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对子女的无能感、挫败感 与支配型父母老死不相往来

 青衣问道 2013-10-02

父母对子女的无能感、挫败感

“为你做了这么多,你还不领情”:父母子女都容易滋生无能感、挫败感“我认为的好就是好”——所以“我是为你好”,一旦支配者做的任何事情没被儿女接受,他们就会觉得失望、无助,而对于年少的儿女来说,不接受父母“我是为你好”往往是常态,因此,大多数中国父母都会有比较多的挫败感,觉得自己做了这么多,儿女却一点都不领情,因此,很多的中国父母基本都不赞美儿女,有一种“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不可圬”的挫败感这样的父母,也是脆弱的父母,他们对孩子好,但希望孩子必须承认,如若孩子有一点不满,他们就会从自恋陷入到无能感中。这时,他们会立即反弹,譬如攻击孩子,让孩子也陷在无能感、挫败感中。

也就是说,这样的关系中,无论父子都容易产生无能感、挫败感,家庭氛围一般比较压抑,而儿女的成长也往往有一定的心理障碍,常常会与父母的期望背道而驰“我没有错”:支配型父母受挫后,会变本加厉向儿女“泄愤一个常见的现象:孩子遇到困难,向支配型父母求助,父母会愤怒,他们愤怒的是,我对你已经这么好了,你怎么可能会出问题。

一次做节目时,心理学家武志红试着帮一位妈妈理解,她的孩子出了什么问题,该如何化解,但我发现,她关注的其实只是——“作为父母,我没有错”。因为支配型父母强化“我没有错”一旦子女没有达到自己的期望值,或者子女没有按照自己设定的目标和道路行走,那错的必定是儿女。

因此,会遭到父母(支配者)强力的打压,可谓软硬兼施。软,指的是嘲笑辱骂,或者是母亲装可怜,示弱,用亲情勒索儿女服从;硬指的是打骂,控制经济来源,严格监视子女的交际、私生活等,甚至于出现把儿女强绑进精神病院这样的惨剧。

越来越有自主性的80、90后,与支配型父母的冲突上升到老死不相往来,甚至武力冲突的地步,实属人伦悲剧。从中国恶劣的养老前景来看,支配型父母与子女反目也属不明智。“支配者的恶”容易陷入恶性循环支配权力模式的人际关系中,成年人在教育或抚养孩子的过程中采取了不恰当甚至是恶毒的方法.

比如父母或老师本是支配权力的信奉者,理所当然会对孩子恶言厉色或冷言冷语,使孩子的身心都受到严重的伤害,对孩子思想和行为造成严重束缚。从小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身心都会经历巨大的痛苦,长大成人后,依然难以摆脱童年生活中那些痛苦经历的影响,童年和少年的经历已经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爱丽斯·米勒的著作《为了你好》)成年之后,他会自觉不自觉地将年少时期的经历加以延伸,在日常生活中重复童年时代的种种体验,这时他从一个受害者变成了一个施害者,对家人滥用权力,企图控制妻子或孩子。结果,他本身也成为一个支配权力的信奉者,继续伤害其他人,从而形成一种支配权力模式人际关系的恶性循环。

自恋--一种哀伤和爱的无能  

如果将中国近代史定义为中国的现代化之路的话,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文化的创伤史。一百多年来,创伤与创伤修复是这个民族的主题。可以说,在这条艰难的路上,至今为止,中华民族浴火重生,重建了安全与温饱。这种重生的力量源泉就是被称作的所谓“人爱”文化,她在民族生死关头会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然而,前进的步伐到这里显然是不够的,这个成就按心理学家马思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充其量只是满足了最基本的人的生存的需要。而更高级的有关爱、尊重、尊严和自我实现,这些在我们文化历史上鲜见的人文元素则需要我们这个古老而又显原始的文化能够继续思痛,能够对我们文化中的无所不能的自恋现象进行哀悼埋葬,才有超越发展瓶颈的可能。

谈到自恋总是会提到希腊神话中一个神在水中看到自己美丽的影子,疯狂地爱上自己到茶饭不思而死的故事。在心理学上,常借用这个典故来描述人爱自己的现象。从这个爱自己而死的例子,我们不难理解自恋并不是种爱,而是一种爱的无能。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家肯伯格认为自恋者爱自己就像他们爱他人一样无能。

自恋是人类与身俱来的现象,是生命早年中想要成活下来而不得不的一种心理努力。在生命的早年,由于生命的无助和衰弱,心理上需要将养育自己的重要他人与自己混为一体,并将其理想化为无所不能的超人以对付生命早期的无助。同时也需要他们成为自己的一个模特而将自己雕塑成人。这可被理解为借别人的强大来武装自己。这个时候当说爱你时是将你当作自己来爱的。随着生命发展得越来越有力量,人逐渐将自己从那个强大的照管者中分化出来,带有照管者的痕迹,但还有从照管者之外吸收的营养。此时,人学会区分你与我,有了个体意识,从爱自己一样的人发展到爱与自己不一样的人。也就从自恋到了他恋。完成这个心理诞生要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养育的氛围要提供宽容,要宽容孩子对自己的去理想化,不再将自己当作超人。在一个神的面前,人是不能前行的。要能将这种俄狄浦斯情结(弑父:去理想化)看作是一种人类种系延续的健康喜悦之情,是一种为了发展需要超越父母的欲望。二是个体本身要能去承受上帝死后的痛,去承受哀伤并能去埋葬。付出痛苦的代价的生命从此不再是复制,而使新的开始成为了一种可能。

中国文化中的爱有种救世主式的英雄情结,这种博大有种与上帝“同座位”的感受。与这种上帝感相配的还有魔幻式的想法,比如说“四两拨千斤”、“杀鸡焉用牛刀”、以及奉小概率事件为经典。所有这一切是在“人人都能成圣成贤,内圣外王”的文化指引下。如果一种文化的指引要将人变为全能的话,日常生活是不会被我们关注的,因为日常生活不能显示全能的超自然力。上帝是什么呢?是所有人类欲望的总合。与上帝同座的感受只能靠“天下第一”来度量。一个无限扩大的虚假自我会导致真实自我的失血休克直到死亡。如此,我们文化的集体无意识只留下大喜大悲,而平和发展期的中庸因为极端分裂的两极而成为了牛郎织女似的天上人间永远的相望。历史上有多少次起死回生到所谓的太平盛世(基本安全和不饿死)再又回到毁灭的轮回。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只见重复折腾,难见文明的积累。如果我们文化中的爱只能在极端时才能被体验,这说明这种文化已然落伍。无疑,这种文化在农业社会各种资源落后的时代是有用的,就像在生命衰弱和无助的早期,我们需要想像一个强大的自我以维持生命的繁衍一样。我们要思考的是:什么妨碍了我们从自恋发展到他恋?为什么我们就缺乏心理发展的两个前提?

张艺谋的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是回答这个问题的一个好例子。片中的老国王认为年轻的妻子有病,因而似乎很关爱地让其服药。有病就要服药,这就是老国王的思维逻辑,也是他的“爱”的逻辑。在老国王的精神世界里,不能理解他人与自己为什么不一致,当他人与自己的思维逻辑不同时,一个更坚定的信念诞生了,他们病了,他们的那个部位出了毛病,一定要修正。在他看来他人应该就像他身上的一个部分,如手或脚等,是精神上听命于自己的物体,“我的感受怎能不是你的感受”?坚信这一点是他控制世界的核心。没有了这一点,他会失去最基本的安全感,因而哪怕骨肉亲情丧失怡尽,喝药的意志也不能变。老国王没有走出他的自恋,因而他传递的精神符号里少了使自恋向他恋发展的可能,他的高高的神位不允许玷污,他是永远正确而伟大的。缺乏开放和宽容能力的老国王们的精神容器是那么的狭窄,狭窄到只能放下他的偏执专制和因此而留给自己的孤独。

什么才是现代意义上的爱呢?她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发展需要,是较高的道德发展水平。爱中包含了同情心(sympathy),但是仅有同情并不够,同情意味着别人比你弱,你有优越的感觉,只是同情的爱是种二流情感,我们在危难中的爱大致在这个范畴。更高一层的爱的情感是什么呢?她是同情加上同理(empathy)。同理是要能够去体验和认知他人与你的不同。美国学者赫什认为人的道德性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中第一条是关心他人,愿意帮助并保护他人。这种关心是自觉自愿的,同时,又要求行为者本人能够了解他人的心理……否则他就无法正确地判断了解他人遇到了什么困难、有什么需要,以及应该如何去关心和帮助他人。无疑这种帮助模式是超越了我们文化中将心比心以自己为中心的认知和关爱他人的模式,是以他者为中心的。一颗能装进他人的心是开放而非偏执的。

任何一个进步的脚印都与现实检验密切相关。当你的社会文化还在千百年的“天下第一”的幻想中时,外国人已打到你的面前。英雄梦碎,我们发现我们的“无所不能”是那样的像个神话,我们心中的“上帝”死去,但是她死得太快,与几千年来我们已对她固有的全能印象相比,她真实地衰弱难以给我们深刻地记忆或我们拒绝对此记忆。她几千年来被装饰的太强大,强大到她的人民还远没有长大。就像一个年幼的生活在父母无所不能神话中的孩子面对猝死的父母。他还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对心中的神去理想化。因而,这样被创伤的孩子会运用原始的心理防御,将自己复制成死去的父母继续父母无所不能的神话。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叫做哀伤的无能,即不能去埋葬。在这样的哀伤中,生者要遭遇存在的焦虑,这在当代人身上表现的更为明显。因为西方个人价值的意识已随着国门的开放进入了你的心田,这让当代的国人多了一份“我是谁”的不安,笔者认为这是浮躁的原因之一。

在这种哀伤中,生者做的所有的努力,就是回到丧失前的状态。在生理上是种肾上腺分泌亢进的表现,注意力是专注而狭窄的,时空上是向后,向过去而不是向前向未来的。是精神上的燥狂相,这是浮躁的另一个心理原因。

复辟到全能的动力和偏执能创造许多的神话,我们不难看出创伤有推动历史进步的作用。但是,终极目标如果仅是找回那个想像中的乐园,创伤将被又一次重复。要让创伤保持推动进步的功能而又能突破瓶颈,不返回出发点,一个重要的步骤是:埋葬已死去的,去哀悼全能的神话,去接受我们是人而不是神的悲伤。深刻的悲伤会是治疗浮躁的良方。当我们将人真正当人而非神时,我们的视野将会放得下人性中的好与坏。我们因而将健全社会的希望寄托在法治而不是人治上,一个告别了过去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开放和向着未来的人,才可能有一个新开始。

中国当代的精英们,如果没有英雄情结不可能建立如今的财富辉煌。在建立辉煌的同时也难免不缔造个人的神话。请问你对这种被放上神坛有警惕吗?被放上神坛实际上是种攻击性的表达,从此你不再是你自己,你被这种魔咒所左右并最终被吞食。完成个人心理的现代化,具备从自恋发展到他恋的两个基本前提是走出悲剧的唯一出路。当你完成了这些个人心理的现代化时,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你,就具备了继续发展的潜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