算外来的病气,这种病气也会干扰内部的正气。

  你要知道人活一口气,治病的时候一定要调人体的正气,这是主线。不要只是治病去了,只是祛病气,病气可以认为是一个外来的东西,或者说是一个不正常的东西,它寄生在人体正常的一气的基础上,是寄生的,是一个附属产物,不要把主次搞反了。

  最近华师给我们讲,不要谈治病,谈调病,就是以调理为主,就是要把正气调理到正常的、流通的、强壮的状态,而不是为了把病去掉。正气足了,病气自然就去掉,当然你可以适当的佐以一些去病气的药。但是你要知道,祛病气的目的是为了恢复正气的流通,恢复正气的正常、饱满、有力的状态,而不是为了治病去治病。

  很多人,尤其是刚学中医的人可能恨病如仇,恨不得马上把病去掉,这是很容易出现偏差的一个观点,一旦掉到这个陷阱里,治病以去病为主的话,很容易出现矫枉过正,很容易去病太过,伤了正气。

  所以黄元御这套理论体系最大的好处就是,他始终强调以本气为主,就是强调人体正气为主。任何时候都是以这个为主线,正气不是很虚的时候,就可以流通去病,因为正气在这儿,很充沛,耐得住这个药力。一旦发现正气很弱,一定要先保正气,不要管疾病,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把正气保住,把人留住,留人才能治病,人都留不住了,你治什么病。这是跟大家强调的第一个,治病的核心一定要保正气,任何时候以正气为主线,这是首要强调的。

  总结一下:治病要以正气为主,强调正气,不要单纯的祛邪气,在扶正气为主的基础上,考虑是否祛邪。我们看病的环节,要有个诊断,那么判断正气的虚实,判断该补还是该泻,这是大的框架。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所有的病就这么个原则,非常简单。虚偏补,实就偏泻,绝大部分是虚实并见,那就要去分析,是偏虚还是偏实,就是偏补还是偏泻,结合起来就可以了。

  有了这个原则之后,后续治疗的具体方案,无非就是用药还是用针,还是用心理疏导,这个看情况。像我可能习惯用药,刘老师用针就更好一些,还有的老师可能按摩好一些。不同的办法都没关系,因为各有所长,找一个合适的,目的就是把病气流通开,去掉,然后正气慢慢的恢复。

  就是说,我们治疗的最终目的不是单纯为了把某一个症状消除,把某一个病气去掉,这只是比较表浅的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要落实到一气周流,人体本气这一方面,最终的目的让正气恢复正常的、缓和的、饱满的非常健康的周流,恢复一种祥和的、圆融的状态,这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只要达到这个目的,肯定不管什么病都好。所以治病的时候不要被症状牵着鼻子走,当然你在治疗的过程当中症状会有一些变化,以后随着不同的病例,碰到什么病咱们讲什么问题,慢慢都会给大家讲。

  临床上,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有时候又觉得是好像老是迈不过这个门槛,总觉得心里没底,问题出在哪里?就是诊断这个环节,诊断往往把握不清,到底是正气虚,还是邪气实,诊断精细度把握不好,那么望闻问切四诊,这就是在临床上的真功夫了。

  你看,望诊是第一位的,实际上很多病人来了大概一看,你就有大概的感觉。如果望诊还不太行,只要你感觉灵敏,脉诊也是很准确的,实在不行再问一问,补充一下。但是,问诊有时候因为病人的叙述没有头绪,他觉得很重要的问题,不见得就是核心的问题,不见得能真实反应他的问题。所以问诊只能作一个补充,辅助,医生不能被病人的叙述绕进去,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自己的评价。

  《内经》还是哪本书说,病人的气是偏的,医生的气不能偏,大夫诊病的时候心态要平和,就是你是中正不偏的,就像镜子一样,把所有的东西都照出来,才能发现它的真实面貌。比如说你是脾胃虚寒,手是凉的,你摸谁的手都是热的。首先自己问题不是很大,经常有些学生跟着我,身体比较弱,我就跟他讲,你不要急着摸脉,先把自己身体调好。因为你去摸脉,首先你就不正常,感觉就不正常,得出来的判断是不准的,这是其一;其二是,病人病气都很重,你身体很虚的时候病气互相影响,你影响病人,病人也影响你。有些学生一给摸脉,病人说哎呀,冰凉冰凉。他摸了几个脉,他也不行了,所以呢身体弱的时候尽量不要摸重病人的脉,病气影响还是比较重的,你可以学习一下望诊,望诊很有意思。

  先把看病的大概过程简要地给大家说一下,然后我们就开始实际操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