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卡尔?威特成才之道

 秀水拖蓝 2013-10-01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卡尔?威特能取得这番惊人的成就,并不是由于他的天赋有多高超——恰恰相反,他出生后被认为是个有些痴呆的婴儿——而是全靠他父亲教育有方。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跨越三个世纪、畅销全球的教育经典——《卡尔?威特的教育》。
  许多父母都赞成尽早开发幼儿的智力,可是,究竟应该如何开发呢?德国哲学博士、法学博士卡尔?威特的父亲认为,语言是儿童智力的第一因子,是思维和接受知识的工具,开发智力应该首先从语言训练入手。
  威特刚学会辨别事物的时候,父亲就伸出手指头给他看。开始,威特看不准,捉不到。后来捉到了,小威特非常高兴,抓住手指就放在嘴里吃起来。这时,父亲便用温和而又清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接着,爸爸和妈妈又拿出其他东西给他看,并用同样语调重复着这些东西的名称。时过不久,威特就能清楚地发出这些名称的声音来。再大一点的时候,爸爸和妈妈就抱着他辨认一些实物,告诉他这些实物的名称,比如:饭桌上的餐具、身体的各部位、衣服的各部位、室内的器具和物品、房子的各处、院子里的花草等等。此后,父亲又教给他一些动词和形容词。每天不断,持之以恒。

威特刚刚能听懂说话,父母就天天给他讲故事。讲故事,既是对孩子进行语言训练的好形式,又是让小孩了解世界的好媒介。父亲讲完故事,常常要儿子复述。几年以后,刚刚五六岁的威特就能记住三万多个词汇了。平时在家里,父亲自己讲话力求发音准确,语言规范,精选词汇,杜绝方言土语。他认为让牙牙学语的孩子先学“妙呜”再说“猫”,既浪费时间,又浪费孩子的智力。在语言训练中,父亲不满足让威特停留在孩子式的表达方式上,而是注意由浅入深,让威特逐步了解使用复杂的措词。威特三岁半的时候,父亲便让他认字,他先买来几本小人书和画册,讲得津津有味时突然停住,说:“如果你能认字,这些书你就都明白了”,或者说:“这张画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爸爸没功夫给你讲。”书籍和画册,对威特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威特要认字的想法和心愿被激发起来了。这时,父亲才把标准印刷体铅字贴到小木板上,以游戏的形式教威特认字和组字,时间不长,威特便能认字读书了。
  威特刚能用德语自由阅读,父亲就抓紧时机,立即教他外语。威特的父亲教外语有三个特点:一、重“练”不重“背”,他认为任何一个孩子都是用练习而不是用背诵掌握了本国语言的;二、让孩子用不同的语言读同一个故事,从而大大提高学习兴趣;三、在学习外语之前,注意打好本国语言知识的基础。在父亲的指导下,威特外语学习进步很快,1年学会法语,6个月学会意大利语,9个月学会拉丁语,3个月学会英语,6个月学会希腊语。8岁时,威特就已掌握了六国语言,并且能够阅读这些国家的文学作品了。
  凭着卡尔?威特的聪明才智,加上父亲的精心培养,他很快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但是,他父亲十分忌讳这个“神童”的称号,坚持不准别人表扬自己的儿子。有一次,德国有一个叫H的督学官,想考一考小威特究竟“神”不“神”。威特父亲同意了他的要求,但是事先约定:“不管考得怎样,决不要表扬我的儿子。”H先生是一位长于数学的学者,出了不少数学难题让小威特做,但小威特却相当轻松地很快解完了这些题目,并且演算正确。H先生见状,禁不住赞叹:“喔唷,超过我们学者哩!”威特父亲一听此言,立即纠正说:“哪里哪里,由于这半年儿子在学校里听数学课,所以还记得。”接着H先生又出了一道大数学家欧拉想了三天好不容易才做出来的难题,要小威特做。谁知,小威特只用了喝一杯茶的工夫就做出来了。H先生高兴地向威特父亲祝贺:“你的孩子胜过了欧拉!”威特父亲听了更加不高兴,严肃地说:“瞎鸟有时也能啄到豆,这是偶然的。”他知道,世界上并不存在全知全能的小仙子,所谓“神童”无非是某些人学知识较早一些、深一些罢了,如果陶醉在“神童”的称号上,不继续上进,“神童”便会不“神”。

老威特深信,在教育上与其填鸭式地给孩子灌输知识,不如开阔他们的眼界。为此,他注意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威特的见识。看到建筑物,就告诉他,那叫什么,坐落在什么地方。看到古城之类,就告诉他过去这个城的名字,给他讲古城的历史。威特2岁以后,父亲不论走访亲友,还是上街购物,不论参加音乐会还是看戏剧,到哪儿都带着他;而且,只要有空,就带他去参观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动物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等,以开阔他的眼界,增加他的见闻。
  为了培养儿子细致的观察能力,每次参观归来,父亲就让儿子详细叙述见到过的一切,或者让他向母亲汇报。
  小威特3岁以后,父亲就领他到各地周游。5岁时,几乎游遍了德国所有的大城市。在旅途中,游览名胜、寻找古迹、凭吊古战场……回到旅馆后,父亲就让儿子把看到的写在信上,邮给母亲和熟人。
  老威特严格规定小威特的学习时间和游玩时间,培养他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小威特6岁以后,就学习法语。开始时平均每天学习10分钟的功课。在这个时间里,他如果不全神贯注地学习,就要受到父亲的批评。如果这个时间里,母亲和女仆人来问事,父亲一概拒绝,并严肃地说:“威特正在学习,现在不行。”如果有客人来,父亲也不离开座位,而是吩咐:“请他稍候片刻。”父亲这样做是为了培养儿子具有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此外,父亲还注意培养儿子雷厉风行的作风,不管学习或干其它事,都不许慢慢腾腾的。假如儿子磨磨蹭蹭地做了一件事,即使干得再好,父亲也不满意。在15分钟的学习时间里,父亲同样要求儿子敏捷、灵巧地进行学习。在父亲的培养下,小威特养成了办事敏捷利索的好习惯,使他一生中赢得了很多时间从事运动、休息和参加社交。
  早期教育的结果是,1814年,卡尔?威特取得了博士学位,那一年,他才14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