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课侧记二:教学模式是块磨刀石

 小锐随笔 2013-10-02
12日去南海听课。
这次听课的性质是调研,调研学校教学模式的建构及使用情况,为十月下旬的精致现场会做好摸底,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保障展示的顺利与成功。出于这样的目的,所以这次听课的宗旨就是挑毛病。
约请了另外两位老师一起参与调研,分级部听课,一人四节,共十二节。为了保障反馈情况的真实及普遍性,圈定听课对象时兼顾到了年龄、性别、职务等细节。
听完课后,我们做了简单的汇总,并在南海英语教研组内进行了集中反馈。反馈的材料简述如下:

一、调研的背景与目的(略)
二、听课情况反馈
(一)值得肯定的地方
1. 进度统一,教学材料统一(课件、学案),集体备课痕迹明显,个人复备特色有展示。
2. 教学流程清晰,与学校“五学五标”的教学模式基本吻合或努力在符合这种模式的规范。
3. 课型特色体现充分。共听到了两种课型Comic strip & Welcome to the unit和Main task,Comic课型在活动中培养兴趣,初步了解文章内容;Main task课型突出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能准确体现过程性写作的操作特点。
4. 在小组交流,合作探究及课堂过程性评价(争星)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尝试。
5. 在当堂训练方面有一定的要求和体现。
(二)存在的不足
1. 目标。个别课堂无目标展示无目标回馈;个别课堂有目标展示,但无解释,课件上一闪而过,无实际效果。
2. 预学。预习任务的设置缺少针对性,无时间、预习方式、检查方式的要求,形式单一,等同于作业练习,无法实现通过预习了解学习目标的功效。
3. 互学。
(1)小合构建不到位。学生对于组别不熟悉,交流时有的学生无所适从,一小组六名同学的身份不明确。
(2)教师对互学活动的设计意识不够。许多应该让学生交流的机会没有捕捉住,教师包办代替现象严重,学生缺少话语权。
(3)互学活动的指令不明。活动的形式(是pair-work,还是group-work?)、活动的时间(讨论交流几分钟?)、活动的效果检查(是个人展示,还是两人展示,还是全组展示)未说明清楚。
(4)学生互动交流的时间不足。未事先交代清楚,全由教师随机确定,经常出现刚抛出问题就让学生回答的现象。
(5)合作交流的目的不明确。部分老师只是为了体现合作交流的形式,未能体现合作交流深层探究的目的;部分老师在学生未进行过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直接安排学生进行互动学习,欠妥当。
4. 过程性评价。
(1)人别课堂无任何争星环节,有争星环节的课堂,实际效果也不佳,教师操作生疏,学生感到好玩。
(2)个别课堂有环节,但都是“赏星”而不是争星。
(3)激励功能和均衡要求体现不充分。
(4)未见过程性材料。
5. 当堂训练。
(1)课堂上无当堂训练时间,或训练时间不充分。
(2)训练材料的针对性不够,未能体现“学什么就练习什么”,所用学案大部分内容与所学内容无关,修订不到位。
(3)检查反馈的形式单一,只是老师和学生在对答案,未能体现出小组交流后的问题呈现及老师的点拨提升。
6. 教材的挖掘。
(1)对教材内容的提炼不够。如九A Unit 1 Star signs Main task课时,可能通过person-characteritics-reasons-examples的程序来介绍和推荐人。
(2)对情感目标的关注不到位。无情感目标体现或体现得刻意。
三、思考和建议
(一)增强三个意识。
1. 增强目标意识:要减化、简化目标,不求面面俱到,不可蜻蜒点水,每个活动设计都要围绕目标。
2. 学生主体地位意识:
(1)活动是学生的活动。
(2)保证学生的话语权。
(3)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活动。
(4)以学定教,学生不会的问题就要教。
(5)以生定教,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层次的要求。
(6)要运用好激发学生参与的策略:过程性评价(争星)。
3. 当堂训练的意识:要保障训练时间、要精选训练内容(题量和题型)、要有效地进行训练反馈。
(二)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1. 教案中要对小组活动的教学设计有清晰的时间和形式的标注。
2. 教学案、课件一体化。
3. 组内每个课型安排一节示范课。
(三)提升教师课堂状态。
1. 个人即集体的意识。
2. 课堂语言,追求纯英文教学,部分教师需强迫自己。
3. 精神状态,笑容,体态,耐心(尤其遇到学生不配合时不能烦躁)。

评价中盐比糖多,相信这是与此次调研的初衷吻合的,这也是最真切的想法。在整理反馈思路时,我有一个明显的感受,教学模式真的是一块磨刀石。

它能磨比教师身上的铁锈,教学的惯性。一个教师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一样,长期坚持就成了一种习惯,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可怕的。好的习惯,能够让工作达到最高点,而且形之无痕,内力实足,像流水能穿石;坏的习惯,能够一点一点蚀化工作的肌体,而且无毒无味,像温水于青蛙。教学模式是一种规范,它刚性的存在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行为划定既有的方向,让其身上的惯性在一次次摸索和碰撞中脱落,还原本真或生就新肌。

它能砥砺教师的潜能,让教师身上的可能无限发挥,让老师的教学个性锋芒毕露。模式是一个有韧性的容器,被它包裹着,一开始你会感到不自在,甚至压抑,但是一旦你开始适应它,你又会感到安全舒适,这就是任何新生事物出现时人身上必需的适应。适应是一种和谐的存在,但这种和谐只能在一定的时期内保持调和,一旦被它包裹的个体开始成长壮大,开始萌发出更新的思维,开始渴求探究这个容器之外更多的精彩,那么,接下来就一定会有一次破茧式的挣脱。这种挣脱是一种新生,一个对更好环境需求的新生。模式正是以这种架构、适应、突破、再生的程序进行的。

它也能检验老师教学成长的硬度。磨刀石坚硬而柔韧,在火花绽放后能让刀体变得冷静内敛,更富杀气。但不幸的是,也会有刀体在一次次热烈的冲撞后,失去了棱角,脱离了刃口,保存着外在的形体,却钝化了应有的锋利。有的教师在新的模式面前,退让回避,甚而甘于落后,活在自己的辉煌历史里,终将诱迹裹身,失去硬度,在教学记忆里封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